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信心,重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sjh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体现出其对语文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本文总结了初中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方法,供师生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信心 兴趣 教学方法
  写作的能力是学生自由运用语言的水平体现,在中考中,写作占据着很大的分值,如若在写作上失分严重,那么可想而知,会拉下整个语文试卷的卷面分。然而,一部分的学生对写作产生了畏惧感,不知如何下笔。其实,将作文写好,并不是那么困难,接下来,笔者就初中的作文教学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抓“两多”,强化写作能力
  这里谈到“两多”是指多鼓励与多写作。学生们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肯定,老师的鼓励往往就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这对学生们的写作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多写作,写得多了,再写时自然就会觉得没有那么难了,并能够形成自己写作的一种风格。
  1.多鼓励,树立信心
  在作文的写作中,学生畏惧写作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自信,害怕自己写得不好,所以就会经常出现花了很长的时间还是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学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地鼓励他们去大胆的写作,并善于去发现他们写作中的出彩处,帮助他们树立写作的信心。如笔者在学生写作之前,就会从心里上安抚他们,“写作根本就不难,就像你和朋友说话一样,将自己想说的用笔写下来而已”。通过这样的语言形式来鼓励他们写作,帮助他们克服写作的畏惧心理。
  2.多写作,强化能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个道理在写作上是可以通用的,写得多了,即使不能写得出神入化也能够简单的写作了。学生要勤于写作,不要厌烦写作,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如何多写作呢?笔者建议,学生坚持每天都写日记的好习惯。事实证明,每天都坚持写日志的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比较好,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笔者还建议,学生要善于抓住灵感,及时将这些想法写下来。
  二、注重标题,开头和结尾
  学生在作文的写作中,一定要十分注重三个部分的写作,即标题,开头,结尾。在这三个部分,学生必须要多花功夫。在笔者多年以来的中考作文评卷中,感触较深的就是,由于评卷时间十分的有限,在作文评分中,主要就是看标题,开头,结尾写得怎样,再粗略的浏览中间部分,就直接给出分数。因此,在作文中,这三个部分写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评分。
  1.标题
  作文的标题就是作文的眼睛,往往也是评卷老师最先接触的,因此,我们要在标题上多下功夫,给评卷老师留下一个好的最初印象。“题好一半文”,题目的取名上,从内容的角度看,应尽力的新颖脱俗,让读者有为之一震的感觉。同时,力求题目能够概括作文的主要精神,不能为了取个好标题而脱离了文章的精神,成为标题党。
  2.开头与结尾
  开头与结尾的写作中,尽量将文字写得优美些,或者多使用些修辞手法来美化文章。或者,是用悬念的手法,来吸引读者的兴趣。如在以《时间》为题的作文写作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简练,但是具有可读性的开头。如“只剩最后一天了,事情还没有进展”,通过这样的语句带出整个文章的叙事,让读者产生“到底是什么事情没有进展”产生疑问,进而产生阅读的动力。
  此外,结尾也至关重要。有些学生在开头时,写得很好,但是在结尾时,却草草了事,凤头豹尾似的写作往往会让作文的分数大打折扣,因此,在结尾的写作上,一定要注意升华整篇文章的内涵,这样才能增强文章的深刻性,才能引发更多的思考。
  三、为作文巧施“脂粉”
  在作文的写作中,学生要学会为自己的作文巧施“脂粉”,让自己的作文更加的出彩,更加的抓住老师的眼球。作文中的“脂粉”,也就是能让文章出彩的地方,有哪些呢?优美的语句,巧妙的修辞,真挚的情感,精巧的引用,悬念的设置等等这些都可以是作文的“脂粉”,让作文更加的“美”。
  1.比喻
  比喻的使用,能够将事物描述得更加的具体、生动而形象。如当写关于书的作文时,可以这样写到“书籍是屹立在实践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源泉”等等,这样的比喻既贴切而形象,又能够表达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并能够使作文中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在作文中,正确的使用比喻,能够体现出学生对此修辞手法的一种掌握水平。不过,在作文中,切不可为了加分而滥用比喻。
  比如说,在关于“机遇”的描写中,我们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比喻手法:成功,似乎在瞬间得以实现,但实际上却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它就像一粒种子,深深埋在土壤之中,不断地吸收养料水分,苦熬过严寒和干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机遇便宛如适时的春雨,使种子得以顺利地发芽、开花。
  2.排比
  排比,在文章中,往往能够达到加强语气的效果。一般说来,在人物中,排比的使用,往往能够将人物刻画得更加的细致;而在写景中,排比的使用,往往能够将景色描写得更加细腻,且层次清楚;同时,在感情的抒发中,排比的使用,显得感情洋溢。如“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这样的描写,不仅条理分明,而且节奏和谐,情感洋溢。
  作文的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的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在写作中,要树立写作的信心,并多注意一些写作的技巧,在平时,多积累多练习写作,脚踏实地的一步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二窎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戏古典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在经济浪潮的冲击和现代影视技术的洗礼下,已离我们的心灵越来越遥远。语文教师理应视课堂戏曲教学为契机,传授戏曲基本知识,同时调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欣赏戏曲的热情。  【关键词】戏曲教学;戏曲常识;戏曲鉴赏    中国古典戏曲把五千年中国文化的精粹集于一身,给观众以诗歌、音乐、舞蹈、思想的熏陶。但是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在影视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洗礼下,它已经是“门前冷落
【摘 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难文浅教”的探究:抓修饰语,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品“闲笔”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关注动词,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难文 修饰语 “闲笔”句 动词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一直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文本、解读文本,从而使得我们的课文充满语文味并巧妙地整合“三维目标”。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为数不少的所谓“难文”,这些文
《长相思》是高中选修课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推荐作品,所以重点放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我采用音乐式教学。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其实,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往往将其置于各项工作之首,并逐一落实。然而,此工作一直高耗低效,不尽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外,主要还得靠教师、靠再挖掘各学科中潜在的德育源泉并形成合力且施于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德育现状,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现状思考 语文课改 德育教育     近年来,
【摘要】本文将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从赋分、所考知识点、试题难度、解题方法等方面进行逐一评析,并对2008年江苏语文命题趋向进行全面分析,希望给广大师生的复习提供指导。  【关键词】江苏高考试卷;述评;命题;思考    一、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卷评述    综观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它总体上很好地体现了《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基础与能力的考查
[摘要]在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现之间,褒此贬彼抑或褒彼贬此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可传统、可现代、还可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三种做法因文制宜却殊途同归,都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存在,都应努力获得学生语文能力的现实发展。  [关键词]教学观 传统 现代 预设 开放    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人选首都师范大学霍秀全先生主编的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一书。在我们宁夏课改实验区,这本书被作
【摘 要】《荆轲刺秦王》中,司马迁热情讴歌了一种弱者的胜利。荆轲慷慨刺杀秦王,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道德和人格魅力,刺秦失败的悲歌,昭示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美学。  【关键词】司马迁 《荆轲刺秦王》 人格魅力 悲剧美学     读《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感觉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隐忍的压抑,又感觉自始至终被某种东西激荡着。再三品读,终于发现全文从叙写荆轲受人侮辱开始,到田光、樊於期先后为了
[摘要]中国古代历史名将李广的悲剧命运,一直是文史学界关注的话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归结为统治者的偏见、排挤。本文从李广自身的素质、修养存在的缺陷入手,分析论述了李广悲剧结局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李广 悲剧 命运    在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李广无疑是一个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一代名将为什么难以封侯呢?司马迁在《史记》中把根本的原因归结为封建统治者的偏
【摘要】充分利用课本扉页上的插图,既可以加深我们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可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陶治他们的情操。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把握内容。  【关键词】语文课本;插图欣赏    新课程改革推进了教育教学的重大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教材多版本的出现使我们教学有了选择的余地,但综观不同版本的新教材虽不乏新奇、新颖之处,但我还是常常回忆起本次课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沈从文在《边城》里描写的湘西世界,剖析沈从文的写作动机,揭示出小说《边城》强烈的象征意义。笔者围绕小说《边城》所描写的环境、人物以及文字后面的隐喻,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深刻分析了小说《边城》的文化意义,即小说《边城》充满的幻灭感,不仅是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无可挽回的必然衰落,而且象征了沈从文追求重塑民族形象、重铸民族精神梦想的破灭;小说《边城》以一个田园牧歌神话的诗意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