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守 病从安之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ubo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名家多长寿,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年逾九旬的中医名家谢子衡,仍坚守门诊一线,不能不说其养生别有独到之处。
  谢子衡,1916年生于北京的一个小康之家。他师从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多年侍诊左右,他25岁考取中医师资格,并曾就读于国医讲学所,解放后参加中医进修学校取得由卫生部李德全部长颁发的中医资格证书。他是新中国第一个中医专科的首任主任,从医近70年,医人无数。斗转星移,近一个世纪的坎坷人生被谢老一言以蔽之:“发奋忘食,乐亦忘忧。”
  
  业余爱好 终生受益
  
  谢子衡以医术精湛闻名,其实他从小就与摄影、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造诣颇深。谢子衡12岁时就拜宫廷画师许崇勋为师学习山水画技法,与启功、马晋、王雪涛、白雪石、刘凌沧等先生为同窗好友。数年内他便崭露头角,受画界瞩目。还不到20岁,他与田世光、孙云生、肖董华等就受聘于北京古物陈列所绘画馆,这逐渐奠定了他在画坛的地位。当年在京城荣宝斋就可找到谢子衡的笔单,四尺要卖300块。近年来,他的很多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及天安门管理局收藏。
  谢子衡不仅钟情于书画山水作品,在摄影方面也自成一派。少年时谢子衡迷上摄影,源于父亲的支持。父亲说:“贪玩也要玩正经东西”,于是买了一台德国进口的蔡司牌照相机送与他,这在当年可以说是奢侈品。谢子衡带着它跑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摄影作品《雪霁》还获得了当时美国著名的《柯达》杂志举办的摄影大赛一等奖。后来,谢子衡的摄影作品无数次出现在画展、学术交流活动中。如今的谢子衡还经常喜欢摆弄数码相机,他笑言:“我也要与时俱进嘛。”
  
  师从名医 志存杏林
  
  谢子衡19岁时,父亲担心儿子兴趣越来越广,浪费才华、影响事业,命他拜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为师学习中医。起初他有些逆反,但真正深入进中医经典中,却发现其中有无限的乐趣。学徒3年,他就被汪逢春带在身边抄单子,临症学习。
  几十年随诊下来,谢子衡不仅学习到了汪逢春治病诊疗上的中医知识,汪氏的医德医道对他的人生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遇到医治疗效不明显时,汪逢春都会积极想方设法扭转病势,一旦无望,也不发怨言,不找借口推卸责任。他常教育学生:“如怨天尤人,自我吹嘘,等于自我报复,结果必将一败涂地。”汪逢春虽然名气很大,但从来不宣传自己。曾有个学生登了汪逢春要去某地出诊的广告,汪逢春知道后非常恼火,对该学生严加申斥,并告之以后绝不可如此。他说:“我个人是不主张自我宣传的,至于技术高低,群众会给予正确评价。”
  谢子衡考取医师资格证后,汪逢春却仍不许他挂牌开业,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嘱咐他遇有疑难多向别人请教,诊治病人千万不可粗心大意。让谢子衡感触深刻的还不止于此。老师每月逢初一、十五则停诊讨论病例,遇到疑难大症,有时也邀著名西医刘士豪、方石珊、汪国桢一起讨论研究,学生们恭听记录。平时妇科会诊汪逢春常请林巧稚、田凤鸾,皮科会诊则请赵炳南,汪逢春常说不能“抱残守缺,孤陋寡闻”。
  在汪逢春身边,谢子衡学到了新事物的同时还开阔了眼界。如到西鹤年堂看标本、实习制药过程;到窑台去看锯鹿茸,到天坛复泰参茸庄去看制茸。汪逢春常对学生说:“自古医药不分,医生必明药物制法,这样才能心中有数。什么叫酒炒当归、吴萸制黄连,前胡为何用麻黄水炙等,明乎此,临证时才能得心应手。”谢子衡从学徒一直到汪逢春过世,一直都在身边,心中牢记老师对他的嘱托:“多积德,多读书,多吃亏,亦多为贵;寡言语,寡嗜好,欲寡未能。”
  汪逢春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谢子衡也以治疗肝胆消化病为所长。秉承汪逢春学派的风格,谢老在用药上有独到的特点。他每服药开的品种不多,只有十几种,但却有极好的对症效果。
  谢子衡还在肝病的治疗上有独到之处,采用了健脾益气、补肝化坚的方法治疗肝硬化。
  
  淡泊宁静 心想事成
  
  除了悬壶济世,在那民不聊生的黑暗年代,谢子衡经常义捐义卖自己的画作,赈济灾民穷人。解放以后,他积极参加书画界的各项社会活动,他曾被聘为“长城图”百米长卷的顾问。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著名花鸟写意画家王雪涛先生从国外访问归来,找到谢子衡说,南张(大千)北溥(心畲)都在国外,他建议名画家联名写信劝二老回国,谢子衡也觉得此举有意义,参与此事。但令人没有预料到的是,这样的爱国行动竟成为了他们的罪名,王雪涛和他都被划为“右派分子”。突然间受到了政治上的打击,使谢子衡愤而弃笔。
  十年浩劫中,谢子衡被派往大西北的甘肃嘉峪关,在酒泉职工医院中医科工作,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获得平反回到北京。那段日子对谢子衡来说是一断最难忘的时光,“人一下子变得开阔和豁达了许多”。
  中国申办第十一届亚运会成功后,谢子衡非常高兴,他决定办个画展资助这次盛会,这个想法得到亚运会文展部的支持,很快就付诸实施,谢老还捐赠了一幅近4尺长的山水画,以表达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特作了一首诗“医画同成就,爱国一片真,念念从零始,启迪后辈人”。
  谢老以为达观执著的人才能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业,在自己的事业中如醉如痴。九十有三的谢老仍坚持在为患者把脉开方,除疾祛病。他说工作是自己最好的运动,也是自己生命价值所在。他把自己的人生比做大雁过河,大雁经过这个河上的时候,河水里面有影子;等到大雁飞过去,河水里就什么都没有了。所谓事来则心始见,事去则心遂空。从不斤斤计较,将所求所取始终控制在衣食无忧,温饱自得的范畴内。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之”,既是中医养生的名言也是谢老实践一生的座右铭。谢老说:假如非要我讲一点养生经验的话,那就是:除饮食很有节制外,我一生不乱吃东西,坚持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不了解食性的东西坚决不吃,像珍惜眼睛一样珍爱自己的肠胃。有了良好的心态和洁净的肠胃,我们才能去钻研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持之以恒,淡泊宁静,心想事成。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我家在南京某小区的一楼,院墙内外植被丰富,日日花香鸟语。一个秋天的午后,老伴走进院中整理花草,惊起一群在院中觅食的小鸟,却有一只学步的雏鸟掉在地上,摔伤了腿。老伴爱怜地拎起小鸟,原来是一只羽毛美丽的虎皮鹦鹉。回到屋里,我们急忙给它敷药,包扎伤口,又担心它还不能独立生活,专门买来鸟笼和鸟食,想等它伤愈再放飞。我们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小久久”。  由于一双儿女在外地工作,我们这个空巢家庭难免寂寞和冷清,
期刊
香港女演员鲍起静前不久获得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她在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中以质朴纯熟的手法演活了一位超市女工,获得一片喝彩。  60岁的鲍起静入行整整40年;她是当年电影《屈原》中的婵娟;她也是电视剧、电影里的“妈妈专业户”。其实鲍起静出身于真正的电影世家,父亲鲍方是位名导演和演技派名演员,母亲刘苏是话剧明星,弟弟鲍德熹凭《卧虎藏龙》拿过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夫君方平曾经是电影界一线小生,转行
期刊
电视剧中十大恶俗情节    1 吹笛。总是看到男主角含情脉脉地一边吹笛子或者弹琴,手指一边乱按,没有一次手指头合上节拍的。  2 面纱。女主角总是蒙着一层非常透明的面纱,男主角的眼睛总是好像高度近视,非要到面纱被掀起来才能知道女主角的真实相貌。  3 发誓。男主角举手发誓说:“如果我说的有半句虚假就……”女主角此时立刻会用手指放在男的嘴上说:“不要,我相信你。”  4 爆料,氲当剧中有人要诱露一个
期刊
九旬翁“小菜一碟”玩铁球  王洪武   一日,我巧遇昔日老领导张明,他两只手握6只铁球正悠闲地边走边玩着,我问他老人家今年高寿,他笑笑:“小哩,虚岁90刚过去呢!”我又问这些球有多重,他说:“原来每只球3斤1两,老玩磨掉了一点,时下大约共计还有18斤。”我问:“膀子酸吗?”老人笑笑:“酸什么?小菜一碟!”  张明说,30年前,他刚离休不久,一度两个膀子发麻,有一只手还有点抖,筷子也不大抓得住。听
期刊
家住辽宁省台安县台安镇的钱玉宽老人是远近闻名的健康老人,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自己发明的“绿色养生”法,从而使他从容地度过了82个春秋。  钱老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戎马生涯大半生。离林后他从县城搬到郊区居住,从此便与绿色结下了不解之缘。  绿色让老人心绪宁静。离钱老住的地方不远便是一望无垠的田野,没事时钱老就拎着一个小马扎,慢慢地在田间小路上行走,闻闻农作物的气息,看一看行将放蕊的
期刊
我今年86岁,是1946年参军的离休干部。我曾经是个老病号,先后患有胃病、肺结核、失眠症和心律不齐,2002年5月还做了肝癌切除手术。肝癌是癌中的“凶神”,我却与它斗争了7年,不仅健康、快乐地活着,还在中国第七届老将田径锦标赛上,以28.32秒的成绩夺得男子100米银牌和男子5000米第4名。本来,我可以夺得100米的金牌的,但是考虑到自己做过肝癌手术,锻炼和参赛的目的不是为了奖牌,而为了健康,因
期刊
把晚期癌症当成“慢性病”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吴一龙教授最近说,目前,肿瘤学界已经把癌症当成一种“慢性病”来看待。以往的治疗追求把癌细胞铲除干净,有时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现在的观念则是把癌症、特别是晚期癌症(早期还是要追求根治)当做一种慢性病对待,认为它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无法根治的,治疗目标不再追求将癌细胞赶尽杀绝,而是“只要肿瘤不扩大,就与它和平相处”,即所谓的“带瘤生存”。  而在
期刊
丁老师;您好!  我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还挨丈夫打,这让我很是委屈和气愤。这几天,我真是想不好,往下怎么办?这份婚姻是离还是散?离吧,我们有孩子,我又没有地方去;不离吧,我心里这叫一个气,他怎么可以动手打我?  事情由拆迁说起,我丈夫原本就是一个工人,我们过着平淡又平常的生活。谁承想,我们家住的这片成了征地范围。您知道,前好几年我就建议我们是不是不住这个平房了,考虑买一所单元房。可他老是心疼这笔
期刊
重庆市九龙坡区一家敬老院有位百岁老太,她在敬老院里组建了新的家庭,尽管两人有十几岁的年龄差距,但还是非常恩爱。  现年100岁的张德芳是敬老院里年纪最大的老人,自她1998年住进敬老院后,为了方便照顾她,一直有一位和她脾气相投的工作人员一起住,这位工作人员退休后,77岁的周继良大爷经常帮张德芳老太打水端饭,陪她聊天解闷。时间长了,老太就对工作人员唠叨孤单寂寞,说的次数多了,大家都听出了眉目:张德芳
期刊
1973年7月10日下午,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初二(1)班学生张玉勤在英语考试时交了白卷,并在试卷上写了:“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D,也能当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为此,张玉勤受到班主任杨天成和校方的多次批评,结果张玉勤自杀了。几个月后,此事发展成为一起波及全国的政治事件。36年过去了,由于“马振扶事件纪念馆”的筹建,当事人之一、已经72岁的杨天成又陷入自责与痛苦的回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