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称赞语之语用差异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a0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称赞语 语用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
  称赞语(compliment)是建立与维护人际意义的普遍语言形式,是社会交际用语,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而且可以进一步地联络感情,巩固人际关系。
  称赞是一种配对性结构,即一方对另一方进行称赞时,另一方通常得做出相应的回应,即被称赞方是接受还是拒绝,以什么样的方式或言语行为来接受或拒绝。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使用同一语言时,由于其文化根源的差异,通常会对同一语言现象产生不同的回应。这些回应在某种文化上是可接受的,但对于某种文化可能是不可接受的。通过对中西方称赞语会话模式的研究表明,中西方在使用称赞语方面有典型的差异性。同时,其会话模式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人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和英美人具有不同的心态和价值观念。
  一、英汉称赞语的语用差异
  1.英汉称赞话题与场合的差异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使用某种语言形式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某种行事行为,简言之就是以言行事。称赞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公开地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出积极地评论,以此来巩固人际关系。而不同社会的价值观不同,引起社会评价的注意焦点不同,因此称赞语所侧重的内容及使用场合也存在着差异性。
  通过对中西方人称赞语使用的研究表明,汉语称赞语中能力、外貌和个性是主要话题。而在英美国家中,能力和外貌是主要话题,而对个性方面的称赞极少。中西方的大多数称赞行为发生在社会地位及年龄相近的人之间。但如果是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之间发生称赞行为,在汉语环境中,称赞行为通常由社会地位较低者发出。而同样的情况在英美国家并非明显。而无论是汉语使用还是英语使用者,女性得到的恭维大多在外貌方面,而对于男性则集中在能力或者成就方面。
  在称赞外貌时,英语侧重“刻意修饰的效果”,而汉语则倾向自然的外表,而对于能力的称赞,英语偏向赞扬对方经过努力后所取得的成就,如“Nice work”;而汉语除了赞扬对方的成就之外,还会提及对方为成功所做的努力,如“你的论文写得挺不错的,一定查了不少资料”。
  其次,称赞语运用的场合不同。英语称赞语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而汉语则侧重于表示尊敬、关心对方。例如去别人家做客吃晚饭,英语文化背景下的客人多数会讲类似这样的话:“I enjoyed myself very much.”而汉语文化背景下,称赞的话更多地被道歉的话所代替,如“做这么多菜,辛苦你了”。类似这样的话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者的关心,是有礼貌的表现。另外,由于英语文化背景下的称赞语强调双方平等一致,所以称赞语几乎变成一种习惯用语,用于打招呼、致谢等。但是在汉语文化背景下,称赞语强调尊重对方,表达称赞时要让对方感到自己真正受到别人的称赞和尊敬,所以汉语称赞语的出现频率不及英语高。
  2.英汉称赞形式差异对比
  近年来中外语言学者就称赞语的表达形式进行了研究。Mancs与Wolfson在关于交际行为的研究上发现美国英语的称赞语非常公式化,大部分是形容词与副词的表达组合。根据两位学者大量的资料统计,美国称赞语中形容词所占比例高达80%,动词占16%,更重要的是80%的形容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只有五个:good、nice、great、pretty和beautiful,而16%动词中最常用的词只两个:love和like。
  中文称赞语中,根据左焕祺教授资料统计,46%是形容词,43%是副词,仅7%为动词。左教授发现中文称赞语中副词有很高的使用频率(43%),且绝大多数称赞语都含有副词、形容词,动词也常常有副词作强度修饰语。
  在句型选择上,英、汉称赞语差异较大。Manes和Wolfson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称赞语最常用的句型有三种:
  ⑴Np is/look(really)ADJ(53.6%)
  ⑵PRO(really)like/love NP(16.1%)
  ⑶PRO is(really)(a)ADJ NP(14.9%)
  而中文称赞语最常用的句型为“YOU V ADV”(你+动语+副词)(左焕祺,1998),使用频率高达41%。这种句型选择差异体现了不同社会文化对语言表达形成的规约,美国人崇尚个性自由,评价事物突出个人感受,且直截了当。中国人注重个人与社会、与他人关系和谐,往往从对方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因而称赞语中以“YOU V ADV”的表达方式居多。
  3.英汉称赞语应答模式之对比
  语言交流是甲乙双方交替进行的,一次谈话就是一个轮换序列(a sequence of turn-takings)。萨克斯根椐人们在谈话时总是交替发言这一事实分析谈话结构,提出“相邻对”(adjacency pairs)这一概念。语言界也称“相邻对”为“相邻配对”或“配对性结构”。这种结构要求双方以AB AB AB……的形式交替轮换,即A发话,B进行回答或回话。日常谈话中,称赞应答就属此类结构模式,这类特定话语(称赞)典型地紧跟另一类话语(回应),前一话语对后一话语产生制约,即要求一个恰当的应答语与其配对。
  人们对称赞的不同反映及应答体现出各自社会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他人的恭维、称赞,西方人趋向于接受称赞,但根据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由于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不断影响,人们运用语言模式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西方人在回答别人称赞时,归纳起来可分为:接受式(Acceptances)、缓和式(Mitigating Responses)和拒绝式(Rejec-tions)。在接受式应答中,说话人对对方的称赞表示感谢,或者表示同意对方的评价,或回赠称赞。例如:
  A:Your blouse is beautiful.
  B:Thanks.   在缓和式应答中说话者往往以各种途径来转移称赞目标,或降低对方的称赞程度,避开了“自我表扬”(sclf-praise),也避开了“否定他人”(other-disagreement)。例如:
  A:I like your jacket.
  B:I bought it on sale.
  拒绝式应答就等于不同意对方的评价,在英语中这种应答模式总是竭力避免的。例如:
  A:Your sweater is beautiful.
  B:It’s not beautiful.
  这种应答模式对交际双方的关系破坏性最大,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说英语的人会把这种“否认”看作是对谈话对象的无礼。在跨文化交际中,应竭力避免这一点。而中国人在受到称赞后常采用“拒绝+否定”模式,倾向于使用“否定”“自贬”的应答模式来接受他人的赞美之词。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的谦虚而产生的一种交际模式。例如:
  A:王教授,你那篇文章很有启发意义。
  B:哪里,那只不过是我的一点拙见。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往往本能地根据母语社会文化规则对称赞做出不适宜的否定性反应,从而引发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
  二、英汉称赞语语用差异折射的深层文化差异
  美国人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其文化突出个体性,尊崇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倡导人的个体独立性及不同的价值取向。而中国文化更强调群体关系,谦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因而赞美也就起着不同的作用,它能使听话者对说话人有一个很好的印象,从而取悦听话人,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美国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没有传统的贵族平民之分,因而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在社交活动中,称赞的运用也脱离不了这种文化背景。而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的封建等级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中国文化提倡“礼多人不怪”,而与这套礼仪规范相关的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如男女有别、长幼有序,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定位明确,不能任意超越。从英汉称赞语的差异中可以看出:由于不同民族所处文化背景及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各个民族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方面的不同,也就导致人们说话方式和习惯不尽相同。中国与美国在文化和语言运用上的差异,致使学习使用英语的中国人和学习使用汉语的英美人遇到了不少难题。要想真正掌握和运用英语或汉语,应重视与了解文化差异。正如语言教育学家拉多所说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三、结 语
  本文对称赞语的研究表明,在中美两种语言环境中,人们在称赞语的话题和使用场合,称赞形式和应答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既有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也有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而学习和了解目的语与本族语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十分重要。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障碍往往是有效交流的最大障碍。作为语言研究工作者,应该为语言学习者更多地介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在一定的语境中,语言是如何被使用的以及它们的交际价值。希望本文能为实现这种言语行为在中美跨文化场合中的交际功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工作单位:425006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据江寺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以读代讲”是以学生亲历实践、主动阅读学习的教学方式来取代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为目的,教师全程包揽讲读、分析的教学方式。本文以《父亲的菜园》教学为例,讲述在教学中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读中悟情,从读中陶情,感悟“父亲”的精神。  【关键词】文本 以读代讲 对读 父亲  “以读代讲”是以学生亲历实践、主动阅读学习的教学方式来取代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为目的,教师全程包揽讲读、
期刊
【摘要】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能力,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有效途径。在学校教育中课外读物是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我觉得在农村教师的任务更任重道远的原因,在课外阅读这条路上,只有加强学生的指导,做一盏明亮的指路灯,才能让学生走得更远。本文阐述了从四个方面入手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关键词】课外阅读 需要 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评价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能力,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有效途径。在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把一堂语文课上得很精彩,语文教师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多种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的技巧和方法。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下面从感触最深的语文教学的节奏的把握上,谈谈笔者对语文教学的理解。  一、调控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疾徐张弛  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与互联网用户的迅猛增长,一些国家机关和电信、金融等单位在履行公务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被非法泄露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构成严重威胁。对这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刑法修正案(七)》修订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以此用刑法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但司法实践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关键词】出售 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 非法获取
期刊
自卑是因多次或长期失败的经历以至自己看不起自己,并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总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的一种心态。自卑感人皆有之,青少年也不例外。一般认为,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多半是“后进生”。由于他们身心发展的不均衡,他们还不能确切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很难对自己作出全面而恰当的估价,常常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下结论,这就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偶然的成功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人而沾沾自喜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看法。  一、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源泉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也指出: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兴趣,有兴趣,才会产生学习动力,小学语文属于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直观的美的图画,幽默风趣的谈话,紧张刺激的竞赛,有趣的探索性实
期刊
古诗词是生命的歌唱,是美丽的化身,是永远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古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纯粹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教师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
期刊
数十年来,我一直担任农村语文教学工作,深感搞好作文教学是一大难题,主要是农村学生有以下几点不利因素:地方语言过重,对普通话使用太少;平时课外阅读量太少,表达能力不佳;自幼生活于偏僻农村,见识面狭窄,作文素材相对贫乏。因此,形成了“农家孩子怕写作文,农村教师怕教作文”的现象。结合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试一试,以期改变农村作文的困境。  一、注意身边的人和事,做生活有心人  俗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能把人格塑造、情操陶冶、高尚情怀培养与创新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一、从古诗词中培养学生审美  古代诗歌描写自然景物或即景抒情的成份较多,此类诗词具有深蕴的意境,引导学生透过景物的美而体会其深刻的含义。如“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的雅趣,“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清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的
期刊
中等生是班级中最大的群体,虽然他们在各个方面表现平平,但在他们身上同样潜藏着许多积极因素,如要求进步、乐于为班级服务等。他们内心特别渴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信赖。作为教师应从“寻找机会让中等生品尝成就感”“善于发现中等生的闪光点”“激励中等生向优生转化”三个方面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一、寻找机会让中等生品尝成就感  中等生在学习上没有突出的地方,他们凡事不爱露头,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