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饭碗之谜

来源 :民间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阳考上了本县的公务员,算是端上了“铁饭碗”。满心欢喜之际,不料一盆凉水兜头泼了下来。按照县里的规定,新录用的公务员都要先到下面的乡镇去挂职。李阳被分配到了卧牛岭镇宽沟村,宽沟村是全县最偏最远也最穷的地方,也是李阳的老家。
  送李阳上任的是一位姓刘的司机师傅。刘师傅一边开车一边抱怨:“这破道,下次打死我也不来了。”车子上下颠簸像极了风浪里的小渔船。
  李阳被颠得七荤八素:“你以为我愿意来?我找谁说理去?”
  刘师傅嘿嘿笑两声:“这得怪你自己,有香没烧到呗。年轻人,回头托托关系,送送礼,这样手里的饭碗才稳妥。”李阳试探地问道:“我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就算烧香也找不到庙门啊。您说,高民副县长成吗?”
  刘师傅反问:“有亲戚?”李阳摇头:“没有。”
  刘师傅得意起来:“要是想托关系跟我说。高县长刚调到咱们县不久,可跟我最铁。他喜欢收藏,你要是能投其所好,献上一两件宝贝,事准成。”李阳心里咯噔一下,这就难怪了!临行前,李阳拿着一摞档案材料找领导审核签字。这是李阳第一次和高民县长见面。高县长认真地看过材料后,立即签了字。李阳鞠躬告辞,不料高县长叫住了他:“小李,我看了你的简历……你是卧牛岭的?”李阳点头应承。
  高县长接着道:“听说在你们那地方,流传着金饭碗的故事———有一只过去皇帝的金饭碗留在了民间,具体哪个村不清楚,是真是假也不得而知,你替我打听一下。这是我的电话……”
  离村子越来越近,路也越来越难走。刘师傅刹住车,说了声抱歉。李阳走在回村的路上,一边走一边琢磨。高县长说的金饭碗真的有,而且这只金饭碗就在自己家里。不过李阳爷爷活着的时候就对外人讲,金饭碗早就在战乱中遗失了。高县长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呢?
  回到家,李阳见老爹在家,老爹是村书记,李阳回来就是给他做副手。
  李阳开门见山:“爹,咱村这穷乡僻壤我一天也不愿意待,说什么也得想个法子调走。您给我托托关系,活动一下。”
  老爹向来耿直:“这村子咋啦?现在比起过去强一万倍!再说我当书记是给乡亲们办事的,凭啥给你找关系?”
  李阳就知道是这个结果,他也懒得解释:“那你就把宝贝给我,我自己去找门路。你要是舍不得咱家那只碗,我就永远不会端上金饭碗。您千万别再说没有……我不信!”老爹沉吟半晌:“这样吧,村里明天开始修路,你跟我一起把路修好了,也算你没白来。你说的金饭碗,我早晚得给你个交代,咋样?”
  “修路?咋还自己修啊?”李阳不解地问。
  “国家给咱修,项目审批也下来了。不过不能等,有一段路必须要打通,否则工程车进不来,到时干瞪眼也不顶事。”老爹说道。
  第二天,李阳跟着老爹来到了工地上。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几乎都来了,挥镐头的挥镐头,抡大锤的抡大锤,搬石头的搬石头……李阳和老爹一组,抡了没三下大锤,腰就直不起来了,被老爹呵斥几句,只好加入进妇女组去搬石头了。就算这样,一天下来,李阳身上晒得爆了皮,手上起了血泡,这哪是人干的活啊!这更坚定了他离开的念头。
  第二天,照例一大早来到工地,干了还没十分钟,李阳谎称手机落在了家里,跟老爹讨钥匙回家去取。老爹砸石头正起劲,不满地嘟囔:“懒驴上磨屎尿多,快去快回。”
  李阳狂奔进家。家里空落落的,除了犄角就是旮旯,那只金碗如果有的话,应该在炕尾的木柜里。李阳仔细翻找,终于在柜子最底层发现了一个粗布包裹。
  包裹被打开了,好一只金碗!金碗的里外都雕着金龙,一看就不是凡品。然而,这只碗竟然没有底。管不了那么多了,李阳包好包裹,又拨通了高县长的电话。高县长听说后,说自己在外地开会,等回到县里会亲自过来……这哪能等啊?李阳想到了一个人———刘师傅。他在电话里把情况一说,刘师傅表示乐意帮忙。金饭碗终于送出去了。
  一个星期过去了,还没有消息。唯一庆幸的是,工地上太忙,老爹暂时还没发现金碗被“盗”。很快,高县长来了,一个人来的,身上背了一个旅行包,径直找到了李阳家里。当时李阳和老爹刚吃过早饭,介绍之后,老爹极其激动,握着高县长的手就不撒开了:“虽说咱们没见过面,可我一直想谢谢您。听说您在我们村修路的事情上,跑上跑下,没少操心受累。”
  高县长赶紧摇头:“老人家,您这话就臊死我了。都是党好,政策好,精准扶贫……我刚刚过问了一下,施工队下个月就能进场。”
  说了会儿修路的事,高县长主动提到了金饭碗。
  “小李啊,谢谢你还记着金饭碗的事情。你托刘师傅送来的这只碗,外形好像差不多,但不是我要找的,如果能退回去,就退回去。要是退不回去了,多少錢我照付。”说罢从旅行包里取出了那个布包裹。
  李阳一肚子失落:“您咋知道这只不是呢?您到底想要啥样的金碗啊?”
  高县长道:“我要找的那只碗没有底……好了,这个事情到此打住。我平时有空就去旧货市场,人们都以为我是个收藏家。收藏倒是不假,但是我收藏的都是些老物件。那天一见小李是卧牛岭的,心里一冲动……因为我听家里老人讲金碗曾经是我家的。先祖曾在朝为官,名叫高进。”
  老爹瞪圆了眼睛:“快讲……快讲……”
  历史上,高进为官清廉,以敢于直谏闻名朝堂。有一年,四川邛州一带大旱,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上地方官贪腐残暴,逼得老百姓家破人亡。高进连上十道奏章,要求赈济灾民,惩治贪腐。然而,奏章全部如泥牛入海,高进忍无可忍,独闯皇宫,他要面圣。皇帝正在用膳,听说高进闯宫,并未加罪,宣他觐见。高进一番陈情,皇帝大为触动,直接加封他为钦差大臣,入川赈灾。高进谢恩叩头,立在原地并没有动。
  皇帝停下筷子问道:“怎么还不走?”高进道:“不知万岁拨付我多少钱粮赈灾?”皇帝叹口气:“国家内忧外患,朕哪有钱粮啊!”高进急道:“莫非万岁让我空手前往?”   “怎么会让高爱卿空手前往呢?”皇帝顺手将自己吃饭的金碗丢了过来,“赐你金饭碗一只,保你吃喝不愁。”
  高进苦笑:“万岁是让微臣端着金饭碗去讨饭吗?”皇帝哼一声:“爱讨便讨,爱要便要。朕要歇息了。”
  “臣高进领旨。”高进只好悻悻出宫。
  高进来到邛州以后,眼前的困境远比想象的严重。贪官污吏鱼肉百姓、无法无天,他们大都在朝廷之中有大人物撑腰。高进思来想去,当务之急是先弄到钱粮。这天,高进把当地大小官员召集到一起,宣读圣旨,表明来意。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官员立刻如丧考妣,纷纷强调自家也山穷水尽,日子没法过了……
  高进不动声色,看着他们表演,说道:“在下体谅诸位苦衷,不要求大家出钱出力。临行前,圣上御赐金饭碗一只,许我奉旨讨饭。我只跟大家讨要一碗米可否?”
  众官员一听,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纷纷表忠心,莫说一碗,十碗也成。
  高进再次重申,只取一碗,碗装满即可!讨米即日便行,按官职大小依次开始,如有不从者,按抗旨忤逆严惩不贷!邛州万千百姓为证。之后还说口说无凭,要这些官员当场签字画押。
  讨米之日,众官员是真的哭了,据说还有当场晕死过去的。高进悄悄将金碗凿去了碗底,这碗如何装得满!得来的米粮当场分与了灾民,既救济了百姓又惩治了贪官,大快人心。
  高县长讲完这个故事,李老爹眼含泪光说道:“我的祖爷爷当时是村里的族长。高大人赈灾完毕,并没有离开,请命留任。他一边惩贪除恶,一边跟百姓一道修田开渠……两年的工夫就让家家户户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好景不长,第三年头上,高大人被宣调回京……”
  高大人离开的那天,送他的百姓人山人海,依依不舍。一直送到码头,高大人施礼做别。大家纷纷拿出带来的礼物,要求高大人接受,实际上就是一些米面粮油、水果之类。高大人坚辞不受。李家祖爷爷拎着半袋米,端着一碗水,来到近前,扑通跪倒,执意要高大人接受自己的一番心意。众百姓呼啦啦如山倒般一起跪下,大声齐呼:高大人请受!
  高大人双手接碗,一仰头,咕咚咚将水一饮而尽,然后搀扶起老人家,表示米粮一粒不取,果蔬一颗不收……
  为了让大家安心,高大人决定收下喝水的碗,留作念想。那碗就是一只普通的农家粗瓷黑碗。众人看高大人如此决绝,只好作罢。登船之际,高大人将一个粗布包裹赠给李家祖爷爷。高大人走远后,李家祖爷爷打开一看,呆住了,正是那只没底的金碗!
  李老爹道:“此后祖爷爷留下遗训,无论家里出了何种变故,都不能动这只金碗。金碗是高大人的,必须完好归还。可是高大人一去就再也没回四川……不知高大人后来怎么样了?”高县长道:“他老人家回去之后,就天天用那只粗瓷黑碗吃饭,这也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李家父子一惊:“是不是他把金饭碗毁坏并送人的事情,皇帝怪罪了?”高县长说:“应该不光是这些。当时他说错了一句话。他说,金饭碗,银饭碗,都不如老百姓给的饭碗端着受用!被小人抓住把柄,借机陷害,最后屈死在大牢里。家人也受到牵连,流放边疆……他们只带出了那只瓷碗。所以瓷碗就成了我家的传家宝。这只瓷碗我今天也带来了。”高县长说完,从旅行包里取出一只锦盒,打开来,红绸缎子包着的正是一只粗瓷黑碗。
  李阳在旁边顾不得许多,激动地几把扯开包袱:“没错啊,就是这只金碗啊!”
  包袱打开,李阳爷儿俩都愣了,眼前的这只碗虽说也是金光闪闪,但要命的是有底!
  李老爹皱起了眉头:“还真不对!包袱没错……李阳咋回事?”
  李阳直挠头皮,这时他的电话响了,是刘师傅打来的。刘师傅在电话里说,自己一时贪心,脑子一迷糊,匆匆忙忙地给掉了包。可是这碗神得很,怀里抱着金饭碗,说啥也吃不下饭了,人瘦了一大圈,照这样非把命丢了不可……
  高县长在一边也听明白了,于是接过电话:“老劉啊,不是碗有鬼,鬼在心里啊!知道错就好。我是高民,在宽沟村,马上把碗带过来还给小李。”
  高县长挂掉电话说道:“近年来,我县的党风廉政建设搞得非常好,‘反腐拒变,一心为民,打造清廉乡村’,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我当初有个想法,如果真的能够找到金饭碗,就把它买下来,连同这只瓷碗一并上交,放到廉政教育基地,时刻警醒告诫干部职工们。现在细细一琢磨,考虑欠周啊,首先这金碗我无论如何是买不起的,另外也让小李产生了误会,给他带来了麻烦,我检讨。”
  李阳脸红了:“不怪您,我心里也有鬼啊!爹,高县长,我决定了,我要留在村里,踏踏实实地干。”
  李老爹一拍巴掌:“好孩子,你能想通了太好了。高县长的提议不错,我也拿定主意了,金碗上交!金碗终于有了着落,我也能跟祖宗们交代了。”
  高县长摇摇头:“这么贵重的东西……”
  李老爹恼了:“贵重?我倒觉得还是我家那只老瓷碗更值钱咧。咱们换!”
其他文献
鼻青脸肿的冯二狗,冲进初中班主任何老师的家:“何老师,您一定要给我改一个名字,必须帮我改个名字!”  何老师一愣,问:“你惹祸了?”  冯二狗摇头,“老师,您晓得我不会惹祸的,只是我这名字太窝囊,我必须改个名字。”  何老師问:“你跟人打架了?”  冯二狗说:“老师,现在您别管这些,就给我改个名字行不!”  何老师莫名其妙,嘟囔说:“三十岁的人,忽然想起改名字,理由也没有一个呢!”  冯二狗急了,
期刊
同伴神秘失踪  四个人按照计划进入雨林区域后,果然发现到处是险峰峡谷,茂密的丛林遮天蔽日,大大小小的河流瀑布穿流于其间,犹如来到了侏罗纪时代的森林公园一般。喜爱植物学的莫莎和燕妮两个女生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尽可能地往她们背包里采集更多的奇花异草标本。而桑布和雷萨尔只顾忙于用相机捕捉大自然所造化出的瑰丽奇景。  一天,四个人发现了一处地形构造复杂奇特的幽深峡谷,决定进入其中游览一番。不巧的是,莫莎不慎
期刊
邱强是社区河道管理员,参加工作不到一年,有热情,人也勤快,他所监管的河段非常整洁。  可近几天,河道里不知从哪儿冒出许多垃圾。为了能尽早抓住往河里扔垃圾的人,邱强几经蹲守,还真让他给抓住了,是一个看上去近八十岁的老头。邱强上前劝阻,老头眼一瞪,吼道:“我就扔,你管不着……”邱强无奈地向旁人打听,才知道这老头是前不久新搬来的,家就离河边不远。  邱强找到了老头的家,他的女儿叹了口气,说她的父亲患了“
期刊
张超大学主修工商管理,他在江南林业公司任职董事长助理,深得江董事长的赏识。  张超的收入不算低,但作为一个山里孩子,想要在寸土寸金的城里买房子,那是远远不够的。张超有生意头脑,摆起了地摊,除了卖口罩,还卖生活必需品,各种男女袜子、家用拖鞋等等,别人的地摊生意一般般,而他的摊前总是围满了人,为啥?除了价格公道,他还是个爱心摊主,对那些路过没戴口罩的老人和孩子,他会免费赠送口罩,所以大家送他一个美称:
期刊
几年前,蒙古阿尔泰市卫生防疫站的哈桑托与苏莉娅准备旅行结婚,地点选在茫茫无际的库尔皮特朗大草原。他们早就听说,草原上鼠患严重,且鼠疫流行。可两人都是工作狂,决定利用这次婚假,去大草原实地考察,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谁知道,他们却因此遇上了一场大麻烦……黑死病坟前惹了祸  三天后,哈桑托与苏莉娅骑着单车进了大草原。蓝天白云下的大草原一望无际,风吹草舞,两个年轻人心旷神怡,不由得放声歌唱起来。可越往里走
期刊
隆庆六年(1572年)的一天晚上,玉县富商杜儒声的第四房夫人柳烟正要入寝时,杜儒声的贴身书僮阿旺说杜儒声棋瘾犯了,要找她下棋。到杜儒声的书房后,柳烟开始和杜儒声下棋,阿旺则回偏房休息去了。一盏茶工夫,杜儒声败下阵来。柳烟问该如何处置,杜儒声说还是老规矩,输了就砍头。  原来,杜儒声和柳烟下棋时喜欢玩砍头游戏:用毛笔蘸水在脖子上划一下就算砍头。于是,柳烟拿来毛笔,在杜儒声的脖颈上划了一下。然而,诡异
期刊
唐朝末年,唐僖宗为剿灭黄巢农民起义军,分封了许多拥兵自重的藩镇节度使为王。川西节度使王建就是此时被封为蜀王的。公元907年,在藩镇混战中,梁王朱温废掉名义上的唐哀帝,自己抢坐皇帝宝座,建立了后梁,蜀王王建一看:“嘿!你朱温当得皇上,我王建咋就当不得呢?”于是,他便堂而皇之在川中也称帝当了皇帝,国号蜀,史称前蜀。于是,历史便进入了你争我打,战乱频繁的五代十国时期。  其时,朱温正和晋王李克用为争霸中
期刊
康熙出生后,按照清朝的规矩是不允许和亲生母亲同居一宫的,只能由早已物色好的乳母抚养,乳母家都是瘾君子,使得康熙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吸烟。  康熙的烟瘾越来越大,即使上朝议政,也得让太监带着烟具侍候左右。因吸烟过多,引发了胸闷、气急、咳嗽不止的毛病,御医们百般调治,也没有疗效。  一天,康熙皇帝心血来潮,想去看看自己亲自主持编纂的那部大型字典的进展情况,于是就来到了编撰馆。刚刚坐下翻了几页正在校对的书稿
期刊
这个“五七干校”,全称叫“反修防修五七干校”,地处湘潭市远郊的茅山冲。有山有谷有树有花有水田有菜地,一栋栋的土坯茅草房,散落在山边、田畔、树林中。1969年冬,本市文艺界各个行当的人物,当然是多多少少有些问题的人物,都被遣送到这里来了。  我是戏工室的专业作家,曾写过几出古装戏,颂扬的是封建朝代的贤臣良将,属阶级立场有严重错误,被批得昏天黑地。能够来干校,我反觉轻松,比在单位没完没了地写检讨强百倍
期刊
大宋年间,康国公韩绛有个孙子叫韩端。韩端从小性子急,没耐心读四书五经,便弃文从武去了嵩山少林寺。练了几年功夫后,韩端觉得师兄弟们都已经不是他的对手了,就准备下山去了。但他突然收到一封家书,说康国公病重,让他速归。  韩端辞别了师父,火速赶回国公府,却发现府外门庭冷落。他推开虚掩着的府门,赫然见到府内处处白幡,屋檐下的宫灯也换成了白灯笼。出来迎他的老管家一看到韩端就老泪纵横,道:“公子回来了!国公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