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直肌后鞘入路分离腹部二次手术中的腹腔粘连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xu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科手术是引起肠粘连最常见的原因.Wiseman[1]发现,手术后有85%的患者会出现肠粘连相关症状.与常规外科手术相比,肿瘤性手术创伤较大,术后肠管和腹壁的粘连范围往往比较广泛,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肿瘤复发需接受二次手术,而腹腔粘连是造成二次手术操作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FIB)、血清淀粉样蛋白(SAA)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64排多层螺旋CT(MSCT)在结肠癌术前评估与术式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7年11月至2009年7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结直肠外科专业组收治住院的结肠癌患者315例,按电脑生成的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至MSCT联合CRP组(术前行MSCT联合CRP评估)、MSCT联合FIB组(术前行MSCT联合FIB评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最易发生转移的靶器官,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40%~50%的结直肠癌最终发生同时或异时性肝转移,其中75%的转移灶局限于肝脏[1].结直肠癌合并肝转移患者仅10%~25%适合手术切除,其中位生存期为35~40个月;而无法手术且未接受其它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2]。
期刊
直肠癌手术理念和外科器械的飞速发展,肿瘤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治疗模式的提出,在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目标逐渐转向兼顾根治性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近几年,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整体保肛率从原来的45%提升至76%左右[1]。
期刊
目的 分析位于胃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外科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140例胃GIST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效果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8%、86.7%和79.3%.肿瘤完全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1%、90.0%和85.
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APE)是指自肛提肌外层面向后及向两侧尽可能靠近闭孔内肌的范围分离至与直肠系膜会师.与标准APE手术相比,其切除范围增加了连续且完整的外括约肌以及直肠及肛管附着的连续肛提肌。本研究旨在评价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肛提肌外APE手术较传统APE手术的优劣。
期刊
阳性淋巴结对数比值比(LODDS)定义为当取检1个淋巴结时.这个淋巴结是阳性的概率或者是阴性概率的比值的对数。回顾性研究2547例接受D2或者D3淋巴结清扫为R0手术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变量分析发现LODDS分期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而pN分类或者rN分类都不是.LODDS与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及比值之间关系的散点图.
期刊
放射性肠炎多为盆腔恶性肿瘤(如直肠癌、前列腺癌、子宫颈癌等)接受放疗后引起的小肠、结直肠放射性损伤.前瞻性研究显示,90%~95%的患者在盆腔放疗期间出现急性放射反应评分标准(RTOG/EORTC)2度或2度以上的肠炎症状,这些急性症状多数是可自愈的,但仍有相当部分病变将继续发展,持续3个月以上,则演变为慢性放射性肠炎(chronic radiation enteritis,CRE)[1]。
期刊
研究表明,标准化扩大淋巴结清扫术(D2)比标准化局限淋巴结清扫术(D1)有更好的治疗胃癌的效果。基于此,全国前瞻性的随机临床试验(荷兰D1D2试验),对接受D1或D2淋巴结清扫的原发性胃腺癌患者的术后效果进行了比较。
期刊
食管癌切除后,胃、空肠和结肠等器官均可用于食管重建.在不能用胃代食管的情况下,结肠代食管是一种理想的术式[1].2001年5月至2010年1月间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对14例既往接受过胃大部切除术的食管癌患者,施行胸腹两切口食管癌根治结肠代食管胸内吻合术,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Na^+-H^+交换泵1(NHE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及其相匹配的癌旁胃黏膜组织中NHE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 本组60例患者胃癌组织中NHE1 mRNA及蛋白表达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86±0.291和1.442±0.175,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