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作为一种社会地理单元,其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资源的支持。作为环境资源因素在社会地理单元发展中的一种度量工具,环境承载力可以充分显示其影响的密切程度。对海峡西岸經济区高校所在区域进行以水资源承载力为代表的考量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识、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增进海峡西岸地区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海峡西岸;环境承载力;高校;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邵晴(1979-),男,河北丘县人,仰恩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福建 泉州 36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A10257S)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05-02
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不仅有社会因素,如经济水平、文化氛围,还受到高校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并引发诸多问题,例如供水问题、空气污染等等。近年来,随着生态学逐步应用到教育学中,人们开始关注自然环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例如区域环境中高等教育如何采取适当的地域空间组织模式,通过协调发展机制,以实现教育及生态环境的综合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就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具有独特自然环境的区域而言,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单元,高校如何遵从自然环境规律才能科学有序地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自然环境的角度,通过引入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以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地带的泉州仰恩大学水资源承载力为例来探索高校如何与自然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环境承载力研究最先是从生态学的概念中发展出来的。1921年,美国人类生态学学者帕克和伯吉斯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这一术语后来被应用于环境科学中,便形成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在我国,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叶文虎教授于1991年最先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他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阀值”。1996年,彭再德进一步明确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即“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因此,区域环境承载力可看做是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适宜程度的一种体现。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进入大发展时期,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高校已经达到小城镇规模,甚至一些地方出现了几十万人规模的“大学城”。高校与地方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承载力概念的引入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2004年贺祖宾等人提出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承载力研究,从概念上分析了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特点、基础条件、约束条件和生态弹性力。2007年何绍福等撰文就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失衡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都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开创式的探索。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自然环境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省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核心是以漳厦泉大都市圈及福州地区为中心的沿海地带。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东部与台湾隔海相望,北、西、南面基本上由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与其他地理单元隔开,形成相对独立的地貌和水系地理单元。本地区核心福建省有80%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地形,粤东、赣东、浙南地区也主要以山地为主,俗语福建地区“八山一水一分田”极为形象地描绘出本地区的地理特征。
本地区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是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大气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地域分布不均,水资源山区多沿海少。区域内河流属山区性河流,流程短,流速急,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和年内变化大,难以利用,存在着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等诸多问题。以泉州市第一大江晋江为例,晋江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包括永春、安溪、南安、晋江以及泉州市区共8个县市区,水资源供给人口约350万人。晋江流域外供水还包括泉州市沿海的惠安、泉港等地,区域人口约250万人。晋江水系承担了泉州地区大部分供水的需求,然而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等原因,泉州地区处于水资源“绝对贫水区”,人均水资源不足400立方米。
此外,本地区人口较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占全省面积33.9%的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5市常住人口占全省总数的68.4%,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较为突出。以泉州市为例,全市人口密度585人/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值的2.14倍,且人口分布不均,沿海区县占了全市总人口的71.8%。泉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台地、平原过渡,平原只占陆地面积的16.55%,多为耕地。镇与工业区则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河谷盆地,与耕地争夺土地资源矛盾较为突出。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环境和土地资源环境状况都不很理想,环境压力较大,地区发展潜力有限。
三、高校发展的新问题
本地区的高校发展目前处于上升阶段。2008年福建省全省高校在校生仅有56.26万人,2011年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70.8万人,校均0.82万人。其中一些学校已经达到或超过小城镇规模,如厦门大学在校生38000多人,专任教师2435人。还有一些大学集聚组成“大学城”,如福州大学、福州师范大学等10个高校都建在福州闽侯上街镇,占地14.5平方公里,这些学校在校生总计超过7万人。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及分校区、新校区的兴建,高校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例如2005年福州大学城溪源河的污染,2009年华侨大学周边浔美渠工业废水污染威胁学校地下水源及城东324国道边焚烧工业垃圾造成空气污染,2009年仰恩大学饮水短缺及污染,2010年厦大生活污水污染海滨等环境问题以及高校普遍面临的校区扩建与地区环境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使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削弱。福建省高校发展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地区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阈值阶段,高校与自然生态环境开始失衡。 高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对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达到一定程度,高校本身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就突显出来,并超越了经济、社会对高校的影响,制约了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自然生态环境对高校的影响力大小是可以通过环境承载力来考量的。本课题选取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地带的泉州仰恩大学为例,就其环境承载力中的短板——水资源进行承载力分析,试图找出环境承载力与高校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仰恩大学的发展情况是目前本地区高校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在扩招的同时忽略了生活基础建设,而且在学校早期建设规划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而建在远离市区的偏远乡镇,没有考虑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这与目前许多高校在城市郊区或城乡结合部兴建新校区或分校区的举措异曲同工。
为了说明本地区环境承载力对高校发展的影响,下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泉州市仰恩大学进行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四、仰恩大学水资源环境承载力
仰恩大学位于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山边村,占地2000余亩,在校师生家属最多时达到16000余人。学校与马甲镇周边共计约26000人的自来水供应依靠马甲镇自来水厂。根据马甲镇自来水厂2009年统计数据,马甲镇居民用水量每年60万立方米,仰恩大学用水量每年240万立方米,合计每年马甲镇自来水厂供水量为300万立方米(约合每天8219.178立方米)。
仰恩大学所在的马甲镇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可由以下公式计算:
R=CM/Q
其中:R=供水能力(人);C=供水量(L/天);M=生活用水供水比例(%);Q=生活用水量标准(L/人·天)。
引入C=8219178 L/天;M取泉州市平均值15.3%;Qmax=180 L/人·天,Qmin=120 L/人·天;则Rmax=10479人,Rmin=6986人。(相关数值取自泉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国家标准编号 GB/T 50331-2002。)
水资源承载力公式为:
P=S/R
其中:P=水资源承载力;S=区域人口(人);R=供水能力(人)。
当P>1说明水资源承载力不足,P<1说明水资源承载力足够。
取S=26000人,则仰恩大学所在地水资源承载力3.72>P>2.48。对于仅供镇级规模供水的马甲自来水厂而言,仰恩大学是个极大的负担,可见当地水资源承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地方发展。
以仰恩大学暴露出的水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的情况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在建设规划阶段对基础建设,特别是生活相关的基础建设缺乏相应的重视。除了社会分工的问题外,高校本身也忽略了作为一个社会地理单元的特性,特别是目前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达到小城镇规模,已经不再是改革开放前期千百人级别的“单位”性质。仰恩大学1988年建校时学生600人,到21世纪初发展到近2万人规模,期间学校多次扩建,但并未解决相应的生活基础建设问题,特别是忽视了水资源的配套建设,缺水、浪费水、饮水不合格等水资源问题成为学校发展的一大阻碍。2009年福建沿海地区大旱,马甲镇及仰恩大学分时段限时供水长达数月,经媒體报道后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根据《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国家标准编号 GB/T 50331-2002)福建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为120~180L/人·d。根据泉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市区自来水供水中居民家庭用水量5543.71万立方米,用水人口200万人,用水量75.94L/人·d,仅为全国标准的42.2%~63.3%,可见泉州地区处于供水严重缺乏地区。在这一地区若是规划建设万人级别的高校,必须对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考量。
又根据调查,仰恩大学人均用水是马甲镇居民的2倍多,其中大部分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而产生的管网损耗,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学校管理落后、设备老化导致的人为浪费。基础设施落后与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在城郊或郊区尤其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及技术水平等原因,马甲镇自来水水质难以得到保证,自来水红线虫、泥浆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五、结论
根据仰恩大学的经验,笔者对海西地区核心地带漳厦泉地区及福州地区高校集中的几个区域进行了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除仰恩大学外,其他相关数据来源于2010~2011年各地水资源公报及地方年鉴。水资源承载力数据见表1。
可以清楚地看到,海峡西岸经济区水资源缺乏是一常态。除了新建的漳州开发区外,其他地区都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补充水资源,比如厦门的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闽侯的闽江北水南调工程。而漳州开发区因为目前入住人口较少,因此P值还处于可承受范围内,但当按其长期规划区域人口底线达到24万人时,其供水能力必须在现有的10万立方米/d的基础上提高4倍以上,否则将难以保证该地区的正常发展。受环境资源承载力的限制,海峡西岸经济区在进行开发时必须首先满足水、土地、空气等基本生活保障条件。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地方环境问题将成为整个地区发展的最短板。
对高校而言,海峡西岸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的薄弱对如何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个大难题,不论是采取迁址、办分校、办大学城等手段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以水资源为代表的环境资源的制约。而且,新开发地区或城市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也同样消弱了该地区的资源承载力。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相应控制学校规模、加强基础保障建设外,高校必须重视自身的社会地理单元属性,审慎决策,积极参与地方基础建设,与地方发展和谐同步。
参考文献:
[1]贺祖斌.论高等教育生态区域的非均衡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
[2]林伟东.晋江流域及其沿海供水区水资源和用水现状浅析[J].水利科技,2004,(3):12.
[3]郑伟民.泉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1,19(4):47-50.
[4]林广斌.泉州市水资源与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建设探讨[J].广西水利水电,2011,(1).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海峡西岸;环境承载力;高校;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邵晴(1979-),男,河北丘县人,仰恩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福建 泉州 36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A10257S)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05-02
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不仅有社会因素,如经济水平、文化氛围,还受到高校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并引发诸多问题,例如供水问题、空气污染等等。近年来,随着生态学逐步应用到教育学中,人们开始关注自然环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例如区域环境中高等教育如何采取适当的地域空间组织模式,通过协调发展机制,以实现教育及生态环境的综合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就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具有独特自然环境的区域而言,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单元,高校如何遵从自然环境规律才能科学有序地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自然环境的角度,通过引入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以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地带的泉州仰恩大学水资源承载力为例来探索高校如何与自然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环境承载力研究最先是从生态学的概念中发展出来的。1921年,美国人类生态学学者帕克和伯吉斯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这一术语后来被应用于环境科学中,便形成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在我国,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叶文虎教授于1991年最先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他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阀值”。1996年,彭再德进一步明确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即“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因此,区域环境承载力可看做是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适宜程度的一种体现。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进入大发展时期,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高校已经达到小城镇规模,甚至一些地方出现了几十万人规模的“大学城”。高校与地方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承载力概念的引入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2004年贺祖宾等人提出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承载力研究,从概念上分析了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特点、基础条件、约束条件和生态弹性力。2007年何绍福等撰文就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失衡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都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开创式的探索。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自然环境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省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核心是以漳厦泉大都市圈及福州地区为中心的沿海地带。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东部与台湾隔海相望,北、西、南面基本上由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与其他地理单元隔开,形成相对独立的地貌和水系地理单元。本地区核心福建省有80%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地形,粤东、赣东、浙南地区也主要以山地为主,俗语福建地区“八山一水一分田”极为形象地描绘出本地区的地理特征。
本地区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是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大气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地域分布不均,水资源山区多沿海少。区域内河流属山区性河流,流程短,流速急,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和年内变化大,难以利用,存在着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等诸多问题。以泉州市第一大江晋江为例,晋江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包括永春、安溪、南安、晋江以及泉州市区共8个县市区,水资源供给人口约350万人。晋江流域外供水还包括泉州市沿海的惠安、泉港等地,区域人口约250万人。晋江水系承担了泉州地区大部分供水的需求,然而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等原因,泉州地区处于水资源“绝对贫水区”,人均水资源不足400立方米。
此外,本地区人口较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占全省面积33.9%的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5市常住人口占全省总数的68.4%,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较为突出。以泉州市为例,全市人口密度585人/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值的2.14倍,且人口分布不均,沿海区县占了全市总人口的71.8%。泉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台地、平原过渡,平原只占陆地面积的16.55%,多为耕地。镇与工业区则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河谷盆地,与耕地争夺土地资源矛盾较为突出。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环境和土地资源环境状况都不很理想,环境压力较大,地区发展潜力有限。
三、高校发展的新问题
本地区的高校发展目前处于上升阶段。2008年福建省全省高校在校生仅有56.26万人,2011年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70.8万人,校均0.82万人。其中一些学校已经达到或超过小城镇规模,如厦门大学在校生38000多人,专任教师2435人。还有一些大学集聚组成“大学城”,如福州大学、福州师范大学等10个高校都建在福州闽侯上街镇,占地14.5平方公里,这些学校在校生总计超过7万人。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及分校区、新校区的兴建,高校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例如2005年福州大学城溪源河的污染,2009年华侨大学周边浔美渠工业废水污染威胁学校地下水源及城东324国道边焚烧工业垃圾造成空气污染,2009年仰恩大学饮水短缺及污染,2010年厦大生活污水污染海滨等环境问题以及高校普遍面临的校区扩建与地区环境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使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削弱。福建省高校发展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地区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阈值阶段,高校与自然生态环境开始失衡。 高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对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达到一定程度,高校本身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就突显出来,并超越了经济、社会对高校的影响,制约了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自然生态环境对高校的影响力大小是可以通过环境承载力来考量的。本课题选取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地带的泉州仰恩大学为例,就其环境承载力中的短板——水资源进行承载力分析,试图找出环境承载力与高校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仰恩大学的发展情况是目前本地区高校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在扩招的同时忽略了生活基础建设,而且在学校早期建设规划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而建在远离市区的偏远乡镇,没有考虑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这与目前许多高校在城市郊区或城乡结合部兴建新校区或分校区的举措异曲同工。
为了说明本地区环境承载力对高校发展的影响,下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泉州市仰恩大学进行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四、仰恩大学水资源环境承载力
仰恩大学位于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山边村,占地2000余亩,在校师生家属最多时达到16000余人。学校与马甲镇周边共计约26000人的自来水供应依靠马甲镇自来水厂。根据马甲镇自来水厂2009年统计数据,马甲镇居民用水量每年60万立方米,仰恩大学用水量每年240万立方米,合计每年马甲镇自来水厂供水量为300万立方米(约合每天8219.178立方米)。
仰恩大学所在的马甲镇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可由以下公式计算:
R=CM/Q
其中:R=供水能力(人);C=供水量(L/天);M=生活用水供水比例(%);Q=生活用水量标准(L/人·天)。
引入C=8219178 L/天;M取泉州市平均值15.3%;Qmax=180 L/人·天,Qmin=120 L/人·天;则Rmax=10479人,Rmin=6986人。(相关数值取自泉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国家标准编号 GB/T 50331-2002。)
水资源承载力公式为:
P=S/R
其中:P=水资源承载力;S=区域人口(人);R=供水能力(人)。
当P>1说明水资源承载力不足,P<1说明水资源承载力足够。
取S=26000人,则仰恩大学所在地水资源承载力3.72>P>2.48。对于仅供镇级规模供水的马甲自来水厂而言,仰恩大学是个极大的负担,可见当地水资源承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地方发展。
以仰恩大学暴露出的水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的情况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在建设规划阶段对基础建设,特别是生活相关的基础建设缺乏相应的重视。除了社会分工的问题外,高校本身也忽略了作为一个社会地理单元的特性,特别是目前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达到小城镇规模,已经不再是改革开放前期千百人级别的“单位”性质。仰恩大学1988年建校时学生600人,到21世纪初发展到近2万人规模,期间学校多次扩建,但并未解决相应的生活基础建设问题,特别是忽视了水资源的配套建设,缺水、浪费水、饮水不合格等水资源问题成为学校发展的一大阻碍。2009年福建沿海地区大旱,马甲镇及仰恩大学分时段限时供水长达数月,经媒體报道后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根据《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国家标准编号 GB/T 50331-2002)福建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为120~180L/人·d。根据泉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市区自来水供水中居民家庭用水量5543.71万立方米,用水人口200万人,用水量75.94L/人·d,仅为全国标准的42.2%~63.3%,可见泉州地区处于供水严重缺乏地区。在这一地区若是规划建设万人级别的高校,必须对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考量。
又根据调查,仰恩大学人均用水是马甲镇居民的2倍多,其中大部分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而产生的管网损耗,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学校管理落后、设备老化导致的人为浪费。基础设施落后与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在城郊或郊区尤其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及技术水平等原因,马甲镇自来水水质难以得到保证,自来水红线虫、泥浆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五、结论
根据仰恩大学的经验,笔者对海西地区核心地带漳厦泉地区及福州地区高校集中的几个区域进行了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除仰恩大学外,其他相关数据来源于2010~2011年各地水资源公报及地方年鉴。水资源承载力数据见表1。
可以清楚地看到,海峡西岸经济区水资源缺乏是一常态。除了新建的漳州开发区外,其他地区都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补充水资源,比如厦门的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闽侯的闽江北水南调工程。而漳州开发区因为目前入住人口较少,因此P值还处于可承受范围内,但当按其长期规划区域人口底线达到24万人时,其供水能力必须在现有的10万立方米/d的基础上提高4倍以上,否则将难以保证该地区的正常发展。受环境资源承载力的限制,海峡西岸经济区在进行开发时必须首先满足水、土地、空气等基本生活保障条件。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地方环境问题将成为整个地区发展的最短板。
对高校而言,海峡西岸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的薄弱对如何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个大难题,不论是采取迁址、办分校、办大学城等手段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以水资源为代表的环境资源的制约。而且,新开发地区或城市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也同样消弱了该地区的资源承载力。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相应控制学校规模、加强基础保障建设外,高校必须重视自身的社会地理单元属性,审慎决策,积极参与地方基础建设,与地方发展和谐同步。
参考文献:
[1]贺祖斌.论高等教育生态区域的非均衡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
[2]林伟东.晋江流域及其沿海供水区水资源和用水现状浅析[J].水利科技,2004,(3):12.
[3]郑伟民.泉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1,19(4):47-50.
[4]林广斌.泉州市水资源与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建设探讨[J].广西水利水电,2011,(1).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