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4—0166—01
民生新闻以其关乎民生、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的传播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的一个全新的电视现象。它无论是播报的内容,呈现的形式,主持的风格,还是节目的制作都已自成一家,并已稳稳地占据了各地方台电视新闻的半壁江山。笔者作为从业人员将新闻实践与理论探究相结合,从辩证的角度浅析民生新闻的“双重性”。
一、远与近
当民生新闻如雨后春笋般在地方台落地生根,我们探究其滋生成长的原因不难发现,地方台贵在一个“近”字上。“近”的真正含义不只是地理距离问题,而是心理距离、情感距离问题。象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3(1997年)、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拉呱3(2005年)、南京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2002年)、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1999年)等等多家电视台无一不打出人近、事近、心近、情近的“亲情牌”。记者就象是邻家兄弟,主持人说的是家长理短的邻家事。找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切入点,与观众有亲密的接触。从地理上看,新闻媒体与受众有一定距离,但各种传媒能以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方式、最真实的图像、最快捷的速度向大众发布、传达、解读、落实政令国策。“广而告之”不仅是民生新闻独特的功能,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事近,情亦近;事远,情不远”。更是民生新闻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二、高与低
“低角度、低起点、低姿态”,三低的定位是民生新闻独有的标识。山东齐鲁电视台在推出《拉呱》之前,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据统计;山东省2004年人口大约9400万人,其中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只占约3.86%,其实96%以上的人口都是中学或中学以下学历。时任齐鲁电视台台长说:“我不可能抛开96%的人口去追求4%,我们不能再对96%的人背过脸去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拉呱》选择在一个秋收过后的十月开播了,当齐鲁大地千千万万观众刚刚经历了丰收后的欣喜和忙碌,一坐下来就被《拉呱》给“拉呱”啦。这个成功的例证,就源于决策人“不让96%的人背过脸去”的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远见卓识。上个世纪末,正值中国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深入,电视也开始酝酿改革。电视平民化——这个由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3(1993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开始的话题,是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的开创性的创作理念。用平民化的情感、平民化的视角,去关注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把生活本身原汁原味地还给观众,体现了当代电视节目的一种平民化精神,它引领、推动、催生了民生新闻。
木桶短板理论是民生新闻最初的创意和最基本的理论根基。民生新闻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各地方台电视节目收视新高和广告创收的两大支柱,它给予了电视人极大的鼓舞和丰厚的回报。
三、大与小
民生新闻小题材、小主题、小制作、小投人,处处以小见常。但是,它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小主题为大改革推波助澜,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例如《新闻夜航》推出的子栏目《有事您说话》、《小周帮您找工作》、《夜航相册》、《给梦想插上翅膀》等无一不是小题材小主题,它揭示的却是一些大道理。民生新闻创作者上到制片人,下到编辑、记者、主持人,自上而下,无一不心甘情愿地为平民百姓服务;义无反顾地为平民百姓仗义执言;满腔热情地为平民百姓排忧解难。“小”是民生新闻的外部形态特征,更是其内部结构特征。
四、正与反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干预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社会上的假恶丑现象和不道德行为,有选择地加以曝光,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有效地促进问题的解决。在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每天播出的节目中,监督性报道占有一定的比重。《新闻夜航》要求记者坚持客观公正地报道,杜绝主观臆断。弄清事情原委,跳出问题看问题。做到监督不添乱,解决不包办,到位不越位,发挥电视特有的舆论监督功能。
民生新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真善美的良好社会风气,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担负起了主流媒体的神圣使命。正如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张振华对《新闻夜航》的评价:因为他们始终牢记党、人民、政府的重托,不但拥有其它新闻名栏目一样的高收视率,还自觉地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坚定不移地坚持民生新闻的正确方向,在公信力上达到了新高度,成为电视界不可多得的新闻品牌节目。
五、新与旧
民生新闻作为电视新闻“年轻态”,每天都在思变、求变、嬗变中。因为创新才能发展,因为发展才能完善,因为完善才能超越。我们看到一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品牌栏目《新闻夜航》、《南京零距离》、《北京特快》、《第一现场》等等都在不断地改进修正、调整完善原有的品牌栏目。一改新闻正襟危坐的正统严肃播报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方言、说唱曲艺式新闻,让民生新闻在电视荧屏上百花齐放,让民生新闻的地域属性更为鲜明,更适合当地观众的收视口味。一些老品牌栏目都在有效地利用品牌效应和社会公信力努力扩大其外延,从被动报道到主动参与活动,开展大型公益活动和民生活动。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作为新生态的民生新闻,从童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有些节目的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例如过度曝光、盲目炒作、偏激冲动、急于扩张,唯收视率论等等现象直接影响、制约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这些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从业人员冷静思考、仔细分析,深入改革以求尽善尽美。
民生新闻以其关乎民生、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的传播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的一个全新的电视现象。它无论是播报的内容,呈现的形式,主持的风格,还是节目的制作都已自成一家,并已稳稳地占据了各地方台电视新闻的半壁江山。笔者作为从业人员将新闻实践与理论探究相结合,从辩证的角度浅析民生新闻的“双重性”。
一、远与近
当民生新闻如雨后春笋般在地方台落地生根,我们探究其滋生成长的原因不难发现,地方台贵在一个“近”字上。“近”的真正含义不只是地理距离问题,而是心理距离、情感距离问题。象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3(1997年)、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拉呱3(2005年)、南京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2002年)、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1999年)等等多家电视台无一不打出人近、事近、心近、情近的“亲情牌”。记者就象是邻家兄弟,主持人说的是家长理短的邻家事。找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切入点,与观众有亲密的接触。从地理上看,新闻媒体与受众有一定距离,但各种传媒能以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方式、最真实的图像、最快捷的速度向大众发布、传达、解读、落实政令国策。“广而告之”不仅是民生新闻独特的功能,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事近,情亦近;事远,情不远”。更是民生新闻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二、高与低
“低角度、低起点、低姿态”,三低的定位是民生新闻独有的标识。山东齐鲁电视台在推出《拉呱》之前,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据统计;山东省2004年人口大约9400万人,其中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只占约3.86%,其实96%以上的人口都是中学或中学以下学历。时任齐鲁电视台台长说:“我不可能抛开96%的人口去追求4%,我们不能再对96%的人背过脸去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拉呱》选择在一个秋收过后的十月开播了,当齐鲁大地千千万万观众刚刚经历了丰收后的欣喜和忙碌,一坐下来就被《拉呱》给“拉呱”啦。这个成功的例证,就源于决策人“不让96%的人背过脸去”的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远见卓识。上个世纪末,正值中国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深入,电视也开始酝酿改革。电视平民化——这个由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3(1993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开始的话题,是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的开创性的创作理念。用平民化的情感、平民化的视角,去关注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把生活本身原汁原味地还给观众,体现了当代电视节目的一种平民化精神,它引领、推动、催生了民生新闻。
木桶短板理论是民生新闻最初的创意和最基本的理论根基。民生新闻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各地方台电视节目收视新高和广告创收的两大支柱,它给予了电视人极大的鼓舞和丰厚的回报。
三、大与小
民生新闻小题材、小主题、小制作、小投人,处处以小见常。但是,它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小主题为大改革推波助澜,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例如《新闻夜航》推出的子栏目《有事您说话》、《小周帮您找工作》、《夜航相册》、《给梦想插上翅膀》等无一不是小题材小主题,它揭示的却是一些大道理。民生新闻创作者上到制片人,下到编辑、记者、主持人,自上而下,无一不心甘情愿地为平民百姓服务;义无反顾地为平民百姓仗义执言;满腔热情地为平民百姓排忧解难。“小”是民生新闻的外部形态特征,更是其内部结构特征。
四、正与反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干预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社会上的假恶丑现象和不道德行为,有选择地加以曝光,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有效地促进问题的解决。在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每天播出的节目中,监督性报道占有一定的比重。《新闻夜航》要求记者坚持客观公正地报道,杜绝主观臆断。弄清事情原委,跳出问题看问题。做到监督不添乱,解决不包办,到位不越位,发挥电视特有的舆论监督功能。
民生新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真善美的良好社会风气,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担负起了主流媒体的神圣使命。正如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张振华对《新闻夜航》的评价:因为他们始终牢记党、人民、政府的重托,不但拥有其它新闻名栏目一样的高收视率,还自觉地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坚定不移地坚持民生新闻的正确方向,在公信力上达到了新高度,成为电视界不可多得的新闻品牌节目。
五、新与旧
民生新闻作为电视新闻“年轻态”,每天都在思变、求变、嬗变中。因为创新才能发展,因为发展才能完善,因为完善才能超越。我们看到一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品牌栏目《新闻夜航》、《南京零距离》、《北京特快》、《第一现场》等等都在不断地改进修正、调整完善原有的品牌栏目。一改新闻正襟危坐的正统严肃播报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方言、说唱曲艺式新闻,让民生新闻在电视荧屏上百花齐放,让民生新闻的地域属性更为鲜明,更适合当地观众的收视口味。一些老品牌栏目都在有效地利用品牌效应和社会公信力努力扩大其外延,从被动报道到主动参与活动,开展大型公益活动和民生活动。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作为新生态的民生新闻,从童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有些节目的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例如过度曝光、盲目炒作、偏激冲动、急于扩张,唯收视率论等等现象直接影响、制约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这些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从业人员冷静思考、仔细分析,深入改革以求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