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门豹治邺、王戎不取道旁李,还有匡衡凿壁借光、刘备三顾茅庐……课本中的这些历史人物故事,生动有趣,给人智慧与启迪,历经百年仍然广为流传。江苏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小学的同学,在姜勇老师的带领下,举行历史人物故事会,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吧!
李烨承:我给大家讲的故事是《诸葛亮治蜀国》。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视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大智大勇的代表。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从南阳隆中请出诸葛亮为其军师。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三国之中蜀国国小人少,实力较弱,诸葛亮从长远利益出发,建立吴蜀联盟,使蜀国得以全力对付魏国。对内,诸葛亮充实国家力量,安定人民生活;注意选拔人才,任人唯贤;赏罚分明;虚心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严格要求各级官吏,惩办贪污不法行为,以树立官员廉洁奉公的风气。
诸葛亮一生兢兢业业,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正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呀。
徐楚荞:我要讲的是一个刻苦学习的故事,主人公是苏洵,乃大名鼎鼎的诗人苏轼的老爸,故事的题目是《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
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仇宇泽:今天我讲的是个诚信故事,《一诺千金的季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
后来,季布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终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帮助。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占便宜,但却毁了自己的声誉。声誉相比于物质重要多了。
杨晨曦:今天,我讲的是北宋词人晏殊的故事。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晏殊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题目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宋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在任时,正值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员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可是晏殊每日办完公事后,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有一天,宋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宋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宋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会参与宴游的。”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黄子苏:我给大家讲的故事是《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枫桥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他默默地记在心里。傍晚回家,王冕把牛给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这样爱读书,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烛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此事,觉得王冕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之后,王冕成为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黄苏懿:我给大家讲个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的故事。
一次,朝廷派于谦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廷里的显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于谦60岁寿辰那天,皇上因于谦忠心报国,战功卓著,派人送了一只玉猫金座钟。谁知管家根据于谦的叮嘱把送礼的太监拒之门外。太监有点不高兴了,就写了“劳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劳劲不松。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情不通。”四句话,叫管家送给于谦。于谦见了,在下面添了四句:“为国办事心应忠,做官最怕常贪功。辛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太监见于谦这样坚决,无话可说,回去向皇上复命去了。
李烨承:我给大家讲的故事是《诸葛亮治蜀国》。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视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大智大勇的代表。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从南阳隆中请出诸葛亮为其军师。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三国之中蜀国国小人少,实力较弱,诸葛亮从长远利益出发,建立吴蜀联盟,使蜀国得以全力对付魏国。对内,诸葛亮充实国家力量,安定人民生活;注意选拔人才,任人唯贤;赏罚分明;虚心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严格要求各级官吏,惩办贪污不法行为,以树立官员廉洁奉公的风气。
诸葛亮一生兢兢业业,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正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呀。
徐楚荞:我要讲的是一个刻苦学习的故事,主人公是苏洵,乃大名鼎鼎的诗人苏轼的老爸,故事的题目是《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
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仇宇泽:今天我讲的是个诚信故事,《一诺千金的季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
后来,季布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终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帮助。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占便宜,但却毁了自己的声誉。声誉相比于物质重要多了。
杨晨曦:今天,我讲的是北宋词人晏殊的故事。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晏殊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题目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宋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在任时,正值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员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可是晏殊每日办完公事后,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有一天,宋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宋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宋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会参与宴游的。”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黄子苏:我给大家讲的故事是《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枫桥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他默默地记在心里。傍晚回家,王冕把牛给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这样爱读书,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烛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此事,觉得王冕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之后,王冕成为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黄苏懿:我给大家讲个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的故事。
一次,朝廷派于谦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廷里的显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于谦60岁寿辰那天,皇上因于谦忠心报国,战功卓著,派人送了一只玉猫金座钟。谁知管家根据于谦的叮嘱把送礼的太监拒之门外。太监有点不高兴了,就写了“劳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劳劲不松。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情不通。”四句话,叫管家送给于谦。于谦见了,在下面添了四句:“为国办事心应忠,做官最怕常贪功。辛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太监见于谦这样坚决,无话可说,回去向皇上复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