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教学也是如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许多人习以为常的教学细节值得我们反思。下面就“举手回答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
【现状】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是所有老师所期盼的。上课学生举手,课堂气氛活跃,老师讲课也有精神。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你来回答……很好……有谁要补充的吗?请举手……”“他的回答大家同意吗,同意的举手……”“和黑板上结果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胆大一点举手发言呀,今天举手的怎么这么少了呢?是不是后面有听课的老师呀?”……
举手回答问题,中低年级的学生无所顾忌、敢说敢为,为了抢夺发言权有的离开座位,有的站到凳上,有的说:“老师给我……给我……”老师如果没有叫到他,立刻叹了一口气……;高年级学生害怕发言,课堂气氛常常冷冷清清,有举手的也是那些很优秀的学生,老师的问题一出来他们就有话要说,课堂经常是这些学生包了场,其他学生也就不去和他们抢了,老师没有办法就经常让这些学生回答。在公开教学等许多课堂教学展示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了这些学生,老师上课可以说是很轻松的就把一节课完成了。有的公开课为了突出面向全体,他们首先是小组讨论而后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到讲台上进行展示。其实在小组当中发言最积极的还是那些优秀的学生。
【弊端】
我不能否认,举手回答问题是学生上课动脑筋的表现。这些学生可以帮助老师度过一些关卡,许多学生能把老师要说的话全部说出来。存在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一是举手的多是优秀的学生。老师如果找学生回答问题,也就只能是这些优秀的学生,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在一些公开教学的过程中,一个问题出来了,有的同学思维敏捷,他们能很快对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优秀的学生在每一个班级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同学思考问题不是很敏捷,往往要经过几个岔道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道路,有的学生甚至要一小步一小步的走才能理解老师或者优秀学生认为很简单的东西。这样教师就不能面向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教学。
二是 “举手回答问题”事实上不是说学生举了手,就一定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它还包含着“即使举手,未经老师允许也不能回答问题”的“潜规则”。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大多出于两方面考虑:首先是维持课堂“秩序”,借以发现他们是否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实际是一种规范纪律的做法;其次才是了解学生接受学习的情况。因为课上很难做到让举手的同学一一交流。因此,这个规定让学生没有了自由,是对学生个性、思维、表达的压抑,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试想,有了自己的发现,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却因为未获点名回答而不能予以展示,其结果会让人大失所望。一旦让学生失去了得到鼓励机会,进而没有了成就感,没有了兴趣,也就没有了“合作”与“探究”的激情。
三是老师很难从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情况得到正确的反馈信息。这个问题哪些学生认真听了,认真思考了,还有哪些学生没有答案;是没有认真听讲,还是这个问题对他们就有一定的难度,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的就不知道了。就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说遇到了好多这样的学生,上课听讲很认真,就是很少举手发言,可是在解决问题时很好,考试常常95分以上;也有些学生课堂上老师问题一出他就举手发言,课堂上好像思考很积极,在完成作业时往往错误百出。
【优化】
一是课堂教学评价观念的转变。如评价教师的行为时课堂气氛要宽松、民主、平等;评价学生时,适时恰当,有激励性,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这样一来老师就要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课堂的氛围不但好,而且也可看出哪些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凸显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习的也很轻松。曾经有位老师知道有领导要听他的课,要求学生全部举手,只不过举手有点不同,会的同学举起的是右手,不会的学生举起的是左手。那位老师一看就知道该提问谁了。这样的课堂领导看了高兴,教师教学的也很轻松。
二是课堂上可以改变举手的方法,让不会的学生举手。让这些学生回答到底不懂在什么地方,是题意不懂,还是教材中的情景偏离了这些学生的生活实际,还是思维存在障碍,还是以前的知识没有学好存在漏洞……这些问题的呈现就是教师教学的起点,而后这些学生还不能解决的东西再由老师帮助大家一起解决。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效果显著。
三是许多的教学内容可以不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反馈。例如不少老师在教学计算的时候,总会准备口算练习,或用大屏或用小黑板或用口算卡片,学生整齐地举起手抢着回答。有的老师还会“开火车”按照一定顺序一个接着一个说呢!其实数学教学许多的环节要培养学生独立计算的习惯,可以让学生首先独立去思考,独立解决,这样班级里所有的学生都经历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而后进行集体校对,找出有问题的学生,找出有障碍的地方,这样学生学习的目标就会更加明确。
方法的好與坏不能一概而论,能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就是好的方法,举手回答问题也是如此。
【现状】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是所有老师所期盼的。上课学生举手,课堂气氛活跃,老师讲课也有精神。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你来回答……很好……有谁要补充的吗?请举手……”“他的回答大家同意吗,同意的举手……”“和黑板上结果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胆大一点举手发言呀,今天举手的怎么这么少了呢?是不是后面有听课的老师呀?”……
举手回答问题,中低年级的学生无所顾忌、敢说敢为,为了抢夺发言权有的离开座位,有的站到凳上,有的说:“老师给我……给我……”老师如果没有叫到他,立刻叹了一口气……;高年级学生害怕发言,课堂气氛常常冷冷清清,有举手的也是那些很优秀的学生,老师的问题一出来他们就有话要说,课堂经常是这些学生包了场,其他学生也就不去和他们抢了,老师没有办法就经常让这些学生回答。在公开教学等许多课堂教学展示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了这些学生,老师上课可以说是很轻松的就把一节课完成了。有的公开课为了突出面向全体,他们首先是小组讨论而后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到讲台上进行展示。其实在小组当中发言最积极的还是那些优秀的学生。
【弊端】
我不能否认,举手回答问题是学生上课动脑筋的表现。这些学生可以帮助老师度过一些关卡,许多学生能把老师要说的话全部说出来。存在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一是举手的多是优秀的学生。老师如果找学生回答问题,也就只能是这些优秀的学生,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在一些公开教学的过程中,一个问题出来了,有的同学思维敏捷,他们能很快对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优秀的学生在每一个班级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同学思考问题不是很敏捷,往往要经过几个岔道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道路,有的学生甚至要一小步一小步的走才能理解老师或者优秀学生认为很简单的东西。这样教师就不能面向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教学。
二是 “举手回答问题”事实上不是说学生举了手,就一定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它还包含着“即使举手,未经老师允许也不能回答问题”的“潜规则”。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大多出于两方面考虑:首先是维持课堂“秩序”,借以发现他们是否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实际是一种规范纪律的做法;其次才是了解学生接受学习的情况。因为课上很难做到让举手的同学一一交流。因此,这个规定让学生没有了自由,是对学生个性、思维、表达的压抑,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试想,有了自己的发现,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却因为未获点名回答而不能予以展示,其结果会让人大失所望。一旦让学生失去了得到鼓励机会,进而没有了成就感,没有了兴趣,也就没有了“合作”与“探究”的激情。
三是老师很难从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情况得到正确的反馈信息。这个问题哪些学生认真听了,认真思考了,还有哪些学生没有答案;是没有认真听讲,还是这个问题对他们就有一定的难度,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的就不知道了。就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说遇到了好多这样的学生,上课听讲很认真,就是很少举手发言,可是在解决问题时很好,考试常常95分以上;也有些学生课堂上老师问题一出他就举手发言,课堂上好像思考很积极,在完成作业时往往错误百出。
【优化】
一是课堂教学评价观念的转变。如评价教师的行为时课堂气氛要宽松、民主、平等;评价学生时,适时恰当,有激励性,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这样一来老师就要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课堂的氛围不但好,而且也可看出哪些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凸显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习的也很轻松。曾经有位老师知道有领导要听他的课,要求学生全部举手,只不过举手有点不同,会的同学举起的是右手,不会的学生举起的是左手。那位老师一看就知道该提问谁了。这样的课堂领导看了高兴,教师教学的也很轻松。
二是课堂上可以改变举手的方法,让不会的学生举手。让这些学生回答到底不懂在什么地方,是题意不懂,还是教材中的情景偏离了这些学生的生活实际,还是思维存在障碍,还是以前的知识没有学好存在漏洞……这些问题的呈现就是教师教学的起点,而后这些学生还不能解决的东西再由老师帮助大家一起解决。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效果显著。
三是许多的教学内容可以不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反馈。例如不少老师在教学计算的时候,总会准备口算练习,或用大屏或用小黑板或用口算卡片,学生整齐地举起手抢着回答。有的老师还会“开火车”按照一定顺序一个接着一个说呢!其实数学教学许多的环节要培养学生独立计算的习惯,可以让学生首先独立去思考,独立解决,这样班级里所有的学生都经历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而后进行集体校对,找出有问题的学生,找出有障碍的地方,这样学生学习的目标就会更加明确。
方法的好與坏不能一概而论,能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就是好的方法,举手回答问题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