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学习兴趣;环节;步骤;
载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7—0074—01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在一堂课上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厌学”为“乐学”呢?下面说几点做法。
一、精心设计,巧妙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环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可见,好的导语既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使学生进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状态,又使教师讲课水到渠成、轻松自如。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的导语,把学生的心一下子紧紧抓在手中。
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不胜枚举。记得我在教《记一辆纺车》这篇课文时,先是让学生听《南泥湾》这首歌,然后展现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延安大生产运动。学生的思绪很快就带到了那个年代,为了战胜困难,边区人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很自然地进入到了这篇课文的学习。在讲《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时,事先我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的古诗词,在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气氛高涨,在此情况下,我因势利导: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文化价值在我国历史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引得古往今来的迁客骚人为之挥毫泼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仲淹的这篇散文名篇,看看在他笔下岳阳楼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于是,学生的兴趣很快就集中到了课文的学习上。
二、鼓励质疑,精妙设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精妙设问,以疑促思,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从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的乐趣,进而提高思维分析能力。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我在教学《最后一片叶子》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全面概括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小说名为《最后一片叶子》,围绕它主要刻画了哪些人物?第二,最后一片叶子与乔安西有何关系?第三,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奇迹般地挽救了乔安西的生命?第四,乔安西为什么相信最后一片叶子是真的?第五,为什么说“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这样一连串的层层设问,学生很快融入到了自主学习中,前三个问题不一会儿就迎刃而解,最后二问,在我的适当点拨下,经过一番合作探究,也有了答案。
三、借助载体,提升效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经之路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促使多媒体早已悄然走入课堂,它以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它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质疑释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它大容量的信息拓展了学生视野,加深了课堂教学的底蕴等。我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根据课文内容,模拟云层的变化过程,用丰富、生动、连续的画面表现出来,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展开了充分的想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善于总结,适度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对学生课堂活动的评价是教学手段的具体内容,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环节。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同时,也必须让学生意识到激励不等于表扬,善意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无原则的表扬只会适得其反。除此之外,还应经常用肢体语言进行评价。课堂上,老师对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感激,都是评价。这种评价,简便、实用,也最易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琴弦。
编辑:刘於诚
载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7—0074—01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在一堂课上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厌学”为“乐学”呢?下面说几点做法。
一、精心设计,巧妙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环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可见,好的导语既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使学生进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状态,又使教师讲课水到渠成、轻松自如。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的导语,把学生的心一下子紧紧抓在手中。
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不胜枚举。记得我在教《记一辆纺车》这篇课文时,先是让学生听《南泥湾》这首歌,然后展现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延安大生产运动。学生的思绪很快就带到了那个年代,为了战胜困难,边区人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很自然地进入到了这篇课文的学习。在讲《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时,事先我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的古诗词,在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气氛高涨,在此情况下,我因势利导: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文化价值在我国历史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引得古往今来的迁客骚人为之挥毫泼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仲淹的这篇散文名篇,看看在他笔下岳阳楼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于是,学生的兴趣很快就集中到了课文的学习上。
二、鼓励质疑,精妙设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精妙设问,以疑促思,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从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的乐趣,进而提高思维分析能力。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我在教学《最后一片叶子》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全面概括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小说名为《最后一片叶子》,围绕它主要刻画了哪些人物?第二,最后一片叶子与乔安西有何关系?第三,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奇迹般地挽救了乔安西的生命?第四,乔安西为什么相信最后一片叶子是真的?第五,为什么说“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这样一连串的层层设问,学生很快融入到了自主学习中,前三个问题不一会儿就迎刃而解,最后二问,在我的适当点拨下,经过一番合作探究,也有了答案。
三、借助载体,提升效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经之路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促使多媒体早已悄然走入课堂,它以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它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质疑释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它大容量的信息拓展了学生视野,加深了课堂教学的底蕴等。我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根据课文内容,模拟云层的变化过程,用丰富、生动、连续的画面表现出来,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展开了充分的想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善于总结,适度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对学生课堂活动的评价是教学手段的具体内容,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环节。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同时,也必须让学生意识到激励不等于表扬,善意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无原则的表扬只会适得其反。除此之外,还应经常用肢体语言进行评价。课堂上,老师对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感激,都是评价。这种评价,简便、实用,也最易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琴弦。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