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陕北山区县多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环境保护与林业发展成为地区发展的重点工作。本文结合志丹县的地域特点及林业发展现状,展示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的主要成就,并提出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为林业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天然林资源 保护工程 生态建设 经济发展
陕西志丹县是一个地域面积广阔的山区县,全县总土地面积3781平方公里(折合567.15万亩),人均土地面积达到近50亩,有林业用地434.8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中有林地面积165.94万亩。发展林业生产具有德天独厚的土地资源条件。本世纪初,我县提出了建设生态大县的战略目标,并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林业重点工程,在我县已经实施十多年,就这项林业重点工程在我县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一些具体问题,提出相关问题与建议 。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的主要成就
1.1、生态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工程各项建设任务,按照“抓保护、促培育、求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力度,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天保工程有序实施,成效显著。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16.0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85万亩,封山育林6.5万亩,飞播造林7.7万亩。在公益林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实施严格的森林资源管护政策,乱砍、乱伐、乱牧、滥猎得到有效遏制,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得以加强,森林植被持续恢复,生态环境趋于好转。大量的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尤其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有效的森林资源管护措施的落实,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由之前的21.4%提高到现在的35.2%,真正实现了森林生态功能的质的飞越。
1.2、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我县国有林场经营模式实现了彻底变革,过去采取的是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经营方式,经营方面主要措施是次生林的抚育和改造,在林分抚育改造过程中也有一定限额的商业性采伐,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停止了一切商业性采伐,实施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政策,森林资源总量开始全面恢复增长,森林蓄积量大幅度增加,扭转了水土流失面积的扩大的趋势,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天然林防护功能进一步显现。全面落实了人工林管护政策,使人工造林的保存率大大提高,有效巩固了造林成果。
1.3、林农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直接或者间接推动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经济收入稳步提高,广大的林农在林业产业上的收入占比大幅度提升,部分林农林业经济收入占总经济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五以上,使一万多农民实现了脱贫目标。林农经济收入的增加引导农民彻底转变生态观念,农民造林的积极性和护林的自觉性提高了,林业生产前景更为广阔。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农民看到了希望,农民在自己承包的荒山上造好林,管好林,经营好林。形成了爱林、护林、育林的良好社会风尚。现在直接从事管护工作的专职人员达到了 近500人,我县森林资源和生态屏障更为安全。
1.4、林业产业工人得以妥善安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之前,我县对六个国有林场的管理体制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林场经费都是自收自支,国有林场的全部收入要靠次生林抚育改造过程中的商业性采伐。这样一方面加大了采伐的强度,破坏了现有林木资源,林分改造的效果与改造的初衷相悖。另一方面,林业产业工人工资收入较低,生活基本保障不够,大多数林业工人生活困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对林业产业工人进行了妥善地分流安置,全县共分流安置林业职工294人。
1.5、全面完成了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公益林事权等级的区划界定事关公益林经营方向的确定,是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工程的实施,我们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县55200 公顷(约82.8万 亩)公益林进行了事权等级区划界定。并兑现了公益林补偿费。这项工作的完成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护林积极性,既直接增加了林农的经济收入,又改变了他们对森林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认识,更加积极主动投身到天然林保护工程中,这是我们能更好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各项任务的群众基础。
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2.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启动时,编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是按照十几年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测算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类支付水平翻倍或者几倍于编制的方案测算值,这样就造成了林业产业工人工资水平不能正常增长,职工参与的各项保险费用增加幅度较大,形成了比较大的资金缺口,无法正常兑付应有支出,严重影响到工程的顺利实施。
2.2、科技支撑不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一项森林生态功能修复的系统性工程,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科技做为支撑,由于我县科技人员短缺,很多技术性工作自己无法顺利完成,需要请求上级有关业务部门帮助完成。工程实施过程中难度增大,新科技推广应用较少,工程措施科技含量较低,有些技术环节没有开展科技创新研究,科技的示范引导不够,只有一般性工作总结和经验的积累,这不利于工程项目成果的最大化。
2.3、森林的分类经营水平低。公益林的分类界定为森林的分类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但由于我县无论天然次生林还是人工造林,其经济效益低下,广大的林农看重的是经济效益,对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认真较为模糊,加之总体上森林的抚育改造投入少,林分结构单一,森林的三大效益发挥有限,抗逆性也较差,直接影响到生态功能的有效提升。
2.4、森林资源管护难度增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异常活跃、人员流动随之增加和道路的四通八达,给森林资源的管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我县石油资源的大面积开采,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保护矛盾突出。我县工业经济是石油业占主位,由于石油开采中林地的征占,人工林被破坏、国有林被蚕食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在林地的征占用方面采取的是占补平衡政策,但还是弥补不了资源的消耗和生态功能的减退。 3、对我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几点建议
3.1、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工程顺利完成。
我县森林资源以防护林为主,公益林属性较强,森林的经济效益在森林的三大效益中占比较小,广大的林农直接从森林产值中获取的经济收入有限。由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期投入不足,林业产业工人和森林资源管护人员工资较低,虽然成立了有关机构,实行了三位一体的管护体制,但有关业务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致使工程实施起来有较大的困难。为了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需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国有林场产业职工和集体林管护人员的工资正常增长,让他们安心从事森林资源管护工作。
3.2、开展生态建设和保护地方立法,建设生态强县。
生态大县的建设需要有地方立法来推进,无论是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还是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都应该有法可依,为了森林资源的绝对安全,地方配套立法不可缺失,无论是森林防火,还是有害生物的防治,林木林地资源管理更需要具有可操作的法律条文来规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尤其是我县主要依靠石油开采业为支柱产业,林地的征占量非常大,没有法律来规范和约束,国有林业用地和集体林地被蚕食的现象不可避免,所以需要加强地方人大立法,规范林政执法程序,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3.3、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工程提供科技支撑。
天然林資源保护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大形势下,为了更好的做好天然林保护工程,提高工程建设管理的科技含量必不可少。要加强人才培养力度,配备先进的硬件设施,要及时组织科技人员对工程实施中的各种效益进行科学评估,对后续项目做好科学指导。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已经完成,二期正在实施,要以科学的态度提出在新时期工程建设新的指导理念,加大工程建设任务,扩大工程建设规模和建设力度,策划更好的资源管护办法,统筹制定森林资源建设和管护并重原则,制定适合本县的森林经营管理政策措施,让我县的生态建设在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中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
3.4、在森林资源经营中提高分类经营水平。
我县的森林资源现状是,森林面积总量偏小,森林的覆盖率离建设生态大县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而且现有森林资源多为天然次生林,人工造林树种单一,林分结构单纯,除了森林的经济效益小而外,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并不显著。在今后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措施落实上,要引入科学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以公益林分类区划界定为基础,适时跟进森林的分类经营管理,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的造林模式,采取多树种混交,多种林分结构搭配,提高林分的三大效益和抗逆性。要把引进新树种和本地乡土树种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启动低质量林分改造提升工程,把森林的抚育改造和强力管护结合起来,为建设生态大县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赵洁.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2]康华. 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分析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关键词:天然林资源 保护工程 生态建设 经济发展
陕西志丹县是一个地域面积广阔的山区县,全县总土地面积3781平方公里(折合567.15万亩),人均土地面积达到近50亩,有林业用地434.8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中有林地面积165.94万亩。发展林业生产具有德天独厚的土地资源条件。本世纪初,我县提出了建设生态大县的战略目标,并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林业重点工程,在我县已经实施十多年,就这项林业重点工程在我县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一些具体问题,提出相关问题与建议 。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的主要成就
1.1、生态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工程各项建设任务,按照“抓保护、促培育、求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力度,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天保工程有序实施,成效显著。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16.0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85万亩,封山育林6.5万亩,飞播造林7.7万亩。在公益林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实施严格的森林资源管护政策,乱砍、乱伐、乱牧、滥猎得到有效遏制,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得以加强,森林植被持续恢复,生态环境趋于好转。大量的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尤其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有效的森林资源管护措施的落实,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由之前的21.4%提高到现在的35.2%,真正实现了森林生态功能的质的飞越。
1.2、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我县国有林场经营模式实现了彻底变革,过去采取的是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经营方式,经营方面主要措施是次生林的抚育和改造,在林分抚育改造过程中也有一定限额的商业性采伐,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停止了一切商业性采伐,实施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政策,森林资源总量开始全面恢复增长,森林蓄积量大幅度增加,扭转了水土流失面积的扩大的趋势,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天然林防护功能进一步显现。全面落实了人工林管护政策,使人工造林的保存率大大提高,有效巩固了造林成果。
1.3、林农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直接或者间接推动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经济收入稳步提高,广大的林农在林业产业上的收入占比大幅度提升,部分林农林业经济收入占总经济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五以上,使一万多农民实现了脱贫目标。林农经济收入的增加引导农民彻底转变生态观念,农民造林的积极性和护林的自觉性提高了,林业生产前景更为广阔。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农民看到了希望,农民在自己承包的荒山上造好林,管好林,经营好林。形成了爱林、护林、育林的良好社会风尚。现在直接从事管护工作的专职人员达到了 近500人,我县森林资源和生态屏障更为安全。
1.4、林业产业工人得以妥善安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之前,我县对六个国有林场的管理体制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林场经费都是自收自支,国有林场的全部收入要靠次生林抚育改造过程中的商业性采伐。这样一方面加大了采伐的强度,破坏了现有林木资源,林分改造的效果与改造的初衷相悖。另一方面,林业产业工人工资收入较低,生活基本保障不够,大多数林业工人生活困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对林业产业工人进行了妥善地分流安置,全县共分流安置林业职工294人。
1.5、全面完成了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公益林事权等级的区划界定事关公益林经营方向的确定,是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工程的实施,我们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县55200 公顷(约82.8万 亩)公益林进行了事权等级区划界定。并兑现了公益林补偿费。这项工作的完成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护林积极性,既直接增加了林农的经济收入,又改变了他们对森林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认识,更加积极主动投身到天然林保护工程中,这是我们能更好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各项任务的群众基础。
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2.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启动时,编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是按照十几年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测算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类支付水平翻倍或者几倍于编制的方案测算值,这样就造成了林业产业工人工资水平不能正常增长,职工参与的各项保险费用增加幅度较大,形成了比较大的资金缺口,无法正常兑付应有支出,严重影响到工程的顺利实施。
2.2、科技支撑不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一项森林生态功能修复的系统性工程,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科技做为支撑,由于我县科技人员短缺,很多技术性工作自己无法顺利完成,需要请求上级有关业务部门帮助完成。工程实施过程中难度增大,新科技推广应用较少,工程措施科技含量较低,有些技术环节没有开展科技创新研究,科技的示范引导不够,只有一般性工作总结和经验的积累,这不利于工程项目成果的最大化。
2.3、森林的分类经营水平低。公益林的分类界定为森林的分类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但由于我县无论天然次生林还是人工造林,其经济效益低下,广大的林农看重的是经济效益,对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认真较为模糊,加之总体上森林的抚育改造投入少,林分结构单一,森林的三大效益发挥有限,抗逆性也较差,直接影响到生态功能的有效提升。
2.4、森林资源管护难度增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异常活跃、人员流动随之增加和道路的四通八达,给森林资源的管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我县石油资源的大面积开采,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保护矛盾突出。我县工业经济是石油业占主位,由于石油开采中林地的征占,人工林被破坏、国有林被蚕食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在林地的征占用方面采取的是占补平衡政策,但还是弥补不了资源的消耗和生态功能的减退。 3、对我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几点建议
3.1、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工程顺利完成。
我县森林资源以防护林为主,公益林属性较强,森林的经济效益在森林的三大效益中占比较小,广大的林农直接从森林产值中获取的经济收入有限。由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期投入不足,林业产业工人和森林资源管护人员工资较低,虽然成立了有关机构,实行了三位一体的管护体制,但有关业务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致使工程实施起来有较大的困难。为了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需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国有林场产业职工和集体林管护人员的工资正常增长,让他们安心从事森林资源管护工作。
3.2、开展生态建设和保护地方立法,建设生态强县。
生态大县的建设需要有地方立法来推进,无论是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还是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都应该有法可依,为了森林资源的绝对安全,地方配套立法不可缺失,无论是森林防火,还是有害生物的防治,林木林地资源管理更需要具有可操作的法律条文来规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尤其是我县主要依靠石油开采业为支柱产业,林地的征占量非常大,没有法律来规范和约束,国有林业用地和集体林地被蚕食的现象不可避免,所以需要加强地方人大立法,规范林政执法程序,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3.3、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工程提供科技支撑。
天然林資源保护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大形势下,为了更好的做好天然林保护工程,提高工程建设管理的科技含量必不可少。要加强人才培养力度,配备先进的硬件设施,要及时组织科技人员对工程实施中的各种效益进行科学评估,对后续项目做好科学指导。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已经完成,二期正在实施,要以科学的态度提出在新时期工程建设新的指导理念,加大工程建设任务,扩大工程建设规模和建设力度,策划更好的资源管护办法,统筹制定森林资源建设和管护并重原则,制定适合本县的森林经营管理政策措施,让我县的生态建设在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中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
3.4、在森林资源经营中提高分类经营水平。
我县的森林资源现状是,森林面积总量偏小,森林的覆盖率离建设生态大县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而且现有森林资源多为天然次生林,人工造林树种单一,林分结构单纯,除了森林的经济效益小而外,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并不显著。在今后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措施落实上,要引入科学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以公益林分类区划界定为基础,适时跟进森林的分类经营管理,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的造林模式,采取多树种混交,多种林分结构搭配,提高林分的三大效益和抗逆性。要把引进新树种和本地乡土树种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启动低质量林分改造提升工程,把森林的抚育改造和强力管护结合起来,为建设生态大县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赵洁.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2]康华. 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分析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