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化学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各科学习成绩都很优秀,而且他们表现得非常有灵性、有悟性,但化学科成绩老提不上来。通过观察和他们交谈,发现他们是对化学没有兴趣,觉得化学的很多东西非常抽象,不知道如何去学。笔者认为要转化这些“学困生”的首要条件,是培养和激发“学困生”的积极兴趣,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一、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使暂时联系的形成。例如:喷泉实验、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的鸡爪、银装素裹的银树等实验现象,使学生感到化学世界如此的奇妙。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要保证演示实验的成功,笔者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顾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对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就要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做一些实验现象不易看清的实验时,可以利用投影来增强可视性。例如,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生成了红褐色的氢氧化铁絮状沉淀。实验时先在培养皿里倒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氯化铁溶液且轻轻晃动培养皿,投影后,屏幕上看到的红褐色特别是絮状沉淀比在试管中观察到的更为清晰。
对于分组实验,第一,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对实验内容要反复预试,掌握与实验成功有关的条件和关键,拟出上课时应向学生交代的实验注意事项,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其放置有序。第二,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要加强课堂的组织指导,及时防止和纠正
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第三,实验结束,教师要做好小结,通过实验小结,指出问题所在,表扬鼓励完成得好的学生。通过分析实验,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还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外,还可设法把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论证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正确性,而探究性实验是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获得知识,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究知识的状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学习兴趣非常有利。例如,在学习钢铁生锈的条件时,笔者首先提出问题: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如何防止钢铁生锈?然后再进行实验探究。学生是这样做对比实验的:1.将第一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放入一枚干燥洁净的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2.在第二只试管中放入一枚铁钉,注入刚煮沸的蒸馏水至铁钉浸没,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3.在第三支试管中放入一枚铁钉,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与空气和水同时接触。然后由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科学分析:1.第一支试管中铁钉不生锈;2.第二支试管中铁钉也不生锈;3.第三支试管中铁钉生锈。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在此基础上,提出防锈的合理建议。由此可见,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激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验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探究活动可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化学息息相关。例如,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雨水pH的测定的探究和对水资源的调查等,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活动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和才能。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将会有更高的积极性。
三、丰富课外活动,增强学习兴趣
根据中学生普遍喜欢化学实验这一特点,可结合教学内容,随机性地开展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有所用,活跃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自制水果电池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如在讲化肥的制取时,可到化肥厂参观,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还可举办“化学游戏晚会”、“化学园地”、“化学知识讲座”等,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酸雨的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如“化学游戏晚会”,可以把所学过的化学知识编成各种节目,如相声、小品、魔术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密切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运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生动的语言往往使学生听得入神、丰富想象,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是质量守恒定律的核心内容。将化学变化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比作学生调换座位,有助于对这一核心内容的理解。联想调座位的过程中,学生的类别(男、女)、人数、体重不变,就很容易理解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通过运用比喻,使抽象的知识具体、生动,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的知识。又如,在学习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相互转化的关系时,可举我国著名的溶洞为例,采用富含情绪色彩的语言:“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去过桂林吗?你到过溶洞吗?溶洞那争奇斗艳的石笋、石竹,洞顶那垂直倒挂的钟乳石柱,洞内那千姿百态的石猴、石狮的形成过程你知道吗?目睹壮丽的天然景观,你了解其中的‘鬼斧神工’的化学原理吗?”等感染学生,触动思绪,激发起学生探索大千世界奥秘的欲望。
总而言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只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组织教学,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吸引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变为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就能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使暂时联系的形成。例如:喷泉实验、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的鸡爪、银装素裹的银树等实验现象,使学生感到化学世界如此的奇妙。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要保证演示实验的成功,笔者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顾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对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就要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做一些实验现象不易看清的实验时,可以利用投影来增强可视性。例如,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生成了红褐色的氢氧化铁絮状沉淀。实验时先在培养皿里倒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氯化铁溶液且轻轻晃动培养皿,投影后,屏幕上看到的红褐色特别是絮状沉淀比在试管中观察到的更为清晰。
对于分组实验,第一,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对实验内容要反复预试,掌握与实验成功有关的条件和关键,拟出上课时应向学生交代的实验注意事项,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其放置有序。第二,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要加强课堂的组织指导,及时防止和纠正
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第三,实验结束,教师要做好小结,通过实验小结,指出问题所在,表扬鼓励完成得好的学生。通过分析实验,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还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外,还可设法把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论证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正确性,而探究性实验是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获得知识,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究知识的状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学习兴趣非常有利。例如,在学习钢铁生锈的条件时,笔者首先提出问题: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如何防止钢铁生锈?然后再进行实验探究。学生是这样做对比实验的:1.将第一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放入一枚干燥洁净的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2.在第二只试管中放入一枚铁钉,注入刚煮沸的蒸馏水至铁钉浸没,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3.在第三支试管中放入一枚铁钉,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与空气和水同时接触。然后由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科学分析:1.第一支试管中铁钉不生锈;2.第二支试管中铁钉也不生锈;3.第三支试管中铁钉生锈。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在此基础上,提出防锈的合理建议。由此可见,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激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验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探究活动可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化学息息相关。例如,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雨水pH的测定的探究和对水资源的调查等,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活动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和才能。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将会有更高的积极性。
三、丰富课外活动,增强学习兴趣
根据中学生普遍喜欢化学实验这一特点,可结合教学内容,随机性地开展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有所用,活跃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自制水果电池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如在讲化肥的制取时,可到化肥厂参观,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还可举办“化学游戏晚会”、“化学园地”、“化学知识讲座”等,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酸雨的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如“化学游戏晚会”,可以把所学过的化学知识编成各种节目,如相声、小品、魔术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密切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运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生动的语言往往使学生听得入神、丰富想象,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是质量守恒定律的核心内容。将化学变化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比作学生调换座位,有助于对这一核心内容的理解。联想调座位的过程中,学生的类别(男、女)、人数、体重不变,就很容易理解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通过运用比喻,使抽象的知识具体、生动,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的知识。又如,在学习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相互转化的关系时,可举我国著名的溶洞为例,采用富含情绪色彩的语言:“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去过桂林吗?你到过溶洞吗?溶洞那争奇斗艳的石笋、石竹,洞顶那垂直倒挂的钟乳石柱,洞内那千姿百态的石猴、石狮的形成过程你知道吗?目睹壮丽的天然景观,你了解其中的‘鬼斧神工’的化学原理吗?”等感染学生,触动思绪,激发起学生探索大千世界奥秘的欲望。
总而言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只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组织教学,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吸引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变为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就能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