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之内容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1985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唐君毅先生的这篇关于学问的文章发表于50多年前。之所以编选这篇文章,是因为现在躁动的文化领域将太多的伪学问和极浅表的记忆性的所谓“知识”做成“学问”诱导青年去追捧。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拿许多词条式的“学问”吊青年人的胃口,以博得大卖场中的叫好声,很缺乏文化含量。人们对这样的声音已经听得太多了:“请听题:某某(当红明星的名字)什么时候领衔出演了什么电视剧?”把这样的“学问”拿到唐先生的学问分类中,真不知道能算个什么东西。中国学生的记忆本事被训练得让西方人吃惊,但是能在各领域做出突破成绩的则属凤毛麟角。为什么?缺了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能力和构建自己一套方法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被灌肠填鸭式的教学法给泯灭掉了,“凡是能在网上搜寻得来的知识,将越来越失去其学问本性。”——这是我的“学问观”。那些一方为了赚钱,另一方为了“达标”、“考级取证”的培训乃至“教学”,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做着与唐先生所说的追求学问相反的事情,一旦这种活动滥了,反而会使民族文化走向没落。
  
  学问的分类
  
  要知学问之内容当先知什么是学?
  中国古训学是觉,或训为效。觉是觉悟,是知;效是效法,是行。一切由未知至求知,由未觉悟至求觉悟,由未效法至求效法,由未行至求行,皆是广义之学。此广义之学问之范围,几与人类之文化活动之范围相等。
  广义之学中,包含有所效法而生之行为活动。故小孩学走路、学说话是学,学社会之礼俗是学,学一技能是学。此是学之第一类。
  但我们通常所谓历史、文学、哲学、科学之学,则所重者不在身体的行为,而重在先有一内心的一种了解、一种觉悟,次求用适当的文字符号,把所了解觉悟者表达出来。此又是学之第二类。
  至于学艺术,如学音乐、图画,则恒须先内心有所觉,有一灵感,而又以身体口手把它唱出,弹出,绘出,以表于形色声音之世界。此是学之第三类。
  此外还有如何作人,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之学问。此种学问之最高者,为如何完全自己人格以安身立命之圣贤学问。圣贤学问又可通于天,通于神,而达一超越凡俗之境界。此种学问,既须对宇宙人生之真实之觉悟,亦须真正的身体力行,而是知行合一者。
  此四种学问中,第一种几与人生俱始俱终。因人无时不在有所效法而依之以行。人或是自觉地有所效法,或是不自觉地有所效法。人或是仿效他人以行为,或仿效自己的意念以行为。同是此类之学。此种学问重在习惯成自然,而不重在天才。
  上述第三类之艺术之学,则多少要赖一种天才,赖内心之对于一种美的意境,有一直觉或灵感,而表之于声色。如无天才而学音乐、图画等艺术,则其唱歌最高只能到与人合唱,其绘画最高只能到与人相像,而不能说创作。学艺术而只能模仿,则学艺术与技术差不多,于是此第三类之学同于第一类之学。
  第四类之学,乃如何作人,如何安身立命之学。此种学问只靠模仿,培养一习惯固不行,只靠天才亦不行。此种学问之出发点在人之真性情。人有真性情,人便会企慕一人格之再生,而依内心之觉悟以求自安其身,自立其命,希圣希贤,成佛作祖。
  上述第四类学问是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不能随便讲的。中国儒家的圣学,印度的内明,佛家的瑜珈,西方基督教的灵修,属于此类。第二种艺术之学,有艺术天才者,固亦兼须学力。然天才艺术家之所造者,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可意会而难言传。第一种之学,则重习不重讲,故我们通常所谓学问,实只指第二类之学。只有此第二类之学是重在讲的,而且是非讲不可的。因此种学问之本质,即在以语言文字表达吾人內心之所觉。此第二类之学问,其实只为狭义之学问。但人恒以之概括学问之全部,实乃一大不幸。
  
  狭义的学问
  
  我们所谓狭义之学问,即以语言文字来表达我们内心之所觉之学。此类学问,我分之为文学、科学、历史、哲学四种。此四种学问之对象,同是以文字语言符号,来表达此宇宙此人生。然依于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观点,而有此四种学问。
  历史是以记载事实为目的。每一历史的事实都是一惟一的事实,而有个性的。刘关张桃园结义,是一历史的事实。此事实,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只出现此一次。故凡历史事实皆有一绝对之个体性、单一性。然而每一历史事实,又承以前之历史事实而来,且将继以后起之历史事实。一切历史事实在一时间秩序中,其间又有某种因果线索可寻。历史家的心境,即是一顺时间之长梳以流行的心境。历史家的观点,即观宇宙人生之万事万物,皆在一时间之秩序中,各定在一时间之部位;而与前后之事有因果关联的观点,人们恒依于记忆的错误,想像推理的错误,而对于历史事实之秩序,加以颠倒,错置历史事实之时间部位,误连历史事实的因果线索。历史家的工作,则在求正确地记下事实,或考证事实的真相,而去此颠倒与错置,使历史事实咸复归于其本位;历史事实的时间秩序,因果线索,朗澈于人心。而后历史家顺时间长流以流行之心境,亦秩然而不乱,安定而有常。
  历史之本质是述事,文学之本质是达情。人情有好恶而对客观事物有取舍,取其美而舍其丑,取其所求而舍其所拒,取其所善而舍其所为不善。人一有所取舍,则世界若裂为二,其一部凸陈于吾心,其他部则沉没而隐沦。天地虽大,万物虽繁,吾所凝目在枝头之好鸟,则此外之天地万物皆如在雾中。此当下枝头之好鸟,在时间秩序之地位如何,其与其他事物之因果关系如何,皆非吾所欲问。故文学家之随其性之所好,而加以歌咏描述,其心境在本质上乃依于一对事物之空其前而绝其后之观点。吾人对任何事物只观其当下如是如是,而不问其前之所承后之所开,则任何事物皆若浮游而另无所据,其境相亦当同于梦中之境相,想像中之境相。由是而文学家之心境,恒视真如幻,视幻如真。彼既可不着眼于一事物一境相之因果线索,自亦可不复问一事物一境相之时间部位。于是当其追思过去与悬念未来,皆如在目前;并常随其心之所好恶,以重加组织安排,以创造一非复世间所有之一意境。彼乃即生活于此意境中,而以文字语言表达之以示人。
  历史与文学虽不同。历史重真而文学重美,历史之境实,文学之境虚。然二者同以具体事物境相为所欲表达之对象。科学、哲学之文字,则同不重以具体事物之境相为表达之对象,而以研究事物之理为最后之目标。科学哲学之不同在:
  科学求知分理,哲学求知全理。科学重理智,哲学重智慧。科学只是科学,哲学则通于科学、历史与文学,及吾人前所言之效法之学、艺术之学与圣贤之学。
  科学即分科之学,分科之学即以一类特定对象之理为其所研究之对象者。故我们说科学重求知分理。譬如以数之关系为研究对象者为数学;以形之关系为对象者为几何学;研究物之能力变化之理者为物理学;研究物之质之变化之理者为化学;研究生命活动之理者为生理学,研究心灵活动之理者,为心理学;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现象之理者,为诸社会科学。而将无生物、生物与人,依一类别之观点,研究其类之共理者,为矿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人类学;研究布列时空之诸星之构造关系之理者,为天文学;研究人所居之一星之里面构造者,为地球学、地质学;研究地面之形状,山川之位置者为地形学、地理学。至于就应用之观点以研究人如何改造治理自然与社会,以达人类之目的理想者,则为诸应用科学。如以农业治理改造植物,以畜牧学驯养动物,以机械工程学造机械,以土木工程学造桥梁,以医学治理人身疾病。而诸社会科学更复一方为纯理论的研究社会诸现象,一方研究如何完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之方法与原理。故科学者,即以一类特定对象之理、以宇宙人生之分理、为对象之学也。
  
  什么是哲学
  
  然则什么是哲学呢?我们说哲学之对象非宇宙人生之分理,哲学非一般的知识;哲学之对象乃宇宙人生之全理。哲学是知识的知识。
  宇宙人生之全理,如何可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呢?
  谁能把握著宇宙人生之全呢?我们如何会有知识之知识呢?这是人最易感到的疑难。这会使人想哲学是无法学的。亦会使人想哲学这门学问是不应当存在的,还会使人想哲学这东西,根本从来不曾存在过。学问中除文学历史科学外,根本无所谓哲学。对这些疑难,一方很难答复,一方亦分会易答复。
  我们很容易证明可讲的学问中,除文学、历史、科学外有另一种学问,此即哲学。因我这一篇文写到现在,前面之三千字,即既非历史、亦非文学,亦非科学。你看此文看到此,你不能说,我之此文所说毫无意义,亦不能说你莫有了解一些意义。你至少知道了关于学问之分类,科学之分类之一种分法。但是你却不能说此上所说可放在任何一本文学书中、科学书中、历史书中。科学是学问,文学是学问,历史是学问,但谓“语言文字表达之学问,分此数种,与对科学分类的讨论”之本身,则既非历史、文学、亦非科学,而是总论各种学问,总论科学。总论学问,总论科学,使我们对学问之分类,科学之分类,有一种知识,即——知识的知识。此即哲学。而我们之所以能总论学问,总论科学,即我们能综括的求了解宇宙人生之全的证明。因为各种学问各种科学,即是分别求了解宇宙人生,而且是分别表现入生活动之一方面的,而我们又能综论学问,总论各种科学,不即证明我们能以宇宙人生之全,为我们了解研究之对象吗?
  实际上,我们每一人都是能以宇宙人生之全,为了解研究的对象的。其证在人都对于宇宙人生之全,有所判断,有所说。人不是常说,“人生是可怜”,或“人生是可爱”,“宇宙永远在变”,或“一切变中皆有不变”一类的话吗?这类的话,皆以人生宇宙之全,作为一所判断的主辞。不管对不对,总是在盖宇宙人生之全求一个了解。这即是哲学。这样看,则哲学正是自始即在任何人之心中存在的。哲学家未出现时,哲学早已出现了。
  人会想如上述之话即是哲学,则哲学太空洞抽象,莫有什么价值,这种学问不应当存在。只有切实研究一特定对象之理的科学才有价值,才应当存在。但人如果这样想,问题就更复杂了。我可以反问:
  什么叫空洞抽象呢?
  你如何知道你所谓更切实的不是更空洞抽象呢?
  什么是价值的意义呢?
  什么是应当存的意义呢?
  只有科学才有价值、才应当存在的根据,在何处呢?
  你要知道只有科学才有价值,本身即不是一科学命题。这亦是一总论科学的哲学命题。科学有价值,一句话亦不是任一特定科学中的话。你说科学有价值,是说科学对自身有价值呢?还是对人生有价值呢?
  如说对人生有价值,那么人生有无价值呢?
  如人生无价值,科学如何能对之有价值呢?究竟人生大于科学,或科学大于人生?如人生大于科学,岂非人生比科学更具体更实在,而科學尚比较抽象空洞了吗?
  这些话你可反对,可以与我辩,但是你愈辩,你即愈离开科学本身,而愈走到哲学里面去了。
  你只要了解上之所说,便知哲学是一必然应当存在的学问。因你说它不应当存在,只有科学当存在,以至说只有历史当存在,只有文学当存在,皆只根据于你的哲学。根据于你对于人生的看法、与对“价值”、“应当与否”之观念。这些看法与观念之本身,即哲学。你否定哲学,必须根据你的哲学。所以哲学是绝对不能否定,而是一必然应当存在的学问。
  
  理智与智慧
  
  我们以上的话是从反面的反省,去证明哲学之已存在与必然应当存在。我现在再从正面说说哲学家的心境,或哲学家的观点之异于科学家者何在。
  哲学家的心境,即求知宇宙人生之全理的心境。其异于科学家的心境者在:科学家必须先自限其理性之运用,于宇宙人生之一方面;而哲学家则未尝先有此自限。而且他要把一科学家对宇宙人生之一方面所知之理,与其他科学家对宇宙人生之另一面所知之理,会通起来。哲学家的观点,经常是要在一更大的理网中,去看我们所已知之理之地位,或自不同的理、反面的理,自一理后面所根据之理,去看我们所知之理的价值。我们常以此眼光看一切理,即具备哲学的精神。
  哲学要将人所知之各方面之理会通起来,要自不同的理、或反面的理、后面的理,去看我们所知之理。所以哲学家的心境,常是涵盖于他知之任何理之上,亦涵盖于表现任何理之具体事物之上。哲学家论理的方式,总是翻过一理,到另外一理,或通过另外一理,来建立或否定一理。如此层层上翻,至更高之理,层层通过其他之理,至更大之理,即形成哲学思辨的历程,哲学境界的扩大,与宇宙人生之全理的体验。
  因宇宙人生之理无尽,故哲学之会通的工作无尽。然每一会通,都是一哲学心灵的开辟,都是一哲学智慧之证得。知一特定之理的智,是理智;知理之相通相依、相反而相成之智,是智慧。科学在本质上是理智之学,哲学在本质上是智慧之学。
  理智之学,重有所得,有所立;智慧之学重融合。分别之冰块融成水,而冰块界限亦破。水若为抓不住者。哲学的智慧所见之境界,亦可以如水之抓不住者。水趣与理趣,同是抓不住,而待人之默然体玩,冥心证会。由此而哲学境界通于文学境界、宗教境界。
  历史之对象是事,凡事皆有理。然凡事皆不只有一理,一事有多方面之理。科学对象为分理,对任一事实,科学家只依一特定观点,以知其一方面之理。故任一科学皆不能全解释一历史上之特殊事件之所以生成,如欲求解释全备,则须综合各科学之理,而此正赖于一哲学智慧。
  哲学之本性,一方是重会通的,同时是重反省的。哲学要人反省一切,哲学亦要人反省已成的一切哲学系统。固黑格尔说哲学即哲学史。哲学亦要人反省哲学自身在文化中之地位。最高的哲学反省,使人知道哲学亦只是学问之一部,人生文化之一部,哲学不能离开其他学问而存在,不能离开人生文化之他方面而存在。由此而最高的哲学精神,要人超越哲学之自身,超越哲学的语言文字之自身,去尊重其他学问与人生文化。科学、文学、历史,皆不能离语言文字而存在。然而人之哲学智慧,到知超越哲学自身之限制,以尊重其他学问与人生文化时,哲学精神即可离语言文字而存在。由此哲学便可通于我们在篇首所指出之三类不重语言文字之学问。
其他文献
大众文学是个充满歧义的概念,在对其简要的梳理中指出大众文学是现代工业文化的产物,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就是利益,所以,大众文学带有商品的属性,
一则京城“老人一元理发”的报道曾让无数人感动。可是您知道吗,早在19年前,浙江小伙儿顾荣辉就已向北京的老人献出了这一份爱心。如今已在北京美发行业闯出一片天地的顾荣辉不仅一直坚持“老人一元理发”,还积极参加各项慈善活动。而他最大的愿望则是给全世界的老人免费理一次头发……  18岁农村小伙儿的“北京梦”  顾荣辉从小在浙江台州的农村长大,家乡地少人多,因此小时候家中不仅贫困,粮食也经常不够吃。他记得,
期刊
几年来,公车腐败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其中公务用车中的超标准配置,被人们戏称为“屁股下面的腐败”,民间调侃“屁股底下一座希望小学”所表现出的无奈,严重地割裂了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人用一幅画扳倒了当朝宰相,知道是谁吗?这就是北宋进士郑侠,他把逃荒的农民绘制成《流民图》并上奏宋神宗,让身处深宫之中看惯了锦上添花的皇帝看看从未见过的
期刊
目的探讨MSX1基因编码区突变G267C和P278S与广东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广东籍NSCL/P患儿100名及健康对照者91名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基
最初了解秦淮河,是在读杜牧的《泊秦淮》,杜牧在诗中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是一首曲子,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被后人称作是“亡国之音”。读罢这首诗后,我就觉得秦淮河这个地方不一般,它一定有过许多不寻常的故事,于是就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好奇,好奇久了,便成了一种向往。  秦淮河是一条怎样的河?它都有着怎样的故事,它和女人有什么关系,她们都是一些什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字来概括苏轼的一生,那就是“爱”。他爱宇宙山川、爱花鸟树木、爱清风明月、爱真理、爱朋友、爱兄弟、甚至爱他的敌人;他爱吃、爱玩——对饮食,他不仅是一个热情的爱好者,还是一个勇敢的探索者。为此,他不仅是中国政治史、文学史、哲学史、书法史上绝对绕不过去的一个人,还是中华美食史、酿酒史,甚至化学史上也不可能不重视的人物——他曾经搞过不少稀奇古怪的化学实验。一句话说,他精力旺盛,爱心蓬勃。他
这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岛屿.这里的天空纯净高远,这里的海水湛蓝透澈.和平时期,它是人间仙境,度假天堂;战争时期,它是兵家争夺的军事要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国内外各高校日益重视提升国际竞争力,强调时代精神和社会文化的作用,注重以大学的精神影响和引领人类文明和世界未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党全社会共同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而奋斗,特别提到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高校提升国际“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而人文景观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造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传承大学精神、凝聚人心力
在古筝的演奏中手型和坐姿如何在演奏技巧中合理运用,是值得学习者思考的问题,文章梳理出古筝演奏中技法和心理两方面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旨在提高演奏者演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