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之于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下相比较初中课文教学而言,大家对作文教学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作文教学常常变成语文课堂的点缀,有“被边缘化”的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初中作文教学行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失。
一.作文教学缺乏自身的训练体系,没有一套规范的、操作性强的教材
在大部分的语文教材(无论是以主题为单元的还是以体裁为单元的教材)中,作文教学指导往往嵌在单元教学内容之后,一般只是寥寥数语,粗线条式地进行一些写法的勾勒,言之虽有理,却往往是泛泛而谈,操作性不强,指导性捉襟见肘。更大的局限性还不在于此,附在单元教学内容之后的作文指导往往与本单元的主题相关,而教材中单元与单元之间的主题常常具有跳跃性和不确定性,且单元与单元之间的体裁变化也具有不规律性。这样就容易导致作文教学的跳跃性、不连贯性,甚至随意性。这不符合作文教学本身的规律,不利于作文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构建教学体系为依托,形成一套成熟的、指导性操作性强的作文指导教材。要做到这一点,以下几个方面应值得关注。
1、应进一步明晰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新课标指出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此基础上,应分解出初中三个年级甚至六个学期的细化目标,目标之间不仅要有相对的独立性,更应有连贯性、层递性,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根据总目标以及阶段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训练计划,计划中应涉及以下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写作体裁层面,初中阶段要求学生首先写好记叙文,同时也应掌握议论文、说明文以及相关应用文的写法。二是写作方法、技巧层面,比如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立意、如何写出真情实感、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写人、如何叙事、如何写景、如何状物甚至如何增添语言的表现力等,都可以纳入写作计划之中,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水平。三是写作题材层面,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作素材的积累主要靠学生的生活实践、生活感受,所以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有计划地安排初中三年相关的实践活动,开辟作文教学的第二课堂,有序引导学生去学会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情感、关注精神,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四是阅读积累层面,对于写作而言,生活积累固然重要,阅读积累也不可或缺,课本上的课文阅读以及推荐的名著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为学生精心挑选一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通古今,融中外,这样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文学内涵,增加文学积淀,提升文学素养。
3、不摒弃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从课文中学写作。初中教材中有很多熠熠生辉的名家名篇,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写作示范价值。如能将这些文章在写作训练时发挥积极的作用,作为极好的写作例子,会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更易于学生从模仿体验开始,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方法单一
1、作文教学时间被课文教学挤占殆尽,作文教学被“边缘化”倾向严重。就当前各地语文中考分数的占比来看,作文分数一般占总分的40%至45%,我们姑且撇开作文之于语文的地位不说,单从应试的角度看,作文分数的权重也要求我们不得不重视作文教学。
但我们又是如何重视作文教学的呢?其余不说,单从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的时间对比上就可见一斑了。一般情况下,从语文课时的具体安排来看,每周安排两堂作文课,占语文课时的三分之一,这个比重本身就已低于作文分数占比。要想避免作文课被“边缘化”,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度保证,应进一步明确作文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学生的训练量以及教师的批改要求也应有明确的规定。适当增加作文课时,上足上好作文课。二是提高认识,应同等看待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改变重课文教学轻作文教学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端正作文教学态度,悉心研究作文指导方法,激发大家上作文课的激情。
2、在作文教学上的研究不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单调。
其实,初中作文教学缺失深层次的表现是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缺少研究,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单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长期以来沿用一成不变的作文教学套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教学步骤单一,指导内容单一,批改、讲评方式单一。二是不尊重学生写作主体的地位。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表现出了过重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原本有趣的作文课也变得沉闷了。三是不考虑作文教学本身的规律。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作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应注重“两个积累、一个兴趣”,即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才是作文的本源。
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这一块,一方面也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融入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用活动引领课堂,改变作文批改和讲评的方式,使之灵活多样;另一方面,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使之完美统一,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写作热情,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舞台,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第三,充分尊重作文本身的规律,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关注生活、积累生活,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作文的灵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积累,积极开展作文第二课堂,通过课前演讲、每日练笔、一周读书笔记评选等活动培养兴趣、增加积累。此外,再加以适当的写作技法的点拨,这样才能盘活我们的作文课,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作文教学中应试的功利思想严重,作文教学被“畸形化”
初中作文教学行为的缺失还表现在,由于应试思想的驱动,不少教师急功近利,违背教学规律,拿应试训练当作常规训练,导致作文教学被“畸形化”。此举对学生的写作习惯、写作动机产生了很大的误导,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作灵感,打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泯灭了个性与潜能,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表现在: 1、作文训练无序。从作文训练的难度看,不应该从初一开始就直接拿中考作文的难度来训练学生,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训练的命题看,不应该中考流行什么命题形式就只锁定其进行训练,应该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种命题形式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不同命题形式的写作能力;从体裁的角度看,不应对学生只进行记叙文写作方法的训练,应该让初中生在熟练掌握记叙文写作的基础上,也会写说明文以及简单的议论文,包括相关的应用文;不应该到每次作文训练时,随手找一个或想一个作文题目对付一通,应该对三年的作文训练有一个清楚的规划,每学年、每学期都应有相应的训练重点与训练目标,并根据训练的重点、目标制定相应的作文训练体系。
2、训练方法死板。一方面,内容单一,只是片面关注写作技巧层面的强化训练,一门心思教学生如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如何开头、结尾,很少去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语言积累,这种本末倒置、违背作文教学规律的做法,结果可想而知,学生是很难写出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有思想深度的文章的,他们学会的仅仅是能搭出文章的空架子而已;另一方面,训练方式“极端”,在不少“应试经验丰富的方家”看来,学生作文就像在“组装机器”,只要把标题这个“芯片”识别后,开头、结尾部分以及主体“材质”好办,只要从学生大脑“仓库”中搬就是了,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学生充实“仓库”,于是,就有人像“拆弹专家”一样,将一篇篇优秀作文拆开来,开头好的归一类,结尾好的归一类,情节素材好的归一类,然后将这些“精饲料”“喂”给学生,叫他们死记硬背,以便到时“组装”,这种追求“标准化制造”,搞“批量生产”的作文训练方式,可能会达到一定的应试效果。但细想一番,这绝对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整个过程学生完全处在“被奴役”的地位,何谈自主意识?何谈兴趣与激情?何谈创新与创作?学生学会的只是“组装美好”,而“感受美好”、“创作美好”则离他们越来越远。
其实,作文训练与应试之间并不矛盾,关键是我们应本着正确的作文教学观,本着真正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目的。尊重作文教学规律,科学有序地安排作文教学,使每学年、每学期的教学目标清晰,教学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地安排训练难度,教会学生掌握不同体裁、不同命题形式作文的基本写法。注重写作技巧的指导,更注重引导学生去增加自身的文学积淀,让他们去思考生活的真、善、美,在文章中说真话,抒真情。唯有如此,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写作能力提高了,对付考试也就水到渠成了。
吴国林,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一.作文教学缺乏自身的训练体系,没有一套规范的、操作性强的教材
在大部分的语文教材(无论是以主题为单元的还是以体裁为单元的教材)中,作文教学指导往往嵌在单元教学内容之后,一般只是寥寥数语,粗线条式地进行一些写法的勾勒,言之虽有理,却往往是泛泛而谈,操作性不强,指导性捉襟见肘。更大的局限性还不在于此,附在单元教学内容之后的作文指导往往与本单元的主题相关,而教材中单元与单元之间的主题常常具有跳跃性和不确定性,且单元与单元之间的体裁变化也具有不规律性。这样就容易导致作文教学的跳跃性、不连贯性,甚至随意性。这不符合作文教学本身的规律,不利于作文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构建教学体系为依托,形成一套成熟的、指导性操作性强的作文指导教材。要做到这一点,以下几个方面应值得关注。
1、应进一步明晰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新课标指出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此基础上,应分解出初中三个年级甚至六个学期的细化目标,目标之间不仅要有相对的独立性,更应有连贯性、层递性,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根据总目标以及阶段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训练计划,计划中应涉及以下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写作体裁层面,初中阶段要求学生首先写好记叙文,同时也应掌握议论文、说明文以及相关应用文的写法。二是写作方法、技巧层面,比如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立意、如何写出真情实感、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写人、如何叙事、如何写景、如何状物甚至如何增添语言的表现力等,都可以纳入写作计划之中,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水平。三是写作题材层面,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作素材的积累主要靠学生的生活实践、生活感受,所以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有计划地安排初中三年相关的实践活动,开辟作文教学的第二课堂,有序引导学生去学会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情感、关注精神,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四是阅读积累层面,对于写作而言,生活积累固然重要,阅读积累也不可或缺,课本上的课文阅读以及推荐的名著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为学生精心挑选一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通古今,融中外,这样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文学内涵,增加文学积淀,提升文学素养。
3、不摒弃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从课文中学写作。初中教材中有很多熠熠生辉的名家名篇,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写作示范价值。如能将这些文章在写作训练时发挥积极的作用,作为极好的写作例子,会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更易于学生从模仿体验开始,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方法单一
1、作文教学时间被课文教学挤占殆尽,作文教学被“边缘化”倾向严重。就当前各地语文中考分数的占比来看,作文分数一般占总分的40%至45%,我们姑且撇开作文之于语文的地位不说,单从应试的角度看,作文分数的权重也要求我们不得不重视作文教学。
但我们又是如何重视作文教学的呢?其余不说,单从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的时间对比上就可见一斑了。一般情况下,从语文课时的具体安排来看,每周安排两堂作文课,占语文课时的三分之一,这个比重本身就已低于作文分数占比。要想避免作文课被“边缘化”,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度保证,应进一步明确作文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学生的训练量以及教师的批改要求也应有明确的规定。适当增加作文课时,上足上好作文课。二是提高认识,应同等看待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改变重课文教学轻作文教学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端正作文教学态度,悉心研究作文指导方法,激发大家上作文课的激情。
2、在作文教学上的研究不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单调。
其实,初中作文教学缺失深层次的表现是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缺少研究,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单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长期以来沿用一成不变的作文教学套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教学步骤单一,指导内容单一,批改、讲评方式单一。二是不尊重学生写作主体的地位。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表现出了过重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原本有趣的作文课也变得沉闷了。三是不考虑作文教学本身的规律。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作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应注重“两个积累、一个兴趣”,即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才是作文的本源。
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这一块,一方面也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融入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用活动引领课堂,改变作文批改和讲评的方式,使之灵活多样;另一方面,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使之完美统一,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写作热情,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舞台,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第三,充分尊重作文本身的规律,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关注生活、积累生活,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作文的灵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积累,积极开展作文第二课堂,通过课前演讲、每日练笔、一周读书笔记评选等活动培养兴趣、增加积累。此外,再加以适当的写作技法的点拨,这样才能盘活我们的作文课,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作文教学中应试的功利思想严重,作文教学被“畸形化”
初中作文教学行为的缺失还表现在,由于应试思想的驱动,不少教师急功近利,违背教学规律,拿应试训练当作常规训练,导致作文教学被“畸形化”。此举对学生的写作习惯、写作动机产生了很大的误导,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作灵感,打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泯灭了个性与潜能,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表现在: 1、作文训练无序。从作文训练的难度看,不应该从初一开始就直接拿中考作文的难度来训练学生,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训练的命题看,不应该中考流行什么命题形式就只锁定其进行训练,应该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种命题形式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不同命题形式的写作能力;从体裁的角度看,不应对学生只进行记叙文写作方法的训练,应该让初中生在熟练掌握记叙文写作的基础上,也会写说明文以及简单的议论文,包括相关的应用文;不应该到每次作文训练时,随手找一个或想一个作文题目对付一通,应该对三年的作文训练有一个清楚的规划,每学年、每学期都应有相应的训练重点与训练目标,并根据训练的重点、目标制定相应的作文训练体系。
2、训练方法死板。一方面,内容单一,只是片面关注写作技巧层面的强化训练,一门心思教学生如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如何开头、结尾,很少去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语言积累,这种本末倒置、违背作文教学规律的做法,结果可想而知,学生是很难写出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有思想深度的文章的,他们学会的仅仅是能搭出文章的空架子而已;另一方面,训练方式“极端”,在不少“应试经验丰富的方家”看来,学生作文就像在“组装机器”,只要把标题这个“芯片”识别后,开头、结尾部分以及主体“材质”好办,只要从学生大脑“仓库”中搬就是了,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学生充实“仓库”,于是,就有人像“拆弹专家”一样,将一篇篇优秀作文拆开来,开头好的归一类,结尾好的归一类,情节素材好的归一类,然后将这些“精饲料”“喂”给学生,叫他们死记硬背,以便到时“组装”,这种追求“标准化制造”,搞“批量生产”的作文训练方式,可能会达到一定的应试效果。但细想一番,这绝对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整个过程学生完全处在“被奴役”的地位,何谈自主意识?何谈兴趣与激情?何谈创新与创作?学生学会的只是“组装美好”,而“感受美好”、“创作美好”则离他们越来越远。
其实,作文训练与应试之间并不矛盾,关键是我们应本着正确的作文教学观,本着真正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目的。尊重作文教学规律,科学有序地安排作文教学,使每学年、每学期的教学目标清晰,教学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地安排训练难度,教会学生掌握不同体裁、不同命题形式作文的基本写法。注重写作技巧的指导,更注重引导学生去增加自身的文学积淀,让他们去思考生活的真、善、美,在文章中说真话,抒真情。唯有如此,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写作能力提高了,对付考试也就水到渠成了。
吴国林,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