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总结了2010年淮安市楚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分析2010年淮安市小麦赤霉病重发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防治措施;江苏淮安;楚州区;2010年
中图分类号S43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4-0151-01
淮安市楚州区位于江淮平原与黄淮平原交界处,耕地面积7.33万hm2,常年以稻麦两作的种植方式为主,常年小麦种植面积5.33万hm2,小麦品种以郑麦9023、淮麦20等为主,辅之以新麦208、周麦16、周麦18、温麦8号、温麦6号、扬麦11等。2010年由于春季低温多雨,小麦生育期普遍推迟7~10 d,抽穗扬花期基本都在5月上旬,部分品种甚至推至5月中旬,而5月12—16日,连续5 d阴雨天气,导致该区的小麦赤霉病大面积发生,全区平均病穗率达12.5%,此类田块绝收,给楚州区的夏粮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现将2010年小麦赤霉病的重发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
全区5.33万hm2小麦,病田率100%,平均病穗率达12.5%(1~100),平均病指7.23(0.25~72.00),为2003年以来又一个大发生年。201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呈现2个特征,一是品种不同发病程度不同,迟熟品种重于早熟品种,理论上,春性品种易感赤霉病,而今年则表现相反,半冬性品种明显重于春性品种,该区平桥、南闸、施河等几个乡镇种植的3 333.3 hm2扬麦11,平均病穗率不到5%,而半冬性品种病发较严重,主要由于春性品种生育期短,生育进程早于半冬性品种;二是渠北片重于渠南片和运西片,该区以苏北灌溉总渠和大运河为界,分为3个自然片,3个片种植方式、种植习惯不同,渠北普遍播种时间偏迟,导致小麦生育期迟于渠南片、运西片,最终的发病程度也不同,以淮麦20为例,渠南的平均病穗率为18.2%,而在渠北片则接近25%[1]。
2重发原因
2.1连续阴雨
连续阴雨是小麦赤霉病大发生的最重要因素。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有3个条件,即足够的菌源、扬花期的连续阴雨日、扬花期的气温,从多年的实践来看,菌源和气温都不是主要问题,正常的年份都会满足,最关键的就是扬花期的阴雨日数。2010年的5月12—16日,楚州区遭遇连续5 d的阴雨,这时小麦扬花期刚刚结束,少部分品种还处于扬花期,还处于赤霉病的易感期,许多人认为小麦扬花期已过,赤霉病不会大发生,实际上赤霉病菌有2次侵染过程,在灌浆期一样易造成赤霉病菌的侵入而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再次发生,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已收割上场的小麦发生赤霉病的现象[2]。
2.2品种易感
品种易感是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小麦赤霉病已经几年没有发生,许多易感赤霉病的品种如温麦6号、温麦8号、新麦208、周麦16、周麦18等在楚区重新抬头,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易感品种种植面积达1.33万hm2,平均病穗率在35%左右,损失率在20%以上,绝收的田块基本上都是这一类品种。同样的田块使用同样的防治方法,感病品种的病穗率一般比非易感品种要高20个百分点。总的来说周麦系列和温麦系列发病程度很重,其次是新麦208和98-68,再次为淮麦20,较好的是郑麦9023,最好的是扬麦11。其实从发病程度的轻重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感病性的好坏,如扬麦11明显是易感品种,而今年则表现很好,主要原因是其生育期早,下雨时灌浆已经基本结束,避开了赤霉病的易感期[3]。
2.3防治不力
防治不力是小麦赤霉病大发生的关键因素。防治小麦赤霉病一般须在小麦齐穗后扬花前用药进行保护防治1次,视天气于灌浆期再防治第2遍。由于2010年小麦的生育期推迟,该区的第1次防治普遍在5月8日左右,5月12日下雨时第2次防治还没有开始,当遇到连续阴雨时许多人没有预料到赤霉病即将大流行,缺乏预防意识,等到5月19日以后天完全放晴时才进行防治,2次防治的间隔时间太长,而有少部分防治意识比较强的人抓住阴雨间隙进行防治,防效就好得多,同样是感病品种防治早的发病率要远远低于防治迟的,该区朱桥镇的一农户同样是周麦16,病穗率低于5%,病指小于1,基本上没有什么产量损失。
2.4用药不当
用药不当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又一因素。小麦赤霉病的常规防治药剂为多菌灵,正常年份纯药用量为480 g/hm2即可,在赤霉病大流行时,多菌灵已产生抗性的情况下,纯药量必须达到750 g/hm2以上才能达到防治效果。而该区第1次大部分人都用多·酮防治,多菌灵的含量一般为35%,许多经销商为节省成本推荐用量仅为1 200 g/hm2,纯药量仅为420 g/hm2,第2次用药虽为多菌灵,但一般用量仅为纯药600 g/hm2,自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3防治措施
3.1种植抗病品种
在同等的条件下,抗病品种的发病程度要远轻于感病品种,即使在不防治的情况下一般也不致于像感病品种那样达到绝收的程度。要大力推广种植郑麦9023、淮麦系列及该省小麦品种等,逐步减小以及杜绝温麦系列、周麦系列小麦的种植面积,对河南、山东等北方品种的小麦必须经过严格的抗病性验证才能在市场上推广。
3.2改进防治技术
第1次防治时间必须在小麦齐穗后扬花前开展,正常年份多菌灵的纯药量必须在480 g/hm2以上,扬花结束后必须进行第2次防治,如遇特殊阴雨天气时必须进行雨前防治或抓住阴雨间隙防治,药量也必须加大[4]。也必须重视防治药剂的选择,正常年份用多菌灵防治即可,特殊年份可选用43%戊唑醇悬浮剂300 g/hm2、50%甲基硫菌灵粉剂1 500 g/hm2,或25%咪鲜胺乳油1 500 g/hm2进行防治,如结合防治小麦白粉病、纹枯病可直接用戊唑醇进行防治,达到一药多治的目的。
4参考文献
[1] 康霞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137,141.
[2] 毛武纯.2008年聊城市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J].农技服务,2008(11):79,84.
[3] 韦龙友,汪强高,李忠芹,等.江苏省方强农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8(4):42-43.
[4] 劉寿东,王恩眷,郭安红,等.2003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天气条件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3):370-374.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防治措施;江苏淮安;楚州区;2010年
中图分类号S43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4-0151-01
淮安市楚州区位于江淮平原与黄淮平原交界处,耕地面积7.33万hm2,常年以稻麦两作的种植方式为主,常年小麦种植面积5.33万hm2,小麦品种以郑麦9023、淮麦20等为主,辅之以新麦208、周麦16、周麦18、温麦8号、温麦6号、扬麦11等。2010年由于春季低温多雨,小麦生育期普遍推迟7~10 d,抽穗扬花期基本都在5月上旬,部分品种甚至推至5月中旬,而5月12—16日,连续5 d阴雨天气,导致该区的小麦赤霉病大面积发生,全区平均病穗率达12.5%,此类田块绝收,给楚州区的夏粮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现将2010年小麦赤霉病的重发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
全区5.33万hm2小麦,病田率100%,平均病穗率达12.5%(1~100),平均病指7.23(0.25~72.00),为2003年以来又一个大发生年。201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呈现2个特征,一是品种不同发病程度不同,迟熟品种重于早熟品种,理论上,春性品种易感赤霉病,而今年则表现相反,半冬性品种明显重于春性品种,该区平桥、南闸、施河等几个乡镇种植的3 333.3 hm2扬麦11,平均病穗率不到5%,而半冬性品种病发较严重,主要由于春性品种生育期短,生育进程早于半冬性品种;二是渠北片重于渠南片和运西片,该区以苏北灌溉总渠和大运河为界,分为3个自然片,3个片种植方式、种植习惯不同,渠北普遍播种时间偏迟,导致小麦生育期迟于渠南片、运西片,最终的发病程度也不同,以淮麦20为例,渠南的平均病穗率为18.2%,而在渠北片则接近25%[1]。
2重发原因
2.1连续阴雨
连续阴雨是小麦赤霉病大发生的最重要因素。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有3个条件,即足够的菌源、扬花期的连续阴雨日、扬花期的气温,从多年的实践来看,菌源和气温都不是主要问题,正常的年份都会满足,最关键的就是扬花期的阴雨日数。2010年的5月12—16日,楚州区遭遇连续5 d的阴雨,这时小麦扬花期刚刚结束,少部分品种还处于扬花期,还处于赤霉病的易感期,许多人认为小麦扬花期已过,赤霉病不会大发生,实际上赤霉病菌有2次侵染过程,在灌浆期一样易造成赤霉病菌的侵入而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再次发生,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已收割上场的小麦发生赤霉病的现象[2]。
2.2品种易感
品种易感是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小麦赤霉病已经几年没有发生,许多易感赤霉病的品种如温麦6号、温麦8号、新麦208、周麦16、周麦18等在楚区重新抬头,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易感品种种植面积达1.33万hm2,平均病穗率在35%左右,损失率在20%以上,绝收的田块基本上都是这一类品种。同样的田块使用同样的防治方法,感病品种的病穗率一般比非易感品种要高20个百分点。总的来说周麦系列和温麦系列发病程度很重,其次是新麦208和98-68,再次为淮麦20,较好的是郑麦9023,最好的是扬麦11。其实从发病程度的轻重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感病性的好坏,如扬麦11明显是易感品种,而今年则表现很好,主要原因是其生育期早,下雨时灌浆已经基本结束,避开了赤霉病的易感期[3]。
2.3防治不力
防治不力是小麦赤霉病大发生的关键因素。防治小麦赤霉病一般须在小麦齐穗后扬花前用药进行保护防治1次,视天气于灌浆期再防治第2遍。由于2010年小麦的生育期推迟,该区的第1次防治普遍在5月8日左右,5月12日下雨时第2次防治还没有开始,当遇到连续阴雨时许多人没有预料到赤霉病即将大流行,缺乏预防意识,等到5月19日以后天完全放晴时才进行防治,2次防治的间隔时间太长,而有少部分防治意识比较强的人抓住阴雨间隙进行防治,防效就好得多,同样是感病品种防治早的发病率要远远低于防治迟的,该区朱桥镇的一农户同样是周麦16,病穗率低于5%,病指小于1,基本上没有什么产量损失。
2.4用药不当
用药不当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又一因素。小麦赤霉病的常规防治药剂为多菌灵,正常年份纯药用量为480 g/hm2即可,在赤霉病大流行时,多菌灵已产生抗性的情况下,纯药量必须达到750 g/hm2以上才能达到防治效果。而该区第1次大部分人都用多·酮防治,多菌灵的含量一般为35%,许多经销商为节省成本推荐用量仅为1 200 g/hm2,纯药量仅为420 g/hm2,第2次用药虽为多菌灵,但一般用量仅为纯药600 g/hm2,自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3防治措施
3.1种植抗病品种
在同等的条件下,抗病品种的发病程度要远轻于感病品种,即使在不防治的情况下一般也不致于像感病品种那样达到绝收的程度。要大力推广种植郑麦9023、淮麦系列及该省小麦品种等,逐步减小以及杜绝温麦系列、周麦系列小麦的种植面积,对河南、山东等北方品种的小麦必须经过严格的抗病性验证才能在市场上推广。
3.2改进防治技术
第1次防治时间必须在小麦齐穗后扬花前开展,正常年份多菌灵的纯药量必须在480 g/hm2以上,扬花结束后必须进行第2次防治,如遇特殊阴雨天气时必须进行雨前防治或抓住阴雨间隙防治,药量也必须加大[4]。也必须重视防治药剂的选择,正常年份用多菌灵防治即可,特殊年份可选用43%戊唑醇悬浮剂300 g/hm2、50%甲基硫菌灵粉剂1 500 g/hm2,或25%咪鲜胺乳油1 500 g/hm2进行防治,如结合防治小麦白粉病、纹枯病可直接用戊唑醇进行防治,达到一药多治的目的。
4参考文献
[1] 康霞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137,141.
[2] 毛武纯.2008年聊城市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J].农技服务,2008(11):79,84.
[3] 韦龙友,汪强高,李忠芹,等.江苏省方强农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8(4):42-43.
[4] 劉寿东,王恩眷,郭安红,等.2003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天气条件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3):37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