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当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即:由鉴赏诗歌意象到鉴赏诗歌意境,由诗歌意境到品味诗歌艺术特色和诗歌语言风格。本文就对此做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古诗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26
何为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作者在诗歌中描写的人物、景物、事件、事物,它们被诗人们赋予了特定的思想情感,因而组合成一种形象,传达诗人内心情感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表达方式看,或叙事、或写景、或状物、或写人。诗人不是纯粹的叙事、写景、状物、写人,而是通过这些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声或见解。诗人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部倾注在笔下的意象中,让读者透过这些意象去体味诗人含蓄复杂的情感世界或认知世界。笔者现就分别列举不同意象在古诗中的应用。
一、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大体有两大类:一类是诗人的自我塑造,另一类是作品中重塑人物或再创造的历史人物形象。
诗人是如何塑造自身人物形象的?
一般说来,诗人善于借助人物的生活环境或言谈举止来塑造自身。这属于正面描写。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二句描写了大雪的情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诗人在古诗中塑造人物常有哪些写法?
首先,诗人塑造一种另类人物。或借助这些人物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或抒写自己对历史和社会的看法。白居易就擅长塑造这类人物形象。如他的《琵琶行》就塑造了一个琵琶女的形象,把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同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交织在一起,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慨叹。
其次,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来抒写人生际遇或借古讽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借助“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这个历史人物来反衬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概叹。白居易的《长恨歌》就借助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揭示统治者的荒淫不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对他们自己也酿成了无可悔恨的悲剧。是他们的爱恨情仇可叹可悔还是国家衰亡更值得长恨呢?诗人把这一主题挖掘得深刻、隽永。
再次,闺妇形象更是古诗中经久不衰的意象。思妇是古典诗歌中的典型形象。诗人们用她婉曲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情感:有的细腻,有的深沉,有的含蓄,不一而足。但综合比较,无外乎几种情形:
1. 细腻的表达闺妇的情感
例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先写闺妇的天真,春日踏青,精心打扮,登楼望春,她的内心因春日的来临而喜悦。再写女主人睹柳突生情变:青青的杨柳让她感叹韶光易逝,青春不再,不禁思念起远在塞外的丈夫。丈夫如何在边关?都是自己的虚荣,迫使丈夫追求功名利禄,以致错失了春花秋月美好的年华。把一个爱慕虚荣的少妇久经生活的折磨后的感悟表现得淋漓尽致。
2. 借思妇揭露战争的罪恶
诗人不写战争的激烈于残酷,也不写战士的埋怨,而是写战士的妻子,用他们的生活揭示战争的惨烈。例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人撷取生活的片断来再现这一主题。一位思妇正举着竹竿追打黄莺。人们会奇怪:她为什么打黄莺?原来女主人不让它啼叫。那黄莺的叫声干她何事?噢,黄莺吵醒了她的美梦。女主人做了什么梦?原来女主人正与丈夫梦里相见,那说不尽的离愁别绪刚开头,却让黄莺吵醒了,怎不叫人惆怅?思妇真的是怨黄莺吗?不!诗人是让人深思:是谁让丈夫长年征战?是什么让她梦中思夫?在层层悬念里让读者明白诗的主题。这种顾左而言他的写法曲尽含蓄之妙。
3. 用思妇喻君王
这种曲笔源于屈原。借此表达自己渴望君主的重用。屈原,把楚王比做梦寐以求的美人。于是演绎了一段扑溯迷离的爱情故事。宋人贺铸就把它发挥到极至。
二、鉴赏古诗中的状物形象
古诗中的状物诗歌很多,但手法多样,内容和情感也不同。
第一类是托物言志。如虞世南《蝉》,诗人借蝉“饮清露,居高声远,非是藉秋风”,来表达自己身居高位但洁身自好,并没有借助外力做官。给那些讥讽自己“阿谀逢迎”的人以有力的回击。
第二类是咏怀诗。借物来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如罗隐的《鹦鹉》:“莫恨雕笼翠羽残, 江南地暖陇西寒。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罗隐生当唐末纷乱时世,虽然怀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大半辈子,无所遇合,到五十五岁那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算有了安身之地。他这时的处境,和这头笼中鹦鹉颇有某些相似。这两句诗分明写他那种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鹦鹉的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后面两句诗就抓住这点加以生发。诗人以告诫的口吻对鹦鹉说:你还是不要说话过于明白吧,明白的话语反而难以出口呵!这里含蓄的意思是:语言不慎,足以招祸;为求免祸,必须慎言。当然,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招祸的,显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况。据传罗隐在江东很受钱镠礼遇。但祢衡当年也曾受过恩宠,而最终仍因忤触黄祖被杀。何况罗隐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养成的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为讥刺的习气,一时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对钱镠产生某种疑惧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这首咏物诗,不同于一般的比兴托物,而是借用向鹦鹉说话的形式来吐露自己的心曲,劝鹦鹉实是劝自己,劝自己实是抒泄自己内心的悲慨,淡淡说来,却耐人咀嚼。 第三类是借物喻人。可以是自喻,也可以是他喻。自喻前面已讲,不再重复。这里讲他喻。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以此暗示下层农民辛勤劳动却无收获的悲惨,蜂是对农民的形象的比喻。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又如罗隐《鹭鸶》:斜阳淡淡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不要向人夸洁白,也知常有羡鱼心。就讽刺了那些沽名钓誉者。
三、古诗中景物形象的欣赏
王国维把古诗中的景物形象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这的确很科学。从诗人创造的景物形象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触景生情,二是移情于景(融情于景,或者说缘情生景),三是情景交融。前两种属于有我之境,后一种就是无我之境。
1. 触景生情——就是先写景,然后再写由这种景所触发的情感。情由景生是这一类诗歌的特征。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的悔恨之情是由陌上的杨柳色触发的:年年柳色青,时光流逝,才引发了女主人公青春易逝的悔恨。在此之前是不知愁,而春景像火花点燃了女主人公内心对家庭夫唱妇随的平静生活渴望之火。昔日追求功名利禄让女主人公失去了太多太多的人生乐趣,而独守闺房的孤寂又岂是青春年华的女主人能禁受得起的?诗中未写一个愁字,但我们能感受到女主人的无限愁思。
2. 融情于景——却是先有情,再有景。世人把自己的情思全部融进眼前的景物中,让眼前景物皆披上我的感情色彩。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千里堤。作者先有物是人非之感,然后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眼前的景物中,觉得台城柳在迎风飞舞,不给人以理解,因而最无情。诗人把历史兴衰的哀叹借助景物来抒发,发人深省。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为广泛。
3. 情景交融——用王国维的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典型的代表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的,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这三个境界界限分明。我们应仔细体会。
那么,诗人笔下的景物形象常常传达哪些情感?应该说这是一个很长的话题。简言之:有志之士的爱国情、羁旅游子的思乡思亲情、志士的怀才不遇情、隐居之士的幽情、仁者的山水田园情,不一而足。我们应根据具体作品去品味。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二中 333300)
关键词:古诗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26
何为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作者在诗歌中描写的人物、景物、事件、事物,它们被诗人们赋予了特定的思想情感,因而组合成一种形象,传达诗人内心情感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表达方式看,或叙事、或写景、或状物、或写人。诗人不是纯粹的叙事、写景、状物、写人,而是通过这些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声或见解。诗人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部倾注在笔下的意象中,让读者透过这些意象去体味诗人含蓄复杂的情感世界或认知世界。笔者现就分别列举不同意象在古诗中的应用。
一、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大体有两大类:一类是诗人的自我塑造,另一类是作品中重塑人物或再创造的历史人物形象。
诗人是如何塑造自身人物形象的?
一般说来,诗人善于借助人物的生活环境或言谈举止来塑造自身。这属于正面描写。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二句描写了大雪的情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诗人在古诗中塑造人物常有哪些写法?
首先,诗人塑造一种另类人物。或借助这些人物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或抒写自己对历史和社会的看法。白居易就擅长塑造这类人物形象。如他的《琵琶行》就塑造了一个琵琶女的形象,把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同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交织在一起,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慨叹。
其次,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来抒写人生际遇或借古讽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借助“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这个历史人物来反衬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概叹。白居易的《长恨歌》就借助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揭示统治者的荒淫不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对他们自己也酿成了无可悔恨的悲剧。是他们的爱恨情仇可叹可悔还是国家衰亡更值得长恨呢?诗人把这一主题挖掘得深刻、隽永。
再次,闺妇形象更是古诗中经久不衰的意象。思妇是古典诗歌中的典型形象。诗人们用她婉曲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情感:有的细腻,有的深沉,有的含蓄,不一而足。但综合比较,无外乎几种情形:
1. 细腻的表达闺妇的情感
例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先写闺妇的天真,春日踏青,精心打扮,登楼望春,她的内心因春日的来临而喜悦。再写女主人睹柳突生情变:青青的杨柳让她感叹韶光易逝,青春不再,不禁思念起远在塞外的丈夫。丈夫如何在边关?都是自己的虚荣,迫使丈夫追求功名利禄,以致错失了春花秋月美好的年华。把一个爱慕虚荣的少妇久经生活的折磨后的感悟表现得淋漓尽致。
2. 借思妇揭露战争的罪恶
诗人不写战争的激烈于残酷,也不写战士的埋怨,而是写战士的妻子,用他们的生活揭示战争的惨烈。例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人撷取生活的片断来再现这一主题。一位思妇正举着竹竿追打黄莺。人们会奇怪:她为什么打黄莺?原来女主人不让它啼叫。那黄莺的叫声干她何事?噢,黄莺吵醒了她的美梦。女主人做了什么梦?原来女主人正与丈夫梦里相见,那说不尽的离愁别绪刚开头,却让黄莺吵醒了,怎不叫人惆怅?思妇真的是怨黄莺吗?不!诗人是让人深思:是谁让丈夫长年征战?是什么让她梦中思夫?在层层悬念里让读者明白诗的主题。这种顾左而言他的写法曲尽含蓄之妙。
3. 用思妇喻君王
这种曲笔源于屈原。借此表达自己渴望君主的重用。屈原,把楚王比做梦寐以求的美人。于是演绎了一段扑溯迷离的爱情故事。宋人贺铸就把它发挥到极至。
二、鉴赏古诗中的状物形象
古诗中的状物诗歌很多,但手法多样,内容和情感也不同。
第一类是托物言志。如虞世南《蝉》,诗人借蝉“饮清露,居高声远,非是藉秋风”,来表达自己身居高位但洁身自好,并没有借助外力做官。给那些讥讽自己“阿谀逢迎”的人以有力的回击。
第二类是咏怀诗。借物来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如罗隐的《鹦鹉》:“莫恨雕笼翠羽残, 江南地暖陇西寒。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罗隐生当唐末纷乱时世,虽然怀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大半辈子,无所遇合,到五十五岁那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算有了安身之地。他这时的处境,和这头笼中鹦鹉颇有某些相似。这两句诗分明写他那种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鹦鹉的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后面两句诗就抓住这点加以生发。诗人以告诫的口吻对鹦鹉说:你还是不要说话过于明白吧,明白的话语反而难以出口呵!这里含蓄的意思是:语言不慎,足以招祸;为求免祸,必须慎言。当然,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招祸的,显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况。据传罗隐在江东很受钱镠礼遇。但祢衡当年也曾受过恩宠,而最终仍因忤触黄祖被杀。何况罗隐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养成的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为讥刺的习气,一时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对钱镠产生某种疑惧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这首咏物诗,不同于一般的比兴托物,而是借用向鹦鹉说话的形式来吐露自己的心曲,劝鹦鹉实是劝自己,劝自己实是抒泄自己内心的悲慨,淡淡说来,却耐人咀嚼。 第三类是借物喻人。可以是自喻,也可以是他喻。自喻前面已讲,不再重复。这里讲他喻。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以此暗示下层农民辛勤劳动却无收获的悲惨,蜂是对农民的形象的比喻。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又如罗隐《鹭鸶》:斜阳淡淡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不要向人夸洁白,也知常有羡鱼心。就讽刺了那些沽名钓誉者。
三、古诗中景物形象的欣赏
王国维把古诗中的景物形象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这的确很科学。从诗人创造的景物形象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触景生情,二是移情于景(融情于景,或者说缘情生景),三是情景交融。前两种属于有我之境,后一种就是无我之境。
1. 触景生情——就是先写景,然后再写由这种景所触发的情感。情由景生是这一类诗歌的特征。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的悔恨之情是由陌上的杨柳色触发的:年年柳色青,时光流逝,才引发了女主人公青春易逝的悔恨。在此之前是不知愁,而春景像火花点燃了女主人公内心对家庭夫唱妇随的平静生活渴望之火。昔日追求功名利禄让女主人公失去了太多太多的人生乐趣,而独守闺房的孤寂又岂是青春年华的女主人能禁受得起的?诗中未写一个愁字,但我们能感受到女主人的无限愁思。
2. 融情于景——却是先有情,再有景。世人把自己的情思全部融进眼前的景物中,让眼前景物皆披上我的感情色彩。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千里堤。作者先有物是人非之感,然后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眼前的景物中,觉得台城柳在迎风飞舞,不给人以理解,因而最无情。诗人把历史兴衰的哀叹借助景物来抒发,发人深省。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为广泛。
3. 情景交融——用王国维的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典型的代表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的,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这三个境界界限分明。我们应仔细体会。
那么,诗人笔下的景物形象常常传达哪些情感?应该说这是一个很长的话题。简言之:有志之士的爱国情、羁旅游子的思乡思亲情、志士的怀才不遇情、隐居之士的幽情、仁者的山水田园情,不一而足。我们应根据具体作品去品味。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二中 33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