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生物学和“三生教育”的关系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实践能力。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热爱生命”,在能力培养上能“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的世界”。生物课堂教育使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不应该只是对生命有机体形式的理解,而是更多地对生命存在状态的理解,这也正是“三生教育”中所提倡的。“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
二、在实验
中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神奇
实验是生物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物的实验范围涉及生物界各个方面,通过生物实验,让学生对生命的有机组成、形态结构等生命科学知识有所了解,并能在实验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意义,甚至获得生命的体验。
在学习“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前,让学生在家中用塑料杯对玉米、黄豆、绿豆等种子进行实验培养,并随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上课时,我让学生将在课外培养的萌发种子带到课堂展示。在学生各自培养黄豆等幼根并观察幼根和根毛的实验中,我还教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幼根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形状变化,并进行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对比,使学生在动态的观察中体会根的生长进程、根吸水的部位以及了解根尖适于吸水的特征。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根毛的着生部位和根尖的结构,联系根尖结构挂图,了解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征,然后进一步观察根的生长。观察后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分析,思考表象背后蕴含的生物知识。这样,通过课外小实验,既让理论知识联系了实践过程,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生物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蛙的变态发育”过程中,蛙卵孵化成蝌蚪后,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在蝌蚪到成蛙的胚后发育过程中,经历了由鳃到肺、由水生到陆生等显著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蝌蚪离开了水,幼蛙受到外界条件剧烈变化等因素影响,都将导致生命的结束。
蒙田在他的《热爱生命》中写道:“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生命,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出现的。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细小的自然条件的变化,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由此对生命产生敬畏。
三、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把“三生教育”中“尊重并热爱生命的教育、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等理念渗透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让初中生物课程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生命科学知识,更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
例如,在讲“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时,要求学生能“概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分析教材,应让学生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前者通过比较吸气和呼气时胸廓和肋间肌的变化,并联系学生自身身体的变化进行理解。同时,进行测量胸围差实验活动,感受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时的胸廓容积的变化。
在生物教学中讲述生物界个体诞生的过程,各种生物繁殖方式的不同,以及人的生殖发育等内容,让学生感受生命诞生的神奇与美好。每个生物,大至人类,小至细胞,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身边鲜活的例子,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感悟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价值的认同和渴望,从而树立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孙秋菊.浅谈在生物实验课中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EB/OL].http://www.sjz40z.com/xiaokan/showInfo.asp?InfoID=3435,2007-01-05.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东皇镇中学)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实践能力。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热爱生命”,在能力培养上能“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的世界”。生物课堂教育使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不应该只是对生命有机体形式的理解,而是更多地对生命存在状态的理解,这也正是“三生教育”中所提倡的。“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
二、在实验
中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神奇
实验是生物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物的实验范围涉及生物界各个方面,通过生物实验,让学生对生命的有机组成、形态结构等生命科学知识有所了解,并能在实验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意义,甚至获得生命的体验。
在学习“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前,让学生在家中用塑料杯对玉米、黄豆、绿豆等种子进行实验培养,并随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上课时,我让学生将在课外培养的萌发种子带到课堂展示。在学生各自培养黄豆等幼根并观察幼根和根毛的实验中,我还教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幼根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形状变化,并进行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对比,使学生在动态的观察中体会根的生长进程、根吸水的部位以及了解根尖适于吸水的特征。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根毛的着生部位和根尖的结构,联系根尖结构挂图,了解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征,然后进一步观察根的生长。观察后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分析,思考表象背后蕴含的生物知识。这样,通过课外小实验,既让理论知识联系了实践过程,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生物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蛙的变态发育”过程中,蛙卵孵化成蝌蚪后,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在蝌蚪到成蛙的胚后发育过程中,经历了由鳃到肺、由水生到陆生等显著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蝌蚪离开了水,幼蛙受到外界条件剧烈变化等因素影响,都将导致生命的结束。
蒙田在他的《热爱生命》中写道:“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生命,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出现的。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细小的自然条件的变化,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由此对生命产生敬畏。
三、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把“三生教育”中“尊重并热爱生命的教育、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等理念渗透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让初中生物课程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生命科学知识,更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
例如,在讲“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时,要求学生能“概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分析教材,应让学生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前者通过比较吸气和呼气时胸廓和肋间肌的变化,并联系学生自身身体的变化进行理解。同时,进行测量胸围差实验活动,感受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时的胸廓容积的变化。
在生物教学中讲述生物界个体诞生的过程,各种生物繁殖方式的不同,以及人的生殖发育等内容,让学生感受生命诞生的神奇与美好。每个生物,大至人类,小至细胞,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身边鲜活的例子,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感悟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价值的认同和渴望,从而树立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孙秋菊.浅谈在生物实验课中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EB/OL].http://www.sjz40z.com/xiaokan/showInfo.asp?InfoID=3435,2007-01-05.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东皇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