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个无“网”不入的时代,这也是个E“病”纷扰的年代!
看看下面对几种“E代综合征”的叙述,再对照一下自己,你难道还会觉得这些“E代病”离自己很远?俗话说得好,“大病是由无数小病积累而造成的”。无论你是“上网族”,还是“泡网族”的一分子,在踏上互联网的漫漫旅途时,千万要小心,那些可能会“掐”死你的“E代综合征”也许正等着你呢!
“网络性心理障碍”
病因:该患者往往是没有理由地、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持续地聊天、浏览网页,以致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出现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等。
易患人群:20~30岁沉湎于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的年轻人。
严重程度:★★★★☆
症状表现:患者对网络操作出现时间失控,且随着乐趣的增强,欲罢不能,难以自拔。早期,患者因感受到上网的乐趣,将上网时间不断延长,从而出现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有些患者晚上起床解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上网“溜达”。后期一般会发展为身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上网后精神状态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由于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会引发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等,从而诱发诸多疾患,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焦虑、抑郁症等。
医生建议:目前对于此病的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让患者与电脑网络分离是该治疗的第一步,每天上网时间必须限制在两小时以内,控制上网时间,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也可应医生要求服用抗抑郁药或用精神疗法等进行综合治疗。
“信息焦虑综合征”
病因:又称“知识焦虑综合征”。由于大脑长期大量接受、处理信息,造成大脑皮层活动抑制。一些长时间看电视或上网的人因此很容易出现突发性的恶心、呕吐、焦躁、神经衰弱、精神疲惫等症状。
易患人群:25~40岁,拥有高学历的正常成年人。从职业来讲,记者、广告员、信息员、网站管理员等都是该综合征的高发人群。
严重程度:★★★☆☆
症状表现: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信息消化不良:大量信息在短时间内输入大脑却来不及消化,时间一长,便出现偏头痛、头昏脑胀、注意力分散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高血压、心律不齐、紧张性休克等;②信息干扰:大脑中可能同时贮存着大量同类信息,对于各种信息接触过多,又不善于分析和处理,会变得思绪混乱,判断力下降;③信息恐惧:由于知识更新过快,不得不拼命学习新的知识。有些人会因此而顾虑重重,感到负担过重或担心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最后出现惶恐不安、失眠健忘、食欲不振、心悸气短等症状,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
医生建议:“信息焦虑综合征”本身并不可怕,也不用担心它会转发为精神疾病,只要能意识到它的起因并在生活中多加注意,如每天接受信息的媒体不超过两种,保证9小时睡眠、大量饮水、生活有规律等,还是能有效缓解焦虑症状的。
“数码痴呆征”
病因:手机、电脑、PDA等数码产品的出现,让人类大脑容量得以扩充,但也使人们的脑功能面临衰退的危机。作为一种新型精神疾病,该症是过于依赖机器,致使创意性脑力劳动急剧下降的结果。
易患人群:熟悉数码产品的10~30多岁的人。
严重程度:★★☆☆☆
症状表现:用手机和PDA等数码产品记录号码,久了连自己的号码都记不完全;长期使用计算器致使计算能力大为下降,连极简单的计算也都依赖于机器;长期用电脑打字,使得“一提笔,就忘字”;依赖手机上的的“警钟”功能提醒自己约定的时间和生日的日期;将日记、备忘录、照片等日常记忆,存入CD、软盘或电脑硬盘里,一旦被清除,所有记忆便全部“丧失”……数码产品的出现,让一些原本经常做的脑力劳动逐渐消失。此种“IT痴呆”现象的出现,意味着“考虑将来该做什么的前瞻性”出了问题。情节严重的还会导致头脑迟钝,记忆力衰退。
医生建议:平时多加强相关的记忆训练,如尽量将亲友的电话号码或生日记下来,平时多用笔纸记录每日行程,每天坚持在日记本上写日记等。
看看下面对几种“E代综合征”的叙述,再对照一下自己,你难道还会觉得这些“E代病”离自己很远?俗话说得好,“大病是由无数小病积累而造成的”。无论你是“上网族”,还是“泡网族”的一分子,在踏上互联网的漫漫旅途时,千万要小心,那些可能会“掐”死你的“E代综合征”也许正等着你呢!
“网络性心理障碍”
病因:该患者往往是没有理由地、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持续地聊天、浏览网页,以致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出现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等。
易患人群:20~30岁沉湎于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的年轻人。
严重程度:★★★★☆
症状表现:患者对网络操作出现时间失控,且随着乐趣的增强,欲罢不能,难以自拔。早期,患者因感受到上网的乐趣,将上网时间不断延长,从而出现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有些患者晚上起床解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上网“溜达”。后期一般会发展为身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上网后精神状态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由于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会引发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等,从而诱发诸多疾患,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焦虑、抑郁症等。
医生建议:目前对于此病的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让患者与电脑网络分离是该治疗的第一步,每天上网时间必须限制在两小时以内,控制上网时间,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也可应医生要求服用抗抑郁药或用精神疗法等进行综合治疗。
“信息焦虑综合征”
病因:又称“知识焦虑综合征”。由于大脑长期大量接受、处理信息,造成大脑皮层活动抑制。一些长时间看电视或上网的人因此很容易出现突发性的恶心、呕吐、焦躁、神经衰弱、精神疲惫等症状。
易患人群:25~40岁,拥有高学历的正常成年人。从职业来讲,记者、广告员、信息员、网站管理员等都是该综合征的高发人群。
严重程度:★★★☆☆
症状表现: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信息消化不良:大量信息在短时间内输入大脑却来不及消化,时间一长,便出现偏头痛、头昏脑胀、注意力分散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高血压、心律不齐、紧张性休克等;②信息干扰:大脑中可能同时贮存着大量同类信息,对于各种信息接触过多,又不善于分析和处理,会变得思绪混乱,判断力下降;③信息恐惧:由于知识更新过快,不得不拼命学习新的知识。有些人会因此而顾虑重重,感到负担过重或担心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最后出现惶恐不安、失眠健忘、食欲不振、心悸气短等症状,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
医生建议:“信息焦虑综合征”本身并不可怕,也不用担心它会转发为精神疾病,只要能意识到它的起因并在生活中多加注意,如每天接受信息的媒体不超过两种,保证9小时睡眠、大量饮水、生活有规律等,还是能有效缓解焦虑症状的。
“数码痴呆征”
病因:手机、电脑、PDA等数码产品的出现,让人类大脑容量得以扩充,但也使人们的脑功能面临衰退的危机。作为一种新型精神疾病,该症是过于依赖机器,致使创意性脑力劳动急剧下降的结果。
易患人群:熟悉数码产品的10~30多岁的人。
严重程度:★★☆☆☆
症状表现:用手机和PDA等数码产品记录号码,久了连自己的号码都记不完全;长期使用计算器致使计算能力大为下降,连极简单的计算也都依赖于机器;长期用电脑打字,使得“一提笔,就忘字”;依赖手机上的的“警钟”功能提醒自己约定的时间和生日的日期;将日记、备忘录、照片等日常记忆,存入CD、软盘或电脑硬盘里,一旦被清除,所有记忆便全部“丧失”……数码产品的出现,让一些原本经常做的脑力劳动逐渐消失。此种“IT痴呆”现象的出现,意味着“考虑将来该做什么的前瞻性”出了问题。情节严重的还会导致头脑迟钝,记忆力衰退。
医生建议:平时多加强相关的记忆训练,如尽量将亲友的电话号码或生日记下来,平时多用笔纸记录每日行程,每天坚持在日记本上写日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