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校安全标准化是教育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安全标准内容不完善、学校安全标准落实不到位、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是当前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采取规范学校安全标准制定、加强学校安全标准化主体联动、健全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机制、加强学校安全标准化专业队伍建设等措施,提升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 教育标准化 学校安全标准 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
学校安全标准化是指学校为在安全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过程。从静态的学校安全标准要素来讲,包括学校安全管理标准、学校安全教育标准和学校安全保障标准等方面。从动态的学校安全标准化过程来讲,包括学校安全标准的制定、学校安全标准的实施和对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等环节。
2018年11月,《教育部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教政法〔2018〕17号)出台,从教育标准的分类、制定、实施和管理,以及教育标准体系框架的完善等方面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标志着增强标准意识和标准观念,提升运用标准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1]。
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引下,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在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学校安全工作局面有了明显改观。然而,实证研究显示,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学校安全标准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标准》等学校安全政策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在学校安全标准的制定、落实以及监督等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本文拟就当下中小学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为提升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安全标准内容不完善
(1)学校安全教育标准内容不完善。就疾病防控而言,主要借助学生特殊体质情况调查、填写《特殊体质学生信息登记表》、签订《学生体质情况告知建议书》等程序,尚未针对疾病预防、营养与食品安全以及生长发育、青春期保健等方面制定相关的安全教育标准。就安全知识和避险能力主题教育而言,存在小学、初中共用同一版本教材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发展规律,弱化了学校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利于学生安全素养的提升。
(2)学校安全保障标准内容不完善。其一,学校尚未就配备保障学生安全与健康的人防和技防等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其二,尚未就设立卫生室与保健室、配备专兼职卫生技术人员、建立日常卫生保健制度等事项制定相应的学校安全保障标准。个别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沙盘活动室等,但未配足配齐专兼职教师,相关功能室尚未启用。
2.学校安全标准落实不到位
(1)学校安全标准化档案制定不规范。其一,复制、照搬现象较为普遍。这在《中小学校岗位安全职责》和《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的再制定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38%的样本校在无食堂、宿舍,未配备校车的情况下,设置了食堂管理员、宿舍管理员、校车管理员、校车随车照管人员等岗位安全职责,建立了寄宿制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和校园交通安全等制度。其二,更新、修正不及时。如部分学校在《安全目标责任书范本》的再制定中,使用区教育局前期公布或学校自行制订的安全责任条款;多数学校尚未就区教育局于2019年9月要求新增和补充的“心理预案”进行落实。
(2)学校安全常规管理不规范。其一,组织机构方面,学校安全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存在党政关系不清晰、职责划分不明确、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协作不足等问题。其二,岗位管理方面,学校安全工作者对相关政策的学习表现为“内热外冷”,对有关学校实验标准化的原理、原则理解得不够深刻。学校安全标准的落实仅停留于表面化、形式化的被动应付状态,岗位安全职责履行不到位。
(3)学校安全资源保障不到位。其一,人力资源方面,保安人员对校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安全性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警觉心理;学校对临聘人员的信息登记不完善或未进行更新替换,如被临聘人员身份证复印件、签署合同等缺项的问题,以及解聘后未对信息材料进行处理的现象。其二,物力资源方面,存在安保制度张贴错误、安保器械和制服印有“警”字样、《学校人员、车辆进出登记表》《学校物品出入情况登记》《保安交接班及巡更记录》《校园警务室重大事件登记表》等“四表”使用随意、记录有缺项或未按册管理等问题。其三,技术资源方面,部分学校值班室安全工作者对视频监控系统操作方法不明确、未定期调取巡更记录等。
3.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1)对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职能部门之间,各自参照独立的评价体系和测评指标,形成学校安全工作测评结果。这种交叉管理的学校安全监督体系下,既会因评估标准的不统一导致监管矛盾,也容易在处理学校安全问题时出现推诿卸责现象。二是教育行政组织内部,存在安全科与督导室等不同处室间职责不清、权责交叉现象。如安全科负责组织辖区内公办中小学校(园)安全测评,并进行安全专项监督检查;而督导室负责将安全监督检查内容列入全区学校(园)综合督导考核中,并根据有关要求组织开展安全专项督导。
(2)对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缺乏长效性。教育行政机构层面对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主要采取“专项督查”“专项检查”等方式,辅以相应的《教育系统安全行政执法文书责令改正指令书》和《教育系统安全行政执法文书整改情况回执单》等备案资料。这种阶段式监管方式具有一定的速效性,可在短时间内起到督导整改不规范的学校安全标准落实行为。但同时,容易导致反复监督、反复不达标的恶性循环,致使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周期长、效率低。
二、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的对策
1.规范学校安全标准制定与实施
(1)完善学校安全标准内容。围绕学校安全教育和保障等议题,就疾病预防、营养与食品安全以及生長发育、青春期保健,在“人防”与“技防”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学校安全标准。同时,以既有的《中小学生安全知识和避险能力主题教育手册》(小学低段版和小学高段版)为基础,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发展需求,制定适用于幼儿园和初中阶段学生的教育指南。 (2)规范学校安全标准实施。其一,对现有的各类学校安全检查、评比、考核等事项进行集中管理,明确牵头单位和执行主体。同时,将学校安全标准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指标体系,整体提升学校各项工作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水平。其二,对既有的学校安全标准实行差异化管理。充分考量不同学段、类型学校的差异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标准,确保学校拥有适当的变通空间。鼓励并推广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经验做法,探索凸显本校特色、利于标准落实的有益做法。
2.加强学校安全标准化主体联动
(1)加强主体间横向协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公安机关和学校要在信息沟通、应急处置等方面加强协作,健全联动机制[3]。学校要与社区、家长合作。首先,以学校安全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为核心,鼓励公安、交通、卫生等部门,师训、法规、督导等处室积极参与,系统梳理相关要求,实现学校安全标准制定的归口管理。其次,通过互派师生到对方学校进行交流研讨、学习体验,合作联办学校安全专业训练基地等方式,统筹校际间联动。最后通过制订家校合作制度、设立家长志愿者安全管理岗、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等,加强家校协作。
(2)加强主体间纵向联动。省、市级教育行政机构层面,在统筹推进学校安全工作的同时,应着力加大对区级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如探索建立基础性资源平台,提供适用于中小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的各类资源,包括网络教学、经验推广等方面。区(县)级教育行政机构层面,可在门户网站设专题专栏,明确公开学校安全标准体系构建、学校安全标准要求落实、学校安全测验评估结果等方面的规划和进展,为学校及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宣传服务。学校层面,明确分管安全领导的权责分配。借鉴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经验,制订由学校分管安全副校长担任的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全面统筹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的规划与发展。
3.健全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机制
(1)明确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权责。明确的权责分配意味着清晰的执行边界,是全面贯彻政策精神、实现政策目标的基础[4]。一要强化学校安全管理者责任意识。鼓励并引导学校安全管理者转变“问题导向”为“预防导向”的管理模式,牢固树立正确的学校安全观。如在学校安全档案标准化管理方面,要明确安全档案规范化不等同于档案资料形式化,注重档案资料的痕迹管理,避免被动应付、敷衍塞责。二要建立督查清单与审核机制。通过制定、审核学校安全标准化监督方案,整合归纳检查项目,明确检查细则,统筹管理学校安全标准化监督检查。
(2)加强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常态化监督管理。对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是保障标准贯彻执行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学校安全标准化取得成效的具体措施[5]。一要变革监督检查方式。在积极推行“四不两直”督查方式的同时,运用日常巡查、定期检查、综合检查、专业检查、重大活动前检查、节假日和寒暑假检查及自然灾害检查等方法,从常态工作中发现问题,从即时管理中给予指导。二要建立督查结果分析制度。可借助大数据平台或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加强督查结果的分析与运用。
4.加强学校安全标准化专业队伍建设
(1)组建学校安全标准化专业队伍。首先,成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核心的学校安全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要包括:职能部门、科室学校安全工作者,发挥在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研究专家,为学校安全标准化工作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与帮助;企业代表,遴选专业性强、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作为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技术支持。其次,成立以校长、书记为组长的学校安全标准化工作组。校内设管理办公室,构建包括学校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等在内的学校安全标准化工作团队,贯彻落实“一岗双责”理念。最后,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安全标准化小分队。引导、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中掌握安全防护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提升安全自救能力。
(2)健全教育行政机构层面安全培训机制。安全工作者是学校安全标准化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其专业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安全标准建设成效。可从安全标准化政策文件、基本理论以及督查、整改指导等方面入手,加强对教育行政机构层面安全工作者的培养与训练。其中,标准化政策培训,在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下,组织规划和实施。标准化基本理论培训,邀请相关领域研究专家进行讲授和分析。标准化督查、整改指导,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通过专题讲座、印制手册等形式加以实施。
(3)健全学校层面安全培训机制。其一,学校安全标准化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培训,可以政策要求、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等为主要内容,定期组织开展面向学校分管安全领导干部、班主任、教师代表、特殊岗位安全工作者等人员的专题培训。其二,学校安全标准化操作技能培训,可定期征询参训人员专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专题,组织开展相应的培训研修活动,以“学以致用”为基本原则,强化参训人员观念转变和专业素养提升。其三,学校安全标准化典型案例培训,可围绕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进行典型案例的集中培训和自主研修,将理论指导与实践示范融为一体,为参训人员提供广阔的科学视野、前沿的学术观点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帮助学校安全工作者在短时间内优化知识结构,深化实践反思,激发工作动力,为开展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学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8-11-08)[2020-4-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
49/201811/t20181126_361499.html
[2] 张晨.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意见 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N].中国教育报,2017-04-29(01).
[3] 董新良,刘艳,关志康.学校安全风险防控:問题梳理与改进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9(09).
[4] 齐格奇,刘俊华,李忠强.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13(01).
【责任编辑
关键词 教育标准化 学校安全标准 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
学校安全标准化是指学校为在安全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过程。从静态的学校安全标准要素来讲,包括学校安全管理标准、学校安全教育标准和学校安全保障标准等方面。从动态的学校安全标准化过程来讲,包括学校安全标准的制定、学校安全标准的实施和对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等环节。
2018年11月,《教育部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教政法〔2018〕17号)出台,从教育标准的分类、制定、实施和管理,以及教育标准体系框架的完善等方面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标志着增强标准意识和标准观念,提升运用标准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1]。
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引下,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在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学校安全工作局面有了明显改观。然而,实证研究显示,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学校安全标准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标准》等学校安全政策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在学校安全标准的制定、落实以及监督等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本文拟就当下中小学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为提升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安全标准内容不完善
(1)学校安全教育标准内容不完善。就疾病防控而言,主要借助学生特殊体质情况调查、填写《特殊体质学生信息登记表》、签订《学生体质情况告知建议书》等程序,尚未针对疾病预防、营养与食品安全以及生长发育、青春期保健等方面制定相关的安全教育标准。就安全知识和避险能力主题教育而言,存在小学、初中共用同一版本教材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发展规律,弱化了学校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利于学生安全素养的提升。
(2)学校安全保障标准内容不完善。其一,学校尚未就配备保障学生安全与健康的人防和技防等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其二,尚未就设立卫生室与保健室、配备专兼职卫生技术人员、建立日常卫生保健制度等事项制定相应的学校安全保障标准。个别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沙盘活动室等,但未配足配齐专兼职教师,相关功能室尚未启用。
2.学校安全标准落实不到位
(1)学校安全标准化档案制定不规范。其一,复制、照搬现象较为普遍。这在《中小学校岗位安全职责》和《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的再制定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38%的样本校在无食堂、宿舍,未配备校车的情况下,设置了食堂管理员、宿舍管理员、校车管理员、校车随车照管人员等岗位安全职责,建立了寄宿制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和校园交通安全等制度。其二,更新、修正不及时。如部分学校在《安全目标责任书范本》的再制定中,使用区教育局前期公布或学校自行制订的安全责任条款;多数学校尚未就区教育局于2019年9月要求新增和补充的“心理预案”进行落实。
(2)学校安全常规管理不规范。其一,组织机构方面,学校安全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存在党政关系不清晰、职责划分不明确、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协作不足等问题。其二,岗位管理方面,学校安全工作者对相关政策的学习表现为“内热外冷”,对有关学校实验标准化的原理、原则理解得不够深刻。学校安全标准的落实仅停留于表面化、形式化的被动应付状态,岗位安全职责履行不到位。
(3)学校安全资源保障不到位。其一,人力资源方面,保安人员对校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安全性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警觉心理;学校对临聘人员的信息登记不完善或未进行更新替换,如被临聘人员身份证复印件、签署合同等缺项的问题,以及解聘后未对信息材料进行处理的现象。其二,物力资源方面,存在安保制度张贴错误、安保器械和制服印有“警”字样、《学校人员、车辆进出登记表》《学校物品出入情况登记》《保安交接班及巡更记录》《校园警务室重大事件登记表》等“四表”使用随意、记录有缺项或未按册管理等问题。其三,技术资源方面,部分学校值班室安全工作者对视频监控系统操作方法不明确、未定期调取巡更记录等。
3.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1)对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职能部门之间,各自参照独立的评价体系和测评指标,形成学校安全工作测评结果。这种交叉管理的学校安全监督体系下,既会因评估标准的不统一导致监管矛盾,也容易在处理学校安全问题时出现推诿卸责现象。二是教育行政组织内部,存在安全科与督导室等不同处室间职责不清、权责交叉现象。如安全科负责组织辖区内公办中小学校(园)安全测评,并进行安全专项监督检查;而督导室负责将安全监督检查内容列入全区学校(园)综合督导考核中,并根据有关要求组织开展安全专项督导。
(2)对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缺乏长效性。教育行政机构层面对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主要采取“专项督查”“专项检查”等方式,辅以相应的《教育系统安全行政执法文书责令改正指令书》和《教育系统安全行政执法文书整改情况回执单》等备案资料。这种阶段式监管方式具有一定的速效性,可在短时间内起到督导整改不规范的学校安全标准落实行为。但同时,容易导致反复监督、反复不达标的恶性循环,致使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周期长、效率低。
二、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的对策
1.规范学校安全标准制定与实施
(1)完善学校安全标准内容。围绕学校安全教育和保障等议题,就疾病预防、营养与食品安全以及生長发育、青春期保健,在“人防”与“技防”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学校安全标准。同时,以既有的《中小学生安全知识和避险能力主题教育手册》(小学低段版和小学高段版)为基础,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发展需求,制定适用于幼儿园和初中阶段学生的教育指南。 (2)规范学校安全标准实施。其一,对现有的各类学校安全检查、评比、考核等事项进行集中管理,明确牵头单位和执行主体。同时,将学校安全标准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指标体系,整体提升学校各项工作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水平。其二,对既有的学校安全标准实行差异化管理。充分考量不同学段、类型学校的差异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标准,确保学校拥有适当的变通空间。鼓励并推广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经验做法,探索凸显本校特色、利于标准落实的有益做法。
2.加强学校安全标准化主体联动
(1)加强主体间横向协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公安机关和学校要在信息沟通、应急处置等方面加强协作,健全联动机制[3]。学校要与社区、家长合作。首先,以学校安全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为核心,鼓励公安、交通、卫生等部门,师训、法规、督导等处室积极参与,系统梳理相关要求,实现学校安全标准制定的归口管理。其次,通过互派师生到对方学校进行交流研讨、学习体验,合作联办学校安全专业训练基地等方式,统筹校际间联动。最后通过制订家校合作制度、设立家长志愿者安全管理岗、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等,加强家校协作。
(2)加强主体间纵向联动。省、市级教育行政机构层面,在统筹推进学校安全工作的同时,应着力加大对区级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如探索建立基础性资源平台,提供适用于中小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的各类资源,包括网络教学、经验推广等方面。区(县)级教育行政机构层面,可在门户网站设专题专栏,明确公开学校安全标准体系构建、学校安全标准要求落实、学校安全测验评估结果等方面的规划和进展,为学校及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宣传服务。学校层面,明确分管安全领导的权责分配。借鉴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经验,制订由学校分管安全副校长担任的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全面统筹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的规划与发展。
3.健全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机制
(1)明确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权责。明确的权责分配意味着清晰的执行边界,是全面贯彻政策精神、实现政策目标的基础[4]。一要强化学校安全管理者责任意识。鼓励并引导学校安全管理者转变“问题导向”为“预防导向”的管理模式,牢固树立正确的学校安全观。如在学校安全档案标准化管理方面,要明确安全档案规范化不等同于档案资料形式化,注重档案资料的痕迹管理,避免被动应付、敷衍塞责。二要建立督查清单与审核机制。通过制定、审核学校安全标准化监督方案,整合归纳检查项目,明确检查细则,统筹管理学校安全标准化监督检查。
(2)加强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常态化监督管理。对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是保障标准贯彻执行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学校安全标准化取得成效的具体措施[5]。一要变革监督检查方式。在积极推行“四不两直”督查方式的同时,运用日常巡查、定期检查、综合检查、专业检查、重大活动前检查、节假日和寒暑假检查及自然灾害检查等方法,从常态工作中发现问题,从即时管理中给予指导。二要建立督查结果分析制度。可借助大数据平台或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加强督查结果的分析与运用。
4.加强学校安全标准化专业队伍建设
(1)组建学校安全标准化专业队伍。首先,成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核心的学校安全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要包括:职能部门、科室学校安全工作者,发挥在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研究专家,为学校安全标准化工作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与帮助;企业代表,遴选专业性强、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作为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技术支持。其次,成立以校长、书记为组长的学校安全标准化工作组。校内设管理办公室,构建包括学校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等在内的学校安全标准化工作团队,贯彻落实“一岗双责”理念。最后,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安全标准化小分队。引导、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中掌握安全防护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提升安全自救能力。
(2)健全教育行政机构层面安全培训机制。安全工作者是学校安全标准化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其专业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安全标准建设成效。可从安全标准化政策文件、基本理论以及督查、整改指导等方面入手,加强对教育行政机构层面安全工作者的培养与训练。其中,标准化政策培训,在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下,组织规划和实施。标准化基本理论培训,邀请相关领域研究专家进行讲授和分析。标准化督查、整改指导,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通过专题讲座、印制手册等形式加以实施。
(3)健全学校层面安全培训机制。其一,学校安全标准化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培训,可以政策要求、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等为主要内容,定期组织开展面向学校分管安全领导干部、班主任、教师代表、特殊岗位安全工作者等人员的专题培训。其二,学校安全标准化操作技能培训,可定期征询参训人员专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专题,组织开展相应的培训研修活动,以“学以致用”为基本原则,强化参训人员观念转变和专业素养提升。其三,学校安全标准化典型案例培训,可围绕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进行典型案例的集中培训和自主研修,将理论指导与实践示范融为一体,为参训人员提供广阔的科学视野、前沿的学术观点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帮助学校安全工作者在短时间内优化知识结构,深化实践反思,激发工作动力,为开展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学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8-11-08)[2020-4-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
49/201811/t20181126_361499.html
[2] 张晨.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意见 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N].中国教育报,2017-04-29(01).
[3] 董新良,刘艳,关志康.学校安全风险防控:問题梳理与改进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9(09).
[4] 齐格奇,刘俊华,李忠强.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13(01).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