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庆活动。不久前,应贵州朋友之邀,我们来到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参加了那里一年一度的水族端节。
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语称“借端”“过端”。依据水族典籍水书、水历的规定,端节在水族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和预祝来年幸福的盛大节日。水历把一年也分为十二个月和四季,把农历九月作岁首,每逢亥日,水族各地依传统在各村镇分批过节,要分7批持续两个多月才能过完,号称史上最长的节日。
抵达三都县城已是下午时分,我们首先参观了水族博物馆。馆内设有水族历史及文化两大展区的30多个展位,展品内容丰富,文化独特,这里我们见到了许多代表水族文化的展示,例如:水书,这一古老文字及著名的民间工艺——马尾绣。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17个民族保留有自己传统的文字,水书是其中之一。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县里成立了水书研究院,使这一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字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解说员告诉我们,1957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如今已过60周年。目前,全国水族人口约41万余人,半数以上聚居于三都。
端节源于以血缘为群体的宗教祭典活动。过节日期从水历十二月至新年二月(相当阴历八至十月),据传端节原来只过一批,因为水族人发展壯大散居各地难以见面,逐渐形成相互走访过节的习俗。每临端节,到处看到水族人忙碌的身影,他们筹备鸡鸭鱼肉果蔬,以备祭祖待客。
我们赶上的这一批端节是在三都县的三洞和中和等几个乡镇。除夕夜,朋友把我们安排在妙良村的村书记家,一进客厅,看到门的正对面墙上悬挂主人祖先的大幅照片,下面摆设的供台,供奉素食祭品,以祈祷祖先保佑后代平安健康。
书记家有三兄弟,每逢节假日,兄弟几家都要回到祖宅。楼上楼下约有十几间客房,白瓷砖铺地,装修非常干净。客厅设置地桌及小木凳,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就坐吃饭,饭食相当于内地的涮锅,大家围在一起吃新鲜的涮肉和土白菜,喝自酿的米酒。韭菜鱼更是家家必备的美食。制作方法是把鲤鱼处理干净,鱼背上切几刀,以便更好的入味,晾干水分把调料加好包上韭菜上锅蒸,出锅的韭菜鱼香气浓郁,味道鲜美。
水族的年夜非常热闹,开席前家家户户把祖传的铜鼓、皮鼓置于客厅尽情敲打,平添了欢乐的气氛,大家开怀畅饮,以示辞旧迎新。期间不断有亲朋好友前来拜访,都要留下吃饭喝酒。直至半夜两、三点,村邻间依然有走动串亲的乡人,此起彼伏的“哟、哟”声从各家传出,朋友说,那是类似于汉族“干杯”一类的祝福。
不到现场的人,难以想象和感受到水族人民的勤劳质朴和热情好客。每逢端节,不论客来何方,不论贫富贵贱,只要你路过他家门,他们会热情地挽留你吃饭喝酒,送你糯米团,使流浪在外的人一样体会家的温暖和年味的感动。每张面孔都如此真诚,乡邻热情的方式让你无法回绝。我们不断地鞠躬致谢,尤其这里的老人们,他们的传统意识是节日家里来客越多,就越有面子,是很荣耀的事情。
第二天上午,水族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手端酒,唱水歌,敲铜鼓,吹长号,欢迎远方的游客前来参加水族的端坡祭祖活动。活动现场,来自各村寨的老老少少在水族先祖塑像前,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广场还有几十名年轻漂亮的绣娘展示传统水族手工马尾绣。下午的赛马是传统项目。赛前先由乡村老者主持祭马道仪式。水族赛马没有马鞍,赛手们需要技艺更加高超,纵马奔驰,在勇猛的竞技中更能让人感受到水族人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水族人酷爱铜鼓,把它视为权力、财富的图腾及世代的传家宝。鼓面上古朴的纹饰存留着殷商文明的痕迹。有人说,三都是“铜鼓之乡”,仅就三都水族自治县与都匀市毗邻的3个水族乡,至今保存和使用的古铜鼓就有400多面,每个自然村寨的家族都拥有一、二面铜鼓,令人惊叹。兴奋之余,我也穿上提前从乡亲手里借来的马尾绣女装,与水族同胞载歌载舞,端坡下,我向一位老者请教,学会了敲铜鼓,敲鼓有很高的技巧,必须前后两人配合默契才能共同完成,前面人敲的同时,由后者持木桶将声音吸出来,使它的声音更加浑厚、自然。水族众乡亲有的给我拍照,有的向我招手竖起大拇指,友好地表示鼓励。
水族先民们经过多年努力奋斗,在这里世代繁衍,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与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和谐共处。这里拥有古朴幽静的古寨、清澈的山泉、金黄的稻田、迷人的风物,颇具五柳先生笔下桃花源般的意趣和境界。
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语称“借端”“过端”。依据水族典籍水书、水历的规定,端节在水族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和预祝来年幸福的盛大节日。水历把一年也分为十二个月和四季,把农历九月作岁首,每逢亥日,水族各地依传统在各村镇分批过节,要分7批持续两个多月才能过完,号称史上最长的节日。
抵达三都县城已是下午时分,我们首先参观了水族博物馆。馆内设有水族历史及文化两大展区的30多个展位,展品内容丰富,文化独特,这里我们见到了许多代表水族文化的展示,例如:水书,这一古老文字及著名的民间工艺——马尾绣。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17个民族保留有自己传统的文字,水书是其中之一。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县里成立了水书研究院,使这一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字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解说员告诉我们,1957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如今已过60周年。目前,全国水族人口约41万余人,半数以上聚居于三都。
端节源于以血缘为群体的宗教祭典活动。过节日期从水历十二月至新年二月(相当阴历八至十月),据传端节原来只过一批,因为水族人发展壯大散居各地难以见面,逐渐形成相互走访过节的习俗。每临端节,到处看到水族人忙碌的身影,他们筹备鸡鸭鱼肉果蔬,以备祭祖待客。
我们赶上的这一批端节是在三都县的三洞和中和等几个乡镇。除夕夜,朋友把我们安排在妙良村的村书记家,一进客厅,看到门的正对面墙上悬挂主人祖先的大幅照片,下面摆设的供台,供奉素食祭品,以祈祷祖先保佑后代平安健康。
书记家有三兄弟,每逢节假日,兄弟几家都要回到祖宅。楼上楼下约有十几间客房,白瓷砖铺地,装修非常干净。客厅设置地桌及小木凳,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就坐吃饭,饭食相当于内地的涮锅,大家围在一起吃新鲜的涮肉和土白菜,喝自酿的米酒。韭菜鱼更是家家必备的美食。制作方法是把鲤鱼处理干净,鱼背上切几刀,以便更好的入味,晾干水分把调料加好包上韭菜上锅蒸,出锅的韭菜鱼香气浓郁,味道鲜美。
水族的年夜非常热闹,开席前家家户户把祖传的铜鼓、皮鼓置于客厅尽情敲打,平添了欢乐的气氛,大家开怀畅饮,以示辞旧迎新。期间不断有亲朋好友前来拜访,都要留下吃饭喝酒。直至半夜两、三点,村邻间依然有走动串亲的乡人,此起彼伏的“哟、哟”声从各家传出,朋友说,那是类似于汉族“干杯”一类的祝福。
不到现场的人,难以想象和感受到水族人民的勤劳质朴和热情好客。每逢端节,不论客来何方,不论贫富贵贱,只要你路过他家门,他们会热情地挽留你吃饭喝酒,送你糯米团,使流浪在外的人一样体会家的温暖和年味的感动。每张面孔都如此真诚,乡邻热情的方式让你无法回绝。我们不断地鞠躬致谢,尤其这里的老人们,他们的传统意识是节日家里来客越多,就越有面子,是很荣耀的事情。
第二天上午,水族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手端酒,唱水歌,敲铜鼓,吹长号,欢迎远方的游客前来参加水族的端坡祭祖活动。活动现场,来自各村寨的老老少少在水族先祖塑像前,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广场还有几十名年轻漂亮的绣娘展示传统水族手工马尾绣。下午的赛马是传统项目。赛前先由乡村老者主持祭马道仪式。水族赛马没有马鞍,赛手们需要技艺更加高超,纵马奔驰,在勇猛的竞技中更能让人感受到水族人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水族人酷爱铜鼓,把它视为权力、财富的图腾及世代的传家宝。鼓面上古朴的纹饰存留着殷商文明的痕迹。有人说,三都是“铜鼓之乡”,仅就三都水族自治县与都匀市毗邻的3个水族乡,至今保存和使用的古铜鼓就有400多面,每个自然村寨的家族都拥有一、二面铜鼓,令人惊叹。兴奋之余,我也穿上提前从乡亲手里借来的马尾绣女装,与水族同胞载歌载舞,端坡下,我向一位老者请教,学会了敲铜鼓,敲鼓有很高的技巧,必须前后两人配合默契才能共同完成,前面人敲的同时,由后者持木桶将声音吸出来,使它的声音更加浑厚、自然。水族众乡亲有的给我拍照,有的向我招手竖起大拇指,友好地表示鼓励。
水族先民们经过多年努力奋斗,在这里世代繁衍,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与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和谐共处。这里拥有古朴幽静的古寨、清澈的山泉、金黄的稻田、迷人的风物,颇具五柳先生笔下桃花源般的意趣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