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许多小城镇定位模糊、模式不清、规划不当,盲目开工建设,土地利用不合理,忽视地域特色和生态保护,造成“千镇一面”、“不城不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小城镇规划管理的措施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我国,小城镇的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得到快速的发展。目前,虽然对小城镇概念的理解有多种[1],但如果将小城镇看作县城以下的建制镇,其数量仍多达5万个[2]。如此众多的小城镇,由于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各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如东部沿海地区的小城镇相对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更高一些是毋庸置疑的。发展离不开规划,小城镇的规划应结合当地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条件而定;但仅有规划,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规划也只是一纸空文,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小城镇建设的规划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小城镇规划中的特点、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小城镇规划管理的措施与方法。
1 小城镇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1.1 小城镇的特点
小城镇既非典型意义上的城市,也非传统含义上的农村,是兼具城市和农村一些特点的城镇,形象地概括即“城市之尾,农村之首[3]”。作为城市之尾,小城镇要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影响;作为农村之首,小城镇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小城镇地处城乡接合部,是城乡联系的纽带和城乡一体化的实验地,具有城市或农村都不具备的独特优势,理由如下:
⒈具有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先天优势。如果小城镇发展建设良好,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就近寻求就业或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远赴他乡对大多数人而言不再是第一选择,所以小城镇完全有条件成为流动人口的汇集地以及乡镇企业和大中城市分离型企业的聚居地,从而起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社会经济水平的作用。
⒉可以弥补建设用地的不足。农民迁入小城镇,退出原耕地后可弥补由于大规模建设减少了的土地。
⒊有利于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增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扩大了工业和消费品的市场,拉动了内需;对城乡两级间的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⒋改善乡镇工业的布局。我国乡镇企业中的80%分布在自然村,剩下20%的分散在城镇。小城镇可以吸引乡镇企业集中设厂,这样有助于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更利于集中整治环境污染,减轻对广大乡村环境的污染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2 小城镇的发展模式
从国内外小城镇的发展来看,小城镇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美国在工业兴起之前,城市人口只有5.6%,1970年城市化率达到70%。日本1908年城市化率为18%,1970年达到7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才得到较快的发展。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比较典型的模式[2]:⑴苏南模式是在乡镇企业发展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现该模式以规模企业为主,集外资、民资、股份制为特点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城镇化水平较高。⑵温州模式是以民营资本流动、家族企业区际化和城镇建设来发展经济,原来农村的商品集散地逐步演化为配套设施完善的城镇。但小城镇数量太多,城市体系结构不甚合理,城镇建设水平较低。⑶珠三角模式是以深圳-东莞-广州-佛山为核心的城镇连绵区,小城镇人文特色、地域专业分工、产业聚集特征较为明显,但区域化空间较为分散,专业化优势和地区优势受到削弱。
2 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层次、深度不符合小城镇发展的需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3,4]:⑴规划编制方法陈旧,深度不够,不适应新形势小城镇发展的需要;⑵现状统计不准,预测缺乏科学性;⑶发展定位不明确,盲目建设,例如片面提出“一百年不落后”、“拉大架子,膨胀规模”等不切实际的口号;盲目照搬,大建形象工程等。
2.2 土地规划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
主要表现在[3,5]:⑴土地利用规划滞后,与建设规划衔接不好;⑵粗放用地,土地利用率低;⑶用地结构不合理,大量占用耕地。
2.3 忽略地域特色,割裂地区文脉
许多小城镇,因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因而呈现出千姿百态、各具风貌的特点。但是现实中由于盲目建设,各小城镇风格特点趋同,造成“千镇一面”、“不城不乡”的结果。另一方面,盲目引入外来开发商建设,又不重视本地居民的参与,导致本地区文脉断裂和消失。
2.4 忽视生态建设,环境遭到破坏
不重视生态规划,排水工程建设滞后,雨污合流,造成雨季路面积水、路基受损,阻塞交通,污染环境。为图建设便利,夷平高地、填平湿地、河道截弯取直。为扩大建筑场地面积,沟塘坑渠、树林绿地随意破坏。绿化面积日益减少,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3 小城镇发展策略与规划管理
3.1 重视区位优势、周边资源,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所有小城镇都是基于区域而存在和发展的,它所有的经济活动也都与社会环境有关,因而小城镇规划离不开区域功能和区域定位。纵览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那些发展的又快又好的小城镇,无一不具有鲜明的特色。小城镇建设应根据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乡土民情、经济发展、区位特征等元素,充分挖掘区位优势。虽然不少小城镇在区域中的作用比较普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似乎微不足道,但只要对区域进行全面分析,总能找出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通过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有利的因素,避开区域同质化和个体之间的竞争,进行错位发展就可以发现新的发展机遇。实际上,我国地势辽阔,各地风物人情千差万别,每个小城镇都有自身特点和优势,只要因势利导,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三角模式而言,经济发展特点、模式各不相同。苏南模式是以集体资本起步,最后形成多元化的模式。温州模式的小城镇利用温州地区良好区位、资源互补而得到发展。珠三角模式利用良好的区域条件、地域分工发展小城镇。其他地区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的发展模式,但不应采取照猫画虎的方式,而是要因地制宜,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例如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浓厚的地区可发展服务主导型的小城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小城镇可发展区域商贸中心。盛产经济作物可发展以农业主导的小城镇,在出产经济作物的同时发展农业旅游业。
3.2 立足长远、统筹兼顾,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
小城镇选定适合的发展模式后,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规划指导建设。根据小城镇总体发展思路,结合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产业布局、人口规模等因素,确定小城镇建设布局并编制、完善建设规划。在编制规划时,应立足长远、统筹兼顾,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又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还必须利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对资源条件等进行充分论证。制定总体规划后,还要制定和完善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小城镇建设时必须严格执行规划,以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认真执行设计标准,可以根据发展条件,分步实施,逐步发展,但要避免重复规划、重复建设而造成资源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3.3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为保证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良好衔接,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关键。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严格控制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和建设用地总规模规划指标,防止多占乱占耕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了法律效力,对违反土地使用规定的行为应坚决制止,并采取相应处罚措施。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就需要合理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一是要治理“空心镇”,通过改造旧镇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二是坚持农业用地优先的原则,建设用地尽量利用山坡地、贫瘠地、劣质地;三是建立土地开发与复垦制度,保护耕地。另外,还可通过增加建筑物容积率、开展土地整理等方法提高土地利用率。
3.4 传承地域文化传统,彰显小城镇特色
我国许多小城镇蕴含着丰富的地域传统文化或民俗文化,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够较完整地展现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阵地,应在充分尊重地域文化并考虑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应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寨、小镇、建筑群和街区等,再综合开发商业、餐饮、娱乐、居住、教育和办公等公共空间,这样既延续了地域文化传统,也满足了不同人员的各种需求。另外,应鼓励和引导当地居民参与规划建设,尊重群众的意见,避免盲目引入外来开发商进行大规模建设,以致破坏了地域文化传统。
3.5 坚持科学发展观念,构建生态文明城镇
小城镇规划时,应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解决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应用绿色文明城镇构建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推动和谐共赢式的发展;应用乡镇可持续发展理论,突出规划的科学性、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资源利用的集约性以及人文环境、建筑风格的协同性。通过坚持科学发展的观念,从生态和整体角度寻求发展空间,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文明城镇。
4 结语
城镇化是工业文明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逆转的过程。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城镇实际,科学合理地组织规划方案并以此指导小城镇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目前我国仍处在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规划管理者应承担起提升宜居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为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魏建军. 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优势和思考[J]. 中国电子商务,2012.
[2] 魏强. 中国西部小城镇建制规划管理与发展模式研究[J]. 世界农业,2012.
[3] 王慧. 浅谈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建筑知识:学术刊,2012.
[4] 高淑娟. 小城镇规划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J]. 赤子,2012.
[5] 王洋. 小城鎮建设中土地利用问题分析[J]. 黑龙江国土资源,2012.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我国,小城镇的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得到快速的发展。目前,虽然对小城镇概念的理解有多种[1],但如果将小城镇看作县城以下的建制镇,其数量仍多达5万个[2]。如此众多的小城镇,由于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各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如东部沿海地区的小城镇相对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更高一些是毋庸置疑的。发展离不开规划,小城镇的规划应结合当地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条件而定;但仅有规划,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规划也只是一纸空文,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小城镇建设的规划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小城镇规划中的特点、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小城镇规划管理的措施与方法。
1 小城镇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1.1 小城镇的特点
小城镇既非典型意义上的城市,也非传统含义上的农村,是兼具城市和农村一些特点的城镇,形象地概括即“城市之尾,农村之首[3]”。作为城市之尾,小城镇要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影响;作为农村之首,小城镇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小城镇地处城乡接合部,是城乡联系的纽带和城乡一体化的实验地,具有城市或农村都不具备的独特优势,理由如下:
⒈具有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先天优势。如果小城镇发展建设良好,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就近寻求就业或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远赴他乡对大多数人而言不再是第一选择,所以小城镇完全有条件成为流动人口的汇集地以及乡镇企业和大中城市分离型企业的聚居地,从而起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社会经济水平的作用。
⒉可以弥补建设用地的不足。农民迁入小城镇,退出原耕地后可弥补由于大规模建设减少了的土地。
⒊有利于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增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扩大了工业和消费品的市场,拉动了内需;对城乡两级间的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⒋改善乡镇工业的布局。我国乡镇企业中的80%分布在自然村,剩下20%的分散在城镇。小城镇可以吸引乡镇企业集中设厂,这样有助于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更利于集中整治环境污染,减轻对广大乡村环境的污染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2 小城镇的发展模式
从国内外小城镇的发展来看,小城镇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美国在工业兴起之前,城市人口只有5.6%,1970年城市化率达到70%。日本1908年城市化率为18%,1970年达到7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才得到较快的发展。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比较典型的模式[2]:⑴苏南模式是在乡镇企业发展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现该模式以规模企业为主,集外资、民资、股份制为特点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城镇化水平较高。⑵温州模式是以民营资本流动、家族企业区际化和城镇建设来发展经济,原来农村的商品集散地逐步演化为配套设施完善的城镇。但小城镇数量太多,城市体系结构不甚合理,城镇建设水平较低。⑶珠三角模式是以深圳-东莞-广州-佛山为核心的城镇连绵区,小城镇人文特色、地域专业分工、产业聚集特征较为明显,但区域化空间较为分散,专业化优势和地区优势受到削弱。
2 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层次、深度不符合小城镇发展的需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3,4]:⑴规划编制方法陈旧,深度不够,不适应新形势小城镇发展的需要;⑵现状统计不准,预测缺乏科学性;⑶发展定位不明确,盲目建设,例如片面提出“一百年不落后”、“拉大架子,膨胀规模”等不切实际的口号;盲目照搬,大建形象工程等。
2.2 土地规划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
主要表现在[3,5]:⑴土地利用规划滞后,与建设规划衔接不好;⑵粗放用地,土地利用率低;⑶用地结构不合理,大量占用耕地。
2.3 忽略地域特色,割裂地区文脉
许多小城镇,因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因而呈现出千姿百态、各具风貌的特点。但是现实中由于盲目建设,各小城镇风格特点趋同,造成“千镇一面”、“不城不乡”的结果。另一方面,盲目引入外来开发商建设,又不重视本地居民的参与,导致本地区文脉断裂和消失。
2.4 忽视生态建设,环境遭到破坏
不重视生态规划,排水工程建设滞后,雨污合流,造成雨季路面积水、路基受损,阻塞交通,污染环境。为图建设便利,夷平高地、填平湿地、河道截弯取直。为扩大建筑场地面积,沟塘坑渠、树林绿地随意破坏。绿化面积日益减少,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3 小城镇发展策略与规划管理
3.1 重视区位优势、周边资源,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所有小城镇都是基于区域而存在和发展的,它所有的经济活动也都与社会环境有关,因而小城镇规划离不开区域功能和区域定位。纵览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那些发展的又快又好的小城镇,无一不具有鲜明的特色。小城镇建设应根据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乡土民情、经济发展、区位特征等元素,充分挖掘区位优势。虽然不少小城镇在区域中的作用比较普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似乎微不足道,但只要对区域进行全面分析,总能找出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通过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有利的因素,避开区域同质化和个体之间的竞争,进行错位发展就可以发现新的发展机遇。实际上,我国地势辽阔,各地风物人情千差万别,每个小城镇都有自身特点和优势,只要因势利导,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三角模式而言,经济发展特点、模式各不相同。苏南模式是以集体资本起步,最后形成多元化的模式。温州模式的小城镇利用温州地区良好区位、资源互补而得到发展。珠三角模式利用良好的区域条件、地域分工发展小城镇。其他地区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的发展模式,但不应采取照猫画虎的方式,而是要因地制宜,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例如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浓厚的地区可发展服务主导型的小城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小城镇可发展区域商贸中心。盛产经济作物可发展以农业主导的小城镇,在出产经济作物的同时发展农业旅游业。
3.2 立足长远、统筹兼顾,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
小城镇选定适合的发展模式后,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规划指导建设。根据小城镇总体发展思路,结合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产业布局、人口规模等因素,确定小城镇建设布局并编制、完善建设规划。在编制规划时,应立足长远、统筹兼顾,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又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还必须利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对资源条件等进行充分论证。制定总体规划后,还要制定和完善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小城镇建设时必须严格执行规划,以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认真执行设计标准,可以根据发展条件,分步实施,逐步发展,但要避免重复规划、重复建设而造成资源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3.3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为保证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良好衔接,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关键。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严格控制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和建设用地总规模规划指标,防止多占乱占耕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了法律效力,对违反土地使用规定的行为应坚决制止,并采取相应处罚措施。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就需要合理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一是要治理“空心镇”,通过改造旧镇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二是坚持农业用地优先的原则,建设用地尽量利用山坡地、贫瘠地、劣质地;三是建立土地开发与复垦制度,保护耕地。另外,还可通过增加建筑物容积率、开展土地整理等方法提高土地利用率。
3.4 传承地域文化传统,彰显小城镇特色
我国许多小城镇蕴含着丰富的地域传统文化或民俗文化,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够较完整地展现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阵地,应在充分尊重地域文化并考虑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应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寨、小镇、建筑群和街区等,再综合开发商业、餐饮、娱乐、居住、教育和办公等公共空间,这样既延续了地域文化传统,也满足了不同人员的各种需求。另外,应鼓励和引导当地居民参与规划建设,尊重群众的意见,避免盲目引入外来开发商进行大规模建设,以致破坏了地域文化传统。
3.5 坚持科学发展观念,构建生态文明城镇
小城镇规划时,应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解决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应用绿色文明城镇构建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推动和谐共赢式的发展;应用乡镇可持续发展理论,突出规划的科学性、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资源利用的集约性以及人文环境、建筑风格的协同性。通过坚持科学发展的观念,从生态和整体角度寻求发展空间,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文明城镇。
4 结语
城镇化是工业文明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逆转的过程。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城镇实际,科学合理地组织规划方案并以此指导小城镇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目前我国仍处在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规划管理者应承担起提升宜居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为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魏建军. 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优势和思考[J]. 中国电子商务,2012.
[2] 魏强. 中国西部小城镇建制规划管理与发展模式研究[J]. 世界农业,2012.
[3] 王慧. 浅谈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建筑知识:学术刊,2012.
[4] 高淑娟. 小城镇规划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J]. 赤子,2012.
[5] 王洋. 小城鎮建设中土地利用问题分析[J]. 黑龙江国土资源,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