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中心学校(以下简称西燕中心学校)创办于1942年,是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乡村学校。近年来,该校乘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风,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各类教学仪器设备、功能室配备齐全。
2017年,西燕中心学校参与了广西壮汉双语小学校长模块化培训项目,在项目组专家陈向阳教授的指导下,该校进一步深化办学内涵,积极研发学校课程——“快乐课程”,构建“乐德课程”“乐智课程”“乐艺课程”体系,不断朝着“培养壮汉双语兼修、个性潜能独具、勤学明理自信的全面发展的幸福西燕小精灵”的育人目标迈进。
“乐德”
“一个合格的学生,首先应是一个思想品德合格的学生;一个快乐的‘西燕小精灵’,首先应是一个阳光、上进的‘小精灵’。我们认为,教书育人首要是做好学生德育工作,所以我校将该项工作放在发展的首位。”西燕中心学校校长何仲辉如是说。
2017年以前,该校也开展常规的德育工作,如利用升旗仪式、清明节、重阳节等开展爱国教育、孝养教育,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育人目标、完善的育人体系、有效的方法,德育工作成效并不喜人。
2017年,广西壮汉双语小学校长模块化培训项目专家对西燕中心学校的办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指导,帮助该校构建起了全面的育人体系。“乐德课程”就是在项目专家指导下构建起的关于学生德育的校本课程。
“乐德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有爱心、感恩心、责任感、幸福感且阳光快乐的学生。“乐德课程”的关键在于“乐”,也就是通过有趣的活动、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我最喜欢‘莺歌燕舞’文艺活动,尤其是其中的‘三月三’活动,因为我们可以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饰,品尝到美味的壮族食品,参加有趣的壮族风俗活动,还可以欣赏到特色壮族舞蹈。”西燕中心学校学生韦莹说。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都会让身为壮族的她“感到万分自豪”。从活动中她“了解了多姿多彩的壮族文化”,在各种文艺表演中,她变得更加阳光自信。
“莺歌燕舞”活动是西燕中心学校“乐德课程”的一个子课程。近年来,该校积极构建“乐德课程”体系。除了利用元旦、“三月三”“六一”等节日举办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莺歌燕舞”活动,还利用特色主题班会落实学生品德教育,通过集会礼、校园礼等活动落实养成教育,通过清明节祭扫烈士墓落實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举办“燕之语”经典诵读比赛等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幸福感。
西燕中心学校还要求在语文、数学、英语、法治、书法、阅读等课程中,融入“乐德课程”的内容,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外,都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品德教育。“现在,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师生的精神面貌都变了个样。”该校教师黄祥亮感慨道。
“乐智”
“乐智课程”,是西燕中心学校研发的另一项校本课程。“智,就是智力,就是知识传授。‘乐智课程’实质上是一个关于教学改革的体系,但又和教学改革有所不同。它改革的不只是课堂教学,还包含研发‘乐智’校本课程,目的是教给学生系统的学科文化知识和技能,满足学生智力发展的需要。”何仲辉介绍道。
“乐智课程”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是西燕中心学校积极打造的快乐课堂。在该校任教近14年的蒙小英,深切感受到近年来课堂教学的变化。她告诉记者,过去的课堂比较沉闷,部分学生学得很吃力,更多时候“课堂成了成绩好的学生的发言堂”。如今,随着“乐智课程”研发的逐渐深入,该校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
蒙小英举例:在执教《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时,她以“春天”“享受”两个词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结合整首诗的内容,谈一谈自己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并提出“为什么作者要问这么多‘这究竟是为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接着,她让各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阅读诗篇,解读“这究竟是为什么”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整节课下来,蒙小英“退居”学生背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打哈欠、开小差的现象少了。现在,我能看到的是,学生们都积极主动发言,或是因为解决了某一个问题而欢快一笑。”蒙小英说。
作为壮汉双语学校,西燕中心学校开设了“快乐壮文”课程,通过收集各种有趣的壮文知识、壮文文学作品,创编壮文童谣、顺口溜等方式,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壮文和壮族文化。
西燕中心学校还研发了“快乐科学苑”“快乐生活馆”“快乐阅读”等“乐智”子课程。“快乐科学苑”课程,是让学生通过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快乐生活馆”课程,是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学习各种农业知识……
“有一次上科学课,老师把我们带到农田里,让农民伯伯给我们讲怎么种玉米、水稻,讲蔬菜怎么除草、施肥,可有趣了。回校后,我们按照农民伯伯教的那样种蔬菜,现在长得可好了。”西燕中心学校学生卢妍妃说。
“乐艺”
“这是我自己绣的,好不好看?”西燕中心学校学生石雪冰自豪地向记者展示她的作品,“民族技艺课上,老师们会教我们做五色糯米饭,教我们壮锦织法,教我们简单的刺绣……可丰富、可好玩了!”
石雪冰所说的“民族技艺课”(即为国家课程中的手工课),是西燕中心学校研发的“乐艺课程”中的一门课。该校开设了种类丰富的兴趣课,成立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团,举办各种民俗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习得一种技艺、培养一种兴趣。
对于男孩子雷路宁来说,“民族体育项目课”更有吸引力。雷路宁告诉记者,学校的“民族体育项目课”内容非常丰富,有抛绣球、打陀螺、踩高跷、丢沙包、打迪尺、跳竹竿、滚铁环、抓石子、踢毽子等。“打陀螺特别好玩。要打好陀螺,不仅需要力量,还需要技巧和专注力。从打陀螺这件事,我领悟了很多,养成了认真、专注地做一件事的好习惯。”雷路宁说。
在实施“乐艺课程”中,西燕中心学校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采取琴棋书画辅助式教学、手工制作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开设了“民族大课间”“民族技艺课”“民族体育项目课”等子课程,授课内容为壮族传统手工艺、传统体育运动,以及壮族山歌、舞蹈、书法等。该校每周开设2节壮文课,让学生学习民族语言、传统习俗、民族舞蹈;每周开设1节书法课,让学生进行硬笔、软笔书法训练;单周还开设1—2节“民族技艺课”,让学生掌握更多民族技艺。
在开设课程的同时,西燕中心学校还成立了各类学生社团,种类包括书法、象棋、竖笛、篮球、乒乓球、绘画、舞蹈、科学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社团。该校学生韦玉立很喜欢画画,就参加了绘画社团。参加社团后,她学习画人物、画建筑,而且社团每月都会举办一次主题绘画比赛,这让她的绘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西燕中心学校还致力于打造多才多艺的教师队伍,要求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爱好、特长,自修一门校本课程,确保各门校本课程能够常态化开展。
随着“快乐课程”的深入实施,西燕中心学校培养了越来越多的“西燕小精灵”。“这是一所让人快乐、幸福的学校,在这里我拥有了六年快乐时光,让我深深怀念。”即将从该校毕业的韦莹动情地说。
(责编 蒋海兰)
2017年,西燕中心学校参与了广西壮汉双语小学校长模块化培训项目,在项目组专家陈向阳教授的指导下,该校进一步深化办学内涵,积极研发学校课程——“快乐课程”,构建“乐德课程”“乐智课程”“乐艺课程”体系,不断朝着“培养壮汉双语兼修、个性潜能独具、勤学明理自信的全面发展的幸福西燕小精灵”的育人目标迈进。
“乐德”
“一个合格的学生,首先应是一个思想品德合格的学生;一个快乐的‘西燕小精灵’,首先应是一个阳光、上进的‘小精灵’。我们认为,教书育人首要是做好学生德育工作,所以我校将该项工作放在发展的首位。”西燕中心学校校长何仲辉如是说。
2017年以前,该校也开展常规的德育工作,如利用升旗仪式、清明节、重阳节等开展爱国教育、孝养教育,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育人目标、完善的育人体系、有效的方法,德育工作成效并不喜人。
2017年,广西壮汉双语小学校长模块化培训项目专家对西燕中心学校的办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指导,帮助该校构建起了全面的育人体系。“乐德课程”就是在项目专家指导下构建起的关于学生德育的校本课程。
“乐德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有爱心、感恩心、责任感、幸福感且阳光快乐的学生。“乐德课程”的关键在于“乐”,也就是通过有趣的活动、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我最喜欢‘莺歌燕舞’文艺活动,尤其是其中的‘三月三’活动,因为我们可以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饰,品尝到美味的壮族食品,参加有趣的壮族风俗活动,还可以欣赏到特色壮族舞蹈。”西燕中心学校学生韦莹说。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都会让身为壮族的她“感到万分自豪”。从活动中她“了解了多姿多彩的壮族文化”,在各种文艺表演中,她变得更加阳光自信。
“莺歌燕舞”活动是西燕中心学校“乐德课程”的一个子课程。近年来,该校积极构建“乐德课程”体系。除了利用元旦、“三月三”“六一”等节日举办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莺歌燕舞”活动,还利用特色主题班会落实学生品德教育,通过集会礼、校园礼等活动落实养成教育,通过清明节祭扫烈士墓落實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举办“燕之语”经典诵读比赛等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幸福感。
西燕中心学校还要求在语文、数学、英语、法治、书法、阅读等课程中,融入“乐德课程”的内容,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外,都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品德教育。“现在,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师生的精神面貌都变了个样。”该校教师黄祥亮感慨道。
“乐智”
“乐智课程”,是西燕中心学校研发的另一项校本课程。“智,就是智力,就是知识传授。‘乐智课程’实质上是一个关于教学改革的体系,但又和教学改革有所不同。它改革的不只是课堂教学,还包含研发‘乐智’校本课程,目的是教给学生系统的学科文化知识和技能,满足学生智力发展的需要。”何仲辉介绍道。
“乐智课程”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是西燕中心学校积极打造的快乐课堂。在该校任教近14年的蒙小英,深切感受到近年来课堂教学的变化。她告诉记者,过去的课堂比较沉闷,部分学生学得很吃力,更多时候“课堂成了成绩好的学生的发言堂”。如今,随着“乐智课程”研发的逐渐深入,该校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
蒙小英举例:在执教《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时,她以“春天”“享受”两个词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结合整首诗的内容,谈一谈自己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并提出“为什么作者要问这么多‘这究竟是为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接着,她让各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阅读诗篇,解读“这究竟是为什么”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整节课下来,蒙小英“退居”学生背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打哈欠、开小差的现象少了。现在,我能看到的是,学生们都积极主动发言,或是因为解决了某一个问题而欢快一笑。”蒙小英说。
作为壮汉双语学校,西燕中心学校开设了“快乐壮文”课程,通过收集各种有趣的壮文知识、壮文文学作品,创编壮文童谣、顺口溜等方式,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壮文和壮族文化。
西燕中心学校还研发了“快乐科学苑”“快乐生活馆”“快乐阅读”等“乐智”子课程。“快乐科学苑”课程,是让学生通过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快乐生活馆”课程,是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学习各种农业知识……
“有一次上科学课,老师把我们带到农田里,让农民伯伯给我们讲怎么种玉米、水稻,讲蔬菜怎么除草、施肥,可有趣了。回校后,我们按照农民伯伯教的那样种蔬菜,现在长得可好了。”西燕中心学校学生卢妍妃说。
“乐艺”
“这是我自己绣的,好不好看?”西燕中心学校学生石雪冰自豪地向记者展示她的作品,“民族技艺课上,老师们会教我们做五色糯米饭,教我们壮锦织法,教我们简单的刺绣……可丰富、可好玩了!”
石雪冰所说的“民族技艺课”(即为国家课程中的手工课),是西燕中心学校研发的“乐艺课程”中的一门课。该校开设了种类丰富的兴趣课,成立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团,举办各种民俗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习得一种技艺、培养一种兴趣。
对于男孩子雷路宁来说,“民族体育项目课”更有吸引力。雷路宁告诉记者,学校的“民族体育项目课”内容非常丰富,有抛绣球、打陀螺、踩高跷、丢沙包、打迪尺、跳竹竿、滚铁环、抓石子、踢毽子等。“打陀螺特别好玩。要打好陀螺,不仅需要力量,还需要技巧和专注力。从打陀螺这件事,我领悟了很多,养成了认真、专注地做一件事的好习惯。”雷路宁说。
在实施“乐艺课程”中,西燕中心学校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采取琴棋书画辅助式教学、手工制作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开设了“民族大课间”“民族技艺课”“民族体育项目课”等子课程,授课内容为壮族传统手工艺、传统体育运动,以及壮族山歌、舞蹈、书法等。该校每周开设2节壮文课,让学生学习民族语言、传统习俗、民族舞蹈;每周开设1节书法课,让学生进行硬笔、软笔书法训练;单周还开设1—2节“民族技艺课”,让学生掌握更多民族技艺。
在开设课程的同时,西燕中心学校还成立了各类学生社团,种类包括书法、象棋、竖笛、篮球、乒乓球、绘画、舞蹈、科学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社团。该校学生韦玉立很喜欢画画,就参加了绘画社团。参加社团后,她学习画人物、画建筑,而且社团每月都会举办一次主题绘画比赛,这让她的绘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西燕中心学校还致力于打造多才多艺的教师队伍,要求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爱好、特长,自修一门校本课程,确保各门校本课程能够常态化开展。
随着“快乐课程”的深入实施,西燕中心学校培养了越来越多的“西燕小精灵”。“这是一所让人快乐、幸福的学校,在这里我拥有了六年快乐时光,让我深深怀念。”即将从该校毕业的韦莹动情地说。
(责编 蒋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