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 个在机关单位工作的人,都受过大大小小的委屈。这里所说的受委屈,按程度轻重可分为正确的意见不被接受,因种种原因替人“背锅”,工作中遭受错误的对待,甚至错误的处理等。有时几种情况叠加,给当事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老一辈共产党人对待委屈多泰然处之,坚守党性,最终迎来转折,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示。
毛泽东:等待机会,仍坚持真理
1927年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带队伍转入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然而,这一符合实际的决策却遭到当时中央负责人的批评,认为这是“右倾逃跑”、“枪杆子主义”,随即毛泽东被撤销政治局候补委员等职务。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又对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方针进行批判,撤销其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此后长达两年多,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的重要决策上都失去发言权。
对前一次受委屈,谭政在《难忘的井冈山斗争》中提到:“这时怎么办?毛泽东同志是党员,他敢反中央吗?这是纪律问题。”抗战时期,毛泽东对英国记者斯坦因说:“我自己曾经有过处于少数地位的情况,在这时候,我只有等待。”
李维汉曾对毛泽东对待不公正待遇的态度作总结:“一是少数服从多数;二是不消极;三是争取在党许可的条件下做些工作。他在受打击的情况下,仍能维护党的统一,坚持正确的路线和主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称:“他内心中,存在着一种坚定的本质的活力。”这既是坚守党性,也是豁达从容的精神。
在逆境中,毛泽东通读了大量马列著作,并深入各县调研了农村情况。同时,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贺子珍回忆,宁都会议后,只要让毛泽东参加会议,他都不放弃。在会上都要尽力阐述自己的观点。当他的正确意见不被大家理解时,他服从组织的决定,但绝不放弃自己主张,并创造条件宣传,坚信党和同志终将接受他的意见,直至迎来遵义会议的转折。
彭德怀:“帮人背锅”,坦然也有教训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但是,遵义会议后质疑毛泽东的“余波”依然存在。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回忆:“有人说毛泽东同志指挥也不行了,要求撤换领导。林彪就是起来带头倡议的一个”。林彪曾给中央三人小组写信要求撤换新上任的中央领导。四渡赤水中,他一直埋怨说走的尽是“弓背路”,应该走捷径;还说“这样会把部队拖垮的,像他(毛泽东)这样领导指挥还行!?”在会理休整期间,他给彭德怀打电话说:“现在的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他的这种错误做法遭到彭德怀当即回绝。
1935年5月,中央决定召开“会理会议”,统一党和军队对新的行动方针的认识。会上,毛泽东驳斥了谬论,并批评林彪:“你是个娃娃,你懂得什么!”毛泽东说,林彪的信就是彭德怀鼓动的。会议中,彭德怀也批评了林彪的信。但因当时大敌当前,面对误会和批评,他采取“事久自然明”和“等当事者将来自己去申明”的态度。由此,毛、彭产生误会。直到1959年彭德怀在庐山上受批判,林彪才解释,他给中央的信与彭德怀无关,澄清了此事的误会。
此后,彭德怀也做了总结:“此后24年中,主席大概讲过四次,我没有去向主席申明此事,也没有同其他任何同志谈过此事。从现在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应当谈清楚的好,也可避免挑拨者利用,会理会议我没有主动向主席说清楚,是我不对。”
李先念:连降六级愉快服从
抗战初期,大批将领走上抗日前线。一天,红军后方政治部负责人找到率领西路军余部突围,回到延安的原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谈话:“先念同志,组织决定你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当营长,你有什么意见吗?”
从军政委降至营长,这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可李先念没有表现出惊诧,而是很愉快,他想,只要能扛枪打击日本侵略者,干什么都行,于是回答:“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许多西路军战士都为他感到委屈。但李先念从不抱怨,他风趣地说:“管他呢,就是一撸到底,叫我去当伙夫、马夫,也要在我们党和部队里干下去。”
这件事被毛泽东知道后,一定要见李先念。见面后,毛泽东第一句话就是“这样处理你李先念,是不公平的嘛”。最后李先念没有去当营长, 而是在毛泽东安排下改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后又留在鄂豫边参与领导中原地区的抗日斗争。
粟裕:打了胜仗却挨批,向上级反复陈述
1944年在江苏淮安打响的车桥之战,新四军变被动防御和偷袭为主动出击和强攻,标志着新四军对日军进入局部反攻阶段。经过一天两夜战斗,新四军攻点、打援获双胜利,共消灭日军大佐以下465人、伪军483人。
对此,获胜的官兵都很高兴。3月8日,粟裕将车桥战役的发起理由和战斗经过报告新四军军部。不料,当时由饶漱石主持的新四军军部,却发电报对车桥战役提出批评,指责“攻击方向不对”,“主动过分暴露自己力量”,“过分刺激敌人,很可能引起敌人大的报复”,“可能造成对全部各方不良的影响和牵制”,责令粟裕检讨。
面对上级的批评,打了胜仗的粟裕很难受。他考虑了两天,与叶飞、陈丕显共同署名,复电反复直陈组织发起车桥战役的理由:“在敌人兵力不够之现势下,不一定对我们再作大的进攻。如其小的进攻, 我们当易于应付。”当时已到了战略反攻阶段,事实证明军部的“担心”是多余的。
捷报传到延安,毛泽东欣喜地对粟裕称赞道:“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新华社也向全国播發“新四军大捷,收复车桥”的消息,并热情赞扬“我军粟裕以雄厚兵力”,打了一个“大歼灭战”,风波终于过去了。
毛泽东:等待机会,仍坚持真理
1927年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带队伍转入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然而,这一符合实际的决策却遭到当时中央负责人的批评,认为这是“右倾逃跑”、“枪杆子主义”,随即毛泽东被撤销政治局候补委员等职务。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又对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方针进行批判,撤销其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此后长达两年多,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的重要决策上都失去发言权。
对前一次受委屈,谭政在《难忘的井冈山斗争》中提到:“这时怎么办?毛泽东同志是党员,他敢反中央吗?这是纪律问题。”抗战时期,毛泽东对英国记者斯坦因说:“我自己曾经有过处于少数地位的情况,在这时候,我只有等待。”
李维汉曾对毛泽东对待不公正待遇的态度作总结:“一是少数服从多数;二是不消极;三是争取在党许可的条件下做些工作。他在受打击的情况下,仍能维护党的统一,坚持正确的路线和主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称:“他内心中,存在着一种坚定的本质的活力。”这既是坚守党性,也是豁达从容的精神。
在逆境中,毛泽东通读了大量马列著作,并深入各县调研了农村情况。同时,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贺子珍回忆,宁都会议后,只要让毛泽东参加会议,他都不放弃。在会上都要尽力阐述自己的观点。当他的正确意见不被大家理解时,他服从组织的决定,但绝不放弃自己主张,并创造条件宣传,坚信党和同志终将接受他的意见,直至迎来遵义会议的转折。
彭德怀:“帮人背锅”,坦然也有教训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但是,遵义会议后质疑毛泽东的“余波”依然存在。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回忆:“有人说毛泽东同志指挥也不行了,要求撤换领导。林彪就是起来带头倡议的一个”。林彪曾给中央三人小组写信要求撤换新上任的中央领导。四渡赤水中,他一直埋怨说走的尽是“弓背路”,应该走捷径;还说“这样会把部队拖垮的,像他(毛泽东)这样领导指挥还行!?”在会理休整期间,他给彭德怀打电话说:“现在的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他的这种错误做法遭到彭德怀当即回绝。
1935年5月,中央决定召开“会理会议”,统一党和军队对新的行动方针的认识。会上,毛泽东驳斥了谬论,并批评林彪:“你是个娃娃,你懂得什么!”毛泽东说,林彪的信就是彭德怀鼓动的。会议中,彭德怀也批评了林彪的信。但因当时大敌当前,面对误会和批评,他采取“事久自然明”和“等当事者将来自己去申明”的态度。由此,毛、彭产生误会。直到1959年彭德怀在庐山上受批判,林彪才解释,他给中央的信与彭德怀无关,澄清了此事的误会。
此后,彭德怀也做了总结:“此后24年中,主席大概讲过四次,我没有去向主席申明此事,也没有同其他任何同志谈过此事。从现在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应当谈清楚的好,也可避免挑拨者利用,会理会议我没有主动向主席说清楚,是我不对。”
李先念:连降六级愉快服从
抗战初期,大批将领走上抗日前线。一天,红军后方政治部负责人找到率领西路军余部突围,回到延安的原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谈话:“先念同志,组织决定你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当营长,你有什么意见吗?”
从军政委降至营长,这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可李先念没有表现出惊诧,而是很愉快,他想,只要能扛枪打击日本侵略者,干什么都行,于是回答:“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许多西路军战士都为他感到委屈。但李先念从不抱怨,他风趣地说:“管他呢,就是一撸到底,叫我去当伙夫、马夫,也要在我们党和部队里干下去。”
这件事被毛泽东知道后,一定要见李先念。见面后,毛泽东第一句话就是“这样处理你李先念,是不公平的嘛”。最后李先念没有去当营长, 而是在毛泽东安排下改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后又留在鄂豫边参与领导中原地区的抗日斗争。
粟裕:打了胜仗却挨批,向上级反复陈述
1944年在江苏淮安打响的车桥之战,新四军变被动防御和偷袭为主动出击和强攻,标志着新四军对日军进入局部反攻阶段。经过一天两夜战斗,新四军攻点、打援获双胜利,共消灭日军大佐以下465人、伪军483人。
对此,获胜的官兵都很高兴。3月8日,粟裕将车桥战役的发起理由和战斗经过报告新四军军部。不料,当时由饶漱石主持的新四军军部,却发电报对车桥战役提出批评,指责“攻击方向不对”,“主动过分暴露自己力量”,“过分刺激敌人,很可能引起敌人大的报复”,“可能造成对全部各方不良的影响和牵制”,责令粟裕检讨。
面对上级的批评,打了胜仗的粟裕很难受。他考虑了两天,与叶飞、陈丕显共同署名,复电反复直陈组织发起车桥战役的理由:“在敌人兵力不够之现势下,不一定对我们再作大的进攻。如其小的进攻, 我们当易于应付。”当时已到了战略反攻阶段,事实证明军部的“担心”是多余的。
捷报传到延安,毛泽东欣喜地对粟裕称赞道:“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新华社也向全国播發“新四军大捷,收复车桥”的消息,并热情赞扬“我军粟裕以雄厚兵力”,打了一个“大歼灭战”,风波终于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