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茶馆还在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tuo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太平湖》养成记排练笔记的习惯
  和于老合作的第一部也是惟一一部戏是《太平湖》,在这部戏里,于老饰演老舍,而我当时只是个跑龙套的年轻演员。那时候于老的身体状况已经不是太好了,有的时候会忘台词,甚至可能会因为身体的疼痛无法继续,但是先生还是瞒着很多人,继续努力地用心塑造着老舍这个形象。他总是会说,如果自己在台上出现什么问题,比如忘词了,一定要帮他托着点儿,帮他遮掩过去。
  在排《太平湖》的时候,我总是会看到于老在记排练笔记,记录下对角色、对剧本的理解和分析。当时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一定要记录下来,对他的这个习惯很不理解,也根本不敢去看他的笔记,毕竟那时我只是个年轻的小演员。可是没成想,于老的这个工作习惯后来却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如果有什么新想法,或者是其他导演、演员说的某句话给了我启发,我都会记录下来。我不喜欢用电脑打字,还是习惯用钢笔或者铅笔在本子上写,有的时候,可能一天只在本子上写一句话,比如只写了今天排了几幕戏,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很多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至少可以知道那一天我都做了些什么。
  时至今日,看过《太平湖》的人可谓寥寥,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于老曾塑造过老舍这个形象。而在当时,于老饱受病痛的折磨,自己也知道这部戏的前景可能不会太好,但是为了完成对老舍先生的追忆,向老舍先生的艺术成就致敬,也为了达成自己心中一直以来的夙愿,为了北京人艺能推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于老还是在坚持着要排好这部戏。
  现在大家追忆于老,总是会提到《茶馆》中的王利发、《龙须沟》里面的程疯子和《骆驼祥子》里面的老马,这些所谓经典的角色。但其实在我看来,不管是哪部戏,不管塑造的形象有没有成为经典的可能,于老都是在很用心地去排,这才是让我最敬重的地方。很多人都认为于老在人艺排的最后一部戏是《茶馆》,其实不是这样的,于老在人艺排的最后一部戏应该是《新居》。1989年排《新居》这部戏时,于老的身体状况已经不是太好了,但他还是想排这部戏,尽管他心里很清楚,《新居》绝达不到《茶馆》的高度,人物形象也不可能像王掌柜那样深入人心。那是一个好剧本极其匮乏的年代,人艺的发展比较艰难,即使身体已经不允许了,于老却依然很用心地排戏,很认真地记台词,他希望在这个艰难时期自己能够起到领头的作用,希望他们所开创的人艺的演剧风格能够得到传承。所以哪怕是演一个小角色,哪怕他知道这个剧的前景会很不好,他还是坚持下来了。先生说,戏大于天,也是这个道理吧。


  于是之召唤我回人艺
  1989年,我从人艺学员班毕业,申请去德国。在此之前,德国教授已经给我发过了三次邀请函,但是当时剧院考虑到我还没有毕业,而且希望将来可以重点培养我,尤其是在我排完《北京人》之后,很多老师觉得我是个可塑之才,担心我出国后就不回来了,所以三次邀请函都被剧院扣下了,没让我知道。毕业之时,我觉得自己还是想去德国学习一下,就去找于是之老师办理相关手续。我记得于老只是问我:“想好了?真的想去?”然后他就盖章了。临走之前,我又见到了于老师,他当时只和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小冯,你以后如果还回来,就再回人艺啊!”也许当时他只是说了一句客套话,但是在我看来他是想告诉我,如果有一天我想回国发展了,那我还能回到人艺当演员,人艺还要我。
  在德国学习两年之后,我觉得自己找不到未来的方向,不想继续留在国外了。我觉得自己还是想当演员,不能从二十多岁开始就在德国混日子。于是我回国了。回国后的第二天,我就去了人艺剧院。刚进门的时候,遇到了好多年轻演员,大家看到我,都叽叽喳喳地问我是不是回国探亲,怎么又回来了。我还来不及一一回答,一转头就在楼梯口看到了于是之老师,他当时正下楼送完客人,刚好就碰到了我。那一刻,于老也只是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他说:“小冯啊,你回来啦,那还是回剧院吧!”其实当时我本来只是想回剧院看看,还没有决定要不要真的回去,但听了于老这句话,我立马就说:“好的,好的!”然后于老师安排我回剧院办手续,我就这样又回到了北京人艺。
  如果不是于老逝世,我可能都不会想起这些平淡的细节,现在回想起来,缘分真的是很奇妙的东西,命运亦是如此。当年若不是那般巧合地遇到于老,或者若是他没有跟我讲出那样一句简单的话,可能我就不会回人艺了,可能我现在还在德国混日子,那我也就不是今天的冯远征了。我想,若是今天于老还健在,我们一起回忆起这段往事,他应该已经不记得自己曾说过什么了。这对他来说是太平常的一句话,因为他一直都是这般地惜才爱才,但是对于我,这句话真的太重要了。


  于是之老师,再见!
  前几天看到有人发微博说,1992年于老最后一次演王利发,谢幕时,一个女孩儿用童声喊道:“王掌柜!永别了!”后来还有媒体引用了这条微博。但其实当时我正在现场,事实不是这样的。
  那是于老最后一次演《茶馆》,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不好了。说实话,那出戏演得不是非常成功,因为身体原因,于老忘了很多词。在后来回忆时他也说到了这一点,因为那场戏没演好,于老心里一直很难受,觉得有愧于观众。但是当时热情的观众并没有在乎这些,演出谢幕后,掌声持续了很久,于老一直说着“谢谢,谢谢大家”。这个时候,掌声慢慢小了,出现了一个静场,或许是当时观众以为于老要说点什么,但是于老什么也没说。观众席里有人打出了横幅,写着“北京人艺万岁”之类的字样,突然,观众席里有一个像是大学生的男生喊了一声“于”,就顿住了,可能他觉得直接这样喊不太礼貌,紧接着,他又喊道:“于是之老师,再见!”当时场上掌声雷动,很多人都哭了,我也哭了,于老的眼泪也一下就掉下来了。
  那天我还特意花了5块还是10块钱买了件T恤衫,想留下于是之老师和其他老艺术家们的签名。但直到谢幕之后,我才敢去找他们要签名。于是之老师签得不是很好,但特别工整,不像他以前的签字,可能是因为太累了,可能是因为心里难过,觉得自己演得不是特别好。
  于老躺在床上不能演戏已经十几年了,但是我们还是反复提起他,现在他去世了,很多人都觉得非常惋惜,这不只是因为他的戏好,更是因为他对艺术执著的追求,对后辈的用心扶持,为人艺发展的呕心沥血。他就是一杆大旗,他和老舍先生、焦隐菊先生这些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开创了北京人艺的演剧风格。人艺的戏之所以和其他剧院的戏不一样,就是因为人艺对艺术、对剧本、对角色都有着独到的理解,这就是人艺特有的演剧风格。于老是开创者,是旗帜性的人物,之前很多年,虽然他躺在床上人事不知了,但我们知道他还是在的,我们心里就还是安定的,就有主心骨,而现在,他走了。
  在学员班的时候,我们都叫他于老师,包括林连昆老师也是,谁要叫他院长他跟谁急。他们老一辈的人之间则是叫“小于子”、“小林子”,当时我们还偷着乐,说,这么大岁数了还叫“小于子”。于老不会摆官架子,不会油嘴滑舌,只是专心于艺术,用心教我们排戏,他是一个艺术家型的院长。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年轻人和他都没有距离,我们可以找他去谈心,相处非常融洽。当然,在排戏时如果没有演好,他也会很严肃地教育我们,脸会拉下来,语气也很不好,但这不是说他对学生不好,只是因为心里着急,怕我们不能继承北京人艺的精髓。
  于老去世后,很多人说“王利发永别了”、“程疯子永别了”,我想说的是,没有永别,因为于老塑造的人物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心里了。而且,于老塑造的很多形象也已经被新一代演员继承过来,他们还在演着《龙须沟》,演着《骆驼祥子》,演着《茶馆》。没有永别,没有谢幕,于老走了,但他的艺术生命还在延续着。我们要继承于老的精神,延续他未完成的愿望,发扬北京人艺的演剧风格。这些都是于老一生的夙愿,现在,也应该是每一个中国话剧人的心愿。
其他文献
BQ =《北京青年》周刊S=孙云晓  为什么不倡导中学生恋爱,却鼓励交往?  BQ:早恋不只是青少年间的流行话题,小学里也有男女生的爱慕吸引,作为教育专家,你怎么定义早恋?什么是早,什么是晚?  S:早恋是一个模糊、不科学的概念,客观地描述应该叫“青春期恋爱”。国际上普遍认为青春期,也就是性发育的阶段在10-20岁。在这之前只是喜欢、友谊或者模仿。有的小学生也会写情书,但没有性发育作为基础,不叫恋
期刊
见到胡海泉、陈羽凡哥儿俩的时候,他们说到了几天前在北京开唱的“英国乐坛常青树”埃尔顿·约翰。  埃尔顿65岁了,穿着蓝色西装在舞台上熠熠闪光。  海泉侧头对羽凡说:“嘿!你看到他那个吉他手了吗?比埃尔顿年纪还大,挺酷的!”  中国流行音乐开始不过33年,乐队、组合比歌手更少。羽泉组合成立于1998年,已经十四年了,他们还是那样,羽凡直言直语,海泉亲切柔和,两人配合默契。  我问:“那你们会成为一支
期刊
甜蜜的情人节,你们想要时刻依偎在一起,想要十指紧扣,想要把一切幸福分享。别忘记了皮肤保养,也是可以两个人一起享受的事!很多护肤品和护肤本身并不分男女,只是有些产品在包装、香味等方面有时候讨好男性或女性一些,现在,试试共享这份带着爱的保养吧!  面对面,泥浆面膜一起做  清洁泥浆——最适合两个人在一起共享保养的一款产品了。  不要以为这种产品只是油性肌肤的专属,谁的脸上没有点污垢油腻呢,哪怕干性皮肤
期刊
如果还记得学院风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风靡全球,面对现在的风潮脉络,难免会激起人们怀旧的伤感情绪。没错,那个时代似乎真的过去了,百褶裙,带着白条的鸡心领毛衫,对扣大衣,还有那些被绣得紧密结实的校徽。这些从校服发展而来的时尚风格看起来是那样青春洋溢,充满单纯与反叛的机能。然而现在,这些都已经变得不再那么炙手可热,被人艳羡了。    今年,Aubin &Wills品牌的关门大吉、Ralph Lauren
期刊
近来,小成本文艺片《万箭穿心》颇受好评,在豆瓣电影口碑榜上始终位列前三名。片中女主角颜丙燕在片中的精彩表演也成了热议的话题,“她的戏能说明一切,虽然颜丙燕长得普通,可演得不简单!她是中国最好的女演员,没有之一”。 倪萍在《万箭穿心》首映会上如此褒奖她。  颜丙燕并非大家陌生的女演员,她曾凭借《红十字方队》、《远山的红叶》和《爱情的牙齿》等影视剧,先后获得金鹰奖、金鸡奖等多项殊荣。  有人说一个好的
期刊
欧阳应霁  香港跨媒体创作人  出生时间:1961年  购房时间:1992年(31岁)  “买房也好,租房也罢,都无法从中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  1990年年初,欧阳应霁毕业工作,父母给他付了首付,他买了第一套房子。在香港,地少人多,房子是每一个香港人生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欧阳应霁自己没有买房子的概念,倒是他刚毕业出来工作,父母便告诉他钱准备好了,连地方都看到了,可以买房了。“香港的父母都很厉害
期刊
在一个特殊的夜晚,每年一次的杰里科猫的家族庆贺会上,每个猫依次向来访的人类解释他们是谁,并且指出猫有三个名字:家庭里日常使用的名字,较高雅文气的名字和秘密的名字。年轻天真的白猫维多利亚跳起了独舞《请到杰里科舞会来》作为开场,他们正在等待他们的领袖——英明的老杜特洛诺米,今晚将由他挑选一只杰里科猫,这只猫将被派到九重天上获得新的生命。每一只猫都用歌曲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成为获得重生
期刊
“豹”发生机的魅力  试驾2013款捷豹XJ    从温度逼近零下的北京来到三亚,湿润的空气让呼吸一下子顺畅了不少。正如同这次三亚2013款捷豹XJ的试驾一样,在没有车队,没有固定路线的自由试驾中充分感受到了全新动力总成带来的生机。  一路上,优美的风景并没有抢占2013款捷豹XJ的魅力。作为捷豹的旗舰车系,标志性的金属阴影豹脸、镀铬处理的网状进气格栅、猫爪LED尾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期刊
“每个爱喝咖啡的人都有一个咖啡梦,既然那么喜欢,不如经营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馆吧。”  这是很多个性咖啡馆老板的创业初衷,也是陈小姐“试水”咖啡馆的初衷。为了自己的咖啡梦,陈小姐辞去了平面设计师的工作,与朋友在某高校附近开了一家阿根廷风格的咖啡馆。  考虑到咖啡馆的风格基调、地价成本和客源市场,不少像陈小姐一样的创业者选址于租金低廉的校园周边或文化街区。于是,校园周边的咖啡馆热迅速升温,有文化气息的
期刊
冯唐为她离婚、“央视最穷主持人”......  最近,有关柴静的谣言又满天飞了。  关于冯唐一事,柴静只字未回应;关于“央视最穷主持人”的标签,若干天后,柴静选择写了一份简短的声明。  “只要跟我的职业有关,跟我供职的单位有关,我是一定要出来澄清的。但工作之外,那是我的私生活。你们愿意怎么讲就怎么讲,跟我无关!”柴静说,这是她的原则。  在这个人人都马不停蹄地追逐着名、利的时代,柴静似乎有些和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