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共流,把握计算教学本质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niao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知识之前,已经历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本节课与其说是一节新授课,不如说是一节乘法计算的练习拓展课。当面对学生“不学而会”的教学现状,我们该做什么,才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深刻理解?
  一、于无疑中追问,理解笔算的“理”与“法”
  计算教学从低年级开始,算理的分析和算法的掌握伴随运算教学的始终,两者总是交错进行、互相促进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算理和算法的纵向贯通,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有效衔接。面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这样类似旧知的新授课,很多教师往往忽略对算法的引导,而直接让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算法。似乎学生都会计算了,也都基本能算对了,可细细思考,他们真的都懂了吗?学生的思维有发生变化吗?在对学生的前测中,笔者发现90%的学生已经能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个别错误源于进位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本课直接从回顾旧知入手。
  师:关于笔算乘法,过去我们学过哪些知识?
  生: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出示习题)怎么计算的?谁上来说说?(图1)
  学生板书。(图2)
  师:在计算的时候,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呢?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3”要写在十位。
  师:为什么“3”要写在十位呢?
  生:因为那个“3”是10乘3。
  师:什么意思?
  生:因为“1”在十位,表示1个十。“3”在个位,表示3个一。1个十乘3就等于3个十。
  师:也就说这个“13”,它表示的是?
  生:它表示的是13个十。
  师:这个“26”表示26个?
  生:26个一。
  教师形成板书。(图3)
  师:三位数乘两位数呢?432×12,自己动手试试。
  师:有很多同学会,你们学过了吗?没有学过你们怎么会?
  生:我用老师教的,来分析这个现在学的。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来算的。
  师:和过去学的几位数乘几位数有关系?
  生:两位数乘两位数。
  学生利用已有认知迁移,自主尝试计算“432×12”。当学生在阐述算法时,我们看到了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了,本课教学并无知识难点及障碍。可数学学习并不简单地停留在学生会做就好,而应是适时地追问“你们学过了吗”“没学过为什么都会了”。这样的追问,逼着学生去沟通已有旧知与新知的联系,深入思考两者之间的异同处。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发现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是一样的。课到这里,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地把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深入追问,学生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计算层次去理解乘法计算,而是深入剖析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探求算法,在感受算理、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升能力。
  二、向未知处追溯,明晰计算道理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整数乘法笔算的最后一课,此后教材并无再出现三位数乘三位数或者四位数乘三位数的教学内容。为什么不再学习?多数教师认为,计算教学在避免繁、杂、难,后续的多位数计算学生可以凭借计算器进行计算,无需再涉及此方面的内容。教材不编写还有其他原因吗?这一问题是需要教师深思的。
  师:过去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现在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未来我们还可能学习?
  生:可能学习三位数乘三位数。还可能学习四位数乘三位数或者四位数乘四位数。
  师:对不起,五年级、六年级到初中都没有再学这些内容了,为什么呢?
  生■:我认为我们已经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所以不用再学了,以后不管几位数乘几位数,计算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生■:我补充他的。就是不管几位数乘几位数,我们只要按个位去乘、十位去乘、百位去乘这样的方法来计算就可以了。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他们说理的空间,你就会收获惊喜。利用过去、现在、未来沟通乘法计算的本质,打通乘法计算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反思已学的笔算乘法,顿悟出:不管是几位数乘几位数,其计算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不用再学了。让学生思考教材不编的道理,促使学生自主提炼、总结乘法计算本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就是这样的,当明白道理、掌握方法以后,就可以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
  三、在对比中求同,深刻计算本质
  数学知识是一个充满了联系的体系,计算教学也是如此,每个知识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运算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运算与方法技巧的熟练上,未必理解计算的本质,导致学生对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过于狭隘。其实,计算教学其本质都是在计算计数单位的个数,而乘法计算的本质就是计数单位的累加过程。
  课堂上展示板书(竖式计算方式的新旧对比),学生通过对比后发现,不管是几位数的乘法,都是先用个位去乘算一算有几个一,再用十位去乘算一算有几个十,再用百位去乘算一算有几个百,以此类推,最后再把得数加起来。课如果只停留在这里,依然还是算理和算法的沟通。此时课件展示古代欧洲的算法,追问学生是否看懂了。学生初看时,都觉得麻烦,但是进一步认真理解时,发现了古代算法与现代算法都有相同本质:都是逐步计算几个一、几个十、几个百,再把它们累加而得。这一发现,让学生感悟出计算的本质:都是在数一数、算一算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同源共流,不同的算式、不同的算法其计算的本质是相同的。让学生从计算的源头去寻找算理,这也为以后学习分数、小数等相关计算埋下伏笔,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本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于意外中说理,沟通计算联系
  计算教学中的估算、口算、笔算、简算之间是有联系的,运算能力并非单一、独立的数学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时候,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说理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提升数学思维。如何让枯燥的计算变为灵动的活动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笔者创设了购买摩托车的情境。
  课件出示:摩托车分期付款,每月付款435元,还款21个月,一共需要付款多少钱?
  师:你会怎么解决呢?
  生:435乘21。
  师:有个同学算的结果是5236,你觉得对吗?
  大部分学生开始计算,有小部分学生不动笔,直接举手。
  师:你在动笔,他们没动笔一眼就看出来了,猜猜他们怎么看的?
  生:个位5乘个位1,结果是5,不应该是6。
  师:谁听懂了?
  生:只要个位相乘就知道积的个位应该是5而不是6,所以肯定算错了。
  师:真好,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我用最高位上的2个十和4个百乘,至少应该是8个千,不可能等于5000多。
  师:这位同学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的?
  生:估算,把435当作400,21看成20,400乘20,应该大约是8000,说明5236算错了。
  师:那么正确的答案,又是多少呢?
  请一位学生板书(图4)。
  师:算对了吗?我们还可以请计算器来帮助,会用吗?
  生:计算器算出来不对,就是按键1坏了。
  师:哦,1号键坏了,用这个计算器,你还能计算出435乘21吗?同桌商量看看。
  生■:用435×20+435也可以。
  師:听懂了吗?他是怎么想的?
  生■:把21拆成20+1来算的。
  师: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也可以把21拆成3×7,计算435×7×3。
  创设计算器坏了的情境,让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沟通不同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将运算技能与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运算能力,让数学学习充满了思维的灵动和深刻。
  (作者单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0至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若干个非零自然数的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了解它们的和与积的奇偶性基本规律。  2.在自主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举例验证与推理验证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方法探究新的数学规律,积累探索规律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规律的价值,促进学生抽象与推理能力等的提升。  【教学重难点】  能探索出若干个非零自然数的和与
期刊
平均数作为一种最常用的统计量,它能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和整体水平。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平均数怎么得到的、有什么用,却很少重视平均数是什么,对其虚拟性体验也不够充分。本文,笔者以俞正强老师执教“平均数”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炼、建立数学概念。  【教学片段1】在生活原型中生长出概念  材料1:二年级小朋友60米跑了五次,时间分别如下(秒):15,14,12,10,1
期刊
小周刚从大学毕业,在父母的期待下,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虽然学的是师范专业,但小周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并不是十分向往。最近有件事让他苦恼不已,他发现自己的拖延行为越来越严重,每次计划的晚上备课总是会拖到第二天上课前才去完成,需要批改的作业也总是一拖再拖。教导主任已经找他谈过好几次话,小周老师也好几次下定决心要好好改改自己的拖延行为,但每次总是没有好的方法,都是半途而废。有一次,小周老师课没备好就匆忙去
期刊
板书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和课堂生成的实际,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知识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作用。一幅好的板书,本身就是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与精妙完善的教学形式高度统一的结晶,良好的板书设计与展示能力,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直接体现。精心设计并适时展示板书,也是教师
期刊
“百善孝为先”,缘“立德树人”之根本,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途径。福建省南平市东山小学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以孝德文化的传承为载体,以孝德行为的养成为重点,以孝德品质的评价为抓手,重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探索学校德育新思路。  一、把孝“写美”,彰显孝德育人的艺术性  1. 校史文化环境。“三风一训”文化宣传栏,涵盖学校整体的办学理念构架;校训文化艺术长廊,包括崇孝、励志、笃学、求
期刊
2017年5月,我在北京国家美术馆参加了“吴门馨风——张继馨画展”。原定全国政协罗富和副主席参加画展开幕式,但是因为他赶往合肥参加民进安徽省委会的换届大会,所以无法参加。他特别委托我转达对画展的祝贺和对张老师的敬意。  我和张继馨先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是苏州职业大学的老教师,也是苏州民进的老前辈,苏州文化界的老艺术家,道德文章均为我的老师。我在苏州工作多年,对他在绘画艺术上的勤奋追求以及获得的成
期刊
所谓的文体意识,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能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调用针对性强的阅读策略,从而实现精准阅读、有效阅读。基于小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的局限性,文体意识的渗透不能以理论阐述的形式出现,而应通过教材,以感性的方式渗透于课堂之中,使学生主动建构文体知识,提升阅读素养。童话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受小学生欢迎,那么教师如何借童话类课文的教学渗透文体意识,灵性提升学生的阅读核心素养呢?  一
期刊
文言文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承担起初步引导学生认识与学习文言文,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任。但文言文远离现代生活,缺乏语境,那些艰涩拗口的内容、奇谲生僻的字词,让许多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望而却步,教师教起来也颇感力不从心。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唯“言”独尊,“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
期刊
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足见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不难发现:阻碍学校发展的并非教师水平,而是作为学校前进引擎的教师们的积极性和动力。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如何打造一支奋发向上、敬业乐教的教师队伍,如何激发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教师群体职业幸福感不高原因分析  教育是心灵的事业,教师应当是一个幸福的职业。但随着社会
期刊
当前学生对估算意义理解不深、自觉运用估算意愿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学生还停留在通过观察问题字面表述来确定是否采用估算的非数学本质认识上。笔者调查发现,对于同一问题,认为能估算的学生往往高于实际使用的学生,学生对于估算的简捷、快速特点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实际解决问题时却习惯使用精确计算,或者认为估算做出的判断有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最终放弃了估算。现状提醒我们需要进一步拨开现象看本质,不断改进和深化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