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院1959~1981年共收治14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发原粒细胞瘤,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3.25%。本文报告了该肿瘤发生的时间、部位及治疗结果。对1例有多个巨大肿瘤发生于原骨折部位的罕见病例作了重点介绍。
【机 构】
:
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院1959~1981年共收治14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发原粒细胞瘤,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3.25%。本文报告了该肿瘤发生的时间、部位及治疗结果。对1例有多个巨大肿瘤发生于原骨折部位的罕见病例作了重点介绍。
其他文献
本文对糖尿病人血脂改变及其与冠心病易患性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发现糖尿病人血脂变化比较复杂,女性血脂变化比男性明显;体重指数(BMI)、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治疗方式对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病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有一定影响;NIDDM病人冠心病易患性与血清HDL-C水平呈负相关。
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有强大的抗胃酸分泌作用。自1972年Black及其同事发现以来,十多年中历经沿革筛选,先后出现了丁咪胺(Burimamide)、甲咪硫脲(Metiamide)、甲氰咪胍(Cimetidine)、呋喃硝胺(Ranitidine)和胍噻氰胍(Tiotidine)等重要制剂。其中甲氰咪胍近年来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消化性溃疡等病的治疗。该药曾被认为是一安全性较强的药物,但大面积应用后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以不明原因的心室肌不均匀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病。心室肌肥厚主要罹及左心室,偶亦可罹及右心室。室间隔的肥厚较左室壁更甚,但心室肌肥厚偶可为同心性者。病人的左心室容积通常是正常或缩小,而左心室舒张压通常升高。流出道前后在收缩期出现压力阶差很常见,特别是左侧。对这种心肌病,过去曾有过不同的名称,如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原发性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肌肉性主动脉瓣下狭窄、特发性心肌肥厚、非
中医没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病名,但对本病早有若干认识。如《内经·痹论篇》中说:“尻以代踵,脊以代头。”《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说:“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又说“诸肢节疼痛,身体尩羸,脚肿如脱。”这些症状的形容和疼痛的程度,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相似之处。在名词上古人常称“历节风”、“白虎历节”、“顽痹”、“骨痹”、“肾痹”等。兹就个人的临证实践,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用药,提出一些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和慢性肺心病伴冠心病单纯从症状方面两者很难区别,但两者在剑下心尖搏动、X线胸片右下肺动脉干宽度、心外形及大小、肺气肿以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等均有所不同。特别是超声心动图如表现为“大心室小开口”则是心肌病特点之一;心肌病组仅有轻度的低氧血症,而肺心病伴冠心病组则有严重的碳酸血症及低氧血症。
患者,女,49岁,因全身水肿、尿少、食欲不振8个月,于1982年5月9日住院。既往患“轻型糖尿病”约3年。无酮症史。
本文用对比免疫荧光染色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窦胃泌素产生细胞和生长抑素产生细胞进行研究,发现十二指肠溃疡患者G细胞数量增加,G细胞分泌功能增强,致使产生更多的胃泌素而引起胃酸增高。D细胞数量虽然也增多,但G/D细胞比值无显著差异。胃溃疡患者G细胞和D细胞均显著减少,G/D细胞比值也无显著差异,提示D细胞数量上的增减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中不起决定作用。
患者男性,40岁,已婚,农民。因左颈部淋巴结进行性增大3个月,于1983年8月9日入院。3个月前,左颈部触及数个花生米大淋巴结,不痛。后逐渐增大,并觉轻度疲乏、消瘦。病程中无发热、骨痛及出血倾向。既往史无特殊。
苯妥英钠可引起假淋巴瘤反应,国内尚少报道。现将我院所遇1例报道如下。
扩张型(充血型)原发性心肌病是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的一型。1964年Goodwin将本型称为充血型原发性心肌病(1)。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专题小组报告改称扩张型原发性心肌病(2),其定义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呈进行性加重,并无例外地伴心室肥厚。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