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观察,是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诸个环节的记录、分析和研究,得出一些相应的数据,从而来评价一节课,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
2011年6月,教研室贾老师把课堂观察的学习资料发给我和另外两个老师,我读了崔允漷、沈毅主编的书——《课堂观察》。课堂观察需要几个人合作,才能兼顾多个观察维度,我们这个观察组有三个人。自2011年上半年至今 ,教研室贾老师指导我们已观察了数节化学课。我们从不同的观察维度,从量化的角度对一节课进行评价,并将观察量表进行了一些修改。明确了评价一节初中化学课可以从教师素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课堂过程、学生活动、课堂气氛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评价,设置好观察考量表,就可以试着走进课堂进行观察了。
课堂观察的第一节课是2011年6月5日在东升三中观察的申宁老师《酸和碱的复习》,因为《课堂观察》中有一些现成的观察量表,我选择了观察“学生回答类型”方面,直接用书上的量表。记得当时上课前几分钟才看到导学案,上课开始了,感到忙碌无比。鉴于是第一次观察,所以不熟悉,出现较多的是犹豫判断之余有记漏或判断不准的现象。但是醒目的数据第一次让我觉得原来从一定角度评价一节课并不是很难的事,不需要会说许多的理论。我喜欢上了这种评课方式。我观察的"学生回答类型观察量表“中有这样的内容:学生回答类型及频次记录——无回答、机械判断对否(理解为学生简单的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认知、记忆性回答(理解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推理、创造性评价回答(指的是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与推理后的回答),观察的时候,分别用写“正”字的方法,学生个体表现一次写一笔横或竖,满五次就是一个“正”字。
到了6月15日,观察了两节课,一节是申宁的《酸和碱的复习》(再次观察这节示范课,感觉观察的有些到位了),一节是师院附中魏荣梅校长的《化学反应的分类》。在这之前,魏校长给我提建议说,观察的维度应该增加基础知识的落实这块内容,这样我们三个人观察的维度,总起来可以从学生个体参与、基础知识学习、教师理答、导学案编写与实施的有效性等多个维度进行观察记录,合起来的课堂数据记录可以从量化角度整体评价一节课。结合《课堂观察》中的有关观察表格,我进行第一次加工合成,制成了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观察量表。
接下来8月份听了地调中学张艳艳老师的《生石灰干燥剂成分探究》及37中赵菁老师的《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分别是从:学生回答类型、个体学生参与频次方面进行观察。到9月23日,这两节课作为示范课再次进行观察。也是从这两个维度观察。其中个体参与频次的观察,是在观察表中设置了班里每个学生的位置,他或她一节课的回答、板书、个体精彩展示等均是记录的内容,并给以不同的记录标志,这样一节课下来,个体学生的表现一目了然。而学生参与的质量如何,在学生回答类型观察表中有所体现,在另外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观察表中更为突现。总结起来:对赵菁一节课“学生回答类型的观察”,得出这节课学生参与率较高,以认知记忆性回答和推理性回答频次居多,导学案设计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提高。但群答次数较多,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对张艳艳一节课中“学生回答类型的观察”结果是:本节课学生参与率较高,以推理性及创造性回答频次居多,说明老师导学案设计以开发学生思维为主线,重在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从“个体参与度观察”的记录看出,两节课学生参与率都较高,说明老师在设置导学案时还是很注意问题设置的梯度,并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结合其他两位老师从教师教学及目标达成度方面看出这是两节较成功的示范课。
2011年12月20日,我组织西工片老师到27中 听了许建峰老师的一节探究课《金属材料》,有十五位老师参加。许老师是分组学习,探究式实验教学。我带着这5份观察量表,其他老师也积极参与到记录中来。这样一来,大家评课时有依据了。
2012年5月23日,在市中招化学备考会上在36中观察了李民老师的一节复习课。事先我去47中听了一节李老师的随堂课,感受了一下李老师的上课风格及学生的表现情况,于是修改了上一次的个体学生参与度观察量表,设置了一份比较适合本次本类型学生个体表现记录的表格。因为课堂上不少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积极有序,自主学习体现较好。于是我设置的量表突出观察个体学生风采展示(如主动质疑、主动补充、个人应变等),而且还可以兼顾个体参与频次量表的内容,每一组的个体学生表现情况尽收眼底。本节课较以往观察的课堂,没有集体回答,从一定程度反映出老师扎实的功底、精炼的语言等,也有同学个性的张扬与美丽。从参与率来看,比较上次去李老师学校听的一节新课《常见的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的场景,本节课学生性格不够张扬,部分同学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可能源于这次用的不是本校学生,而且在问题设置层次与梯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改进。从学生个人风采展示方面看,有两人积极大胆参与,互帮互助,积极帮助第二组的同学补充,且有一位同学大胆借助电子白板与同学互动。出现这种情况,也跟本班同学的学习水平有关,所以提示我们在上一节观摩课之前,如果是与别的班级或学校的同学合作,要事先进行学情分析,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设置较合理有效的导学案,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一个明确的问题思路,去一步步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另外,本节课因为课前发下去的导学案,没有再收回来查看情况,所以一上课老师先让大家补充、讨论导学案,用时12分钟。导学案要求提前发给学生,上课前还要收上来批阅,以了解学情。
总之,课堂观察作为课堂教学及效果的一种量化评价方式,对于实践经验很丰富,理论基础薄弱的一线教师来讲,经过一点时间的实践与反思,在一定意义上会较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另外,两个人也可以较好的完成对老师、学生、及目标达成方面的观察,既有整体评价,又有个体关注。观察数节课后,熟能生巧,已不再想开始观察时候那样费劲,可以兼顾听讲与观察记录了。但不同的课型要设置对应的观察量表,如何设置一套合理的观察量表,用于我们本校以至大多数的教学课堂,这是这段时间在思考和等待解决的问题。
2011年6月,教研室贾老师把课堂观察的学习资料发给我和另外两个老师,我读了崔允漷、沈毅主编的书——《课堂观察》。课堂观察需要几个人合作,才能兼顾多个观察维度,我们这个观察组有三个人。自2011年上半年至今 ,教研室贾老师指导我们已观察了数节化学课。我们从不同的观察维度,从量化的角度对一节课进行评价,并将观察量表进行了一些修改。明确了评价一节初中化学课可以从教师素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课堂过程、学生活动、课堂气氛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评价,设置好观察考量表,就可以试着走进课堂进行观察了。
课堂观察的第一节课是2011年6月5日在东升三中观察的申宁老师《酸和碱的复习》,因为《课堂观察》中有一些现成的观察量表,我选择了观察“学生回答类型”方面,直接用书上的量表。记得当时上课前几分钟才看到导学案,上课开始了,感到忙碌无比。鉴于是第一次观察,所以不熟悉,出现较多的是犹豫判断之余有记漏或判断不准的现象。但是醒目的数据第一次让我觉得原来从一定角度评价一节课并不是很难的事,不需要会说许多的理论。我喜欢上了这种评课方式。我观察的"学生回答类型观察量表“中有这样的内容:学生回答类型及频次记录——无回答、机械判断对否(理解为学生简单的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认知、记忆性回答(理解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推理、创造性评价回答(指的是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与推理后的回答),观察的时候,分别用写“正”字的方法,学生个体表现一次写一笔横或竖,满五次就是一个“正”字。
到了6月15日,观察了两节课,一节是申宁的《酸和碱的复习》(再次观察这节示范课,感觉观察的有些到位了),一节是师院附中魏荣梅校长的《化学反应的分类》。在这之前,魏校长给我提建议说,观察的维度应该增加基础知识的落实这块内容,这样我们三个人观察的维度,总起来可以从学生个体参与、基础知识学习、教师理答、导学案编写与实施的有效性等多个维度进行观察记录,合起来的课堂数据记录可以从量化角度整体评价一节课。结合《课堂观察》中的有关观察表格,我进行第一次加工合成,制成了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观察量表。
接下来8月份听了地调中学张艳艳老师的《生石灰干燥剂成分探究》及37中赵菁老师的《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分别是从:学生回答类型、个体学生参与频次方面进行观察。到9月23日,这两节课作为示范课再次进行观察。也是从这两个维度观察。其中个体参与频次的观察,是在观察表中设置了班里每个学生的位置,他或她一节课的回答、板书、个体精彩展示等均是记录的内容,并给以不同的记录标志,这样一节课下来,个体学生的表现一目了然。而学生参与的质量如何,在学生回答类型观察表中有所体现,在另外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观察表中更为突现。总结起来:对赵菁一节课“学生回答类型的观察”,得出这节课学生参与率较高,以认知记忆性回答和推理性回答频次居多,导学案设计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提高。但群答次数较多,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对张艳艳一节课中“学生回答类型的观察”结果是:本节课学生参与率较高,以推理性及创造性回答频次居多,说明老师导学案设计以开发学生思维为主线,重在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从“个体参与度观察”的记录看出,两节课学生参与率都较高,说明老师在设置导学案时还是很注意问题设置的梯度,并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结合其他两位老师从教师教学及目标达成度方面看出这是两节较成功的示范课。
2011年12月20日,我组织西工片老师到27中 听了许建峰老师的一节探究课《金属材料》,有十五位老师参加。许老师是分组学习,探究式实验教学。我带着这5份观察量表,其他老师也积极参与到记录中来。这样一来,大家评课时有依据了。
2012年5月23日,在市中招化学备考会上在36中观察了李民老师的一节复习课。事先我去47中听了一节李老师的随堂课,感受了一下李老师的上课风格及学生的表现情况,于是修改了上一次的个体学生参与度观察量表,设置了一份比较适合本次本类型学生个体表现记录的表格。因为课堂上不少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积极有序,自主学习体现较好。于是我设置的量表突出观察个体学生风采展示(如主动质疑、主动补充、个人应变等),而且还可以兼顾个体参与频次量表的内容,每一组的个体学生表现情况尽收眼底。本节课较以往观察的课堂,没有集体回答,从一定程度反映出老师扎实的功底、精炼的语言等,也有同学个性的张扬与美丽。从参与率来看,比较上次去李老师学校听的一节新课《常见的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的场景,本节课学生性格不够张扬,部分同学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可能源于这次用的不是本校学生,而且在问题设置层次与梯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改进。从学生个人风采展示方面看,有两人积极大胆参与,互帮互助,积极帮助第二组的同学补充,且有一位同学大胆借助电子白板与同学互动。出现这种情况,也跟本班同学的学习水平有关,所以提示我们在上一节观摩课之前,如果是与别的班级或学校的同学合作,要事先进行学情分析,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设置较合理有效的导学案,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一个明确的问题思路,去一步步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另外,本节课因为课前发下去的导学案,没有再收回来查看情况,所以一上课老师先让大家补充、讨论导学案,用时12分钟。导学案要求提前发给学生,上课前还要收上来批阅,以了解学情。
总之,课堂观察作为课堂教学及效果的一种量化评价方式,对于实践经验很丰富,理论基础薄弱的一线教师来讲,经过一点时间的实践与反思,在一定意义上会较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另外,两个人也可以较好的完成对老师、学生、及目标达成方面的观察,既有整体评价,又有个体关注。观察数节课后,熟能生巧,已不再想开始观察时候那样费劲,可以兼顾听讲与观察记录了。但不同的课型要设置对应的观察量表,如何设置一套合理的观察量表,用于我们本校以至大多数的教学课堂,这是这段时间在思考和等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