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你为什么不能站在我这边?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日聚餐引发的离婚


  “这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我要跟她离婚?”又气又恼的阿力愤愤不平地说道。尽管他努力克制,但是透过他的表情依然会感受到他的委屈和不满。让他走进心理咨询室最直接的原因,是前几天和妻子的冲突。
  很快就是岳父的生日了。在他们恋爱的时候,岳父并不是很看好阿力,两个人的关系一直比较疏离。结婚已经三年,虽说表面上关系还算可以,但是考虑到明年可能需要岳父岳母过来帮忙照顾孩子,需要长期生活在一起,所以阿力希望能够借此改善跟岳父的关系。
  为此,阿力提前半个月就精心准备了生日礼物——两瓶陈年的茅台酒。这是阿力托朋友给买到的,当时付钱的时候着实心疼了一把,除了自己的这套房子和笔记本电脑,从来没有买过这么贵的东西。妻子看到老公这么热心,一向孝顺的她自然很是开心,连连夸赞老公很用心。
  本来一切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就在岳父生日的前一天,一通电话让夫妻两个人的关系跌落到冰点。
  妻子的弟弟打來电话,问这次生日聚会在哪儿吃饭?阿力听完妻子的转述,脸色一沉,有点不悦。让妻子问问弟弟什么意思吧。妻子听完不开心了,为什么要问弟弟呢?阿力解释说:“就是问问弟弟有什么想法啊,毕竟爸妈都在他那住着呢,看他是希望方便些在他家吃,还是希望去外面吃,或者到我们家来也行。”
  妻子并没有听完他更多的解释,开始变得有些不耐烦。“我就是想给父母尽尽孝心,干嘛推来推去的呢?我们请他们吃饭不就行了吗?”阿力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但是他尽量压制自己,尽量平和地说:“我这不是希望听听弟弟的意见嘛,他也是爸妈的儿子啊,也有发言权啊。”但是妻子依然不依不饶,就是认定阿力非常小气,不想出钱出力给父亲办生日宴。妻子越说越委屈,因为父母这几年身体都不太好,很害怕他们哪天突然离开而失去了尽孝的机会,所以希望抓住每一段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光。说着说着,竟大哭起来。
  阿力试着去安抚她,跟她摆事实讲道理,说自己没有不想为父母过生日,自己都提前准备好生日礼物了。只是觉得每次都是他们来付钱,心里有点不平衡。毕竟弟弟也是他们的孩子,而且家庭条件也不差,他也应该表示一下。听到这里,妻子的情绪更加收不住了。
  在那次吵架的最后,两个人甚至提出了离婚的想法。


为什么不能站在我这边?


  阿力实在不明白:我为妻子和她的家人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她还是替别人说话呢?我作为一个女婿已经做了这么多怎么还不满意?为什么她弟弟做得少还不能让我有意见?
  慢慢了解中发现,从小就懂事的妻子,一直对弟弟心存愧疚。当年弟弟初中毕业后便辍学打工,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家里的收入太少,供两个孩子上学太吃力。所以,妻子会觉得,自己能够有今天好的生活,是建立在牺牲弟弟前程和幸福基础上的。一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付出来弥补对弟弟的歉疚。
  妻子总是诉说自己父母不容易,弟弟不容易,我们能帮忙就多帮忙。但在阿力的观念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就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老公、孩子和公婆身上。但是妻子愈演愈烈的孝心让阿力有些无法接受。特别对比自己父母受到的待遇,阿力心里感觉非常不公平。“我对你家人尽心了,那为什么我的家人就得不到这些呢?”

愤怒与委屈背后的渴望


  在咨询中,阿力不止一次地提到自己内心的愤怒和委屈,恨不能赶紧离婚。但是,当两个人不为这些事情争吵的时候关系还不错,所以离婚也更多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与宣泄。
  在这些情绪充分表达与感受到理解之后,阿力渐渐冷静下来,他问我,该怎么应对这个难题呢?
  我没有直接回应,而是继续引导他去理解自己这些情绪背后的源头是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愤怒呢?除了这种不被公平对待,不站在他的立场说话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自己这么愤怒和痛苦吗?
  我们的节奏开始放慢下来,经过一点点的探索,阿力突然意识到,让自己最愤怒的原因不仅仅是花了很多钱,而是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却没有被妻子看到,反而更多是被妻子数落和指责。讲到这里,坐在我对面的阿力突然委屈得红了眼眶,像是一个可怜的男孩。
  原来,阿力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从来没有被肯定和夸奖,更多是冷漠和忽视。自己在外面受了欺负,父母不但没有安慰,反而是指责他不懂事,指责他给家人添麻烦。阿力是多么渴望能够被父母看到,被肯定他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
  现在,妻子的言行再次激发了阿力早期的创伤性情感体验。可以说,对于妻子的愤怒,除了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还与自己早期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妻子和阿力其实都在重复早期在原生家庭中的情感与行为模式而不自知。
  讲到这里阿力深深呼了一口气,依靠在沙发后背上,用力地掩饰着自己眼中的泪水。此刻,他终于被看到了。
  在后面的咨询中,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探讨阿力自身存在的预期、行为模式,以及如何邀请妻子参与到咨询中来,让他们能够渐渐与原生家庭保持独立,开始真正过上属于他们的生活。
其他文献
如何才能讓心理课的讨论分享环节发挥实效?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课前准备下功夫,讨论问题巧设置  对心理课而言,简单的知识传授看起来非常心灵鸡汤,所以体验式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体验只是为了创设情境,体验之后的讨论与分享才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教师设置的讨论话题不合理,学生的讨论与分享就会十分低效。  教师呈现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针对性,让学生知道回答问题的方向,有话可说。  “What”讨论法就是很好
期刊
她為女儿的未来担忧  在约定的时间,丁妈来了。与其他家长一开口就抱怨孩子所不同的是,她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孙老师,你说我怎样做才能提高我女儿的耐挫力呢?  丁妈一开口就要方法,看来心情很迫切,但此时还真不是给建议和方法的时候。于是,我把咨询方向转向了解她的咨询动机:你为何现在才想到要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呢?  她告诉我,她家女儿小丁从小到大生活得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这让她很担心,万一以后女儿碰
期刊
1997年9月,初登講台,学校领导就组织听课团听我的课,其目的是帮助我这个新手尽快“上道”。得到通知我甚是惶恐,几天里无论白天黑夜都认真备课,从有限的资料中吸取营养。  我讲的是《牛郎织女》,很有意思的一则民间故事,但由于过度紧张,从导入开始就不断卡壳,让气氛变得尴尬。这堂课也在我的大汗淋漓和学生的茫然中草草收场。  课后,年过半百的教导主任和蔼地劝慰我:“人都有青涩的时候,坚持下去,不要灰心,你
期刊
什么是ACT  ACT是美国内华达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海斯(StevenC. Hayes)及其同事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目前正快速地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是行为治疗第三代浪潮中的典型代表疗法。不同于之前的疗法,ACT的目的不是消除问题或症状,而是通过接触当下、自我觉察、接受悦纳、认知解离、澄清价值、承诺行动等过程,提高心理灵活性,使人们过上丰富、充
期刊
社会工作到底是什么?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第一人”——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认为“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  在王教授看来,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种职业活动,主要职业内容是助人,向有需要的人群特别是困难群体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通俗地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
期刊
人到老年,必定会“年老智必衰”吗  对门邻居家退休干部老李,退休前是他所在的集体企业的一把手,曾经在单位呼风唤雨,说一不二,无所不能。前几年从单位退下来后,从忙碌的领导,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无所事事,待在家里“混吃等死”的小老头儿,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感觉很不好,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废人,被社会抛弃了。情绪抑郁的他,在家除了冲老伴发火,弄得家无宁日,便是待在家里睡觉,看电视,一天到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将自
期刊
初识死刑犯,恐惧又好奇凡是相遇,皆是有缘  收到信的时候很开心,这年头能够有个纸质的信件很是稀罕呢,打开来看见最初两行字的时候,我却很惶恐,“故意杀人罪”“死刑”“死缓”这些字眼,让我联想起新闻联播和警匪片里的一些画面,胆战心惊,心里想:“他是要跟我谈论什么呢?”虽然经常接触需要心理援助的求助者,但这一类群体却是第一次遇到。遇到就是缘分,来了就去面对。未知世界,充满恐惧  那是2019年2月发生的
期刊
根据我多年来的观察,几乎每一个人此刻生命中面临的问题,都和原生家庭的创伤有关。  当然,每个人的体质、性格、看待事物的方式,综合起来也决定了原生家庭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影响有多大。  我会在公众号“张德芬空间”每周二陆续发表的“德芬专栏”中,尽量详细地列出原生家庭的问题模式,让大家对号入座,并且能够对症“抓药”,疗愈自己的创伤,过好现在的人生。  首先,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孩子会继承父母能量上、情绪
期刊
時光仿佛回到那年夏天,他俩同桌。总是一起憧憬着未来,不满于现在。总是感叹着毕业遥遥无期,如今却已各奔东西。  耳边知了的聒噪,持续攀升的室温,逐渐凝聚的黑云,人在潮湿闷热的环境里昏昏欲睡。同学们不时望向窗外,盼着雨水晚些落下。  “嘿,又要下雨了诶,我没带伞!谁借我一把啊……”也不知道是不是每个班都有这样一个男生,吊儿郎当的样儿,性格散漫,学习是一窍不通,但是混迹球场,风生水起。  “没人借你,麻
期刊
以下几点,老年人要注意:适当 用脑大脑才能越用越灵  用进废退是普遍的生物规律,人脑也是如此。老年人要保持活力,就要不断用脑,主动走出去,学一些喜欢的东西,比如去老年大学学习书画、舞蹈、打太极拳,通过有意识的脑力和身体的锻炼,不断挖掘大脑潜力,提升身体素质,从而有效地延缓智力衰退。多和 同龄人交往  人是群聚的动物,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老年人退休后可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与同龄人建立密切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