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依托日记,启发学生将阅读中习得的语言符号转化为有活力的写作密码,以读导写,读写共生。教材中的记事、写人、状物、抒情四类文本的表达方式易于模仿,由此摸索出的写日记的读写共生策略有:记事时建模叙述框架,写人时选取典型事例,状物时切准描摹角度,抒情时自然流露真情。
【基金项目】
:
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基于日记的小学生语文读写共生策略研究”(编号:B-b/2020/02/1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托日记,启发学生将阅读中习得的语言符号转化为有活力的写作密码,以读导写,读写共生。教材中的记事、写人、状物、抒情四类文本的表达方式易于模仿,由此摸索出的写日记的读写共生策略有:记事时建模叙述框架,写人时选取典型事例,状物时切准描摹角度,抒情时自然流露真情。
其他文献
<正>以“阅读与表达均衡推进”为编写理念的统编教材,非常重视读与写整体设计,营造一种读写共生的教学视域。在此背景下,微写作成了阅读教学的新常态。“微写作”是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立足于文本的经典语段、表达方式、结构特点进行的微型写作训练,旨在有效实现读与写的融合,习得言语表达范式。
为助力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复习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达成读写互涉互融、教学相生相长的目标,可采用小群文阅读方式,组织读、写、评循环一体的课堂教学。本研究以《唐诗三百首》选篇小群文阅读教学为例,从原生文本导读、次生文本鉴赏、创生文本交流等方面展开论述,对学生进行古诗专题复习提供了可选择的思路。
利用胺交换反应,以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DMP-30)和聚醚胺(D230)为原料合成改性曼尼希胺MA1,以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与E51型环氧树脂作为混合扩链剂对MA1扩链得到中间体MA2,并用苯基缩水甘油醚(PGE)对MA2进行封端,最后经过去离子水稀释,得到一种不含助溶剂的水性环氧固化剂。探究了反应的最佳合成条件,采用FT-IR对固化剂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并考察不同固化物的涂膜性能。
既往测温停留体表,未涉及脏腑温度范围,控温流于目测,未涉智能量化。无损测温热疗具有微创或无创的优势,如何精确测温调控热疗、发挥热疗的独特长处是个热点。本文通过查阅有关肿瘤热疗的最新文献,归纳、整理、总结出一些肿瘤热疗的思路和方法,如肿瘤的精准热疗可以通过质子共振频率-磁共振质子波谱、磁共振引导结合激光诱导热治疗、Sigma-HyperPlan等高端科技来规划。通过这样回顾热疗的发展进程,本文阐明了
<正>【导入语】同学们在平时的英文写作过程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呢?拿到一个写作任务,你们又是如何去进行写作的呢?那么今天,我们将以一种阶梯式的写作方式,来教会同学们如何去构思,来带领同学们一步一步的写好一篇文章。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个写作任务:请根据表格内容,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你的家规。
聚氨酯改性沥青混凝土(Polyurethane Modified Asphalt concrete,PU-AC)的强度随时间不断增长,与环境温度关系密切。为有效指导PU-AC的生产与施工,首先分析了PU-AC的强度形成机理,并根据固化过程中PU-AC的劈裂强度增长规律,建立了其强度的时温模型,为养生期限及开放交通时间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固化反应进行,PU-AC体系内的异氰酸酯基(-NCO)逐渐减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了艺术形式的呈现多样性,参与性装置艺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可参与性的艺术形式在景观环境的各个领域均有所涉及,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占据了大众视野,更吸引人们主动地参与到与环境及作品中来。大学校内景观环境是学生进行校园室外活动的重要空间,随着经济水平以及艺术审美的提升,人们对于校园环境的要求也逐步增强,被动“欣赏模式”的校园景观已经不能引发大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关注与了解。本文尝
2020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文件强调要在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也指出了博物馆资源对生物学课程学习的重要价值,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指出:“各地自然博物馆的馆藏中就有大量的动物
传统的聚合物改性沥青在某些性能上仍不尽人意,而聚氨酯自身结构优势突出,能用来弥补常见改性剂的缺陷。为此,制备PU改性沥青,通过旋转薄膜烘箱加热实验评价PU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利用动态剪切流变实验、弯曲梁流变实验对比分析PU改性沥青与90#基质沥青、SBS改性沥青的流变行为;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PU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PU改性沥青老化前后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的比率分别为91%、9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物质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也必将急剧提高。博物馆与画廊作品中所反映的当代中国传统公共艺术,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统公共艺术,需要艺术家们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与社会大众加强交流,互为创作主体,以达到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装置艺术作为一种新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短短几十年中迅猛发展,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对其展开探索与创作。工业遗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