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课程也只有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才是真正扎根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在课堂与课程的融合中,教师个人所拥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对学科教学目标达成的认识,以及由课堂走向课程的合适的路径选择就成为不可忽略的几个要素,教师也只有很好地关注并科学地融合这几个方面,课堂才能真正为建构课程服务,学生也才能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成长。
【关键词】课堂;课程;语文思维;个人素养;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18-02
【作者简介】武凤霞,江苏省无锡市南湖小学(江苏无锡,214073),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周彬老师在《从“课堂”走向“课程”》一文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老师,一位教过高三,一位刚从大学毕业,当两个人都教高一的时候,后者比前者的教学业绩好,甚至还好不少。但他的优势在高二下学期就基本消失,进入高三后,前者的优势逐步放大,直到高考中完胜后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教过高三的老师的回答非常耐人寻味:
“正是因为我教过高三,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学生三年也就学一门课程,到最后的高考也就是针对这门课程来命题的。既然学生三年只学一门课程,那就意味着学生在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同等重要,有些学科知识本身不重要但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非常重要,有些学科知识是自身重要但掌握了对后续学习就没有影响了,还有更多的学科知识自身不重要对学生后续学习也不重要,在课程中出现只是因为它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或者有利于学生理解那些更重要的学科知识而已。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科知识的每个知识点都教得很到位,而是根据学科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和对学生后续学习支撑程度的不同,来安排自己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样,教学有张有弛,学生学习起来自然也有张有弛;正是由于课堂教学有了针对性,所以学生高考时也有了有效性。至于那位年轻的老师,由于他缺少对学科课程的整体把握,他只能把教材上的每个知识点都认认真真地教,并要求学生掌握,表面上看起来是对课程和教材最忠实的执行,但正是这种看起来每个点都踩到了,但实际上既无重点又无难点的教学,本身就是对课程的误解,所以新老师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也许只是个案,但那位高三老师的话语却值得我们深思。在平时,我们更多要求老师要上好每一节课,要一课一得,要把握准本节课的知识学习点和能力训练点,做到知识要掌握,能力训练要到位,而很少有意识引导教师把一节课的教学和课程联系起来。也许正是因为缺少了这样的引导,才使得老师们语文教学没有全局观念,面对一篇文章中所蕴含的知识点、能力点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如何取舍,以至于很多老师的语文课面面俱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因此被指责。可见,让课堂教学服务于课程对于老师来说多么重要。
那么,制约教师从课堂走向课程的因素是什么?北京教育学院季平老师说:“课程是教学客观存在的依据,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程。如果说教学是前台,那么课程就是后台。制约教师教学行为和效果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们经常抱怨的考试、评价、课程标准、教材、管理等客观原因,即课程;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主观原因,如教师的理念、态度、知识水平和教学技巧等,即教师的素质。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互动的。教师教的水平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其中也包含着对课程诸因素的认识。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多处于自发的经验状态。”正是因为教师的教学多基于经验进行,所以,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课堂与课程的关系,以致出现只知道课堂不知道课程,或者把两者混为一谈的现象,带领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走向课程的过程属于盲人摸象,看到什么是什么,摸到哪里算哪里。所以,学了十几年语文的学生依然不会读写,依然不具备必要的语文素养。
那么,语文课堂在服务于语文课程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关注什么呢?
首先,教师心中应该有一个完善的语文知识体系结构图,知道自己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习什么,知道每一个语文知识点在不同的学段中所处的位置,知道同一种知识在不同学段应该学习的程度。明晰了这些以后,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课程目标中的位置,教师也就做到心中有数了,教学中也就不会出现“不同的年级遇到相同的知识点只见循环不见提升”的问题了,学生的知识学习也就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呈梯级的递增。
其次,教师心中还应该明确,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每一门学科都有极具学科特性的思维方法,语文也是一样。什么是语文思维?冉正宝先生在《语文思维论》中是这样定义的:“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虽然这一定义有些拗口,但仔细分析核心要义,应该是“运用汉语表达对语文对象的认识过程”,这一过程融合了阅读、分析、提炼与创造,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正是忽略了语文思维这一最核心语文能力的培养,才出现了学生读了许多文章依然不会写作文,阅读试卷做了很多份,订正了很多次,再做一张仿佛刚才的指导又回归于零这样的痛心和无奈。所以,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教给学生面对问题思考的方法和步骤,指导学生学习如何抓住要点,组织语言,表达观点。语文的思维就是在这样的阅读学习中一点点形成的。
再者,指导学生语文学习的路径要正确。“课程”一词从拉丁语延伸而来,意为“跑道”,课程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跑道。从课堂到课程也需要跑道,而且需要正确的跑道。实际上,一些老师给予学生的学习跑道是不正确的。朋友一个孩子读高中三年级,成绩优异,相对来说,生物是最弱的一门。孩子也奇怪,每一次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认真学习了,但是成绩为什么一直不理想呢?于是,找到高中生物特级教师刘本举老师为孩子补习功课。刘老师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发现,其课任老师交给他的学习方法是错误的,按照原来老师的方法,生物要多背诵,先记忆再通过做题来理解,这样的方法让孩子形成了一种习惯,遇到问题首先是从记忆中寻找答案。刘老师告诉我,这种学习方法是制约孩子成绩不能提高的主要原因,因为高中生物主要是理解、推理、分析,而不是记忆。我为孩子辛苦的学习感到悲哀,学习路径错了,十分的努力也难以换取良好的收成。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在我们抱怨学生学习效果不好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指导学生学习的路径是不是正确呢?
最后,教师个人的素养要跟上。教材的编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内心里对知识能力素养的提升一定是做了最全面的考虑,关键是教师有没有能力读出一篇篇文章中所蕴含的独特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个人的语文素养达不到,自己就不能发现,教学中就一定不会得到很好的呈现。教师的个人素养在教学中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材解读的能力上,这种能力在同课异构的时候得到了明确的呈现,素养高的教师总能抓住课文独特的魅力引导学生学习。比如解读苏教版五上《莫高窟》一文,很多老师都会抓住文章中第二至四自然段共同的总分结构让学生学习体会,但是,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张议匀老师却在这样醒目的结构中看到本课独具的语言特色——语言的对称,并以此为线索带领学生阅读。再如,苏教版五上《在大海中永生》这篇文章写的是邓小平骨灰撒入大海的场面,文章语言华丽,很多教师教学中一般抓住排比的句式运用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学青老师却透过诗一样的语言,剥离浓重的情感外壳,看到本课独具特色的渲染、移情等修辞手法,让学生感受文章写作的美妙。所有这些精彩的教学设计无不和教师个人的语文素养密切相关。
所以,要想让课堂真正服务于课程,教师要对本学科有充分的了解,明晰知识,选对路径,提升素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一节节语文课的学习,建立起语文课程需要学生建立起来的知识链条,收获良好的语文素养,从而让语文真正为学生的灵魂塑造和精神培育服务。
【关键词】课堂;课程;语文思维;个人素养;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18-02
【作者简介】武凤霞,江苏省无锡市南湖小学(江苏无锡,214073),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周彬老师在《从“课堂”走向“课程”》一文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老师,一位教过高三,一位刚从大学毕业,当两个人都教高一的时候,后者比前者的教学业绩好,甚至还好不少。但他的优势在高二下学期就基本消失,进入高三后,前者的优势逐步放大,直到高考中完胜后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教过高三的老师的回答非常耐人寻味:
“正是因为我教过高三,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学生三年也就学一门课程,到最后的高考也就是针对这门课程来命题的。既然学生三年只学一门课程,那就意味着学生在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同等重要,有些学科知识本身不重要但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非常重要,有些学科知识是自身重要但掌握了对后续学习就没有影响了,还有更多的学科知识自身不重要对学生后续学习也不重要,在课程中出现只是因为它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或者有利于学生理解那些更重要的学科知识而已。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科知识的每个知识点都教得很到位,而是根据学科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和对学生后续学习支撑程度的不同,来安排自己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样,教学有张有弛,学生学习起来自然也有张有弛;正是由于课堂教学有了针对性,所以学生高考时也有了有效性。至于那位年轻的老师,由于他缺少对学科课程的整体把握,他只能把教材上的每个知识点都认认真真地教,并要求学生掌握,表面上看起来是对课程和教材最忠实的执行,但正是这种看起来每个点都踩到了,但实际上既无重点又无难点的教学,本身就是对课程的误解,所以新老师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也许只是个案,但那位高三老师的话语却值得我们深思。在平时,我们更多要求老师要上好每一节课,要一课一得,要把握准本节课的知识学习点和能力训练点,做到知识要掌握,能力训练要到位,而很少有意识引导教师把一节课的教学和课程联系起来。也许正是因为缺少了这样的引导,才使得老师们语文教学没有全局观念,面对一篇文章中所蕴含的知识点、能力点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如何取舍,以至于很多老师的语文课面面俱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因此被指责。可见,让课堂教学服务于课程对于老师来说多么重要。
那么,制约教师从课堂走向课程的因素是什么?北京教育学院季平老师说:“课程是教学客观存在的依据,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程。如果说教学是前台,那么课程就是后台。制约教师教学行为和效果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们经常抱怨的考试、评价、课程标准、教材、管理等客观原因,即课程;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主观原因,如教师的理念、态度、知识水平和教学技巧等,即教师的素质。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互动的。教师教的水平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其中也包含着对课程诸因素的认识。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多处于自发的经验状态。”正是因为教师的教学多基于经验进行,所以,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课堂与课程的关系,以致出现只知道课堂不知道课程,或者把两者混为一谈的现象,带领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走向课程的过程属于盲人摸象,看到什么是什么,摸到哪里算哪里。所以,学了十几年语文的学生依然不会读写,依然不具备必要的语文素养。
那么,语文课堂在服务于语文课程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关注什么呢?
首先,教师心中应该有一个完善的语文知识体系结构图,知道自己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习什么,知道每一个语文知识点在不同的学段中所处的位置,知道同一种知识在不同学段应该学习的程度。明晰了这些以后,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课程目标中的位置,教师也就做到心中有数了,教学中也就不会出现“不同的年级遇到相同的知识点只见循环不见提升”的问题了,学生的知识学习也就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呈梯级的递增。
其次,教师心中还应该明确,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每一门学科都有极具学科特性的思维方法,语文也是一样。什么是语文思维?冉正宝先生在《语文思维论》中是这样定义的:“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虽然这一定义有些拗口,但仔细分析核心要义,应该是“运用汉语表达对语文对象的认识过程”,这一过程融合了阅读、分析、提炼与创造,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正是忽略了语文思维这一最核心语文能力的培养,才出现了学生读了许多文章依然不会写作文,阅读试卷做了很多份,订正了很多次,再做一张仿佛刚才的指导又回归于零这样的痛心和无奈。所以,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教给学生面对问题思考的方法和步骤,指导学生学习如何抓住要点,组织语言,表达观点。语文的思维就是在这样的阅读学习中一点点形成的。
再者,指导学生语文学习的路径要正确。“课程”一词从拉丁语延伸而来,意为“跑道”,课程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跑道。从课堂到课程也需要跑道,而且需要正确的跑道。实际上,一些老师给予学生的学习跑道是不正确的。朋友一个孩子读高中三年级,成绩优异,相对来说,生物是最弱的一门。孩子也奇怪,每一次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认真学习了,但是成绩为什么一直不理想呢?于是,找到高中生物特级教师刘本举老师为孩子补习功课。刘老师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发现,其课任老师交给他的学习方法是错误的,按照原来老师的方法,生物要多背诵,先记忆再通过做题来理解,这样的方法让孩子形成了一种习惯,遇到问题首先是从记忆中寻找答案。刘老师告诉我,这种学习方法是制约孩子成绩不能提高的主要原因,因为高中生物主要是理解、推理、分析,而不是记忆。我为孩子辛苦的学习感到悲哀,学习路径错了,十分的努力也难以换取良好的收成。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在我们抱怨学生学习效果不好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指导学生学习的路径是不是正确呢?
最后,教师个人的素养要跟上。教材的编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内心里对知识能力素养的提升一定是做了最全面的考虑,关键是教师有没有能力读出一篇篇文章中所蕴含的独特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个人的语文素养达不到,自己就不能发现,教学中就一定不会得到很好的呈现。教师的个人素养在教学中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材解读的能力上,这种能力在同课异构的时候得到了明确的呈现,素养高的教师总能抓住课文独特的魅力引导学生学习。比如解读苏教版五上《莫高窟》一文,很多老师都会抓住文章中第二至四自然段共同的总分结构让学生学习体会,但是,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张议匀老师却在这样醒目的结构中看到本课独具的语言特色——语言的对称,并以此为线索带领学生阅读。再如,苏教版五上《在大海中永生》这篇文章写的是邓小平骨灰撒入大海的场面,文章语言华丽,很多教师教学中一般抓住排比的句式运用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学青老师却透过诗一样的语言,剥离浓重的情感外壳,看到本课独具特色的渲染、移情等修辞手法,让学生感受文章写作的美妙。所有这些精彩的教学设计无不和教师个人的语文素养密切相关。
所以,要想让课堂真正服务于课程,教师要对本学科有充分的了解,明晰知识,选对路径,提升素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一节节语文课的学习,建立起语文课程需要学生建立起来的知识链条,收获良好的语文素养,从而让语文真正为学生的灵魂塑造和精神培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