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教工党支部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举措、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政治保证和组织基础。在“课程思政”视阈之下,各高校纷纷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要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课程思政”为主线,不断开拓育人新途径。在此,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秉承“为学为师 求实求新”的校训精神,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旨归,注重团队自身建设,全面落实“课程思政”育人实践,突出团队活动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等特点,实现三者育人同频共振,助推高校育人工作的全面发展,探索“课程思政”视阈下协同育人的实踐路径,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自觉转化,唱响育人主旋律。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高校是进行课程思政的主要场域,在这一场域中教育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指出教育的功能在于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和造福人民。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以及回应学生现实呼声的迫切要求。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第一,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现实要求。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本不言而喻,但在实践过程中却是不太令人满意。现代教育中出现唯分数、唯文凭等不科学的评价导向,脱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使得当代教育评价模式呈现单一化、片面化的倾向,在此教育评价导向下生成的人存在片面的、机械的可能。为此要将“立德树人”精准滴灌于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通过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的协同育人机制,形塑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第二,坚守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时代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我国和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坚守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题中之义,是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有力反击;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看法洞察事物的本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就是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第三,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的一组重要概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事实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而且也是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当前教育体系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与民众对优质而多元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1]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育者的教育供给更多停留在结果上,忽视了教育过程的反馈以及受教育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有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生成有德无才的“半成品”和有才无德的“危险品”。为此,改革教师的教育供给,满足受教育者自我发展需求,已成为开创育人新格局的内生动力。
结合学院自身办学特色,打造坚实党员团队,助力学生成长
高校教工党支部是党在高校最基层的党组织,处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第一线,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保证,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在落实党的基本方针政策的举措上,高校党的各级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始终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基于“活动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理念,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坚持“三全育人”格局,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良性互构,通过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励学生自觉地将个人理想和目标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助力于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成员具有其内在的同构性,各位党员立足于自身实际补齐短板,提升自身理论水平,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育人本领,实现各岗位育人工作的同向同行,为新时代育人实践奠定坚实的团队基础。
第一,团队教育目标的同向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坚持以学生为立足点及其着力点。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的教育对象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以提高学生知识技能以及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以实现学生德才兼备、和谐发展为育人愿景,为学生发展创造主客观条件,培养时代新人,致力于民族复兴伟大实践。
第二,团队内部分工的互补性。形成分工合作、责任明晰的工作体系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主要落在了思政专职教师的肩上,其他教育人员及其管理人员并未自觉肩负育人使命,使得育人环节存在断裂地带。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内部分工明确,专任教师主要负责“第一课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行政教辅教师主要负责“第二课堂”,意在增强学生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由“自发”的状态转为“自觉”的状态,唯有如此,教育的价值方能彰显。
第三,教育方法的互鉴性。部分专任教师习惯采取显性、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传递知识,塑造学生情感意志,这种教育方式无形中拉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而行政教辅教师则采取隐性、双向启发的教育方式,将育人思想浸润在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之中。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增强高校育人整体实效。
“课程思政”视阈下行政教工党支部协同育人的现实路径
第一,言传身教,服务育人。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青年大学生。在与学生密切交往过程中,行政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对学生的道德观教育起着“上梁正,下梁直”的作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十分注重提升团队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念。一是行政教工党支部注重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打铁还需自身硬”,学院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工作摆在首位,积极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党的系列会议精神,着力提升行政教工思想政治素质。二是为学生团体提供支持力量,系统增强育人实效。在课程思政视阈下,支部立足学生实际建立“小导师行动项目计划”,在行政管理教师的引领支持下,充分发挥优秀学生骨干的“榜样灵魂·先锋模范”辐射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传递学风引领正能量,增强学院“第二课堂”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建设和谐学院环境,渗透育人价值。行政教工党支部助力学院为学生进行系列专业和职业发展辅导讲座,集体开展学院文化建设,在各类活动中党员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通过学院文化活动的建设,增强学生内在自信心、归属感,在积极的文化建设活动中体悟自我价值,完善自我人格。每名教职工在自身岗位上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等贯彻到底,树立系统观念,调动各方力量,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形成育人新格局。 第二,允理惬情,管理育人。支部在育人方面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者良性互构,内在要求团队做好统筹安排,为推进“立德树人”育人实效保驾护航。一是正确的管理理念是基础。支部从一开始就找准自身定位,齐头并进、共同协作以保证育人环节的连续性,“建立项目领导小组,成立导师团队”项目计划应运而生。该计划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牵头,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以及部分优秀校友参与其中,对活动全程进行意识形态把控及其活动指导监督。将“育人”作为“分内之事”一以贯之,时刻肩负“传道”使命。二是科学的管理方式是核心。管理是一门艺术,强调以人为本,要求高校管理者在执行规章制度时要体现灵活性和人性化,要让被管理者容易接受,尽量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3]学院基于此建立“教师—学生(小导师)”“学生(小导师)—学生”“教师—学生(小导师)—学生”交流机制。通过“小导师”的桥梁作用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融合。时刻捕捉学生情感反馈,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时代方式,拓宽交流渠道,画出最大同心圆。三是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保障。学院立足自身办学规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多途径倾听学生意见,实现线上与线下联动创新学院制度管理,不断致力于学院管理制度更上一个台阶。顺应时代潮流,学院团队设立企业微信服务管理平台,根据学生反馈,把握时机,冲破固定思维,创新育人新模式。
第三,落实育人责任,深化价值引领。寓教育于管理,将育人工作与支部活动有效衔接,深化“第二课堂”的价值引领。一是在新生入学阶段,精准落实“小导师行动计划项目”。该行动项目涉及两个层面:一方面,日常小导师一对一朋辈指导,旨在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的交流,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全时段、全过程的在线指导和帮助,真正实现学生有困难找“小导师”;另一方面,开展集中的“小导师·大讲堂”系列活动。该系列活动是通过学院选拔出的小导师作为引领,从学业规划、专业提升、学习方法等多角度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在线指导,提高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二是在老生阶段,积极选拔优秀“小导师”,落实育人实践。行政教工党支部为主的“小导师行动计划”项目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带头示范作用,形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学院文化氛围,掀开“课程思政”育人新篇章。三是在毕业生阶段,行政教工党支部助力学院为学生进行系列正确职业观辅导讲座,搭建微信就业信息平台等多途径、全方位助力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使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总之,将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贯彻到教育的每一环节,为高校育人注入新鲜血液,实现思政工作与管理服务工作的水乳交融,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增强育人接触面,保证高校育人实践工作的实时性与创新性。课程思政建设是师者育人理念的回归,是将家国情怀和如何做人的思想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的教学改革实践。[4]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将持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助力学校、学院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关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教育文化论坛,2016,8(6):143.
[2]王世强,史秀玫.高校行政教工党支部党建活力提升途径探讨—以吉林大学商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为例[J].吉林教育,2019(10):8-10.
[3]陈超.立德树人视域下管理育人的内涵厘定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140-142.
[4]張启鸿,李大伟.以协同育人理念推进思政教育[J].前线,2020(7):53-55.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高校是进行课程思政的主要场域,在这一场域中教育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指出教育的功能在于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和造福人民。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以及回应学生现实呼声的迫切要求。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第一,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现实要求。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本不言而喻,但在实践过程中却是不太令人满意。现代教育中出现唯分数、唯文凭等不科学的评价导向,脱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使得当代教育评价模式呈现单一化、片面化的倾向,在此教育评价导向下生成的人存在片面的、机械的可能。为此要将“立德树人”精准滴灌于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通过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的协同育人机制,形塑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第二,坚守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时代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我国和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坚守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题中之义,是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有力反击;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看法洞察事物的本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就是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第三,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的一组重要概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事实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而且也是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当前教育体系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与民众对优质而多元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1]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育者的教育供给更多停留在结果上,忽视了教育过程的反馈以及受教育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有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生成有德无才的“半成品”和有才无德的“危险品”。为此,改革教师的教育供给,满足受教育者自我发展需求,已成为开创育人新格局的内生动力。
结合学院自身办学特色,打造坚实党员团队,助力学生成长
高校教工党支部是党在高校最基层的党组织,处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第一线,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保证,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在落实党的基本方针政策的举措上,高校党的各级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始终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基于“活动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理念,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坚持“三全育人”格局,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良性互构,通过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励学生自觉地将个人理想和目标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助力于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成员具有其内在的同构性,各位党员立足于自身实际补齐短板,提升自身理论水平,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育人本领,实现各岗位育人工作的同向同行,为新时代育人实践奠定坚实的团队基础。
第一,团队教育目标的同向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坚持以学生为立足点及其着力点。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的教育对象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以提高学生知识技能以及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以实现学生德才兼备、和谐发展为育人愿景,为学生发展创造主客观条件,培养时代新人,致力于民族复兴伟大实践。
第二,团队内部分工的互补性。形成分工合作、责任明晰的工作体系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主要落在了思政专职教师的肩上,其他教育人员及其管理人员并未自觉肩负育人使命,使得育人环节存在断裂地带。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内部分工明确,专任教师主要负责“第一课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行政教辅教师主要负责“第二课堂”,意在增强学生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由“自发”的状态转为“自觉”的状态,唯有如此,教育的价值方能彰显。
第三,教育方法的互鉴性。部分专任教师习惯采取显性、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传递知识,塑造学生情感意志,这种教育方式无形中拉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而行政教辅教师则采取隐性、双向启发的教育方式,将育人思想浸润在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之中。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增强高校育人整体实效。
“课程思政”视阈下行政教工党支部协同育人的现实路径
第一,言传身教,服务育人。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青年大学生。在与学生密切交往过程中,行政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对学生的道德观教育起着“上梁正,下梁直”的作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十分注重提升团队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念。一是行政教工党支部注重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打铁还需自身硬”,学院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工作摆在首位,积极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党的系列会议精神,着力提升行政教工思想政治素质。二是为学生团体提供支持力量,系统增强育人实效。在课程思政视阈下,支部立足学生实际建立“小导师行动项目计划”,在行政管理教师的引领支持下,充分发挥优秀学生骨干的“榜样灵魂·先锋模范”辐射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传递学风引领正能量,增强学院“第二课堂”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建设和谐学院环境,渗透育人价值。行政教工党支部助力学院为学生进行系列专业和职业发展辅导讲座,集体开展学院文化建设,在各类活动中党员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通过学院文化活动的建设,增强学生内在自信心、归属感,在积极的文化建设活动中体悟自我价值,完善自我人格。每名教职工在自身岗位上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等贯彻到底,树立系统观念,调动各方力量,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形成育人新格局。 第二,允理惬情,管理育人。支部在育人方面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者良性互构,内在要求团队做好统筹安排,为推进“立德树人”育人实效保驾护航。一是正确的管理理念是基础。支部从一开始就找准自身定位,齐头并进、共同协作以保证育人环节的连续性,“建立项目领导小组,成立导师团队”项目计划应运而生。该计划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牵头,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以及部分优秀校友参与其中,对活动全程进行意识形态把控及其活动指导监督。将“育人”作为“分内之事”一以贯之,时刻肩负“传道”使命。二是科学的管理方式是核心。管理是一门艺术,强调以人为本,要求高校管理者在执行规章制度时要体现灵活性和人性化,要让被管理者容易接受,尽量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3]学院基于此建立“教师—学生(小导师)”“学生(小导师)—学生”“教师—学生(小导师)—学生”交流机制。通过“小导师”的桥梁作用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融合。时刻捕捉学生情感反馈,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时代方式,拓宽交流渠道,画出最大同心圆。三是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保障。学院立足自身办学规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多途径倾听学生意见,实现线上与线下联动创新学院制度管理,不断致力于学院管理制度更上一个台阶。顺应时代潮流,学院团队设立企业微信服务管理平台,根据学生反馈,把握时机,冲破固定思维,创新育人新模式。
第三,落实育人责任,深化价值引领。寓教育于管理,将育人工作与支部活动有效衔接,深化“第二课堂”的价值引领。一是在新生入学阶段,精准落实“小导师行动计划项目”。该行动项目涉及两个层面:一方面,日常小导师一对一朋辈指导,旨在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的交流,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全时段、全过程的在线指导和帮助,真正实现学生有困难找“小导师”;另一方面,开展集中的“小导师·大讲堂”系列活动。该系列活动是通过学院选拔出的小导师作为引领,从学业规划、专业提升、学习方法等多角度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在线指导,提高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二是在老生阶段,积极选拔优秀“小导师”,落实育人实践。行政教工党支部为主的“小导师行动计划”项目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带头示范作用,形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学院文化氛围,掀开“课程思政”育人新篇章。三是在毕业生阶段,行政教工党支部助力学院为学生进行系列正确职业观辅导讲座,搭建微信就业信息平台等多途径、全方位助力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使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总之,将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贯彻到教育的每一环节,为高校育人注入新鲜血液,实现思政工作与管理服务工作的水乳交融,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增强育人接触面,保证高校育人实践工作的实时性与创新性。课程思政建设是师者育人理念的回归,是将家国情怀和如何做人的思想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的教学改革实践。[4]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将持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助力学校、学院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关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教育文化论坛,2016,8(6):143.
[2]王世强,史秀玫.高校行政教工党支部党建活力提升途径探讨—以吉林大学商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为例[J].吉林教育,2019(10):8-10.
[3]陈超.立德树人视域下管理育人的内涵厘定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140-142.
[4]張启鸿,李大伟.以协同育人理念推进思政教育[J].前线,2020(7):53-55.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