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应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开拓进取为宗旨,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设计并规划好职业生涯,激发高职院校的学生为理想的职业目标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人生观;价值观;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点
(1)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几年来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适用性人才,这与目前社会的人才市场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密不可分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在当今改革的大潮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非常适合社会的需求。(2)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高职学生心理素质不高,对自己要求不严,缺少责任感 ,没有良好学习的习惯,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而相对于中职的学生以及社会上的青年来说,高职学生又是时代的精英,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懂业务。因此我认为高职学生确实是当今社会需要的经济适用型人才,优秀的高职毕业生,有知识、懂业务,即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能力,能够独自承担某一方面的工作。
二、高职学生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它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中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社会需求,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由职业准备期开始一直到职业衰退期,涵盖了人生的美好时期,它要解决的是个人怎样在职业领域得到发展、取得成绩等。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帮助自己实现职业目标,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缺点,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学习期间的奋斗目标,取得专业资质,为谋求自己的理想职业去做各种准备。
三、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大部分高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是盲目的,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对未来能干什么,想干什么,怎么干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不了解自我。大部分学生对自我认知只是在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优缺点等方面,对于自己的价值观、能力、态度、意志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缺乏认知,更不能把自己的特长、专业与未来职业很好的联系起来。过于强调兴趣爱好,而忽视专业特长,使得专业与未来的职业不符,这也造成部分高职生不爱学习某些专业课的因素。(2)不知道将来做什么。一部分高职生并没有考虑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关系,更谈不上对自己的人生、职业的影响。所以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不爱学习知识,不爱学习专业技能,将要毕业时还没有想好做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还有些同学追求多个目标,同时进行着各种不同的努力,不分主次,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很迷茫。(3)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校高职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测评自己对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行为风格、职业价值观、个性特征,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如果高职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好,就会提前进入未来的职业角色,就会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将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四、高职期间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高职生普遍存在着步入高职院校后,就放松了自己,加上高职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没有初中、高中时那样的家长和教师看护,所以多数高职生不爱学习,也不学习,只是临近期末的时候才忙几天课本,所以到了毕业的时候,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这些都影响着高职生求职和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因此高职学习应该在步入高职院校后就规划好人生目标。一年级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基础课能提高高职学生的个人素质,比如说: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英语能力,这些每周每天可以安排一项进行锻练和提高。专业基础课是为未来的工作岗位而设置的,像餐饮管理专业的烹饪原料学、石油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石油地质、石油工程等,这些专业基础课能够让高职生了解相关行业的知识,提升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的综合素质。所以应根据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制定出自己的学习,努力学习。二年级是专业课集中的时期。这些课程的内容和未来的工作岗位直接联系,所以显得非常重要,一定要牢固的掌握好,所以除了学校的课程之外,还要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也要考取一些必备的资质证书,如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汽车驾驶证、普通话证书、职业资质证书等。这学年取得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证书会给他们的就业提升竞争力的。因此,二年级是高职期间关键的一年,这学期一定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取得一些技能资质。三年级是高职学生实习、找工作时期。这一年高职学生不但要掌握专业技能,还要肩负着找工作的重担。学知识、掌握技能、考取各方面的资质都是为了未来的就业,高职学生的第三年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如果把握了机会就会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会改变一生的命运。
五、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道德为前提,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客观地来完成。(1)培养职业道德意识。一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明确所在行业的职业道德。行有行规、家有家规、国家有宪法,教育高职学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所在企业、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教育高职学生遵守职业道德标准。结合违背行业标准,工艺流程事例教育高职生了解违背行业标准、工艺流程的严重后果。也可以从主题教育活动,参加主题征文、演讲比赛,专题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团体辅导的形式形强化他们的职业意识。(2)在教学中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一是通过职业生涯课的教学,让高职学生制定出一份完整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所学习到理论知识--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定、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这五个环节让高职生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规划,要求方案应做到:各项分析要具体、客观,各项目标要明确、有可行性,各项计划要完整,有可操作性。二是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职业素质。高职生在学习专业课的时候逐步了解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发展前景,专业需掌握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自己的职业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3)在实践中认识职业环境。一是通过实习、实训、实践来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院校应多安排高职生在校内实习、实训的教学,以及各项专业知识的大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诚信、创新、敬业等职业精神。二是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感受职业生涯。高职生经过两年半的在校学习、训练后,就要去企业实习了,有的学生在高职学习期间就参加了某方面的工作,这些使他们较早地了解了工作环境、工作所需的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文化、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高职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很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并会安心的工作,钻研业务,也一定会在工作做出优秀的成绩来。让我们帮助好高职学生规划好职业生涯,使他们尽快地投入理想的职业工作。
参 考 文 献
[1]乔德宝.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高山.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J].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辽宁省教育厅组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人生观;价值观;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点
(1)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几年来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适用性人才,这与目前社会的人才市场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密不可分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在当今改革的大潮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非常适合社会的需求。(2)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高职学生心理素质不高,对自己要求不严,缺少责任感 ,没有良好学习的习惯,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而相对于中职的学生以及社会上的青年来说,高职学生又是时代的精英,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懂业务。因此我认为高职学生确实是当今社会需要的经济适用型人才,优秀的高职毕业生,有知识、懂业务,即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能力,能够独自承担某一方面的工作。
二、高职学生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它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中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社会需求,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由职业准备期开始一直到职业衰退期,涵盖了人生的美好时期,它要解决的是个人怎样在职业领域得到发展、取得成绩等。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帮助自己实现职业目标,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缺点,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学习期间的奋斗目标,取得专业资质,为谋求自己的理想职业去做各种准备。
三、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大部分高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是盲目的,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对未来能干什么,想干什么,怎么干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不了解自我。大部分学生对自我认知只是在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优缺点等方面,对于自己的价值观、能力、态度、意志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缺乏认知,更不能把自己的特长、专业与未来职业很好的联系起来。过于强调兴趣爱好,而忽视专业特长,使得专业与未来的职业不符,这也造成部分高职生不爱学习某些专业课的因素。(2)不知道将来做什么。一部分高职生并没有考虑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关系,更谈不上对自己的人生、职业的影响。所以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不爱学习知识,不爱学习专业技能,将要毕业时还没有想好做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还有些同学追求多个目标,同时进行着各种不同的努力,不分主次,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很迷茫。(3)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校高职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测评自己对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行为风格、职业价值观、个性特征,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如果高职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好,就会提前进入未来的职业角色,就会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将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四、高职期间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高职生普遍存在着步入高职院校后,就放松了自己,加上高职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没有初中、高中时那样的家长和教师看护,所以多数高职生不爱学习,也不学习,只是临近期末的时候才忙几天课本,所以到了毕业的时候,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这些都影响着高职生求职和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因此高职学习应该在步入高职院校后就规划好人生目标。一年级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基础课能提高高职学生的个人素质,比如说: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英语能力,这些每周每天可以安排一项进行锻练和提高。专业基础课是为未来的工作岗位而设置的,像餐饮管理专业的烹饪原料学、石油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石油地质、石油工程等,这些专业基础课能够让高职生了解相关行业的知识,提升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的综合素质。所以应根据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制定出自己的学习,努力学习。二年级是专业课集中的时期。这些课程的内容和未来的工作岗位直接联系,所以显得非常重要,一定要牢固的掌握好,所以除了学校的课程之外,还要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也要考取一些必备的资质证书,如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汽车驾驶证、普通话证书、职业资质证书等。这学年取得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证书会给他们的就业提升竞争力的。因此,二年级是高职期间关键的一年,这学期一定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取得一些技能资质。三年级是高职学生实习、找工作时期。这一年高职学生不但要掌握专业技能,还要肩负着找工作的重担。学知识、掌握技能、考取各方面的资质都是为了未来的就业,高职学生的第三年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如果把握了机会就会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会改变一生的命运。
五、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道德为前提,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客观地来完成。(1)培养职业道德意识。一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明确所在行业的职业道德。行有行规、家有家规、国家有宪法,教育高职学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所在企业、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教育高职学生遵守职业道德标准。结合违背行业标准,工艺流程事例教育高职生了解违背行业标准、工艺流程的严重后果。也可以从主题教育活动,参加主题征文、演讲比赛,专题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团体辅导的形式形强化他们的职业意识。(2)在教学中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一是通过职业生涯课的教学,让高职学生制定出一份完整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所学习到理论知识--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定、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这五个环节让高职生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规划,要求方案应做到:各项分析要具体、客观,各项目标要明确、有可行性,各项计划要完整,有可操作性。二是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职业素质。高职生在学习专业课的时候逐步了解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发展前景,专业需掌握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自己的职业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3)在实践中认识职业环境。一是通过实习、实训、实践来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院校应多安排高职生在校内实习、实训的教学,以及各项专业知识的大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诚信、创新、敬业等职业精神。二是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感受职业生涯。高职生经过两年半的在校学习、训练后,就要去企业实习了,有的学生在高职学习期间就参加了某方面的工作,这些使他们较早地了解了工作环境、工作所需的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文化、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高职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很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并会安心的工作,钻研业务,也一定会在工作做出优秀的成绩来。让我们帮助好高职学生规划好职业生涯,使他们尽快地投入理想的职业工作。
参 考 文 献
[1]乔德宝.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高山.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J].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辽宁省教育厅组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