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作为华夏民族的母语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汉语言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高等教育中是设立最早的专业学科之一。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 在教学实践的同时, 人们往往会肤浅地将此类课程分割独立, 以单独呈现的方式传授接收,导致文学与语言的相对分离。本文通过寻找语言与文学的契合点,从文学自身挖掘出在新形势下古代文学教学新思路新途径。
【关键词】:汉语教学;古代文学;课程设计
1.古代文学课程的现状
1.1 流于形式的师生沟通,互动性渐入颓势
在这个经济繁荣、纸醉金迷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仅看重追求经济利益,使得很多人的思想层次只是停留在物质享受上,而没有更高层次的经济追求。因此在这种浮躁的气氛之下,在校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取得多少学分或者是是否能及格,几乎没有或者是很少有人会摒弃这些外在因素来主动的进行学习,也正是在这种冬季的影响下,学生只会按部就班的完成学校和老师安排的各种学习任务,而不会自己主动的去深入探讨钻研古代文学这么课程内在的意蕴,更不会在课堂上或者是课余时间去向老师请教更多的专业知识,这种应付性的单方面学习状态是的古代文学这一课程仅浮于表面,师生之间的互动减少,渐显颓势[2]。
1.2 教学内容多与课时量不足的矛盾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古代文学担负着向学生传授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基础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和审美情操的重任,所以在原来它的课时一直比较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改革人才的培养方式,通识教育的课程量大幅度增加,而“中国文学史”等传统专业主干课的教学时数大幅度缩减。就以江西师范学院为例,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被分成两门课程,三年讲完,每个周7课时。而现在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学完,课时被大量压缩。除此之外,并没有删减太多的教学内容,但是却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从而就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并且亟待解决。
2.新形势下的新尝试
2.1 积极引导,加强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人都具有多重身份,往往具有较高的音乐、写作、书法等艺术修养,例如老子它具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身份,他们留存至今的作品,也因此具有较高的思想与文化价值,为后代的文人骚客们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除此此外,文学作品所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思想内涵、感情意象可以使學生在怡悦精神和情感满足的艺术享受中增益自身的心灵美和情操美。如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可以培养他们的崇高理想;仁人志士精忠报国、持节不渝的忠诚可以激发他们献身国家的浩然正气;哲人学者己饥己溺、民胞物与的博大胸襟可以培养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5]。而且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学样式和特色,可以使青年学生更加生动具体的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优秀的思想道德传统,真正做到用人类创造的财富和知识,丰富武装自己的头脑[1]。
2.2优化教学内容,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从从春秋战国一直到近代,纵贯三千年历史,涉及的作家作品浩如烟海;从涉及学科上看,它是文献学、文化学、哲学、史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因此,它知识覆盖面广、内容难度大。与庞大的教学内容相比,几乎所有的高校在古代文学教学中都存在教学容量大而教学时数少的矛盾。一直以来,教师授课都遵循着以文学史为纲的基本线索,以作品阅读分析为辅助,以选修课为补充,力求全方位打好学生古代文学知识基础这样一种思路,笔者认为这是不应改变的[1]。教师需要的是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深度认知及如何科学地传授等问题的思考,这是改革的关键。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发展线索、文学流派、作家风格等,属于基本知识积累的层面;文学发生原因的深层追寻,文学发展嬗变的逻辑归纳,以及对经典作家作品的深层体悟等,属于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层面。两个层面怎样才能进行科学的结合,笔者认为关键是课程设置及处理好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基础课强调基础知识的积累,选修课则强调研究性与前瞻性[4]。两者相互补充,不仅可以使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而且也有利于思维训练,能力培养,并使知识结构趋于优化[1]。
2.3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手段单调,教学形式单一,以“填鸭式”、“滿堂灌”为主,师生之间沟通不够,相互启发、促进不够。然而,作为教师如果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话,就应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找到一个良好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改革教学方法,应加强教学设计,提倡在采用传统讲解法的同时,采用讨论法教学,推行畅所欲言式教学方式。这种方法能引导学生关注学术热点,特别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智力的开发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从而师生形成对话格局[3]。关于讨论的问题,可以布置一些热点话题,也可以布置课堂讲授的一般性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收集材料,形成自己的基本观点,然后在课堂上评述各家观点,有根有据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加深学生对问题进一步理解。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动手动脑,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推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已成为提高教学效能的新途径。将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引入古代文学教学,以声光画综合形式感染学生,使学生自然亲近古代文学,可以提高古代文学教学效率和质量。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艺术体验和艺术想象营造的“幻象”世界。在古代诗词教学中,有些诗歌的“幻象”就比较朦胧含蓄,甚至难以言传,运用多媒体转化为画面的形式,能化朦胧为清晰,化含蓄为直观,可以启发想象。古代文学的许多名诗词、名小说、名戏曲都已经谱成歌曲、拍成电影电视,我们在讲授这些内容时都可以利用,以便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愉悦中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和影响。在介绍作家、引证材料、相关比较等方面,都涉及大量的文字板书,运用课件形式直接提供给学生,只须辅之以简单叙述,这也能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需要,教师应该大量收集准备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加大信息量、增强讲授的直观性、形象性、引发学生兴趣,也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3]。此外,根据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文献检索和搜集学术信息非常重要,通过课件,把图书馆电子检索手段与传统的古文学文献查阅结合起来,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获取了更多学术信息,为古代文学学习打下了厚实基础,也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积极性。
3.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在新的历史环境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发扬扎实苦干的精神,锐意改革,加强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方面的引导,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那么,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是容易克服的。
参考文献:
[1]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6(6).
[2]杨乐.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山西师大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5).
[3]栾为,刘延年,姜哲军.谈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现代性教学[J].黑龙江教育,2009(7).
[4]杨华.关于提高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4).
[5]陆金峨.《论语》对当代教育理念的借鉴价值[J].文学教育,2012(4)
【关键词】:汉语教学;古代文学;课程设计
1.古代文学课程的现状
1.1 流于形式的师生沟通,互动性渐入颓势
在这个经济繁荣、纸醉金迷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仅看重追求经济利益,使得很多人的思想层次只是停留在物质享受上,而没有更高层次的经济追求。因此在这种浮躁的气氛之下,在校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取得多少学分或者是是否能及格,几乎没有或者是很少有人会摒弃这些外在因素来主动的进行学习,也正是在这种冬季的影响下,学生只会按部就班的完成学校和老师安排的各种学习任务,而不会自己主动的去深入探讨钻研古代文学这么课程内在的意蕴,更不会在课堂上或者是课余时间去向老师请教更多的专业知识,这种应付性的单方面学习状态是的古代文学这一课程仅浮于表面,师生之间的互动减少,渐显颓势[2]。
1.2 教学内容多与课时量不足的矛盾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古代文学担负着向学生传授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基础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和审美情操的重任,所以在原来它的课时一直比较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改革人才的培养方式,通识教育的课程量大幅度增加,而“中国文学史”等传统专业主干课的教学时数大幅度缩减。就以江西师范学院为例,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被分成两门课程,三年讲完,每个周7课时。而现在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学完,课时被大量压缩。除此之外,并没有删减太多的教学内容,但是却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从而就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并且亟待解决。
2.新形势下的新尝试
2.1 积极引导,加强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人都具有多重身份,往往具有较高的音乐、写作、书法等艺术修养,例如老子它具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身份,他们留存至今的作品,也因此具有较高的思想与文化价值,为后代的文人骚客们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除此此外,文学作品所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思想内涵、感情意象可以使學生在怡悦精神和情感满足的艺术享受中增益自身的心灵美和情操美。如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可以培养他们的崇高理想;仁人志士精忠报国、持节不渝的忠诚可以激发他们献身国家的浩然正气;哲人学者己饥己溺、民胞物与的博大胸襟可以培养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5]。而且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学样式和特色,可以使青年学生更加生动具体的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优秀的思想道德传统,真正做到用人类创造的财富和知识,丰富武装自己的头脑[1]。
2.2优化教学内容,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从从春秋战国一直到近代,纵贯三千年历史,涉及的作家作品浩如烟海;从涉及学科上看,它是文献学、文化学、哲学、史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因此,它知识覆盖面广、内容难度大。与庞大的教学内容相比,几乎所有的高校在古代文学教学中都存在教学容量大而教学时数少的矛盾。一直以来,教师授课都遵循着以文学史为纲的基本线索,以作品阅读分析为辅助,以选修课为补充,力求全方位打好学生古代文学知识基础这样一种思路,笔者认为这是不应改变的[1]。教师需要的是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深度认知及如何科学地传授等问题的思考,这是改革的关键。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发展线索、文学流派、作家风格等,属于基本知识积累的层面;文学发生原因的深层追寻,文学发展嬗变的逻辑归纳,以及对经典作家作品的深层体悟等,属于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层面。两个层面怎样才能进行科学的结合,笔者认为关键是课程设置及处理好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基础课强调基础知识的积累,选修课则强调研究性与前瞻性[4]。两者相互补充,不仅可以使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而且也有利于思维训练,能力培养,并使知识结构趋于优化[1]。
2.3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手段单调,教学形式单一,以“填鸭式”、“滿堂灌”为主,师生之间沟通不够,相互启发、促进不够。然而,作为教师如果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话,就应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找到一个良好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改革教学方法,应加强教学设计,提倡在采用传统讲解法的同时,采用讨论法教学,推行畅所欲言式教学方式。这种方法能引导学生关注学术热点,特别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智力的开发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从而师生形成对话格局[3]。关于讨论的问题,可以布置一些热点话题,也可以布置课堂讲授的一般性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收集材料,形成自己的基本观点,然后在课堂上评述各家观点,有根有据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加深学生对问题进一步理解。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动手动脑,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推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已成为提高教学效能的新途径。将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引入古代文学教学,以声光画综合形式感染学生,使学生自然亲近古代文学,可以提高古代文学教学效率和质量。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艺术体验和艺术想象营造的“幻象”世界。在古代诗词教学中,有些诗歌的“幻象”就比较朦胧含蓄,甚至难以言传,运用多媒体转化为画面的形式,能化朦胧为清晰,化含蓄为直观,可以启发想象。古代文学的许多名诗词、名小说、名戏曲都已经谱成歌曲、拍成电影电视,我们在讲授这些内容时都可以利用,以便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愉悦中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和影响。在介绍作家、引证材料、相关比较等方面,都涉及大量的文字板书,运用课件形式直接提供给学生,只须辅之以简单叙述,这也能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需要,教师应该大量收集准备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加大信息量、增强讲授的直观性、形象性、引发学生兴趣,也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3]。此外,根据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文献检索和搜集学术信息非常重要,通过课件,把图书馆电子检索手段与传统的古文学文献查阅结合起来,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获取了更多学术信息,为古代文学学习打下了厚实基础,也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积极性。
3.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在新的历史环境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发扬扎实苦干的精神,锐意改革,加强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方面的引导,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那么,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是容易克服的。
参考文献:
[1]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6(6).
[2]杨乐.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山西师大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5).
[3]栾为,刘延年,姜哲军.谈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现代性教学[J].黑龙江教育,2009(7).
[4]杨华.关于提高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4).
[5]陆金峨.《论语》对当代教育理念的借鉴价值[J].文学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