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万祥,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市首届名校长。
一直致力于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创建学校学习型组织,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让每一个师生都做一个真正的“读者”、都成为志同道合的“书友”。他的梦想就是要打造书香校园,并从书香校园走向书香社会,最终实现书香中国、文化中国_的教育梦想。
刘永存:高老师,您好。我知道您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每一个校园都弥漫沁人的书香。这些年,您走了很多学校,开了许多讲座,对中小学教师的读书状况应该是比较了解的,您能大致描述和概括一下吗?
高万祥:这是一个让人十分伤感的话题。如今,中小学教师普遍不读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有一个基本估量,全中国的中小学教师,百分之九十没有真正的阅读,大学毕业之后,他们再也不读书;百分之九十没有自己的研究课题,甚至没有教改科研和事业热情;百分之九十不会写作,也不会用写作来促进自己的反思,因此一辈子只做了“教书匠”。大家都知道,学校和学校的竞争,关键是教师队伍的竞争,而教师和教师的差异,主要是“学习力”的差异。“学习力”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学习态度、热情、方法、能力、效果等等。在一所学校里最优秀、最有前途,也最能吸引学生、深受学生爱戴的,一定是那些最热爱读书特别是大量阅读经典的教师。在一个群体里,大家都不读书,一定会失去方向。因为不读书的人只能“被运动”着前行,别人怎么行动你就跟着怎么做事,我们俗话不是说得很好嘛,“不读书,不看报,跟着感觉瞎胡闹。”一个国家,如果教师都没有真正的阅读,那么这个国家的所有学校,一定会沉沦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牢狱”,这个国家最终也会蜕变为一座精神的牢狱。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离开了经典阅读,教师往往只能成为精神侏儒,而不可能让自己真正高贵起来。作家曹文轩曾说:“造物主对人类说:你们知道吗?你们最优美的姿态就是阅读。”“人类一切丑陋的动作和姿态皆与这一姿态的缺失有关。”反思六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诸多问题,或多或少都能从校园里没有书香找到缘由。当然,我这里不是怪罪教师。事实上,教师也是受害者。教育运行的基本机制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让校园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所以有人说,在今天,能真正坚持读书的教师,是校园英雄!我们需要更多的校园英雄!
刘永存:高老师所感叹的,我本人也有一些切身体会。我在农村学校教了十一年书,据我平时的观察,许多老师一年下来都读不完一本完整的著作。有些老师似乎已经忘记了“书”是什么,即使喜欢读书的老师也留恋于短小、精练的小品文。一谈到大部头的著作,大多头疼。您如何看待这种浅阅读现象?
高万祥:从表面上看,作为文化人,教师不可能不阅读,问题是我们怎么界定和理解“阅读”?我以为,阅读一共有四种类型或者说四种层次。一是功利阅读,这往往是一种生存需要的阅读,如读教材,读考研考级的书,读炒股投资指南一类书。二是休闲阅读,或日“泡沫阅读”,如武打、言情小说,还有一些搞笑类的影视作品。看影像作品也是一种广义的阅读,而且读者极多。三是低度阅读,即您所说的“浅阅读”。中小学教师中读书的一般都停留在这个层面,这种阅读不应受到非议,因为它至少可以帮助教师积累知识和材料,有利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四是经典阅读,这是我们倡导的一种深度阅读。“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香。”政治、哲学、宗教、文学、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经典好书,经过了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能被后人接受,它们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智慧的体现,是人类发展最重要最强大的推动力量,也是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最优秀最有效的媒介和营养。如果说,功利阅读出于无奈值得同情,休闲阅读无聊但不必棒杀,低度阅读层次不高亦可以鼓励;那么,我们真正倡导的一定是能影响我们心灵和精神的经典阅读。经典阅读才是一种真正的阅读。不知您以为如何?
刘永存:我非常同意高老师的看法。花同样的时间,一个老师去研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个老师读休闲小品文,他们未来的视界和思维格局肯定会不一样。现在还有一些老师,他们大多教书非常努力,为了成绩,为了升学率,为了所谓的指标,教得非常认真。但大多都是教“教科书”上的内容。成了一个教书匠。在我的采访中,许多老师固执地认为“多做、多练”是出好成绩的不二法门,您对这些老师有什么建议?
高万祥:在我看来,我们的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大多生活在应试教育的“悲惨世界”。由于不合理不科学的高考制度的制约,也为了自己的生活利益,教师只能无奈地努力教书,让学生拼命做题。而从应试角度分析,“多做多练是出好成绩的不二法门”这句话一点不错。我做校长时,常挂在嘴上和教师唠叨的一句话也是“高分是练出来的”。当然,我也常对老师们说,应试教育是现实的生存需要,而人文素质教育才是我们追寻的真正的教育。我们无力改变社会,只能尊重现实存在,但我们千万不能放弃理想。因此我们学校应试氛围沉重,书香气息也浓;学生题目做得多,教师作业批得多,但师生的经典阅读也多,听的文化讲座也多。2005年,我被《中国教育报》评为首届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之一,该报在介绍我的“编者按”中这样写道:高万祥的伟大,在于他能影响和带领着周围的人一起读书。我受宠若惊之际,想想我们教师为应试教育而忙碌的生存状况,真是啼笑皆非啊!
刘永存:很多城市中小学老师每天忙于“教书”却放弃了自己的学习,经年累月,他们的眼光就停留在教材上了。他们眼中所谓的书就是指教材,这非常局限人的眼界,也局限学生的思维。你对这些老师有什么好的建议?
高万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以为每一个中小学教师应该把这句话作为人生和职业的座右铭。学不难,不厌却难;诲人不难,不倦很难。孔子一生反复表白,自己别无长处,唯此而已。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教师和校长,当然更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魅力就是书香的魅力,孔子的力量就是书籍的力量。而现在呢?教师整天忙于“教书”却放弃了自己的学习,恕我直言,这样的教师,一是教不好书,成就不了学生;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劳动,也成就不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事业成就。否则,干了几十年,到头来,退休了,就只剩下一份可怜的养家糊口的退休工资而已。这是教师的人生悲哀,也是教育事业乃至国家民族发展的悲哀。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发展的弹性和空间很大,如果能坚持读书、学习、教学相长,未来是不可限量的。我的前辈和好 友中,于漪、洪宗礼、魏书生、李镇西、黄玉峰、吴正宪、刘可钦、闫学等中小学名师大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是书籍拯救和成就了他们。如果说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力量的话,那就是书籍和阅读的力量。其实,优秀教师一辈子就是做两件事,读书和教书。读书学习是利己的,教书育人是利他的,而教师这个职业的幸福正在于这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台湾著名学者和出版人高希均说:“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我,以及全天下所有的教师应以此共勉。
刘永存:市场经济正在席卷教育领域,许多地方的教育过于市场化,这多多少少对教师的读书有些影响。近一年来,我访谈了很多班主任,许多班主任感叹,读书的并不见得活得好,不读书的比我们活得潇洒多了。他们甚至感叹:偌大的城市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您如何看待这种感叹?
高万祥:“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中国历来有如此不公平,也让读书人伤心的现象。在我们无力改变现实以前,我们需要的是改变自己的人生和学习态度。什么是“活得好”和“活得潇洒”?我想,这些老师一定羡慕那些学历不高、读书不多,但发了财、做了官的人。我说,这些人的生活幸福指数其实并不一定比我们高。职位、财富只是幸福的一方面,精神的富有和提升却关涉更高层次的幸福!
更何况,活得好不好,生活是否幸福,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决定我们一生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一个人的幸福,多半是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个人不幸,必定是还活在别人的生活方式中。生活方式是一种信仰。我以为,教师的人生一定是一种书香人生,教师的幸福一定是一种读书人的精神富有。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在追求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
能不能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关键不在城市和外部环境,而是教师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否拥有一份宁静,关键是教师自己要有读书的定力和毅力。现代社会,外面的世界是真热闹,灯红酒绿,声色犬马,有诱惑力的东西太多了,要读书就要学会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是要有一点精神和追求的。想当年,金庸在香港办报,身为报社老板,每天亲自写千字的小说(连载)和千字的评论,而且一写就是20年,写出了令我们叹为观止的著作和人生成就。我建议大家向武侠大师金庸先生学一学。
重要的是,教师的阅读还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教师是校园的第一阅读环境,关注教师阅读状况,就是关注教育的未来。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只有会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会读书的学生。如果教师的生活中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那么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未来是不堪设想的。
刘永存:也有一些喜爱读书的老师颇感困惑,中国今天的出版业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发达,但能够读的书,经得起读的书却少之又少。今天的出版行业为了生存,许多书都是炒作出来的“快餐”,其实质性的内容并未经过推敲和打磨。因此,有老师反映,如何选择书目很困难。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高万祥:其实,适合教师阅读的经典好书还是很多的,如何选择书目确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我主张教师应该读如下三类书籍。
第一类是理论著作,这主要包括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我建议广大教师一定要读《论语》和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我在任职做校长的几个学校里都给每个教师发《论语》,我呼吁全校师生阅读《论语》,走近孔子。我对老师们说,我这样号召和要求的全部意义也许就在于一句话:做君子,不做小人。在我看来,《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一部《论语》,汪洋恣肆,内容十分丰富,但是核心内容是怎样做人,或者说是如何进行人格修炼。《论语》是一部生命哲学的大书。苏霍姆林斯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人类精神的高地。他的著作都是他的工作手记和校长笔记,加上意识形态较为一致的原因,我们读起来十分亲切。师范大学的学生不能不读苏霍姆林斯基;在职的教师和校长,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也一定要读,否则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和优秀校长恐怕很难。苏霍姆林斯基等身的著作和毕生的实践,都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写的人。我给每个教师发《发现母亲》,这是一本有点另类的不可多得的好书。全书的基本内容是要充分认识母亲的重要,要真正尊重母亲的伟大劳动,要立足社会看家庭教育。我几次给教师发这本书,我说,这既是青年男女做父母亲的上岗培训教材,也是青年教师上岗必读的好书之一。杜威、陶行知和当代教育名家朱永新、魏书生、李镇西、肖川、吴非的书也应该好好读读。
什么是教育学?我以为,教育学是研究如何给人知识、智慧和人生幸福的学问。而心理学的一切研究都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关系。心理学能告诉我们,如何与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协调关系,和谐相处。我还推荐大家读一点积极心理学的代表性好书,如《幸福的方法》《活在喜悦中》《生命的重建》。另外,一行禅师的《你可以,爱》等也十分值得一读,其意义和收获会超越宗教信仰而直抵你的心灵,会改变你的审美价值观念以及生活和人生态度。一句话,教师读包括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在内的理论著作,可以使自己拥有思想,成为精神贵族。而作为知识分子,教师的全部社会价值和社会尊严就在于拥有思想!
第二类是人物传记。特别要读的是优秀知识分子和优秀教育家的传记。英国一位诗人曾这样说:“人世间最珍贵、最精致的主人翁精神就蕴藏在这些书之中。这种精神给人启示和鼓舞,这种精神横贯时空,永在人间。”那些珍藏着古圣先贤或时代俊杰旷世业绩的人物传记,都是一颗颗极为宝贵的种子,把它们播撒在自己的心田,日后一定能生长出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
我推荐教师朋友读《仁爱一生》(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莎修女的传记)《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张伯苓图传》《陈嘉庚传》《一代师表——经亨颐传》《平屋主人夏丐尊传》《天地良知——马寅初传》《梁启超传》《张謇传》《翁同和传》《枯木开花·圣严法师传》《合掌人生》(星云法师自传)《苏东坡传》《胡适传》《富兰克林传》《林肯传》等等。多读一些优秀知识分子和优秀教育家的传记,相信我们一定能拥有更多的爱心、良心和社会责任心。我以为,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养是大爱圣心,而教师应该拥有的共同的职业人格是社会责任心。
第三类是文学作品。我觉得每一个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多读一些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拥有 一点文学素养和诗意情怀,这甚至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因为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劳动。我曾经给任职中学的全体教师发《鲁滨逊漂流记》和《老人与海》这两本小说。我对大家说,文学就是人学。小说往往有特殊的文化熏陶和审美教育功能。如这两本世界文学名著,一本是英国作家笛福写于18世纪的,一本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写于20世纪的。作者不是一个国家的人,写作的年代相距200多年,但我认为这两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和思想:生命是一种意志的存在,而且这种存在是幸福而不是痛苦的。这两本小说都是悲剧,悲剧把人生有意义的东西展示给读者。两本书都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把我们人类几乎所有的美德,如顽强、勇敢、坚忍、善良、同情、合作、创造、机智等等,演绎得淋漓尽致。从这一角度去读,你就会觉得它们都是我们的人生教科书。多年来,我一直把《鲁滨逊漂流记》和我女儿的照片一起放在办公桌上,每日每时,看到鲁滨逊的形象,我就会想,和鲁滨逊相比,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呢?
我诚挚地邀请教师都来读点诗歌。在我看来,诗的本意一是情感,二是创造。在古希腊语言中,“诗人”就是“创造者”的意思。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就是《诗经》和《楚辞》。中华五千年历史拥有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和诗歌的这种基因力量密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可以和诗如此地相濡以沫。因此,倡导阅读诗歌,也许就是拯救我们中华民族的丰富情感和伟大创造力。从另一个角度说,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是医治唯利是图、浮躁病、空虚病的一剂良药,能够给人的灵魂洗澡。因此有诗意的人,能艺术地看待生活,无论是面对大自然的灾难,还是日常生活的挫折,抑或是异性的拒绝,他们都能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和一双充满发现的眼睛。有诗意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敢爱敢恨,真喜真悲,大彻大悟;往往对生活乐观而有信心,而且心地善良,关怀他人,自爱自尊。因此叶嘉莹说:“诗可以使人的心永远不老。”因此,余光中先生说:“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上帝赐给人类的是两件礼物——希望和梦,我以为,没有诗意和文学情怀的人是无缘享用这两件礼物的。
刘永存:是啊,诗是最能表情达意的工具,然而,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离诗却愈来愈远,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没有诗意。今天,似乎已很少有人理解当年海子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内心的畅亮与对世界的怀想了。事实上,有很多老师也很困惑:读书并不能改变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连自己都没有改变,反而越读越对世界迷糊。以前,很多事情不明白,不去想,幸福指数更高。现在看书多了,明白的事理多了,看了许多奇怪的事情之后,心态反而不平整了。您如何看?
高万祥:要我说,这种读书带来的困惑甚至痛苦,是每个人在读书过程中经历的一个阶段,但其根本原因恰恰在于书读得还不够,或者说读得够多,但没有读透、悟透。因为读书,让这些老师有了思想,学会了思考,不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不愿浑浑噩噩,干得稀里糊涂,活得不明不白。如何进一步摆脱困惑,获得心灵宁静,提高幸福指数?在我看来,唯一的办法还是读书,特别要多读一些有品味的、系统性的宗教、哲学、文学和积极心理学方面的好书,因为这些书能帮助你建设自己的心灵家园。人都有两种家庭,一是血缘家庭,二是心灵家庭。哲学、宗教和文学开创了人类的心灵家庭,是人类的心灵祖先。如果一个人唯一的家庭就是血缘家庭,那么他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幸福。因为读书带给我们的,一定是心灵的亲人,一定是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完善。有一种人生,不是在渐渐变老,而是在快乐成长。这就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和觉悟,今天比昨天更加慈悲和博爱,今天比昨天更加宁静和快乐。教师的人生就应该如此!
刘永存:“读万本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还要名师指路。”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里的一句流行语,很多人都渴望名师的指点。然而,许多中小学老师平台较低,无法获得亲近名师的机会,读书遇到的困惑无法释怀,您有什么好的提议,让他们能跨过这道坎?
高万祥:跨过这道坎的第一个办法还是读书,即借好书找到好书和读懂好书。这个问题,我也有所关注,所以,在这个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努力。我即将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本书,是专门给中小学教师介绍好书的。我和另一位年轻朋友合作,从古今中外海选出最适合教师阅读的30本经典好书,然后写出书评概要。其中,10本是理论著作,10本是人物传记,10本是文学作品。通过我们的介绍,也许能激发老师们阅读该书的热情。当然,这只是我们的心愿。我们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读完此书,即使你不去找原著,也能有很大的收获。因为我们已经把这本书里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呈现了出来。
第二个办法是找机会或借助网络多和真正的读书人亲近交往。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和什么样的人交往。现代社会,交通和资讯如此发达,只要有诚意,总能结交上一些真正的名师书友的。他们会成为改变你人生的生命中的贵人。
刘永存:我知道高老师是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人生的。您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一说读书在您的人生中到底起了哪些作用吗?
高万祥:我是饿着肚子读完小学,在贫下中农讲师团加“工农业基础知识”为教科书的初中里毕业,又在“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的叫喊声中结束高中生活。在高中毕业之后那个贫穷和荒诞的年代,图书成了我唯一的精神寄托。那时,我大哥慷慨地把他的藏书全部赠送给我。主要是现当代小说,《红日》《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三家巷》等让我读得如痴如醉。这些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以后我对文学和语文的真正痴迷,而且这种对书籍的爱好一直延续到我的生活和生命中。我对诗歌特别喜欢,大学四年生活,不知读了、抄了、背了多少古典诗词。诗歌读多了,手痒时也写一些古体或新诗。大四那年,苏州大学举行全校性大型诗歌朗诵比赛,中文系的参赛作品就是我的习作,由于编导、指挥、音乐各方努力,我们的演出还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呢。诗歌语言文字优美的背后是人性的优美,诗陶冶了我的人性和情操。现在想想,此生此日,文学和诗歌给我的,是仅次于父母的恩情。比如,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语文呼唤文学的回归,校园呼唤诗意的回归,我的这些教育思想和办学主张都直接受恩于文学和诗歌。从教30年,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苏州市首届名校长,获得了一些一般教师难以企及的荣誉,扪心自问,也许,我唯一的优势就是比一般教师勤于读书。
近年来,我思考较多的一个问题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我比较关注中国近现代的知识群体。严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近代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梁启超,我以为他是近现代以来对中国社会发展观察分析最精辟英明的第一人,也是影响和贡献最大的第一人。而现代知识分子群体,我比较关注西南联大和《大公报》这两类精英。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陈寅恪、李公朴、闻一多、胡适、费孝通、吴宓、梁思成、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罗隆基、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一个闪烁在两座现代知识丰碑上的名字,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优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都有强烈的社会担当精神。他们都是真正的读书人。真正的读书人,一定是有良知和正义感,有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的人。联系到教育,我总以为,没有读书的氛围是应试教学最大的弊端和罪恶。在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办着一个不让人真正读书的教育,社会责任心的群体流失,便在情理和必然之中。因此,呼吁教师读书,致力书香校园建设,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教师应尽的神圣使命,也是书生报国最好的行动。
刘永存:我能理解高老师对书香校园和书香社会的追求和憧憬。我相信我们今天的对话一定会对老师们有所启迪,也一定会有一些老师拿起书,聚起神,去书中寻找另一番人生。我也相信,有一天,校园里一定会弥漫书香的味道。也只有到那时,我们的教育才真正成为关于精神、道德、幸福的教育,我们的老师才真正体会为师者更深层次的幸福!
一直致力于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创建学校学习型组织,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让每一个师生都做一个真正的“读者”、都成为志同道合的“书友”。他的梦想就是要打造书香校园,并从书香校园走向书香社会,最终实现书香中国、文化中国_的教育梦想。
刘永存:高老师,您好。我知道您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每一个校园都弥漫沁人的书香。这些年,您走了很多学校,开了许多讲座,对中小学教师的读书状况应该是比较了解的,您能大致描述和概括一下吗?
高万祥:这是一个让人十分伤感的话题。如今,中小学教师普遍不读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有一个基本估量,全中国的中小学教师,百分之九十没有真正的阅读,大学毕业之后,他们再也不读书;百分之九十没有自己的研究课题,甚至没有教改科研和事业热情;百分之九十不会写作,也不会用写作来促进自己的反思,因此一辈子只做了“教书匠”。大家都知道,学校和学校的竞争,关键是教师队伍的竞争,而教师和教师的差异,主要是“学习力”的差异。“学习力”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学习态度、热情、方法、能力、效果等等。在一所学校里最优秀、最有前途,也最能吸引学生、深受学生爱戴的,一定是那些最热爱读书特别是大量阅读经典的教师。在一个群体里,大家都不读书,一定会失去方向。因为不读书的人只能“被运动”着前行,别人怎么行动你就跟着怎么做事,我们俗话不是说得很好嘛,“不读书,不看报,跟着感觉瞎胡闹。”一个国家,如果教师都没有真正的阅读,那么这个国家的所有学校,一定会沉沦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牢狱”,这个国家最终也会蜕变为一座精神的牢狱。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离开了经典阅读,教师往往只能成为精神侏儒,而不可能让自己真正高贵起来。作家曹文轩曾说:“造物主对人类说:你们知道吗?你们最优美的姿态就是阅读。”“人类一切丑陋的动作和姿态皆与这一姿态的缺失有关。”反思六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诸多问题,或多或少都能从校园里没有书香找到缘由。当然,我这里不是怪罪教师。事实上,教师也是受害者。教育运行的基本机制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让校园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所以有人说,在今天,能真正坚持读书的教师,是校园英雄!我们需要更多的校园英雄!
刘永存:高老师所感叹的,我本人也有一些切身体会。我在农村学校教了十一年书,据我平时的观察,许多老师一年下来都读不完一本完整的著作。有些老师似乎已经忘记了“书”是什么,即使喜欢读书的老师也留恋于短小、精练的小品文。一谈到大部头的著作,大多头疼。您如何看待这种浅阅读现象?
高万祥:从表面上看,作为文化人,教师不可能不阅读,问题是我们怎么界定和理解“阅读”?我以为,阅读一共有四种类型或者说四种层次。一是功利阅读,这往往是一种生存需要的阅读,如读教材,读考研考级的书,读炒股投资指南一类书。二是休闲阅读,或日“泡沫阅读”,如武打、言情小说,还有一些搞笑类的影视作品。看影像作品也是一种广义的阅读,而且读者极多。三是低度阅读,即您所说的“浅阅读”。中小学教师中读书的一般都停留在这个层面,这种阅读不应受到非议,因为它至少可以帮助教师积累知识和材料,有利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四是经典阅读,这是我们倡导的一种深度阅读。“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香。”政治、哲学、宗教、文学、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经典好书,经过了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能被后人接受,它们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智慧的体现,是人类发展最重要最强大的推动力量,也是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最优秀最有效的媒介和营养。如果说,功利阅读出于无奈值得同情,休闲阅读无聊但不必棒杀,低度阅读层次不高亦可以鼓励;那么,我们真正倡导的一定是能影响我们心灵和精神的经典阅读。经典阅读才是一种真正的阅读。不知您以为如何?
刘永存:我非常同意高老师的看法。花同样的时间,一个老师去研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个老师读休闲小品文,他们未来的视界和思维格局肯定会不一样。现在还有一些老师,他们大多教书非常努力,为了成绩,为了升学率,为了所谓的指标,教得非常认真。但大多都是教“教科书”上的内容。成了一个教书匠。在我的采访中,许多老师固执地认为“多做、多练”是出好成绩的不二法门,您对这些老师有什么建议?
高万祥:在我看来,我们的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大多生活在应试教育的“悲惨世界”。由于不合理不科学的高考制度的制约,也为了自己的生活利益,教师只能无奈地努力教书,让学生拼命做题。而从应试角度分析,“多做多练是出好成绩的不二法门”这句话一点不错。我做校长时,常挂在嘴上和教师唠叨的一句话也是“高分是练出来的”。当然,我也常对老师们说,应试教育是现实的生存需要,而人文素质教育才是我们追寻的真正的教育。我们无力改变社会,只能尊重现实存在,但我们千万不能放弃理想。因此我们学校应试氛围沉重,书香气息也浓;学生题目做得多,教师作业批得多,但师生的经典阅读也多,听的文化讲座也多。2005年,我被《中国教育报》评为首届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之一,该报在介绍我的“编者按”中这样写道:高万祥的伟大,在于他能影响和带领着周围的人一起读书。我受宠若惊之际,想想我们教师为应试教育而忙碌的生存状况,真是啼笑皆非啊!
刘永存:很多城市中小学老师每天忙于“教书”却放弃了自己的学习,经年累月,他们的眼光就停留在教材上了。他们眼中所谓的书就是指教材,这非常局限人的眼界,也局限学生的思维。你对这些老师有什么好的建议?
高万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以为每一个中小学教师应该把这句话作为人生和职业的座右铭。学不难,不厌却难;诲人不难,不倦很难。孔子一生反复表白,自己别无长处,唯此而已。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教师和校长,当然更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魅力就是书香的魅力,孔子的力量就是书籍的力量。而现在呢?教师整天忙于“教书”却放弃了自己的学习,恕我直言,这样的教师,一是教不好书,成就不了学生;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劳动,也成就不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事业成就。否则,干了几十年,到头来,退休了,就只剩下一份可怜的养家糊口的退休工资而已。这是教师的人生悲哀,也是教育事业乃至国家民族发展的悲哀。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发展的弹性和空间很大,如果能坚持读书、学习、教学相长,未来是不可限量的。我的前辈和好 友中,于漪、洪宗礼、魏书生、李镇西、黄玉峰、吴正宪、刘可钦、闫学等中小学名师大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是书籍拯救和成就了他们。如果说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力量的话,那就是书籍和阅读的力量。其实,优秀教师一辈子就是做两件事,读书和教书。读书学习是利己的,教书育人是利他的,而教师这个职业的幸福正在于这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台湾著名学者和出版人高希均说:“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我,以及全天下所有的教师应以此共勉。
刘永存:市场经济正在席卷教育领域,许多地方的教育过于市场化,这多多少少对教师的读书有些影响。近一年来,我访谈了很多班主任,许多班主任感叹,读书的并不见得活得好,不读书的比我们活得潇洒多了。他们甚至感叹:偌大的城市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您如何看待这种感叹?
高万祥:“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中国历来有如此不公平,也让读书人伤心的现象。在我们无力改变现实以前,我们需要的是改变自己的人生和学习态度。什么是“活得好”和“活得潇洒”?我想,这些老师一定羡慕那些学历不高、读书不多,但发了财、做了官的人。我说,这些人的生活幸福指数其实并不一定比我们高。职位、财富只是幸福的一方面,精神的富有和提升却关涉更高层次的幸福!
更何况,活得好不好,生活是否幸福,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决定我们一生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一个人的幸福,多半是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个人不幸,必定是还活在别人的生活方式中。生活方式是一种信仰。我以为,教师的人生一定是一种书香人生,教师的幸福一定是一种读书人的精神富有。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在追求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
能不能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关键不在城市和外部环境,而是教师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否拥有一份宁静,关键是教师自己要有读书的定力和毅力。现代社会,外面的世界是真热闹,灯红酒绿,声色犬马,有诱惑力的东西太多了,要读书就要学会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是要有一点精神和追求的。想当年,金庸在香港办报,身为报社老板,每天亲自写千字的小说(连载)和千字的评论,而且一写就是20年,写出了令我们叹为观止的著作和人生成就。我建议大家向武侠大师金庸先生学一学。
重要的是,教师的阅读还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教师是校园的第一阅读环境,关注教师阅读状况,就是关注教育的未来。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只有会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会读书的学生。如果教师的生活中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那么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未来是不堪设想的。
刘永存:也有一些喜爱读书的老师颇感困惑,中国今天的出版业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发达,但能够读的书,经得起读的书却少之又少。今天的出版行业为了生存,许多书都是炒作出来的“快餐”,其实质性的内容并未经过推敲和打磨。因此,有老师反映,如何选择书目很困难。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高万祥:其实,适合教师阅读的经典好书还是很多的,如何选择书目确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我主张教师应该读如下三类书籍。
第一类是理论著作,这主要包括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我建议广大教师一定要读《论语》和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我在任职做校长的几个学校里都给每个教师发《论语》,我呼吁全校师生阅读《论语》,走近孔子。我对老师们说,我这样号召和要求的全部意义也许就在于一句话:做君子,不做小人。在我看来,《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一部《论语》,汪洋恣肆,内容十分丰富,但是核心内容是怎样做人,或者说是如何进行人格修炼。《论语》是一部生命哲学的大书。苏霍姆林斯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人类精神的高地。他的著作都是他的工作手记和校长笔记,加上意识形态较为一致的原因,我们读起来十分亲切。师范大学的学生不能不读苏霍姆林斯基;在职的教师和校长,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也一定要读,否则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和优秀校长恐怕很难。苏霍姆林斯基等身的著作和毕生的实践,都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写的人。我给每个教师发《发现母亲》,这是一本有点另类的不可多得的好书。全书的基本内容是要充分认识母亲的重要,要真正尊重母亲的伟大劳动,要立足社会看家庭教育。我几次给教师发这本书,我说,这既是青年男女做父母亲的上岗培训教材,也是青年教师上岗必读的好书之一。杜威、陶行知和当代教育名家朱永新、魏书生、李镇西、肖川、吴非的书也应该好好读读。
什么是教育学?我以为,教育学是研究如何给人知识、智慧和人生幸福的学问。而心理学的一切研究都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关系。心理学能告诉我们,如何与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协调关系,和谐相处。我还推荐大家读一点积极心理学的代表性好书,如《幸福的方法》《活在喜悦中》《生命的重建》。另外,一行禅师的《你可以,爱》等也十分值得一读,其意义和收获会超越宗教信仰而直抵你的心灵,会改变你的审美价值观念以及生活和人生态度。一句话,教师读包括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在内的理论著作,可以使自己拥有思想,成为精神贵族。而作为知识分子,教师的全部社会价值和社会尊严就在于拥有思想!
第二类是人物传记。特别要读的是优秀知识分子和优秀教育家的传记。英国一位诗人曾这样说:“人世间最珍贵、最精致的主人翁精神就蕴藏在这些书之中。这种精神给人启示和鼓舞,这种精神横贯时空,永在人间。”那些珍藏着古圣先贤或时代俊杰旷世业绩的人物传记,都是一颗颗极为宝贵的种子,把它们播撒在自己的心田,日后一定能生长出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
我推荐教师朋友读《仁爱一生》(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莎修女的传记)《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张伯苓图传》《陈嘉庚传》《一代师表——经亨颐传》《平屋主人夏丐尊传》《天地良知——马寅初传》《梁启超传》《张謇传》《翁同和传》《枯木开花·圣严法师传》《合掌人生》(星云法师自传)《苏东坡传》《胡适传》《富兰克林传》《林肯传》等等。多读一些优秀知识分子和优秀教育家的传记,相信我们一定能拥有更多的爱心、良心和社会责任心。我以为,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养是大爱圣心,而教师应该拥有的共同的职业人格是社会责任心。
第三类是文学作品。我觉得每一个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多读一些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拥有 一点文学素养和诗意情怀,这甚至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因为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劳动。我曾经给任职中学的全体教师发《鲁滨逊漂流记》和《老人与海》这两本小说。我对大家说,文学就是人学。小说往往有特殊的文化熏陶和审美教育功能。如这两本世界文学名著,一本是英国作家笛福写于18世纪的,一本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写于20世纪的。作者不是一个国家的人,写作的年代相距200多年,但我认为这两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和思想:生命是一种意志的存在,而且这种存在是幸福而不是痛苦的。这两本小说都是悲剧,悲剧把人生有意义的东西展示给读者。两本书都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把我们人类几乎所有的美德,如顽强、勇敢、坚忍、善良、同情、合作、创造、机智等等,演绎得淋漓尽致。从这一角度去读,你就会觉得它们都是我们的人生教科书。多年来,我一直把《鲁滨逊漂流记》和我女儿的照片一起放在办公桌上,每日每时,看到鲁滨逊的形象,我就会想,和鲁滨逊相比,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呢?
我诚挚地邀请教师都来读点诗歌。在我看来,诗的本意一是情感,二是创造。在古希腊语言中,“诗人”就是“创造者”的意思。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就是《诗经》和《楚辞》。中华五千年历史拥有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和诗歌的这种基因力量密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可以和诗如此地相濡以沫。因此,倡导阅读诗歌,也许就是拯救我们中华民族的丰富情感和伟大创造力。从另一个角度说,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是医治唯利是图、浮躁病、空虚病的一剂良药,能够给人的灵魂洗澡。因此有诗意的人,能艺术地看待生活,无论是面对大自然的灾难,还是日常生活的挫折,抑或是异性的拒绝,他们都能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和一双充满发现的眼睛。有诗意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敢爱敢恨,真喜真悲,大彻大悟;往往对生活乐观而有信心,而且心地善良,关怀他人,自爱自尊。因此叶嘉莹说:“诗可以使人的心永远不老。”因此,余光中先生说:“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上帝赐给人类的是两件礼物——希望和梦,我以为,没有诗意和文学情怀的人是无缘享用这两件礼物的。
刘永存:是啊,诗是最能表情达意的工具,然而,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离诗却愈来愈远,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没有诗意。今天,似乎已很少有人理解当年海子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内心的畅亮与对世界的怀想了。事实上,有很多老师也很困惑:读书并不能改变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连自己都没有改变,反而越读越对世界迷糊。以前,很多事情不明白,不去想,幸福指数更高。现在看书多了,明白的事理多了,看了许多奇怪的事情之后,心态反而不平整了。您如何看?
高万祥:要我说,这种读书带来的困惑甚至痛苦,是每个人在读书过程中经历的一个阶段,但其根本原因恰恰在于书读得还不够,或者说读得够多,但没有读透、悟透。因为读书,让这些老师有了思想,学会了思考,不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不愿浑浑噩噩,干得稀里糊涂,活得不明不白。如何进一步摆脱困惑,获得心灵宁静,提高幸福指数?在我看来,唯一的办法还是读书,特别要多读一些有品味的、系统性的宗教、哲学、文学和积极心理学方面的好书,因为这些书能帮助你建设自己的心灵家园。人都有两种家庭,一是血缘家庭,二是心灵家庭。哲学、宗教和文学开创了人类的心灵家庭,是人类的心灵祖先。如果一个人唯一的家庭就是血缘家庭,那么他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幸福。因为读书带给我们的,一定是心灵的亲人,一定是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完善。有一种人生,不是在渐渐变老,而是在快乐成长。这就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和觉悟,今天比昨天更加慈悲和博爱,今天比昨天更加宁静和快乐。教师的人生就应该如此!
刘永存:“读万本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还要名师指路。”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里的一句流行语,很多人都渴望名师的指点。然而,许多中小学老师平台较低,无法获得亲近名师的机会,读书遇到的困惑无法释怀,您有什么好的提议,让他们能跨过这道坎?
高万祥:跨过这道坎的第一个办法还是读书,即借好书找到好书和读懂好书。这个问题,我也有所关注,所以,在这个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努力。我即将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本书,是专门给中小学教师介绍好书的。我和另一位年轻朋友合作,从古今中外海选出最适合教师阅读的30本经典好书,然后写出书评概要。其中,10本是理论著作,10本是人物传记,10本是文学作品。通过我们的介绍,也许能激发老师们阅读该书的热情。当然,这只是我们的心愿。我们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读完此书,即使你不去找原著,也能有很大的收获。因为我们已经把这本书里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呈现了出来。
第二个办法是找机会或借助网络多和真正的读书人亲近交往。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和什么样的人交往。现代社会,交通和资讯如此发达,只要有诚意,总能结交上一些真正的名师书友的。他们会成为改变你人生的生命中的贵人。
刘永存:我知道高老师是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人生的。您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一说读书在您的人生中到底起了哪些作用吗?
高万祥:我是饿着肚子读完小学,在贫下中农讲师团加“工农业基础知识”为教科书的初中里毕业,又在“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的叫喊声中结束高中生活。在高中毕业之后那个贫穷和荒诞的年代,图书成了我唯一的精神寄托。那时,我大哥慷慨地把他的藏书全部赠送给我。主要是现当代小说,《红日》《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三家巷》等让我读得如痴如醉。这些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以后我对文学和语文的真正痴迷,而且这种对书籍的爱好一直延续到我的生活和生命中。我对诗歌特别喜欢,大学四年生活,不知读了、抄了、背了多少古典诗词。诗歌读多了,手痒时也写一些古体或新诗。大四那年,苏州大学举行全校性大型诗歌朗诵比赛,中文系的参赛作品就是我的习作,由于编导、指挥、音乐各方努力,我们的演出还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呢。诗歌语言文字优美的背后是人性的优美,诗陶冶了我的人性和情操。现在想想,此生此日,文学和诗歌给我的,是仅次于父母的恩情。比如,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语文呼唤文学的回归,校园呼唤诗意的回归,我的这些教育思想和办学主张都直接受恩于文学和诗歌。从教30年,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苏州市首届名校长,获得了一些一般教师难以企及的荣誉,扪心自问,也许,我唯一的优势就是比一般教师勤于读书。
近年来,我思考较多的一个问题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我比较关注中国近现代的知识群体。严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近代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梁启超,我以为他是近现代以来对中国社会发展观察分析最精辟英明的第一人,也是影响和贡献最大的第一人。而现代知识分子群体,我比较关注西南联大和《大公报》这两类精英。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陈寅恪、李公朴、闻一多、胡适、费孝通、吴宓、梁思成、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罗隆基、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一个闪烁在两座现代知识丰碑上的名字,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优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都有强烈的社会担当精神。他们都是真正的读书人。真正的读书人,一定是有良知和正义感,有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的人。联系到教育,我总以为,没有读书的氛围是应试教学最大的弊端和罪恶。在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办着一个不让人真正读书的教育,社会责任心的群体流失,便在情理和必然之中。因此,呼吁教师读书,致力书香校园建设,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教师应尽的神圣使命,也是书生报国最好的行动。
刘永存:我能理解高老师对书香校园和书香社会的追求和憧憬。我相信我们今天的对话一定会对老师们有所启迪,也一定会有一些老师拿起书,聚起神,去书中寻找另一番人生。我也相信,有一天,校园里一定会弥漫书香的味道。也只有到那时,我们的教育才真正成为关于精神、道德、幸福的教育,我们的老师才真正体会为师者更深层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