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少女的自然纯朴、天真无邪
小说的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元妃省亲游大观园时,命众姐妹们作诗,赞美大观园的建筑,自然风光。黛玉的《世外仙源》和《杏帘在望》就是她的处女作。此时的黛玉年仅十二岁,两首诗流露出她从未有过的喜悦。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此首《世外仙源》前四行赞美大观园的美若仙境,远离尘世。后半部分虽然写了几句恭维的话但并不着意颂扬元妃,而是倾心于自然景物的美好。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黛玉这首诗虽然写的是幽静、恬淡的自然景物,却透露出黛玉对自由、安闲生活的向往。
黛玉准备在元妃省亲的时候,大展奇才,将众人圧倒。可只让她们一人作一首诗,黛玉作的诗也远远超人一等了。虽然此首诗赞美的是自然景物,却流露出黛玉天真少女的自然、纯洁。
二、孤独的内心情感初见端倪
第二十七回黛玉到宝玉处吃了闭门羹的第二天恰是送花种的日子,使她感伤万千,便到昔日葬花的地方,边葬花边哭泣地吟出了《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一开篇就写花儿凋零、色衰香消,令人爱怜,落絮轻沾的暮春悲凉之景,给全篇染上了浓重的抑郁,悲凉之气。接着“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讲她因惜花所以才葬花,对暮春时节的珍惜、爱怜,可是暮春景色又使她愁绪满怀而去葬花。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她以“落花”自喻,感叹桃李的春天今年去了,明年能再来;可人的春天,是一去不复返的。流露出她凄凉忧伤的情怀,不能不为自己的身世,处境而担忧和伤悲。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更直接地表明了她此时内心的悲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在经受着别人的冷言讽语和打击,她想到自己的青春能支持多久呢?也许有一天同落花一样飘泊难以寻觅。黛玉虽然是千金小姐,却是寄人篱下的孤女,在这里虽然也是锦衣玉食,可找不到精神的依托。在这里封建礼法时时禁锢,束缚着她。所以她对未来毫无把握,时时感到怅惘、迷茫,造就了她敏感、多愁、多泪。
她葬花流泪以至于“青灯照壁”都无法入睡,又使她为自己的归宿而担心、伤神。接着又写她怜春又恼春的矛盾,越是伤悲越感伤昨夜被自己悲伤所想到的花魂与鸟魂,于是自己多么希望也像鸟一样自由地飞翔。这时的黛玉,虽然内心充满了感伤、悲愤,但她还有想象,向往自由。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倚收葬,未卜倚身何日丧?
倚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倚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的思绪从想象的境界又飞回到现实的境界。锦装落花,用干净的泥土把花掩盖,表明她品格的高洁。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说明她已认识到贾府的污浊、腐败,她想保持自身的纯洁,不陷入沟渠。
最后她感叹花落有她葬,而她的生死如何?更把这种悲凉的气氛推向高潮。
《葬花词》已初步显露了黛玉正一步步走向成熟,她由纯洁、开朗发展到现在的多愁善感、孤高自傲,同时也萌发了一种反抗的意识。《葬花词》是黛玉具有反抗意识的萌发。第三十四回,宝宝挨打后还惦记黛玉,便令人送手帕給黛玉,黛玉接到手帕有感而发,写下《题帕诗》,表明她对宝玉的爱情,这是她叛逆性格的进一步发展。
在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里,黛玉作了《咏白海棠诗》《咏菊》《问菊》和《菊梦》四首诗,她同样举目夺魁,不但表现了她的诗才,更表现出她内心的孤愤。
三、最后的哀吟,悲戚的绝唱
作家运用诗词塑造黛玉的形象时,往往透过环境来表现她越来越沉重的悲观情绪。揭示她在封建家族中曲折成长的艰难和脆弱。小说第四十五回,秋雨绵绵的夜晚,加之她旧病复发又比以前严重之时,她看《乐府杂稿》中的《秋闺怨》《别离怨》等词,心中也有所感,于是模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写成代别离诗,名为《秋窗风雨夕》。
此诗二十句,竟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悲凉,凄苦的景象,在这风雨交加的不眠秋夜,加之秋花暗淡,秋草枯萎,秋灯昏暗,秋夜漫长,窗前秋夜萧瑟,这情景怎不使人愁绪满怀呢?所以她责怪秋风秋雨来得太快,她埋怨秋风秋雨打湿纸窗,惊破了诗人绿色的梦,其实是她理想的破灭。秋夜继续,使她无法入睡,与秋屏孤灯相对,看到蜡烛流泪闪烁的弱光,牵动了她的忧愁,照应了她内心的怨恨,哀愁之深沉,这秋风秋雨无处不入,表明封建势力的迫害之广,使她无法抵抗。也表明了这时的她已心力僬悴,无力抵抗,这时的黛玉,显得更是忧郁与多愁善感。
大观园的春花秋雨,都会给黛玉帯来哀愁悲叹。一日史湘云感到无聊,因见柳絮飞舞便作柳絮词,于是大家又作诗,黛玉作了柳絮词: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毯。漂白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这首诗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女子的结局,她把自己满怀的哀怨愁绪写到词中。
小说的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元妃省亲游大观园时,命众姐妹们作诗,赞美大观园的建筑,自然风光。黛玉的《世外仙源》和《杏帘在望》就是她的处女作。此时的黛玉年仅十二岁,两首诗流露出她从未有过的喜悦。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此首《世外仙源》前四行赞美大观园的美若仙境,远离尘世。后半部分虽然写了几句恭维的话但并不着意颂扬元妃,而是倾心于自然景物的美好。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黛玉这首诗虽然写的是幽静、恬淡的自然景物,却透露出黛玉对自由、安闲生活的向往。
黛玉准备在元妃省亲的时候,大展奇才,将众人圧倒。可只让她们一人作一首诗,黛玉作的诗也远远超人一等了。虽然此首诗赞美的是自然景物,却流露出黛玉天真少女的自然、纯洁。
二、孤独的内心情感初见端倪
第二十七回黛玉到宝玉处吃了闭门羹的第二天恰是送花种的日子,使她感伤万千,便到昔日葬花的地方,边葬花边哭泣地吟出了《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一开篇就写花儿凋零、色衰香消,令人爱怜,落絮轻沾的暮春悲凉之景,给全篇染上了浓重的抑郁,悲凉之气。接着“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讲她因惜花所以才葬花,对暮春时节的珍惜、爱怜,可是暮春景色又使她愁绪满怀而去葬花。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她以“落花”自喻,感叹桃李的春天今年去了,明年能再来;可人的春天,是一去不复返的。流露出她凄凉忧伤的情怀,不能不为自己的身世,处境而担忧和伤悲。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更直接地表明了她此时内心的悲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在经受着别人的冷言讽语和打击,她想到自己的青春能支持多久呢?也许有一天同落花一样飘泊难以寻觅。黛玉虽然是千金小姐,却是寄人篱下的孤女,在这里虽然也是锦衣玉食,可找不到精神的依托。在这里封建礼法时时禁锢,束缚着她。所以她对未来毫无把握,时时感到怅惘、迷茫,造就了她敏感、多愁、多泪。
她葬花流泪以至于“青灯照壁”都无法入睡,又使她为自己的归宿而担心、伤神。接着又写她怜春又恼春的矛盾,越是伤悲越感伤昨夜被自己悲伤所想到的花魂与鸟魂,于是自己多么希望也像鸟一样自由地飞翔。这时的黛玉,虽然内心充满了感伤、悲愤,但她还有想象,向往自由。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倚收葬,未卜倚身何日丧?
倚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倚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的思绪从想象的境界又飞回到现实的境界。锦装落花,用干净的泥土把花掩盖,表明她品格的高洁。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说明她已认识到贾府的污浊、腐败,她想保持自身的纯洁,不陷入沟渠。
最后她感叹花落有她葬,而她的生死如何?更把这种悲凉的气氛推向高潮。
《葬花词》已初步显露了黛玉正一步步走向成熟,她由纯洁、开朗发展到现在的多愁善感、孤高自傲,同时也萌发了一种反抗的意识。《葬花词》是黛玉具有反抗意识的萌发。第三十四回,宝宝挨打后还惦记黛玉,便令人送手帕給黛玉,黛玉接到手帕有感而发,写下《题帕诗》,表明她对宝玉的爱情,这是她叛逆性格的进一步发展。
在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里,黛玉作了《咏白海棠诗》《咏菊》《问菊》和《菊梦》四首诗,她同样举目夺魁,不但表现了她的诗才,更表现出她内心的孤愤。
三、最后的哀吟,悲戚的绝唱
作家运用诗词塑造黛玉的形象时,往往透过环境来表现她越来越沉重的悲观情绪。揭示她在封建家族中曲折成长的艰难和脆弱。小说第四十五回,秋雨绵绵的夜晚,加之她旧病复发又比以前严重之时,她看《乐府杂稿》中的《秋闺怨》《别离怨》等词,心中也有所感,于是模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写成代别离诗,名为《秋窗风雨夕》。
此诗二十句,竟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悲凉,凄苦的景象,在这风雨交加的不眠秋夜,加之秋花暗淡,秋草枯萎,秋灯昏暗,秋夜漫长,窗前秋夜萧瑟,这情景怎不使人愁绪满怀呢?所以她责怪秋风秋雨来得太快,她埋怨秋风秋雨打湿纸窗,惊破了诗人绿色的梦,其实是她理想的破灭。秋夜继续,使她无法入睡,与秋屏孤灯相对,看到蜡烛流泪闪烁的弱光,牵动了她的忧愁,照应了她内心的怨恨,哀愁之深沉,这秋风秋雨无处不入,表明封建势力的迫害之广,使她无法抵抗。也表明了这时的她已心力僬悴,无力抵抗,这时的黛玉,显得更是忧郁与多愁善感。
大观园的春花秋雨,都会给黛玉帯来哀愁悲叹。一日史湘云感到无聊,因见柳絮飞舞便作柳絮词,于是大家又作诗,黛玉作了柳絮词: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毯。漂白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这首诗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女子的结局,她把自己满怀的哀怨愁绪写到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