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决定上市之前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是为了将公司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方法塑造得更为吸引投资者,从而在公司决定上市之后,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
公司在创始之初不可能立即开始筹备上市,因为毕竟谁都不知道公司将来是否能够盈利,更不用说获得足以公司策划上市的实力了。但是,大多数的公司领导人会对公司上市之事一无所知,直到那一天即将变成事实。
大多数公司只要确定有上市的可能,都会迅速付诸行动。公司通常在作出决策后就狂乱地投入到上市前无数的筹备事务中,包括法律、财务和其他众多事务,这些程序和事务太过繁杂,往往会导致公司被这些事务牵绊住了脚步,因而扰乱了正在进行的核心业务,这有时甚至导致原本打算上市的公司半途而废。
决定上市之前先做一番思考和准备很有必要。我并不是主张你完成本文所列的每一项准备工作。但是,如果你已意识到这些问题,就会在公司创始之初以零成本解决它们,而无需日后再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矫正它们。此外,完成下面这些工作后,即使你的公司不打算上市,这些工作也会使你的公司运营变得更好、更健康,并且在股东和客户眼中也会变得更有价值。这是因为,只要不走极端,造就优秀上市公司的工作方法,同样能造就优秀的私有公司。
公司开支与个人开支混淆不清
这也许是令很多公司上市计划失败的最大问题。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公司创始人用公司的资产购买房地产,然后公司才决定上市(或出售公司)。这不仅会引发众多财务和法律问题,而且会令潜在承销商怀疑公司在其他方面也存在公私资产不分的问题。
财务数据证明
上市公司需要每年由独立审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费用高昂。年度审计对小型私有公司而言,更是繁重的负担。因此,可以选择替代方式,每年由独立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财务数据证明。这种方式的工作量远低于年度审计,但能在承销商、投资者和未来股东面前增加公司的信用度。
费用的标准财务指标
在发展和扩大过程中,公司的花费和它们与收入的比例关系会经历几个明确的阶段。超出这些比例关系则会使公司在潜在投资者和承销商面前亮起警示灯。除非超出(或达不到)比例的理由非常充分,否则公司就需要尽力将比例控制在限度之内。
财务控制
公司需要有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证明公司没有滥用职权或财务欺诈的情况发生。具体措施包括:支票双重签字确认,按照级别和职务设定开支限额,以及保证财务数据准确反映真实情况的财务监督制度。该制度尤其要包括采取各种控制措施,以防止或至少准确监控关联交易,即公司与公司管理层或董事会成员参股的公司或实体之间的财务交易。
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核算制
上市公司与私有公司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前者按照规定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记账法,而后者绝大多数采用现金核算法。一般而言,新成立的公司最好采用现金核算法,因为这种方法能更为清晰地反映公司的生存前景。
公司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就应当转为权责发生制,因为这种方法能更好地向投资者和股东展示公司未来的商业前景。如果由于任何原因而无法执行权责发生制,公司也可以继续使用现金核算法,但财务人员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为管理层准备另一套财务数据,使管理层可以从承销商和投资者的角度审视公司。借助现代电脑会计系统,这种办法很容易实现。
会计做法
在会计做法方面,上市公司与私有公司之间还有很多重要差异,其中一点是收入确认,另一点是花费核算。收入确认是上市公司的关键财务问题。对于私有公司而言,在收入确认方面尽早采用上市公司的做法也是明智之举,这样会以更好的信用度吸引投资者和承销商。这种做法在本质上意味着,只有在销售确实发生并不可逆转的情况下,才可以确认收入。费用核算规则规定,各项费用必须与发生费用的活动相匹配,以防止费用前后转移,使公司的财务业绩看似强于(或弱于)实际情况。费用匹配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上市前的必要准备工作。
管理层与董事会的关系
至少在美国,人们对于家族成员在同一管理团队或同一董事会持怀疑态度。因为中国的大多数公司都是家族企业,情况也许有所不同。但对于上市公司,所有投资者和股东都希望了解各董事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如果存在家族成员关系,至少应当公开使人们知情。有些管理层中存在的特殊关系要引起警惕,比如首席执行官与财务总监是夫妻或者是近亲。如果这种关系无法避免,那么最佳的措施就是公开这种关系并制定相关制度,确保投资者和股东的投资和股份不会因为潜在交易而遭受损失。
合规流程
合规流程需要耗费大量劳动,因此除非公开发行股票已近在咫尺,否则公司不会愿意发起合规委员会这一类的行动。但即使尚未制定正式的合规政策和流程,也必须有合规意识。实现合规意识的最佳办法是任命一名专职负责合规的高管。该职位的主要职责是防范利益冲突和可能威胁公司未来发展的高风险流程,并监督组织机构内财务流程的完整性。承销商和投资者,尤其是海外承销商和投资者,始终会谨慎观察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对合规流程的承诺态度,因为合规流程能降低公司风险,保护投资项目。
制定人事守则
制定人事守则规范企业的人事政策和规定,是西方公司的标准做法。这类手册规定的领域包括员工行为准则与职业道德,招聘、晋升与解雇规则,以及公司每个职位的岗位职责性质。人事守则的理念是保护员工,使其免受不公正的劳务规则的伤害,也避免公司的生存和继续发展遭到威胁。但是,实现人事守则的主要问题是,很多人对守则往往是流于形式,只规定不遵循;它的主要挑战是建立一套框架,并使人理解该框架的执行是有效、灵活而实际的。
成立独立董事会
投资者与承销商希望公司有一个独立的董事会,即董事会中没有或最多只有一位家族成员。对于很多公司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来说,学习如何与独立董事会相处,本身就是一项能力,也会帮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高管。因此,即使公司不打算上市,高管们也需要学习这种能力;而如果要上市,这就是必备能力,也必须成立董事会。
定期举办董事会议
仅仅成立董事会是不够的。很多公司的董事会每年只召开一次会议,而承销商所期望的是每月召开一次并生成正规的会议纪要。 他们希望看到董事会真正发挥作用,而不只是在首席执行官、其他内部人员或影响力不为投资者和股东所知的外部组织作出决策后,充当一枚橡皮印章。
股票期权计划
很多公司已开始制定期权计划,但承销商希望看到有正式的董事会流程同意期权授予。他们要求有正式的股票期权计划,对期权授予方式、期权归属期和行使方式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尤其要求有防止控股者将大量股份套现的限制性规定,通常是限制股票交易额。对于公司早期,承销商要求规定公开发行后的锁定期条款,以防止公司内部人士先于自己的股票客户抛出股票。
注意投资者关系
上市公司习惯于甚至是经常聘请外来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公司处理与持股股东的沟通事宜。但公司与股东的沟通大可不必等到公开发行才开始,也无需聘请外部公司。对于包括私有公司在内的任何公司而言,定期(如每三个月一次)向主要股东通报公司运营业绩、财务业绩等重大事件是很好的做法。
良好的投资者关系计划不仅有利于股东和投资者,也利于公司争取股东和投资者的支持、增加投资者对公司管理的参与感,也能为日后的多轮融资铺平道路。如此一来,当公司真正上市的时候,就已经培养了能支持股市的最关键因素:强有力的投资者关系。
投资者关系计划也有助于培养股东忠诚度,使股东不会在听到有关公司的任何负面消息后迅速撤出。 公司应当将投资者关系计划视作持股人和投资者忠诚度计划,就这点而言,它是筹备上市的一项关键内容。
提前选择承销商
提前着手选择潜在承销商也同样重要。大多数公司只有在即将上市时才选择承销商,这种情况下经常会出现所谓的“选美”场面:召集多家承销商前来面谈,再从中选择胜出者。最好在出现实际需求的前几年就开始接触承销商,这样可以通过长期观察确定他们各自的优劣势。所选择的承销商的规模和名气不一定要是业内顶尖。潜在承销商一旦承担你公司股票的公开发行,它便会成为公司的投资者和股东,因此可以将他们当作潜在投资者和股东来对待,并纳入投资者关系计划。
明确经营计划
经营计划包含潜在上市公司的各项业务目标。首先,它能说明公司已有关于未来战略的考虑流程以及实现战略与绩效目标的最佳方式。这对维护投资者关系、激励潜在承销商信心都非常重要。其次,作为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工作文件,它能明确公司发展方向并为战略方案的商议提供框架。经营计划不应一成不变,每年至少应更新一次;应当是工作文件,而不是最终指令。这样就能够督促董事会和管理层展开讨论,从讨论中激发创造性想法。再次,经营计划是形成上市招股说明书的基础。因为招股说明书的编制虽然可以由外部人士提供支持,但无法依赖外部人士编制。很多公司因为用几个月时间编制一份可信的招股说明书而推迟上市。而如果有现成的经营计划为招股说明书作基础,便可直接交给外部顾问加工成招股说明书。
结论
对于一名新上任或现任的首席执行官而言,以上的工作内容看似繁重。但即使是不打算上市的私有公司,也应当完成其中的大部分工作。理想的上市公司并不仅限于制定更多的规章制度,而是有完善的流程来改善管理,提高效率。这不仅针对想要上市的公司,对任何公司而言都是必要条件。
如果公司的确计划上市,就应当认真考虑所有这些问题,有时还应当立即或更早就开始着手准备。只有这样,在时机到来时,才会进展迅速,而不会像很多公司那样,因为未能以符合市场环境的速度做好准备而错失良机。市场竞争的赢家只属于反应最敏捷的公司。只要正确准备,你也可以在上市竞赛中成为最敏捷、最成功的那一个。
公司在创始之初不可能立即开始筹备上市,因为毕竟谁都不知道公司将来是否能够盈利,更不用说获得足以公司策划上市的实力了。但是,大多数的公司领导人会对公司上市之事一无所知,直到那一天即将变成事实。
大多数公司只要确定有上市的可能,都会迅速付诸行动。公司通常在作出决策后就狂乱地投入到上市前无数的筹备事务中,包括法律、财务和其他众多事务,这些程序和事务太过繁杂,往往会导致公司被这些事务牵绊住了脚步,因而扰乱了正在进行的核心业务,这有时甚至导致原本打算上市的公司半途而废。
决定上市之前先做一番思考和准备很有必要。我并不是主张你完成本文所列的每一项准备工作。但是,如果你已意识到这些问题,就会在公司创始之初以零成本解决它们,而无需日后再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矫正它们。此外,完成下面这些工作后,即使你的公司不打算上市,这些工作也会使你的公司运营变得更好、更健康,并且在股东和客户眼中也会变得更有价值。这是因为,只要不走极端,造就优秀上市公司的工作方法,同样能造就优秀的私有公司。
公司开支与个人开支混淆不清
这也许是令很多公司上市计划失败的最大问题。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公司创始人用公司的资产购买房地产,然后公司才决定上市(或出售公司)。这不仅会引发众多财务和法律问题,而且会令潜在承销商怀疑公司在其他方面也存在公私资产不分的问题。
财务数据证明
上市公司需要每年由独立审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费用高昂。年度审计对小型私有公司而言,更是繁重的负担。因此,可以选择替代方式,每年由独立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财务数据证明。这种方式的工作量远低于年度审计,但能在承销商、投资者和未来股东面前增加公司的信用度。
费用的标准财务指标
在发展和扩大过程中,公司的花费和它们与收入的比例关系会经历几个明确的阶段。超出这些比例关系则会使公司在潜在投资者和承销商面前亮起警示灯。除非超出(或达不到)比例的理由非常充分,否则公司就需要尽力将比例控制在限度之内。
财务控制
公司需要有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证明公司没有滥用职权或财务欺诈的情况发生。具体措施包括:支票双重签字确认,按照级别和职务设定开支限额,以及保证财务数据准确反映真实情况的财务监督制度。该制度尤其要包括采取各种控制措施,以防止或至少准确监控关联交易,即公司与公司管理层或董事会成员参股的公司或实体之间的财务交易。
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核算制
上市公司与私有公司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前者按照规定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记账法,而后者绝大多数采用现金核算法。一般而言,新成立的公司最好采用现金核算法,因为这种方法能更为清晰地反映公司的生存前景。
公司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就应当转为权责发生制,因为这种方法能更好地向投资者和股东展示公司未来的商业前景。如果由于任何原因而无法执行权责发生制,公司也可以继续使用现金核算法,但财务人员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为管理层准备另一套财务数据,使管理层可以从承销商和投资者的角度审视公司。借助现代电脑会计系统,这种办法很容易实现。
会计做法
在会计做法方面,上市公司与私有公司之间还有很多重要差异,其中一点是收入确认,另一点是花费核算。收入确认是上市公司的关键财务问题。对于私有公司而言,在收入确认方面尽早采用上市公司的做法也是明智之举,这样会以更好的信用度吸引投资者和承销商。这种做法在本质上意味着,只有在销售确实发生并不可逆转的情况下,才可以确认收入。费用核算规则规定,各项费用必须与发生费用的活动相匹配,以防止费用前后转移,使公司的财务业绩看似强于(或弱于)实际情况。费用匹配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上市前的必要准备工作。
管理层与董事会的关系
至少在美国,人们对于家族成员在同一管理团队或同一董事会持怀疑态度。因为中国的大多数公司都是家族企业,情况也许有所不同。但对于上市公司,所有投资者和股东都希望了解各董事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如果存在家族成员关系,至少应当公开使人们知情。有些管理层中存在的特殊关系要引起警惕,比如首席执行官与财务总监是夫妻或者是近亲。如果这种关系无法避免,那么最佳的措施就是公开这种关系并制定相关制度,确保投资者和股东的投资和股份不会因为潜在交易而遭受损失。
合规流程
合规流程需要耗费大量劳动,因此除非公开发行股票已近在咫尺,否则公司不会愿意发起合规委员会这一类的行动。但即使尚未制定正式的合规政策和流程,也必须有合规意识。实现合规意识的最佳办法是任命一名专职负责合规的高管。该职位的主要职责是防范利益冲突和可能威胁公司未来发展的高风险流程,并监督组织机构内财务流程的完整性。承销商和投资者,尤其是海外承销商和投资者,始终会谨慎观察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对合规流程的承诺态度,因为合规流程能降低公司风险,保护投资项目。
制定人事守则
制定人事守则规范企业的人事政策和规定,是西方公司的标准做法。这类手册规定的领域包括员工行为准则与职业道德,招聘、晋升与解雇规则,以及公司每个职位的岗位职责性质。人事守则的理念是保护员工,使其免受不公正的劳务规则的伤害,也避免公司的生存和继续发展遭到威胁。但是,实现人事守则的主要问题是,很多人对守则往往是流于形式,只规定不遵循;它的主要挑战是建立一套框架,并使人理解该框架的执行是有效、灵活而实际的。
成立独立董事会
投资者与承销商希望公司有一个独立的董事会,即董事会中没有或最多只有一位家族成员。对于很多公司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来说,学习如何与独立董事会相处,本身就是一项能力,也会帮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高管。因此,即使公司不打算上市,高管们也需要学习这种能力;而如果要上市,这就是必备能力,也必须成立董事会。
定期举办董事会议
仅仅成立董事会是不够的。很多公司的董事会每年只召开一次会议,而承销商所期望的是每月召开一次并生成正规的会议纪要。 他们希望看到董事会真正发挥作用,而不只是在首席执行官、其他内部人员或影响力不为投资者和股东所知的外部组织作出决策后,充当一枚橡皮印章。
股票期权计划
很多公司已开始制定期权计划,但承销商希望看到有正式的董事会流程同意期权授予。他们要求有正式的股票期权计划,对期权授予方式、期权归属期和行使方式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尤其要求有防止控股者将大量股份套现的限制性规定,通常是限制股票交易额。对于公司早期,承销商要求规定公开发行后的锁定期条款,以防止公司内部人士先于自己的股票客户抛出股票。
注意投资者关系
上市公司习惯于甚至是经常聘请外来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公司处理与持股股东的沟通事宜。但公司与股东的沟通大可不必等到公开发行才开始,也无需聘请外部公司。对于包括私有公司在内的任何公司而言,定期(如每三个月一次)向主要股东通报公司运营业绩、财务业绩等重大事件是很好的做法。
良好的投资者关系计划不仅有利于股东和投资者,也利于公司争取股东和投资者的支持、增加投资者对公司管理的参与感,也能为日后的多轮融资铺平道路。如此一来,当公司真正上市的时候,就已经培养了能支持股市的最关键因素:强有力的投资者关系。
投资者关系计划也有助于培养股东忠诚度,使股东不会在听到有关公司的任何负面消息后迅速撤出。 公司应当将投资者关系计划视作持股人和投资者忠诚度计划,就这点而言,它是筹备上市的一项关键内容。
提前选择承销商
提前着手选择潜在承销商也同样重要。大多数公司只有在即将上市时才选择承销商,这种情况下经常会出现所谓的“选美”场面:召集多家承销商前来面谈,再从中选择胜出者。最好在出现实际需求的前几年就开始接触承销商,这样可以通过长期观察确定他们各自的优劣势。所选择的承销商的规模和名气不一定要是业内顶尖。潜在承销商一旦承担你公司股票的公开发行,它便会成为公司的投资者和股东,因此可以将他们当作潜在投资者和股东来对待,并纳入投资者关系计划。
明确经营计划
经营计划包含潜在上市公司的各项业务目标。首先,它能说明公司已有关于未来战略的考虑流程以及实现战略与绩效目标的最佳方式。这对维护投资者关系、激励潜在承销商信心都非常重要。其次,作为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工作文件,它能明确公司发展方向并为战略方案的商议提供框架。经营计划不应一成不变,每年至少应更新一次;应当是工作文件,而不是最终指令。这样就能够督促董事会和管理层展开讨论,从讨论中激发创造性想法。再次,经营计划是形成上市招股说明书的基础。因为招股说明书的编制虽然可以由外部人士提供支持,但无法依赖外部人士编制。很多公司因为用几个月时间编制一份可信的招股说明书而推迟上市。而如果有现成的经营计划为招股说明书作基础,便可直接交给外部顾问加工成招股说明书。
结论
对于一名新上任或现任的首席执行官而言,以上的工作内容看似繁重。但即使是不打算上市的私有公司,也应当完成其中的大部分工作。理想的上市公司并不仅限于制定更多的规章制度,而是有完善的流程来改善管理,提高效率。这不仅针对想要上市的公司,对任何公司而言都是必要条件。
如果公司的确计划上市,就应当认真考虑所有这些问题,有时还应当立即或更早就开始着手准备。只有这样,在时机到来时,才会进展迅速,而不会像很多公司那样,因为未能以符合市场环境的速度做好准备而错失良机。市场竞争的赢家只属于反应最敏捷的公司。只要正确准备,你也可以在上市竞赛中成为最敏捷、最成功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