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分析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交通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先决条件,基于集聚经济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角度,分别阐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理,引入技术外溢、空间成本以及空间重构解释其响应路径。通过分析甘肃省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现状,以期通过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引进专业人才等助力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交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聚经济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8-0010-03
  引言
  交通作为基础服务性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空间集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其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果尤為显著。国内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交通发展的研究成果更多是与实证相关,黄圣昆(2018)利用Stata软件对四川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省制造业集聚对信息传输、软件业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教育水平和城市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成正比,其中对交通运输业的正向作用最为显著。蒋荷新(2017)分析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区域交通建设的省际分布特点,利用空间SLM模型实证分析面板数据,发现区域交通建设可正向促进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而且区域交通发展对邻近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存在正向溢出。施进等(2018)分析了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并测度了不同产业的集聚情况,发现不同的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程度差别很大,安徽省的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集聚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艾小青等(2020)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得出不同地区的交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梯度性,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发展对大城市作用显著,专业化发展对中小城市作用更为显著。本文基于集聚经济理论角度和新经济地理理论角度分别阐释交通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作用机理及响应路径,且以甘肃省为例分析其省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情况,并提出利于高效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的发展建议,期望为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高速发展、区域发展新格局的进一步形成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一、基于交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理及响应路径
  区域交通发展对降低区域内各产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有显著作用。从生产角度来看,运输成本降低能有效减少经济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刺激贸易交流过程中增长极的出现。从消费角度来看,运输成本降低从消费者和厂商关系方面减少了很多时间和空间上的阻碍,促进了消费者市场的繁荣。交通的发展减少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时间,其可达性和便利性为区域内产业在横向合作发展和纵向关联聚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基于人力、科技、信息等要素在区域内加速流动,相关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紧密,继而在区域内形成相应的产业组织体系,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带动区域内经济和交通持续性发展。综上,基于交通发展的产业集聚过程可描述为:随着交通可达性的提高和自然区位条件的改善,物流、人流、信息流快速向区域内流动,促使要素资源集聚,相关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产业集聚,其中交通指向型最为典型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最终聚集区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形成经济意义上的增长极,同时,交通发展也成为出现增长极的必要条件。
  1.集聚经济理论分析。基于集聚经济理论,解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理,基于交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客观必然性。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服务产业,在集聚经济的驱动下会使其空间分布状态发生改变,生产性服务业由于集聚规模的扩大,降低了时间和空间成本,其生产要素的集聚程度大幅度增强,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向心集聚力增强,同一部门中不同企业之间的协作更加紧密。相关生产要素集聚的同时改善了区域发展环境,人才、科技等人力知识资本的积累带动着整个创新环境、氛围、文化的形成,刺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不断创新。此外,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内经营范围的扩大和服务性功能的提高,整个行业聚集在一起会获得更大更多的外部经济,在集聚经济机制下,逐渐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并通过良性循环继续增强集聚动力。
  2.新经济地理理论分析。克鲁格曼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地理学,可以有效地解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生作用和响应路径。新经济地理理论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解释,引入了技术外溢、经济活动的空间成本和对区域内空间重构进一步解释其响应路径。技术改进和创新是技术外溢的重要基础,即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域内,当有某一企业有了新技术或者开发出了新产品时,区域交通的发展使得邻近地区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新技术的扩散强度和扩散速度都显著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效率和规模也会得到有效提升。产品理念和设计的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措施的提出、支撑技术进步的科研成果的发现都属于技术改进和创新的范畴。区域交通的发展减少了相关企业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得技术外溢的范围进一步扩散,继而促使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差距趋于均衡。
  经济活动的空间成本代入到生产性服务业中,是由于时空距离带来了增加的交通成本,而影响交通成本的重要因素包括交通质量和结构网络。交通质量的提升不仅增加了交通方式选择的多样性,而且有效降低了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使得企业将交通节约的费用更多分配给其他的经营活动。因此,交通的发展使得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成本降低。同时,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经济活动有了空间成本的存在,会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向某一地区形成集聚,集聚地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交通路网的发展和完善。空间重构具体到生产性服务业中是指经济结构重组,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内产业布局的确定和调整,不同类型的产业空间分布格局会发生变化,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具有齐全服务的功能区,其竞争优势会对区域内的一些功能产业产生排挤作用,使其空间布局发生位移,生产性服务业向心集聚形成产业集聚区,在极化效应促进下形成中心区,其他功能产业受其排挤逐渐成为外围区,中心—外围结构由此逐渐显现。同时考虑到相关产业分工的细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通过一些方式,例如再重新整合要素资源,调整对交通区位的选择等,逐渐促使产业内各个行业与区域内的人口居住区、交通基础设施等在空间范畴上的分布更加契合,最终引致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重组。   二、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分析
  自2000年起,甘肃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水平较高,2019年生产总值达到了8 718.3亿元,比上年增长6.2%。2000—2013年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在三大产业中占比最高,随着甘肃省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开始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曲线显著增加,在2014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首次超过第一、二产业,达到3 009.61亿元,此后第三产业占比更是逐年攀升;2019年,三大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别为5.8%、4.7%、7.2%,三大产业结构比为12.05∶32.83∶55.12。投资额度的迅速增长,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撑作用。本文所说的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三产业中的行业大致相当,甘肃省2018年就业人员1 555.64万人,其中生产性服务业475.94万人,占比从2000年的20%上升到31%,说明其吸收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自2000年至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呈持续上升趋势,近几年由于交通建设增速放缓,占比有所回调。2018年,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投资跌幅17%;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波动区间为5%~10%,2018年其投资增幅为14%;相较之下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在0.5%~1.5%之间波动;金融业、计算机及软件服务业增速缓慢且占比重较小,但其投资金额在逐年快速增加,2018年投资增幅为42%。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区位熵大于1;而金融业、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及软件服务业的区位熵小于1。通过分析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中相关行业的占比以及计算区位熵,可以看出,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租赁和商业服务为代表的传统型服务业,其集聚程度较高;而金融、科技及技术等具有专业知识技术的新兴服务业处于起步发展期,专业化水准偏低,集聚能力较弱。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中的相关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与其发展规模成正比。
  三、结论与建议
  甘肃省的交通处于继续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而对新兴的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依赖较弱;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科研成果无法支撑产业技术进步,无法为提升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缺乏且留不住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能力的高精尖人才。基于此,对甘肃省的基于交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区域交通网络节点建设,促进省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甘肃省地处内陆,相较而言,对农村公路的依赖性更强,因此要提升其对交通路网的支撑能力,应充分重视农村公路在甘肃交通网络中的地位。完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加强路网节点建设,对生产性服务业交通成本的降低有显著的作用,其中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的效果最为显著,可以加速省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速度。
  2.构建不同交通方式的立体交通网络,扩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扩散范围。要使甘肃省交通建设得以快速发展,应从产业和财政政策方面及战略发展层面支持发展立体交通网络的构建,首先应合理布局,进行整体规划,进而完善相关的各种设施和配套系统。其次,需要使公路与铁路、民航有效运作,提高运输装备和管理现代化水平,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以兰州市为圆心向周边市县加速扩散。
  3.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促使省内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要促使省内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传统支撑结构早日转型升级,需要鼓励并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的信息化服务水平,鼓励创新,提高生产服务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资力度,使科研成果能为生产性服务业高效集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使省内生产性服务业早日转型升级。
  4.引进专业型人才,引导生产性服务产业专业化发展。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非常密集,专业化程度较高,因此更需要专业的从业人员。这不仅有助于各生产部门的配合和资源的整合,也能更好地为其他产业服务。目前,生产性服务业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发展,甘肃省应与时俱进,提高相关专业技术研究人员的待遇水平,增强竞争力,对具备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高素质劳动力进行沟通和引进,有助于省内人力资本积累和知识资本积累,并且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荷新.交通基础设施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基于省际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3):46-57+88.
  [2]  施进,黄盼.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状况分析[J].金融纵横,2018,(12):90-95.
  [3]  艾小青,张雪薇.交通基礎设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集聚——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0,(1):77-85+160.
  [4]  陈晓峰,周晶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证据[J].经济经纬,2020,(4):89-98.
  [5]  陈红霞,李国平.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及经济影响[J].经济地理,2016,(8):113-119.
  [6]  张建军,赵启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等相关问题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4):110-114.
  [7]  文丰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与质量型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85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8,(6):36-49.
  [8]  黄永兴,徐鹏.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集聚:基于省级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经济经纬,2011,(6):47-51.
  [9]  黄圣昆.四川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10]  王琨,魏娟娟,杨晓艳.交通运输发展对甘肃经济影响的分析[J].时代金融,2017,(11):86-87.
  Agglomeration Analysis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Based o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Take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QI Yao
  (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
  Abstract: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gglomeration economy and new economic geography,the mechanism of the 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is explained separately,and technology spillover,spatial cost and spatial reconstruction are introduced to explain its response path.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it is expected to help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
  Key words:regional transportation;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gglomeration;agglomeration economic theory;new economic geography theory
  [責任编辑 文 娇]
其他文献
摘 要:微创新是一种侧重应用、重视用户体验感受的新创新模式。目前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微创新面临诸多困境,因此,拟从科技公司微创新视角构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微创新困境破解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微创新;微创新困境;破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5-0054-02  大多数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都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期刊
摘 要:高职法律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高职院校的突出问题之一。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咨询的专业公司,其与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合作的“2018年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应届毕业生培养评价报告”中提供的法律文秘专业就业情况数据不容乐观。在法律文秘专业就业压力大的严峻形势下,厘清法律文秘专业的建设思路,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构建实践体系和职业素养体系,培养具有法律职业道德素养、法律专
期刊
摘 要:在当前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训练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的同时,对于大学生创业训练过程中产生的营销行为进行监管有其必要性。以手工酸奶工坊创业训练为例,监管主体包括政府及其部门、所属院系、指导教师以及项目组自身,监管客体则包含一致性、合法性和合理性,监管方式则包括现场监管、材料审查和执法抽查等等。  关键词:创业训练;营销行为;监管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洛克的《教育漫话》一书蕴含着诸多关于教育话题的经典论断,这些观点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深刻的价值,这也是《教育漫话》能历经岁月流逝而不被湮没的重要原因。儿童教育是教育学界一直在关注的话题。通过阅读《教育漫话》一书,结合当下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德育引导、遵循孩子发展天性、加强家庭教育熏陶三条儿童培养路径,以期化解儿童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关键词:《教育漫话》;儿童教育;路径  中图
期刊
摘 要:为了研究高管团队异质性和企业环保投资规模之间的关系,以高层梯队理论为理论基础,以2012—201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统计数据为研究样本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的性别异质性、职业背景异质性、任期异质性都对企业的环保投资规模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因此,就提高企业环保投资规模而言,应适当增加高管团队中女性成员的数量以及注重团队新老成员、不同工作背景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发挥高管团队异
期刊
摘 要:在理论与实践中,情与法的关系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现代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我们经常运用法律的手段解决社会的问题,但在法治实践中,情与法的冲突却不可避免。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就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着“情”与“法”的困境,影片通过社会中小人物的矛盾与对抗体现出每个人的不得已与无奈。虽然情理与法理听起来是冲突矛盾的关系,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又密不可分,无论是法的创造、运行还是应用
期刊
摘 要: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经济的正常运行起到重要的作用。自2011年起,中国化工行业的并购数量大幅增加。如何理解这一现象以及该现象本身的意义,是当下一个重要问题。这里通过在化工行业的并购事件中加入经济增长因素,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化工行业的统计观察去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实证方面,将化工产业进行分解,分为基础化工产业、化纤产业、农业化工产业和特种化工产品产业,采用2011—2018
期刊
摘 要:“城中村”的出现是城市扩张的必然产物。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原始居民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变,更是城市治理的一大转变。因此,针对太原市“城中村”治理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就城市基层社会中的治理转变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城中村”;治理;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C931.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5-015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
期刊
摘 要: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使cookie技术应用逐渐普及,但因为法律规范滞后、运营商管理失当和互联网自身存在缺陷等原因,cookie技术的运用在我国现行个人信息保护体系下正面临一系列困境。cookie技术缺乏有效规制、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失灵、用户难以通过诉讼维权等问题阻碍了互联网产业良性发展。传统隐私权保护体系难以对cookie技术侵权进行合理规制,而个人信息权的出现为cookie技术的法律规制开辟了
期刊
摘 要: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特征日益典型化,利用灰关联熵对其演化建立模型,分析判断了其方向和运行趋势。选取江苏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相关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基于灰关联熵指标的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的开放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等系统特征调整和优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生态系统;灰关联系统;灰关联熵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5-0147-0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