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司绩效是一个公司营运情况的一个表现,在我国,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股权激励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广收到关注。本文对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并对我国目前的公司治理制度现状进行了分析,列举了我国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相关评论。
关键词:公司绩效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评价
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研究的内容不只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作用,也同样包含找到最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来保证公司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维护公司多方面利害相关者的利益。”从狭义上来看,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管理层之间的关系;从广义上看,公司治理还包括公司与如客户、供应商、债权人、员工、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法律、法规等。
一、相关治理理论与模式
自从Berle and Means(1932)提出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以来,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公司治理进行了研究并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股东治理模式与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1、股东治理模式
一部分学者认为,公司治理的焦點在于股东的利益,也就是“股东治理模式”。Jensen and Meckling(1976)指出代理成本的存在导致了MM理论的无效性,并且认为公司治理应该从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方向解决问题,即公司治理的重点在于使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利益趋于一致。而Fama and Jensen(1983)进一步提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问题,其核心在于如何降低代理成本:代理成本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且当代理成本降低为零时,公司绩效达到最好。该观点就是股权激励机制的建立基础,并且在目前被广为采用。
Morck,Shelfer和 Vishny(1988)对1980 年《财富》杂志500 强公司的内部人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之间进行了实证研究,经过回归分析发现管理层层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5% 以下时,管理层持股比例每增加1%,托宾Q增加0.062;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5%到25%之间时,管理层持股比例每增加1%,托宾Q 下降0.016;当管理层持股比例超过25% 时,经理层持股比例每增加1%,托宾Q 增加0.008。这种管理层持股比例在5%到25%之间,公司绩效却更差的现象被称为“entrenchment effect”,是因为当管理层拥有一定的投票权但不能对公司的抉择产生绝对性的影响的时候,管理层会尽力摆脱董事会的控制,倾向于选择利于自己却有害于其他股东权益的行为所造成的。
2、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有些学者认为在公司治理问题中,应该把利益相关者放在与股东相同的位置上,也就是“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Cochran and Wartick(1988)认为,公司治理不只是解决管理层和所有者之间的问题,而是高级管理人员、股东、董事会和公司的其他相关利益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特定的问题。而Blair作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最主要倡导者,在1995年提出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拥有公司,如何控制公司,风险和收益如何在公司的一系列组成人员,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用户、供应商以及公司所有的社区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的观点。目前,学者们越来越倾向于把利益相关者纳入公司治理内涵的该理论。
二、我国上市公司现状
为了推动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上市公司运作,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证监会与国家经贸委于2002年1月7日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从股东与股东大会、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董事与董事会、监事与监事会、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利益相关者、信息披露与透明度七个方面对上市公司治理进行规范整理约束。
目前我们国内是以股东治理模式为主流,但也不排除利益相关者对于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影响。近几年中国公司治理制度不断完善,股东权利(特别是中小股东的权益)得到提升,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也得到重视,信息披露制度透明化,董事会职责和监事会职责等主要部分治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三、国内相关研究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2006)对1147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对中国上市司治理指数与公司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将最为常用的净资产收益率(ROE) 、总资产收益率(ROA)、每股收益( EPS)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OCF) 、托宾Q 值等公司绩效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 分别以上市公司治理指数、控股股东行为指数、董事会治理指数、经理层治理指数、信息披露指数、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监事会治理指数作为实验变量,探究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制度、董事会、监事会等方面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10%的显著性水平下,控股股东治理机制与董事会构成目前对公司绩效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影响;但是独立董事制度正向影响着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并且发现有效的监事会治理机制可能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
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所采用的财务指标大多数是ROE、ROA、EPS、托宾Q等指标,而这些指标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是有用的,对于短期投资者来说却没有多大的用途。因为即便存在着会计舞弊等操纵指标的现象,但从长期来看偏差还是不明显的,但是财务指标如若受到操控,短期投资者的收益则很难得到衡量。
虽然国内的相关研究只针对于上市公司且并没有很全面的覆盖各个行业,选择的指标也不全面,有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内生性,导致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也能够用来解释部分的所调查的解释变量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2006年第3期
[2] 姚伟峰:公司治理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基于上市公司行业数据的经验分析 企业经济 2013年第2期
[3] 杨光:公司治理与绩效关系研究评述 商业时代 2013年第9期
关键词:公司绩效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评价
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研究的内容不只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作用,也同样包含找到最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来保证公司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维护公司多方面利害相关者的利益。”从狭义上来看,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管理层之间的关系;从广义上看,公司治理还包括公司与如客户、供应商、债权人、员工、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法律、法规等。
一、相关治理理论与模式
自从Berle and Means(1932)提出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以来,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公司治理进行了研究并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股东治理模式与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1、股东治理模式
一部分学者认为,公司治理的焦點在于股东的利益,也就是“股东治理模式”。Jensen and Meckling(1976)指出代理成本的存在导致了MM理论的无效性,并且认为公司治理应该从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方向解决问题,即公司治理的重点在于使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利益趋于一致。而Fama and Jensen(1983)进一步提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问题,其核心在于如何降低代理成本:代理成本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且当代理成本降低为零时,公司绩效达到最好。该观点就是股权激励机制的建立基础,并且在目前被广为采用。
Morck,Shelfer和 Vishny(1988)对1980 年《财富》杂志500 强公司的内部人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之间进行了实证研究,经过回归分析发现管理层层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5% 以下时,管理层持股比例每增加1%,托宾Q增加0.062;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5%到25%之间时,管理层持股比例每增加1%,托宾Q 下降0.016;当管理层持股比例超过25% 时,经理层持股比例每增加1%,托宾Q 增加0.008。这种管理层持股比例在5%到25%之间,公司绩效却更差的现象被称为“entrenchment effect”,是因为当管理层拥有一定的投票权但不能对公司的抉择产生绝对性的影响的时候,管理层会尽力摆脱董事会的控制,倾向于选择利于自己却有害于其他股东权益的行为所造成的。
2、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有些学者认为在公司治理问题中,应该把利益相关者放在与股东相同的位置上,也就是“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Cochran and Wartick(1988)认为,公司治理不只是解决管理层和所有者之间的问题,而是高级管理人员、股东、董事会和公司的其他相关利益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特定的问题。而Blair作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最主要倡导者,在1995年提出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拥有公司,如何控制公司,风险和收益如何在公司的一系列组成人员,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用户、供应商以及公司所有的社区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的观点。目前,学者们越来越倾向于把利益相关者纳入公司治理内涵的该理论。
二、我国上市公司现状
为了推动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上市公司运作,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证监会与国家经贸委于2002年1月7日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从股东与股东大会、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董事与董事会、监事与监事会、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利益相关者、信息披露与透明度七个方面对上市公司治理进行规范整理约束。
目前我们国内是以股东治理模式为主流,但也不排除利益相关者对于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影响。近几年中国公司治理制度不断完善,股东权利(特别是中小股东的权益)得到提升,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也得到重视,信息披露制度透明化,董事会职责和监事会职责等主要部分治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三、国内相关研究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2006)对1147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对中国上市司治理指数与公司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将最为常用的净资产收益率(ROE) 、总资产收益率(ROA)、每股收益( EPS)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OCF) 、托宾Q 值等公司绩效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 分别以上市公司治理指数、控股股东行为指数、董事会治理指数、经理层治理指数、信息披露指数、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监事会治理指数作为实验变量,探究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制度、董事会、监事会等方面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10%的显著性水平下,控股股东治理机制与董事会构成目前对公司绩效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影响;但是独立董事制度正向影响着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并且发现有效的监事会治理机制可能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
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所采用的财务指标大多数是ROE、ROA、EPS、托宾Q等指标,而这些指标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是有用的,对于短期投资者来说却没有多大的用途。因为即便存在着会计舞弊等操纵指标的现象,但从长期来看偏差还是不明显的,但是财务指标如若受到操控,短期投资者的收益则很难得到衡量。
虽然国内的相关研究只针对于上市公司且并没有很全面的覆盖各个行业,选择的指标也不全面,有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内生性,导致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也能够用来解释部分的所调查的解释变量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2006年第3期
[2] 姚伟峰:公司治理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基于上市公司行业数据的经验分析 企业经济 2013年第2期
[3] 杨光:公司治理与绩效关系研究评述 商业时代 201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