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复位前后寰枕关节影像学变化

来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mond2008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慢性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患者的寰枕关节在寰枢旋转或脱位复位前后的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19年6月间因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在我院诊治的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5~17岁,平均11.2±2.8岁,病程2~36个月,平均6.0±5.7个月,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5.7±3.1个月.其中A类(3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B类(36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性脱位(其中B1类10例,一侧寰椎侧块前脱位,另一侧原位;B2类21例,一侧寰椎侧块前脱位,另一侧后脱位;B3类5例,双侧寰椎侧块不对称前脱位);C类(1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性脱位合并寰枕关节反向脱位.A类病例中1例牵引治愈、2例做了Halovest外固定下寰枢间植骨融合术;36例B类和1例C类患者都做了寰枢复位内固定植骨术.利用CT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影像,观察治疗前后寰枕关节面对合情况和关节间隙的变化.结果:大部分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患者寰枕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向旋转移位、对合异常的现象,不同分类间其旋转程度有差异,寰枢关节旋转复位后,寰枕关节的旋转和关节面的对合关系也有不同程度改善.复位前、后都有寰枕关节自发骨性融合的现象.本次治疗前寰枕关节的情况:(1)除1例A类、3例B1类和5例B3类病例的寰枕关节对合正常外;其余病例的寰枕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旋转移位,对合不正常;1例C类双侧寰枕关节脱位;(2)2例出现寰枕关节自发融合,B1类和B3类各有1例.剩余38例经过治疗寰枢关节旋转矫正后寰枕关节的情况:(1)22例寰枕关节正常(包括A类3例,B1类6例,B2类10例和B3类3例);(2)寰枕关节自发骨性融合8例(包括B1类1例,B2类6例和B3类1例);(3)寰枕关节残留旋转移位、对合不正常4例(包括B2类3例,C类1例);(4)寰枕关节间隙变窄、模糊4例(包括B1类和B2类各2例).结论:大部分A类和B1类患者以及全部B2类患者在治疗前出现寰枕关节反向旋转移位,其中个别B类患者在治疗前有寰枕关节自发融合的现象.复位后A类、B1类和B3类患者的寰枕关节恢复正常对合关系,但B类患者中有近一半出现寰枕关节对合不正常、关节间隙狭窄模糊、关节自发融合等不良问题,多见于B2类病例.
其他文献
微流体系统是指在微观尺寸控制、操作和检测复杂流体的技术,微泵是微流体系统的主要驱动器件之一,是微流体系统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己研制出多种类型的微型泵,而其中无阀微泵因其结构简单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无阀微泵——双联腔三振子无阀压电微泵。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两个连体腔、腔体两侧的扩张/收缩口以及三个膜(中间膜是共用膜)及膜上的压电振子。本新型微泵结构简单、紧凑、易控制、
目的: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3D打印导板辅助置入C2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术的72例C2椎动脉高跨患者.根
音乐欣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构成,有效引导学生做音乐作品的赏析与感受,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就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起到的效果非常直接.在小学音乐
期刊
该文所做的研究是双弹运输车的动力学分析.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建立了运输车车体的模型,并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得到车体的固有频率及振型;针对三子结构系统,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学生就体现了这一要求。激励学生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继发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57例RA继发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4例,女43例;年龄46~79岁
1.启迪想象大胆生疑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动
该文主要研究国产低速大扭矩叶片式液压马达的静动态特性.文中系统地讨论了该型液压马达的静态、动态特性,建立了研究数学模型,采用系统仿真软件MATLAB对其进行仿真,并通过大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发病率较高、难以治愈的一种疾病.既往临床多采用保守疗法治疗顽固性TMD,但效果欠佳.手术治疗具有创伤性大、成本高、难以被患者所接受等缺点.关节腔
本文是甘肃省劳动厅资助项目“在役压力容器容限分析”的一部分。 本文在下面几方面作了研究并取得成果: (1)首先回顾和总结了在役压力容器缺陷评定和容限分析的发展现状,并主要对失效评定图、概率方法、智能方法(尤其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疲劳工程评定方法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且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2)针对工程上常见的破坏性极大的压力容器的疲劳问题,由于其数据的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