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王念孙;《读书杂志》;倚;循;遵循义
摘 要:王念孙认为典籍中“倚”和“循”常常“形近而误”,并将大量的“僭”校改为“循”。但对典籍中“情”和“循”的致误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情”几乎都是在表遵循义时被认为由“循”所误,而表其他义时则不被言误,用“形近而误”说无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对大量语言材料进行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倚”与“循”同有遵循义,不烦校改。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0)05-0033-05
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古籍文献中“脩”、“循”常常形近而误。他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来被学界推崇不疑。其后,不少学者据此将典籍文献中的“脩”校改为“循”,如郭庆藩《庄子集释》、郭沫若《管子集校》、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张清常《战国策笺注》、赵守正《管子注译》、杨柳桥《荀子诂译》、王文锦《礼记译解》、谢承仁《杨守敬集》、郭锡良《古代汉语》、黄怀信《鹗冠子汇校集注》等,特别是郭沫若的《管子集校》、赵守正的《管子注译》、王利器的《盐铁论校注》等著作按王念孙的观点直接将原文中多处“脩”改为“循”。这种校改一旦被证实是错误的,将造成典籍文献流传失真,其损失不可估量。
最近笔者在习读古籍时发现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多处指出的“‘脩’、‘循’形近而误”的观点存在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是被称为形近而误的全是“循”误写为“脩”,数量很大,却几乎没有“脩”误写为“循”的情况发生;二是全都是在“脩”表遵循义时被认为由“循”所误,而表其他义时则不被言误。笔者经过对典籍中“脩”和“循”的致误情况的统计,并考察最近出土文献,发现王念孙“‘脩’、‘循’形近而误”之说是个错误的观点,“脩”在古汉语中与“循”同义,均有遵循义,不烦改字。
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古籍文献中“脩”、“循”常常形近而误。他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来被学界推崇不疑。其后,不少学者据此将典籍文献中的“惰”校改为“循”,如郭庆藩《庄子集释》、郭沫若《管子集校》、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张清常《战国策笺注》、赵守正《管子注译》、杨柳桥《荀子诂译》、王文锦《礼记译解》、谢承仁《杨守敬集》、郭锡良《古代汉语》、黄怀信《鹗冠子汇校集注》等,特别是郭沫若的《管子集校》、赵守正的《管子注译》、王利器的《盐铁论校注》等著作按王念孙的观点直接将原文中多处“脩”改为“循”。这种校改一旦被证实是错误的,将造成典籍文献流传失真,其损失不可估量。
最近笔者在习读古籍时发现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多处指出的“‘脩’、‘循’形近而误”的观点存在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是被称为形近而误的全是“循”误写为“脩”,数量很大,却几乎没有“脩”误写为“循”的情况发生;二是全都是在“脩”表遵循义时被认为由“循”所误,而表其他义时则不被言误。笔者经过对典籍中“脩”和“循”的致误情况的统。
一、“脩”、“循”“形近而误”的疑问
(一)“脩”被认为误写作“循”和“循”被认为误写作“脩”的致误情况严重不对称
笔者以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赵守正《管子注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杨柳桥《荀子诂译》(齐鲁书社,1985)、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为样书,对被认为“脩”、“循”形近而误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样书中“脩”共600个,有36个被称由“循”所误;“循”98个,却仅1个由“脩”所误。熊会贞说:“‘脩’、‘循’二字往往互讹。”但从统计结果看,熊说非是,“脩”被言由“循”所误的次数远远多于“循”被言由“脩”所误的次数,基本是单向所误,而非“互讹”。
(二)“脩”只在表“遵循”义时被认为由“循”所误,表其他义时则都不被认为由“循”所误
笔者还考察了仅有遵循义的“脩”被称由“循”所误的情况。以《礼记》、《管子》为例,《礼记》中有“脩”96个,其中5个表遵循义,这5个有遵循义的“脩”都被认为由“循”所误,而没有遵循义的其他91个却均不误。《管子》中共有“脩”184个,其中11个有遵循义,这11个“脩”也都被认为由“循”所误,而没有遵循义的其他173个“脩”均不误。
为什么“脩”由“循”所误几乎都是具有遵循义时“误”之甚多,而在其他义时基本不误,难道都是巧合?为什么有些典籍中表遵循义用“脩”比用“循”还多?从“形近而误”的角度讲,“形近而误”应该是有较大随机性的,不但“脩”有可能误写为“循”,“循”也可能误写为“脩”,而且各种意义的“脩”、“循”都有可能“形近而误”。但统计结果表明,典籍中唯“脩”有遵循义之处被称由“循”所误,显然不具有随机性。王念孙“脩”、“循”“形近而误”说对上述疑问基本上无从解释。由此我们推断,“脩”字本身就具有遵循义,典籍中被认为由“循”所误的“脩”其实均未误。这种说法可以在很多史料中得到验证。
二、“脩”的遵循义考察
下面我们将通过考察包括出土简帛在内的文献语言材料,对“脩”、“循”在遵循义上同义的情况加以论证。
(一)对文
典籍中有“脩”与“循”相对为文,同表“遵循”义的例证。如《战国策·赵二》:“且循法无过,脩礼无邪。”在此,“循”与“脩”、“法”与“礼”、“过”与“邪”分别对文。《论衡·程材篇》:“守古循志,案礼脩义。”该句“守”、“循”、“案”都表遵循义,“脩”也同样当为遵循义。
此外,“脩”还常与表遵循义的“遵”、“守”等相对为文,如《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遵高祖之旧制,修孝文之遗德”,“遵”与“修”同义对文;《孟子·尽心下》孙夷疏:“善人修道,公输守绳。”《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修德履义,守信温故”,两句中“修”与“守”同义对文。“脩”还可与“埽”、“背”形成反义对文,如《艺文类聚·礼部上》:“修周之理,埽秦之弊。”《全唐文》卷三○四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颂(并序)》:“修之者昌,背之者亡。”
(二)异文
典籍中“脩”常与“遵”、“循”、“因”等词互为异文,表遵循义,如:
1.(1)《战国策·燕二》:“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
(2)《史记·乐毅列传》:“脩法令,慎庶孽。”
2.(3)《淮南子·齐俗》:“守正脩理不苟得者,不免乎饥寒之患。”
(4)《汉书·货殖传》:“守道循理者,不免于饥寒之患。”
3.(5)《说苑·立节》:“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
(6)《淮南子·诠言》:“由其道则善无章;脩其理则巧无名。”
4.(7)《淮南子·诠言》:“由此观之,贤能之不 足任也,而道术之可脩,明矣。”
(8)《文子·道德》:“由是观之,财不足任,道术可因,明矣。”
5.(9)《礼记·祭义》:“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脩乎军旅,众以义死之,而弗敢犯也。”
(10)《孔子家语·正论解》:“夫圣王之教孝悌,发诸朝廷,行于道路,至于州巷,放于蔸狩,循于军旅,则众感以义,死之而弗敢犯。”
在此,笔者据异文来论证“脩”和“循”同义,而校改者亦据异文将“脩”校改为“循”。如《淮南子·原道》:“脩道理之数,因天地之自然。”张双棣《淮南子校释》云:“循道理,因天地,循亦因也。若作脩,则非其指矣。”并以《太平御览》、《文子》中的异文为证:“《太平御览·地部》二、《居处部》八引此并作循。《文子·原道篇》亦作循。《俶真篇》、《主术篇》亦有脩作循者。”然而,《太平御览》中,表遵循义除用“循”外也常用“脩”。笔者粗略统计,《太平御览》中有遵循义的“脩”(“脩”同“修”)至少有6处:
(11)《治道部》引《汉书》“夫泛驾之马”,注日:“覆驾者,言马有逸气而不修轨也。”
(12)《兵部》引《晋书》:“当阳侯杜元凯在荆州修召信臣遗迹,激用滍清诸水以浸田原万顷。”
(13)《人事部》引《管子》日:“心处其道,九窍修理。”(《管子》作“九窍循理。”)
(14)《人事部》引《齐书》:“谢弘微性严正,举止必修礼度。”
(15)《皇王部》引《列仙传》:“孔甲不能修其心意,杀而埋之外野。”
(16)《方术部》引《淮南子》:“又日圣人不变其宜,不易其常,放准修绳,曲因其当。”(《淮南子·原道》作“是故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宜,不易其常,故准循绳,曲因其当”。)
如果按“形近而误”说将“脩”校改为“循”,则需将诸多“脩”进行大面积校改。因此,这样用异文进行校改是存在疑问的。笔者认为,在古籍整理中,根据异文校改应该持慎重态度,否则很有可能把同义词误改而使文献失真。
(三)连文
典籍中“脩”与“遵”常常同义连用,表遵循义。如:
(17)许慎《说文解字·叙》:“《书》日:‘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
(18)《后汉书·律历中》:“不稽先代,违于帝典。太宗遵修,三阶以平。”
(19)《后汉书·左周黄列传》:“陛下初立,遵修旧典,兴化致政,远近肃然。”
(20)《晋书·列传第五十二》:“虽有常防,莫肯遵修。
(21)《华阳国志·刘后主志》:“爰迄琬、神,遵修弗革。”
虽然“循”与“遵”也同义连文,但有遵循义的“遵循”一词出现稍晚。
(四)前人的训释
从前人的注释中可以明显看出“脩”具有遵循义。《楚辞·离骚》:“竞周容以为度。”王逸注:“言百工不循绳墨之直道,随从曲木,屋必倾危而不可居也,以言人臣不脩仁义之道。”王逸用“百工不循绳墨之直道”来比喻“人臣不脩仁义之道”,“脩”的遵循义不言而喻。《诗·大雅·旱麓》:“岂弟君子,求福不回。”郑玄笺:“不回者,不违先祖之道。”孔颖达正义:“其求福禄不违先祖之正道,言其修先祖之正道以致之。”在此,“修”与“不违”显然同为遵循义。《庄子·大宗师》:“以德为循。”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上》:“为循,本亦作脩,两得。”这证明晚至唐代,人们还知道“脩”与“循”同义。
(五)与其他词搭配出现的数量对比情况
我们现在来考察“循”、“修”二词与“义”、“法”以及“抚”、“环”、“拊”、“治”、“饰”等词的搭配使用情况。
1.与“义”搭配
《管子·君臣上》:“权度不一,则修义者惑。”王念孙据异文把“修”校为“循”。然而,在汉及汉以前的典籍中“循义”只2见,分别为《吕氏春秋·恃君览》“爱恶循义,文武有常”、《管子·君臣上》“则循义从令者审也”。而有遵循义的“脩”与“义”搭配却至少3见,除上句外,还有《论衡·程材篇》“守古循志,案礼脩义”,《管子·君臣上》:“而足以修义从令者,忠臣也。”可见,汉及之前典籍中“脩”与“义”搭配并不比“循”与“义”搭配使用少。
2.与“法”搭配
《苟子·非十二子》:“尚法而无法,下脩而好作。”王念孙认为“脩”在此应为“循”,是“遵循法律”的意思,因此不应该作“脩”。然而,“脩”与“法”搭配中,“脩”表遵循义之用法并不罕见,如《战国策·赵二》:“脩法无愆,民之职也。”《列女传·孽嬖》:“不修先王之典法,而用妇言,祸至无日。”据笔者调查,《史记》中“循法”和明显有遵循义的“脩法”各3见,分别为“循法守正者”、“循法之功”“不循三尺法”和“法则可修”、“脩法直断”、“脩法令,慎庶孽”;《国语》中“脩”与“法”搭配有2见,均为《国语·齐语》:“脩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无“循”与“法”搭配出现的用例。可见,典籍中有遵循义的“脩”与“法”搭配出现的数量不在少数。
上述“脩”、“循”与“义”、“法”搭配使用的例证中,“脩”和“循”都可以理解为遵循义。这说明“脩”和“循”都为遵循义时,典籍中常常两者都用。王念孙等用这样的异文来论证,难有充分的说服力。
我们再考察“循”、“脩”都不表遵循义时的一些合成词的情况,如“抚循”、“循环”、“拊循”、“修治”、“修饰”等。这几个词在宋及宋以前的典籍中出现总计超过1000次,其中前3词超过550次,但“循”“修”却没有发现“形近而误”的情况,即不出现“抚修”、“修环”、“拊修”、“循治”、“循饰”的搭配用法。由此可见,当“脩”、“循”没有共同实义(即不为遵循义)时,不会出现所谓“形近而误”的现象,同时也说明“脩”和“循”都为遵循义时并不是误用而是两者都用。
(六)相关出土文献的佐证
《苟子·王霸》:“汤武者,循其道,行其义,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正论》:“汤武非取天下也,脩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也。”按:此处的“脩”、“循”应该是遵循之义。马王堆汉墓帛书《要》篇有“行其义,长其虑,脩其口”之句。这个句子与《荀子》两句的语境相同,亦可为佐证。虽然帛片残损,但池田知久、陈松长、廖名春。据《荀子》将“口”补作“道”,郭沂补作“德”。然而不管“口”处是“道”还是“德”,此处之“脩”可证古代“脩”具有遵循义,流传下来的典籍文献中的“脩”并非是“循”所误。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王念孙等人认为诸多有遵循义之处的“脩”是“循”字之误,其实不然。对典籍中众多对文、异文、连文的句子,如果用“形近而误”说来解释,则都是在遵循义上出现众多“循”“形近而误”写为“脩”的现象。为什么出现这样大量的“巧合”现象?笔者以为,上古及中古汉语中的“脩”实际具 有遵循义,与“循”同义。这是对这个语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所谓隶书“脩”“循”二字相似而造成“形近而误”的说法,未免有主观臆断之嫌。本文所引仅是“脩”具有遵循义的例证的一小部分。后人据王念孙的观点对古籍进行校改时,应持慎重态度。
注释:
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第一》:“隶书循脩二字,传写往往讹混。”见王念孙《读书杂志》第41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
《管子》中“修”的出现次数以样书《管子注译》中注释部分所言为准,若正文为“循”,注释中称“原文为‘脩”’,则以正文为“脩”论处。
该处“脩”字各本不一。杨柳桥本第310页“不好脩正其所以有”,未言该“脩”字误。王先谦《苟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第226页作“不好循正其所以有”,并引卢文昭:“案‘循正’,本卷前作‘修正’,似‘修’字是。”又引王念孙《读书杂志》:“今本修误作循,据上文改。”今按“脩”误写为“循”论处。
本文所称遵循义,是指“行有所遵从”,包括“遵循”及其近义“顺从”、“依照”、“遵守”等。
“遵循”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外篇上》“晏子遵循而对日”,但却是“遵遁,迟疑不前”之意,参见王连生《晏子春秋译注》第356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有遵循义的“遵循”最早出现在《宋书·志第五》:“历代遵循,靡替于旧”。
见池田知久著、牛建科译《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上),载《周易研究》1997年第2期。
见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见郭沂《帛书(要)篇考释》,载《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谢承仁.杨守敬集(第三、四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2374.
[2]张清常.战国策笺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474,816,473.
[3]刘盼遂.论衡集解[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247,247.
[4]范 晔,撰.李 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519,3034,2029.
[5]赵 岐,注.孙 爽,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52.
[6]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19.
[7]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93.
[8]崔 尚.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3090.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432,1159,1810,3153,102,21 19,2432.
[10]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97,1487,1495,49,87.
[11]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3682.
[12]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0:78.
[13]王利器.文子疏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0:230.
[14)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698.
[15]王德明.孔子家语译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60.
[16]李 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2812,1530—1531,1735,1830,385,3188.
[17]赵守正.管子注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下1,上278,上279,上278.
[18]许 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16.
[19]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144.
[20]刘 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599.
[21]洪兴祖,注.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5.
[22]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516.
[23]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20.
[24]张双棣.吕氏春秋译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05.
[25]杨柳桥.荀子诂译[M].济南:齐鲁书社,1985:118,307,470.
[26]沈伟方.汉魏六朝小说选[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18.
[27]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223.
摘 要:王念孙认为典籍中“倚”和“循”常常“形近而误”,并将大量的“僭”校改为“循”。但对典籍中“情”和“循”的致误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情”几乎都是在表遵循义时被认为由“循”所误,而表其他义时则不被言误,用“形近而误”说无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对大量语言材料进行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倚”与“循”同有遵循义,不烦校改。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0)05-0033-05
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古籍文献中“脩”、“循”常常形近而误。他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来被学界推崇不疑。其后,不少学者据此将典籍文献中的“脩”校改为“循”,如郭庆藩《庄子集释》、郭沫若《管子集校》、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张清常《战国策笺注》、赵守正《管子注译》、杨柳桥《荀子诂译》、王文锦《礼记译解》、谢承仁《杨守敬集》、郭锡良《古代汉语》、黄怀信《鹗冠子汇校集注》等,特别是郭沫若的《管子集校》、赵守正的《管子注译》、王利器的《盐铁论校注》等著作按王念孙的观点直接将原文中多处“脩”改为“循”。这种校改一旦被证实是错误的,将造成典籍文献流传失真,其损失不可估量。
最近笔者在习读古籍时发现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多处指出的“‘脩’、‘循’形近而误”的观点存在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是被称为形近而误的全是“循”误写为“脩”,数量很大,却几乎没有“脩”误写为“循”的情况发生;二是全都是在“脩”表遵循义时被认为由“循”所误,而表其他义时则不被言误。笔者经过对典籍中“脩”和“循”的致误情况的统计,并考察最近出土文献,发现王念孙“‘脩’、‘循’形近而误”之说是个错误的观点,“脩”在古汉语中与“循”同义,均有遵循义,不烦改字。
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古籍文献中“脩”、“循”常常形近而误。他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来被学界推崇不疑。其后,不少学者据此将典籍文献中的“惰”校改为“循”,如郭庆藩《庄子集释》、郭沫若《管子集校》、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张清常《战国策笺注》、赵守正《管子注译》、杨柳桥《荀子诂译》、王文锦《礼记译解》、谢承仁《杨守敬集》、郭锡良《古代汉语》、黄怀信《鹗冠子汇校集注》等,特别是郭沫若的《管子集校》、赵守正的《管子注译》、王利器的《盐铁论校注》等著作按王念孙的观点直接将原文中多处“脩”改为“循”。这种校改一旦被证实是错误的,将造成典籍文献流传失真,其损失不可估量。
最近笔者在习读古籍时发现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多处指出的“‘脩’、‘循’形近而误”的观点存在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是被称为形近而误的全是“循”误写为“脩”,数量很大,却几乎没有“脩”误写为“循”的情况发生;二是全都是在“脩”表遵循义时被认为由“循”所误,而表其他义时则不被言误。笔者经过对典籍中“脩”和“循”的致误情况的统。
一、“脩”、“循”“形近而误”的疑问
(一)“脩”被认为误写作“循”和“循”被认为误写作“脩”的致误情况严重不对称
笔者以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赵守正《管子注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杨柳桥《荀子诂译》(齐鲁书社,1985)、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为样书,对被认为“脩”、“循”形近而误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样书中“脩”共600个,有36个被称由“循”所误;“循”98个,却仅1个由“脩”所误。熊会贞说:“‘脩’、‘循’二字往往互讹。”但从统计结果看,熊说非是,“脩”被言由“循”所误的次数远远多于“循”被言由“脩”所误的次数,基本是单向所误,而非“互讹”。
(二)“脩”只在表“遵循”义时被认为由“循”所误,表其他义时则都不被认为由“循”所误
笔者还考察了仅有遵循义的“脩”被称由“循”所误的情况。以《礼记》、《管子》为例,《礼记》中有“脩”96个,其中5个表遵循义,这5个有遵循义的“脩”都被认为由“循”所误,而没有遵循义的其他91个却均不误。《管子》中共有“脩”184个,其中11个有遵循义,这11个“脩”也都被认为由“循”所误,而没有遵循义的其他173个“脩”均不误。
为什么“脩”由“循”所误几乎都是具有遵循义时“误”之甚多,而在其他义时基本不误,难道都是巧合?为什么有些典籍中表遵循义用“脩”比用“循”还多?从“形近而误”的角度讲,“形近而误”应该是有较大随机性的,不但“脩”有可能误写为“循”,“循”也可能误写为“脩”,而且各种意义的“脩”、“循”都有可能“形近而误”。但统计结果表明,典籍中唯“脩”有遵循义之处被称由“循”所误,显然不具有随机性。王念孙“脩”、“循”“形近而误”说对上述疑问基本上无从解释。由此我们推断,“脩”字本身就具有遵循义,典籍中被认为由“循”所误的“脩”其实均未误。这种说法可以在很多史料中得到验证。
二、“脩”的遵循义考察
下面我们将通过考察包括出土简帛在内的文献语言材料,对“脩”、“循”在遵循义上同义的情况加以论证。
(一)对文
典籍中有“脩”与“循”相对为文,同表“遵循”义的例证。如《战国策·赵二》:“且循法无过,脩礼无邪。”在此,“循”与“脩”、“法”与“礼”、“过”与“邪”分别对文。《论衡·程材篇》:“守古循志,案礼脩义。”该句“守”、“循”、“案”都表遵循义,“脩”也同样当为遵循义。
此外,“脩”还常与表遵循义的“遵”、“守”等相对为文,如《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遵高祖之旧制,修孝文之遗德”,“遵”与“修”同义对文;《孟子·尽心下》孙夷疏:“善人修道,公输守绳。”《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修德履义,守信温故”,两句中“修”与“守”同义对文。“脩”还可与“埽”、“背”形成反义对文,如《艺文类聚·礼部上》:“修周之理,埽秦之弊。”《全唐文》卷三○四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颂(并序)》:“修之者昌,背之者亡。”
(二)异文
典籍中“脩”常与“遵”、“循”、“因”等词互为异文,表遵循义,如:
1.(1)《战国策·燕二》:“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
(2)《史记·乐毅列传》:“脩法令,慎庶孽。”
2.(3)《淮南子·齐俗》:“守正脩理不苟得者,不免乎饥寒之患。”
(4)《汉书·货殖传》:“守道循理者,不免于饥寒之患。”
3.(5)《说苑·立节》:“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
(6)《淮南子·诠言》:“由其道则善无章;脩其理则巧无名。”
4.(7)《淮南子·诠言》:“由此观之,贤能之不 足任也,而道术之可脩,明矣。”
(8)《文子·道德》:“由是观之,财不足任,道术可因,明矣。”
5.(9)《礼记·祭义》:“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脩乎军旅,众以义死之,而弗敢犯也。”
(10)《孔子家语·正论解》:“夫圣王之教孝悌,发诸朝廷,行于道路,至于州巷,放于蔸狩,循于军旅,则众感以义,死之而弗敢犯。”
在此,笔者据异文来论证“脩”和“循”同义,而校改者亦据异文将“脩”校改为“循”。如《淮南子·原道》:“脩道理之数,因天地之自然。”张双棣《淮南子校释》云:“循道理,因天地,循亦因也。若作脩,则非其指矣。”并以《太平御览》、《文子》中的异文为证:“《太平御览·地部》二、《居处部》八引此并作循。《文子·原道篇》亦作循。《俶真篇》、《主术篇》亦有脩作循者。”然而,《太平御览》中,表遵循义除用“循”外也常用“脩”。笔者粗略统计,《太平御览》中有遵循义的“脩”(“脩”同“修”)至少有6处:
(11)《治道部》引《汉书》“夫泛驾之马”,注日:“覆驾者,言马有逸气而不修轨也。”
(12)《兵部》引《晋书》:“当阳侯杜元凯在荆州修召信臣遗迹,激用滍清诸水以浸田原万顷。”
(13)《人事部》引《管子》日:“心处其道,九窍修理。”(《管子》作“九窍循理。”)
(14)《人事部》引《齐书》:“谢弘微性严正,举止必修礼度。”
(15)《皇王部》引《列仙传》:“孔甲不能修其心意,杀而埋之外野。”
(16)《方术部》引《淮南子》:“又日圣人不变其宜,不易其常,放准修绳,曲因其当。”(《淮南子·原道》作“是故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宜,不易其常,故准循绳,曲因其当”。)
如果按“形近而误”说将“脩”校改为“循”,则需将诸多“脩”进行大面积校改。因此,这样用异文进行校改是存在疑问的。笔者认为,在古籍整理中,根据异文校改应该持慎重态度,否则很有可能把同义词误改而使文献失真。
(三)连文
典籍中“脩”与“遵”常常同义连用,表遵循义。如:
(17)许慎《说文解字·叙》:“《书》日:‘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
(18)《后汉书·律历中》:“不稽先代,违于帝典。太宗遵修,三阶以平。”
(19)《后汉书·左周黄列传》:“陛下初立,遵修旧典,兴化致政,远近肃然。”
(20)《晋书·列传第五十二》:“虽有常防,莫肯遵修。
(21)《华阳国志·刘后主志》:“爰迄琬、神,遵修弗革。”
虽然“循”与“遵”也同义连文,但有遵循义的“遵循”一词出现稍晚。
(四)前人的训释
从前人的注释中可以明显看出“脩”具有遵循义。《楚辞·离骚》:“竞周容以为度。”王逸注:“言百工不循绳墨之直道,随从曲木,屋必倾危而不可居也,以言人臣不脩仁义之道。”王逸用“百工不循绳墨之直道”来比喻“人臣不脩仁义之道”,“脩”的遵循义不言而喻。《诗·大雅·旱麓》:“岂弟君子,求福不回。”郑玄笺:“不回者,不违先祖之道。”孔颖达正义:“其求福禄不违先祖之正道,言其修先祖之正道以致之。”在此,“修”与“不违”显然同为遵循义。《庄子·大宗师》:“以德为循。”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上》:“为循,本亦作脩,两得。”这证明晚至唐代,人们还知道“脩”与“循”同义。
(五)与其他词搭配出现的数量对比情况
我们现在来考察“循”、“修”二词与“义”、“法”以及“抚”、“环”、“拊”、“治”、“饰”等词的搭配使用情况。
1.与“义”搭配
《管子·君臣上》:“权度不一,则修义者惑。”王念孙据异文把“修”校为“循”。然而,在汉及汉以前的典籍中“循义”只2见,分别为《吕氏春秋·恃君览》“爱恶循义,文武有常”、《管子·君臣上》“则循义从令者审也”。而有遵循义的“脩”与“义”搭配却至少3见,除上句外,还有《论衡·程材篇》“守古循志,案礼脩义”,《管子·君臣上》:“而足以修义从令者,忠臣也。”可见,汉及之前典籍中“脩”与“义”搭配并不比“循”与“义”搭配使用少。
2.与“法”搭配
《苟子·非十二子》:“尚法而无法,下脩而好作。”王念孙认为“脩”在此应为“循”,是“遵循法律”的意思,因此不应该作“脩”。然而,“脩”与“法”搭配中,“脩”表遵循义之用法并不罕见,如《战国策·赵二》:“脩法无愆,民之职也。”《列女传·孽嬖》:“不修先王之典法,而用妇言,祸至无日。”据笔者调查,《史记》中“循法”和明显有遵循义的“脩法”各3见,分别为“循法守正者”、“循法之功”“不循三尺法”和“法则可修”、“脩法直断”、“脩法令,慎庶孽”;《国语》中“脩”与“法”搭配有2见,均为《国语·齐语》:“脩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无“循”与“法”搭配出现的用例。可见,典籍中有遵循义的“脩”与“法”搭配出现的数量不在少数。
上述“脩”、“循”与“义”、“法”搭配使用的例证中,“脩”和“循”都可以理解为遵循义。这说明“脩”和“循”都为遵循义时,典籍中常常两者都用。王念孙等用这样的异文来论证,难有充分的说服力。
我们再考察“循”、“脩”都不表遵循义时的一些合成词的情况,如“抚循”、“循环”、“拊循”、“修治”、“修饰”等。这几个词在宋及宋以前的典籍中出现总计超过1000次,其中前3词超过550次,但“循”“修”却没有发现“形近而误”的情况,即不出现“抚修”、“修环”、“拊修”、“循治”、“循饰”的搭配用法。由此可见,当“脩”、“循”没有共同实义(即不为遵循义)时,不会出现所谓“形近而误”的现象,同时也说明“脩”和“循”都为遵循义时并不是误用而是两者都用。
(六)相关出土文献的佐证
《苟子·王霸》:“汤武者,循其道,行其义,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正论》:“汤武非取天下也,脩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也。”按:此处的“脩”、“循”应该是遵循之义。马王堆汉墓帛书《要》篇有“行其义,长其虑,脩其口”之句。这个句子与《荀子》两句的语境相同,亦可为佐证。虽然帛片残损,但池田知久、陈松长、廖名春。据《荀子》将“口”补作“道”,郭沂补作“德”。然而不管“口”处是“道”还是“德”,此处之“脩”可证古代“脩”具有遵循义,流传下来的典籍文献中的“脩”并非是“循”所误。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王念孙等人认为诸多有遵循义之处的“脩”是“循”字之误,其实不然。对典籍中众多对文、异文、连文的句子,如果用“形近而误”说来解释,则都是在遵循义上出现众多“循”“形近而误”写为“脩”的现象。为什么出现这样大量的“巧合”现象?笔者以为,上古及中古汉语中的“脩”实际具 有遵循义,与“循”同义。这是对这个语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所谓隶书“脩”“循”二字相似而造成“形近而误”的说法,未免有主观臆断之嫌。本文所引仅是“脩”具有遵循义的例证的一小部分。后人据王念孙的观点对古籍进行校改时,应持慎重态度。
注释:
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第一》:“隶书循脩二字,传写往往讹混。”见王念孙《读书杂志》第41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
《管子》中“修”的出现次数以样书《管子注译》中注释部分所言为准,若正文为“循”,注释中称“原文为‘脩”’,则以正文为“脩”论处。
该处“脩”字各本不一。杨柳桥本第310页“不好脩正其所以有”,未言该“脩”字误。王先谦《苟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第226页作“不好循正其所以有”,并引卢文昭:“案‘循正’,本卷前作‘修正’,似‘修’字是。”又引王念孙《读书杂志》:“今本修误作循,据上文改。”今按“脩”误写为“循”论处。
本文所称遵循义,是指“行有所遵从”,包括“遵循”及其近义“顺从”、“依照”、“遵守”等。
“遵循”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外篇上》“晏子遵循而对日”,但却是“遵遁,迟疑不前”之意,参见王连生《晏子春秋译注》第356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有遵循义的“遵循”最早出现在《宋书·志第五》:“历代遵循,靡替于旧”。
见池田知久著、牛建科译《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上),载《周易研究》1997年第2期。
见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见郭沂《帛书(要)篇考释》,载《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谢承仁.杨守敬集(第三、四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2374.
[2]张清常.战国策笺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474,816,473.
[3]刘盼遂.论衡集解[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247,247.
[4]范 晔,撰.李 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519,3034,2029.
[5]赵 岐,注.孙 爽,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52.
[6]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19.
[7]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93.
[8]崔 尚.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3090.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432,1159,1810,3153,102,21 19,2432.
[10]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97,1487,1495,49,87.
[11]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3682.
[12]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0:78.
[13]王利器.文子疏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0:230.
[14)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698.
[15]王德明.孔子家语译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60.
[16]李 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2812,1530—1531,1735,1830,385,3188.
[17]赵守正.管子注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下1,上278,上279,上278.
[18]许 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16.
[19]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144.
[20]刘 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599.
[21]洪兴祖,注.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5.
[22]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516.
[23]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20.
[24]张双棣.吕氏春秋译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05.
[25]杨柳桥.荀子诂译[M].济南:齐鲁书社,1985:118,307,470.
[26]沈伟方.汉魏六朝小说选[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18.
[27]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