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積极心理学核心在于研究人积极品质的构建,最终目的是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中学生人群中,由于进入青春期叛逆期,生理、思维都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对事物的认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同时也会受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往往可能产生不确定性,甚至产生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良情绪,运用积极心理学,唤起学生的积极心理,去制约消极、不良的心理,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去面对未来的生活与挑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处于人生的转折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可能会对今后一生都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各学校纷纷成立心理咨询室,并且,根据近年来教育部的要求,从以往的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向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赋予学生们以积极的心态,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现代心理学起源于二战后,为治愈战争创伤而出现的消极心理学,几乎主导了20世纪全程,一直到20世纪末才逐渐兴起积极心理学的新思潮。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相对,又是传统心理学的补充,坚持用科学的原则来研究幸福,主张挖掘人们积极的品质,用这些积极品质中所蕴含的力量,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寻找人文关怀与终极关怀,从而使心理学部分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主要采用实证、人本主义现象学、文化解释学等方法,主要研究积极情绪、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等,并能坚固个体与社会层面,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强调对人性优点与价值的研究。
二、传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一)学校、家庭不重视,教育重点有失偏颇
青春期的孩子们,正处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心理、感情会比其他时期更加敏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但是,偏偏这个时期的课业压力较大,学校、家庭的关注点基本都放在学习上,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可能老师只会一味的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家长只会一味的责骂孩子,却不会去帮助孩子一起找原因,查找是否是心理、情绪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往往等到问题确切暴露了以后,却已来不及补救了。而且,因为尚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仍将心理健康教育注意的重点放在问题学生身上,只知道治疗,而不知道预防,没有将预防性的心理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导致教育重点过于片面,效果不佳。
(二)教育方法不当,过于理论化
老师本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有问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门课程,传道、授业、解惑而已,只要自己把课上好,让学生清楚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及解决办法,学生学会了这些理论知识,肯定就不会有心理问题了。但是老师忽略了一点,即使是社会上的各类专职心理医生尚因为承受各种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处于心理健康的边缘,也需要人定期帮助疏导,何况是心智发育不成熟的学生。而且,有些老师在于学生进行沟通疏导时,并没有注意自己的态度,缺乏耐心、细心,不能让学生建立起信任感,而达不到疏导的效果。
三、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关注
中学生们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特别是在难以做出决断时,还需要老师、长辈们的正确引导。因此,老师需要同时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心理变化,要关注学生潜在的能力、积极品格,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多沟通,多鼓励。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情况出现,比如情绪变化,学习开小差,发呆,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不能直接批评孩子,而是要加强与孩子课下的沟通,查找原因,并需及时与家长沟通,实现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发展。
(二)“预防”、“治疗”并重
相对于传统心理学的“治疗”心理问题作用,积极心理学更注重“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通过对学生们的普遍教育,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帮助学生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建立幸福感,促进学生们通过培养积极的心态,去战胜随时可能出现的消极心态,遇到挫折可以有一定时间的消极、情绪的发泄,但是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积极心态帮助自己从挫折中走出来,避免因过度消极而走向极端。
(三)因人而异的施教方法
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性格特征,以及不同的心理问题,所以,健康教育或者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老师应该给学生们创造宽松的环境,耐心的倾听,帮助学生打开心扉,愿意倾吐自己的心理、情绪上的问题,方便老师有针对性的加以疏导;而对于心理健康的学生,则需要针对其潜在的积极品质加以引导,使其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以防患于未然。
(四)理论与实践同步
教育,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更重视实践,目的是学以致用。所以,老师在对心理知识进行必要的教授之后,需要同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手段,去切实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担负起心理辅导、治疗的责任。
四、小结
老师应该运用好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将其落到实处,切实帮助中学生们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面对压力及挫折,锻炼良好的心理品格,让中学生们获得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丁俊霞,师彦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J].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2).
[2]梁涛.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教改聚焦,2011,(2).
[3]王莉,于巧锡,朱苏榕,方翰青.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网络体系强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3):56-60.
[4]于红春.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一以青岛市城阳一中为例[D].聊城:聊城大学,201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处于人生的转折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可能会对今后一生都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各学校纷纷成立心理咨询室,并且,根据近年来教育部的要求,从以往的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向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赋予学生们以积极的心态,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现代心理学起源于二战后,为治愈战争创伤而出现的消极心理学,几乎主导了20世纪全程,一直到20世纪末才逐渐兴起积极心理学的新思潮。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相对,又是传统心理学的补充,坚持用科学的原则来研究幸福,主张挖掘人们积极的品质,用这些积极品质中所蕴含的力量,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寻找人文关怀与终极关怀,从而使心理学部分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主要采用实证、人本主义现象学、文化解释学等方法,主要研究积极情绪、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等,并能坚固个体与社会层面,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强调对人性优点与价值的研究。
二、传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一)学校、家庭不重视,教育重点有失偏颇
青春期的孩子们,正处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心理、感情会比其他时期更加敏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但是,偏偏这个时期的课业压力较大,学校、家庭的关注点基本都放在学习上,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可能老师只会一味的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家长只会一味的责骂孩子,却不会去帮助孩子一起找原因,查找是否是心理、情绪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往往等到问题确切暴露了以后,却已来不及补救了。而且,因为尚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仍将心理健康教育注意的重点放在问题学生身上,只知道治疗,而不知道预防,没有将预防性的心理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导致教育重点过于片面,效果不佳。
(二)教育方法不当,过于理论化
老师本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有问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门课程,传道、授业、解惑而已,只要自己把课上好,让学生清楚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及解决办法,学生学会了这些理论知识,肯定就不会有心理问题了。但是老师忽略了一点,即使是社会上的各类专职心理医生尚因为承受各种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处于心理健康的边缘,也需要人定期帮助疏导,何况是心智发育不成熟的学生。而且,有些老师在于学生进行沟通疏导时,并没有注意自己的态度,缺乏耐心、细心,不能让学生建立起信任感,而达不到疏导的效果。
三、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关注
中学生们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特别是在难以做出决断时,还需要老师、长辈们的正确引导。因此,老师需要同时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心理变化,要关注学生潜在的能力、积极品格,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多沟通,多鼓励。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情况出现,比如情绪变化,学习开小差,发呆,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不能直接批评孩子,而是要加强与孩子课下的沟通,查找原因,并需及时与家长沟通,实现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发展。
(二)“预防”、“治疗”并重
相对于传统心理学的“治疗”心理问题作用,积极心理学更注重“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通过对学生们的普遍教育,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帮助学生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建立幸福感,促进学生们通过培养积极的心态,去战胜随时可能出现的消极心态,遇到挫折可以有一定时间的消极、情绪的发泄,但是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积极心态帮助自己从挫折中走出来,避免因过度消极而走向极端。
(三)因人而异的施教方法
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性格特征,以及不同的心理问题,所以,健康教育或者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老师应该给学生们创造宽松的环境,耐心的倾听,帮助学生打开心扉,愿意倾吐自己的心理、情绪上的问题,方便老师有针对性的加以疏导;而对于心理健康的学生,则需要针对其潜在的积极品质加以引导,使其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以防患于未然。
(四)理论与实践同步
教育,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更重视实践,目的是学以致用。所以,老师在对心理知识进行必要的教授之后,需要同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手段,去切实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担负起心理辅导、治疗的责任。
四、小结
老师应该运用好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将其落到实处,切实帮助中学生们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面对压力及挫折,锻炼良好的心理品格,让中学生们获得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丁俊霞,师彦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J].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2).
[2]梁涛.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教改聚焦,2011,(2).
[3]王莉,于巧锡,朱苏榕,方翰青.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网络体系强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3):56-60.
[4]于红春.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一以青岛市城阳一中为例[D].聊城:聊城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