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论述在特殊现实生活情境中培养儿童实践智慧的策略,提出通过“精选点”“多形式”“优资源”等方式,帮助儿童获得应对和妥善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提升安全意识与辨别能力等实践智慧。
【关键词】实践智慧 特殊现实生活 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035-03
实践智慧是指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在实践基础上达成对世界和情感的全新认知,做出明智的选择,并付诸行动。它不仅是与价值取向相对应的德行的凝聚,还囊括了人认知世界与自身的经验,统一体现在人的现实能力之中。[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儿童实践智慧的培养不容忽视。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呈现了一些特殊现实生活情境,如“火警演习”“别伤着自己”“台风中的自我保护”“花草面前要小心”“别让自己受伤害”“我要求助吗”“我们一起来挑战”“在这里玩安全吗”“捉迷藏”等。教材的这些特殊生活情境,旨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培养紧急疏散、避险的能力;了解家庭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遭遇恶劣天气时学会逃生、求助;与植物共处自我保护的方法;明确需要求助的情境,避免形成万事求助的依赖心理;了解不同类型的尝试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游戏时的安全意识与辨识能力,等等。由此,教师可以通过“精选点”“多形式”“优资源”等策略,培养学生获取特殊现实情境中的实践智慧。
一、精选教学点,引导学生增长实践智慧
特殊现实生活情境因其特殊性,不能时时让儿童体验真实的生活情境。当危险情境来临时,学生的安全意识、知识、技能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具备敏锐性,精选教学点。
(一)选准“回望点”,反思提炼
道德与法治课提倡学生向生活学习。教材中列举的某些特殊生活情境,是學生在实际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教师要选准这些教学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回忆自己过往的经验,听取同学以往的经验”,找到当下解决问题的出路。
以一年级上册第11课《别伤着自己》第三板块“受伤了怎么办”为例,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救护知识,学会处理一些小伤痛,培养自我救护意识。学生通常都有受伤的经历,有的学生可能还有受伤后的自救经历。此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对过往生活经验进行整理、提炼,让学生了解应对各种意外伤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围绕“受伤后,因为害怕家长责怪而选择隐瞒的方式是否可取,如果隐瞒了,可能产生什么后果”等问题展开讨论,引发学生对过往生活进行反思:不管伤势轻重,都要及时向教师或者家长说明情况。这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救护方法。
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生活“反刍”的进一步反思、提炼,获取知识技能,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为今后健康安全的生活打下基础。
(二)找准“拓展点”,补充扩展
教材中有些特殊现实生活情境的呈现,仅有一幅图或者一句话,教师要读懂教材,读懂图文背后隐含的意义并适当拓展补充,便于学生获得实践智慧。
以一年级下册第5课《风儿轻轻吹》“风儿的‘脾气’”为例,教材中只有一幅图呈现台风天气,且在现实生活中,一年级学生遇到台风的生活经历并不多,缺少对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那么,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呢?教师可以采取化远为近的策略,丰富教材内容以唤醒学生的体验。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爸爸妈妈答应周末带你去舟山海边玩,还准备出海,可是到了周五晚上,天气预报说,明天舟山地区将出现台风天气。你听到这个消息会如何决定呢?这一情境引发学生的激烈辩论,有学生认为,旅游机会来之不易,如果就此放弃了会很遗憾;有学生认为,天气预报也会出错,说不定台风会去别的地方;还有学生说生命最重要,应该取消行程……经过讨论,学生达成一致意见:生命无价,面对可能来临的台风,与其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去旅游,不如待在安全的地方,哪怕是留下遗憾。接着,教师利用微课等形式,教给学生学习台风天安全自护的方法。
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学生掌握安全自护的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还应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和防灾意识,教师要有超前教育意识,结合教材适当拓展,帮助学生在日后遭遇此类特殊情况时学会妥善地处理。
二、多形式帮助儿童获取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知识、情感、意志、技能等要素的结合。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应当培养自身从生活经验总结学习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2]为此,教师应通过课内外结合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关键能力,获取实践智慧。
(一)自主探究,从生活和经验中学习
学生在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要结合人们对现实生活和全局的体验,慢慢积累实践智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建相应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探究、习得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一年级下册第6课《花儿草儿多美丽》为例,本册教材中有一个栏目为“花草面前要小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与植物共处时自我保护的方法。如果仅仅在课堂上看图片、讨论交流,学生很难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为此,教师设计了“花草面前要小心”的课前探究单(如下表),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开展探究活动。
“花草面前要小心”探究单
[亲爱的小朋友,和花草树木在一起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探究一 想一想:触摸哪些花草树木,它曾经或者可能会让我受伤?了解这种植物的名称。 探究二 我知道:哪些植物容易让人花粉过敏?哪些植物会有毒?(可以上网或课外书上查找) 探究三 和爸爸妈妈讨论:和花草树木在一起,我们还要注意什么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花草面前要小心”探究单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带着自己的探究结论回到课堂,再与他人的经验相互碰撞,自然而然生成了实践智慧。
(二)现场体验,整合知识与生活
构成实践智慧的各个要素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意志等,各要素相互融合。学生要获取实践智慧,需要具备整合这些因素的能力,即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现场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类似的生活场景中获得真实的感受。而这种体验往往融合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往的经验、内心的情感等,能够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妥善处理类似事件。
下面,笔者以二年级下册第1课《挑战第一次》“我们一起来挑战”现场体验活动为例,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妥善处理相关事件的方法。
1.体验活动前
(1)先选择一件马上可以尝试的事情。
(2)小组讨论:这件事可以大胆试?不能试?需要哪些帮助才能尝试?
(3)对有争议的事情,全班交流讨论。
2.体验活动时
学生分小组活动,每名学生完成一项挑战任务,遇到困难或危险时,及时向有经验的同学或教师寻求帮助,同时帮助同学完成挑战任务。教师巡视各个小组,特别注意让学生边体验边交流感受。
3.体验活动后
集体反思:仔细回味体验前后的不同感受,强化第一次的尝试体验,以及自己在遇到困难或危险时,会妥善处理的感受。
这样的现场体验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坚定了勇于挑战的信念,获取面对困难或危险时妥善处理的方法。
(三)情景模拟,学会随机应变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模拟特定情境演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妥善处理突发情况,且不只是简单地重复疏散演习的过程,而是围绕某个教学内容进行目标明确的学习。此学习过程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强调从现实生活到情感实现、意义发现和价值获取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教学不应只是一味照搬日常生活,而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情景模拟或游戏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
以一年级上册第6课《校园的号令》教学为例,笔者结合《铃声告诉我》栏目中“火警疏散演练”场景图,引导学生妥善处理突发情况的方法。学生正在上课,教师按响火警铃说:“听,是火警铃声!隔壁着火了,我们怎么逃生?”学生开始讨论,教师让班上半数的学生一起做模拟练习。只见,学生飞快地涌向教室前门,争相逃离。只有一名学生一直退让,且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在活动评议环节,选择最后“逃离”的学生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他知道这时应该尽快逃离,但发现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往前挤,教室门又窄,很容易被堵住造成意外伤害,所以他选择让别的同学先走。对此,教师及时评论道:“这位同学不仅掌握了正确的处理方法,还能在关键时刻想到别人,这种精神非常可贵……”该生获得了师生们热烈的掌声。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单调乏味的知识,更是一场有温度、有情感的教学,学生在生活情景模擬中积累了经验,学会妥善处理特殊问题,才能在真正遭遇突发情况时随机应变,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三、优选资源,形成儿童实践智慧张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多种多样,教师要利用恰当的课程资源,激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学会妥善地处理问题。
(一)聚焦“新闻”,指导学生学会生活
以一年级下册第7课《可爱的动物》教学为例,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社会新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经验与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有些学生喜欢小动物,他们认为流浪动物只要清洗干净,也可以带回家饲养。对此,教师并没有急于评价或者反馈,而是让学生观看“某某因收养流浪狗,意外导致细菌感染”相关新闻。看完新闻,学生才知道贸然收养流浪狗的做法并不妥当。但学生的问题没有止步:流浪在外的动物既不能带回家饲养,但又不愿看到它们流浪在外,怎么办呢?教师再次提示学生:城市有专门的犬类收容中心,如杭州就有两个,可以将流浪动物交由这些机构收养。
可见,对特殊生活场景中学生有疑惑的地方,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新闻事件唤醒学生的理性思维,指导处理的方法,以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恰当地处理类似情况。
(二)激活“生成”,引领学生茁壮成长
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是不可多得的道德教育良机,培养实践智慧也一样,教师要善于在实际情境中捕捉学生的真实想法,借助实践体验整合学生的经验、意志和情感,促使学生自主成长,不断提升实践智慧。
仍以《花儿草儿多美丽》一课教学为例,学生在了解花草的生命形态,学习“该如何真正爱护花草”和“花草面前要小心”之后,在课堂结尾,教师提示学生上学期班级的植物因疏于照料而枯死的事,学生由此产生了集体种植的愿望。于是,教师在班级组织开展了“巧手养花草”的种植活动。种植前,学生先讨论哪些花草可以种、哪些不能种,种子怎么种、怎么养护,并分小组认领种植任务;种植中,学生了解各种植物的习性,制作植物名片、植物生长记录表,互相提醒养护过程的注意要点,开展轮岗养护等实践活动,既照顾好花草,也不让自己受伤;最后,学生召开小小分享会,为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而喜悦,也为植物受伤、生病而难过,从中总结经验,提高爱护花草的意识。
以上案例中,教师抓住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点,再一次精心组织种植活动。在实践过程,学生妥善处理养护植物时出现的各类问题,加深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特殊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实践智慧培育,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结合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类似事件中提前获取必备的知识与能力,学会妥善处理各类问题,以便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参考文献】
[1]杨国荣.论实践智慧[J].中国社会科学,2012(4)
[2]孙彩平.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刍议[J].中小学德育,2016(9)
[3]高德胜,章乐,唐燕.“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杨开智(1977— ),女,浙江诸暨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及小学德育工作研究。
(责编 杨 春)
【关键词】实践智慧 特殊现实生活 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035-03
实践智慧是指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在实践基础上达成对世界和情感的全新认知,做出明智的选择,并付诸行动。它不仅是与价值取向相对应的德行的凝聚,还囊括了人认知世界与自身的经验,统一体现在人的现实能力之中。[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儿童实践智慧的培养不容忽视。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呈现了一些特殊现实生活情境,如“火警演习”“别伤着自己”“台风中的自我保护”“花草面前要小心”“别让自己受伤害”“我要求助吗”“我们一起来挑战”“在这里玩安全吗”“捉迷藏”等。教材的这些特殊生活情境,旨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培养紧急疏散、避险的能力;了解家庭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遭遇恶劣天气时学会逃生、求助;与植物共处自我保护的方法;明确需要求助的情境,避免形成万事求助的依赖心理;了解不同类型的尝试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游戏时的安全意识与辨识能力,等等。由此,教师可以通过“精选点”“多形式”“优资源”等策略,培养学生获取特殊现实情境中的实践智慧。
一、精选教学点,引导学生增长实践智慧
特殊现实生活情境因其特殊性,不能时时让儿童体验真实的生活情境。当危险情境来临时,学生的安全意识、知识、技能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具备敏锐性,精选教学点。
(一)选准“回望点”,反思提炼
道德与法治课提倡学生向生活学习。教材中列举的某些特殊生活情境,是學生在实际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教师要选准这些教学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回忆自己过往的经验,听取同学以往的经验”,找到当下解决问题的出路。
以一年级上册第11课《别伤着自己》第三板块“受伤了怎么办”为例,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救护知识,学会处理一些小伤痛,培养自我救护意识。学生通常都有受伤的经历,有的学生可能还有受伤后的自救经历。此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对过往生活经验进行整理、提炼,让学生了解应对各种意外伤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围绕“受伤后,因为害怕家长责怪而选择隐瞒的方式是否可取,如果隐瞒了,可能产生什么后果”等问题展开讨论,引发学生对过往生活进行反思:不管伤势轻重,都要及时向教师或者家长说明情况。这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救护方法。
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生活“反刍”的进一步反思、提炼,获取知识技能,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为今后健康安全的生活打下基础。
(二)找准“拓展点”,补充扩展
教材中有些特殊现实生活情境的呈现,仅有一幅图或者一句话,教师要读懂教材,读懂图文背后隐含的意义并适当拓展补充,便于学生获得实践智慧。
以一年级下册第5课《风儿轻轻吹》“风儿的‘脾气’”为例,教材中只有一幅图呈现台风天气,且在现实生活中,一年级学生遇到台风的生活经历并不多,缺少对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那么,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呢?教师可以采取化远为近的策略,丰富教材内容以唤醒学生的体验。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爸爸妈妈答应周末带你去舟山海边玩,还准备出海,可是到了周五晚上,天气预报说,明天舟山地区将出现台风天气。你听到这个消息会如何决定呢?这一情境引发学生的激烈辩论,有学生认为,旅游机会来之不易,如果就此放弃了会很遗憾;有学生认为,天气预报也会出错,说不定台风会去别的地方;还有学生说生命最重要,应该取消行程……经过讨论,学生达成一致意见:生命无价,面对可能来临的台风,与其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去旅游,不如待在安全的地方,哪怕是留下遗憾。接着,教师利用微课等形式,教给学生学习台风天安全自护的方法。
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学生掌握安全自护的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还应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和防灾意识,教师要有超前教育意识,结合教材适当拓展,帮助学生在日后遭遇此类特殊情况时学会妥善地处理。
二、多形式帮助儿童获取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知识、情感、意志、技能等要素的结合。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应当培养自身从生活经验总结学习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2]为此,教师应通过课内外结合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关键能力,获取实践智慧。
(一)自主探究,从生活和经验中学习
学生在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要结合人们对现实生活和全局的体验,慢慢积累实践智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建相应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探究、习得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一年级下册第6课《花儿草儿多美丽》为例,本册教材中有一个栏目为“花草面前要小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与植物共处时自我保护的方法。如果仅仅在课堂上看图片、讨论交流,学生很难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为此,教师设计了“花草面前要小心”的课前探究单(如下表),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开展探究活动。
“花草面前要小心”探究单
[亲爱的小朋友,和花草树木在一起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探究一 想一想:触摸哪些花草树木,它曾经或者可能会让我受伤?了解这种植物的名称。 探究二 我知道:哪些植物容易让人花粉过敏?哪些植物会有毒?(可以上网或课外书上查找) 探究三 和爸爸妈妈讨论:和花草树木在一起,我们还要注意什么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花草面前要小心”探究单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带着自己的探究结论回到课堂,再与他人的经验相互碰撞,自然而然生成了实践智慧。
(二)现场体验,整合知识与生活
构成实践智慧的各个要素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意志等,各要素相互融合。学生要获取实践智慧,需要具备整合这些因素的能力,即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现场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类似的生活场景中获得真实的感受。而这种体验往往融合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往的经验、内心的情感等,能够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妥善处理类似事件。
下面,笔者以二年级下册第1课《挑战第一次》“我们一起来挑战”现场体验活动为例,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妥善处理相关事件的方法。
1.体验活动前
(1)先选择一件马上可以尝试的事情。
(2)小组讨论:这件事可以大胆试?不能试?需要哪些帮助才能尝试?
(3)对有争议的事情,全班交流讨论。
2.体验活动时
学生分小组活动,每名学生完成一项挑战任务,遇到困难或危险时,及时向有经验的同学或教师寻求帮助,同时帮助同学完成挑战任务。教师巡视各个小组,特别注意让学生边体验边交流感受。
3.体验活动后
集体反思:仔细回味体验前后的不同感受,强化第一次的尝试体验,以及自己在遇到困难或危险时,会妥善处理的感受。
这样的现场体验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坚定了勇于挑战的信念,获取面对困难或危险时妥善处理的方法。
(三)情景模拟,学会随机应变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模拟特定情境演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妥善处理突发情况,且不只是简单地重复疏散演习的过程,而是围绕某个教学内容进行目标明确的学习。此学习过程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强调从现实生活到情感实现、意义发现和价值获取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教学不应只是一味照搬日常生活,而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情景模拟或游戏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
以一年级上册第6课《校园的号令》教学为例,笔者结合《铃声告诉我》栏目中“火警疏散演练”场景图,引导学生妥善处理突发情况的方法。学生正在上课,教师按响火警铃说:“听,是火警铃声!隔壁着火了,我们怎么逃生?”学生开始讨论,教师让班上半数的学生一起做模拟练习。只见,学生飞快地涌向教室前门,争相逃离。只有一名学生一直退让,且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在活动评议环节,选择最后“逃离”的学生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他知道这时应该尽快逃离,但发现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往前挤,教室门又窄,很容易被堵住造成意外伤害,所以他选择让别的同学先走。对此,教师及时评论道:“这位同学不仅掌握了正确的处理方法,还能在关键时刻想到别人,这种精神非常可贵……”该生获得了师生们热烈的掌声。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单调乏味的知识,更是一场有温度、有情感的教学,学生在生活情景模擬中积累了经验,学会妥善处理特殊问题,才能在真正遭遇突发情况时随机应变,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三、优选资源,形成儿童实践智慧张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多种多样,教师要利用恰当的课程资源,激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学会妥善地处理问题。
(一)聚焦“新闻”,指导学生学会生活
以一年级下册第7课《可爱的动物》教学为例,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社会新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经验与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有些学生喜欢小动物,他们认为流浪动物只要清洗干净,也可以带回家饲养。对此,教师并没有急于评价或者反馈,而是让学生观看“某某因收养流浪狗,意外导致细菌感染”相关新闻。看完新闻,学生才知道贸然收养流浪狗的做法并不妥当。但学生的问题没有止步:流浪在外的动物既不能带回家饲养,但又不愿看到它们流浪在外,怎么办呢?教师再次提示学生:城市有专门的犬类收容中心,如杭州就有两个,可以将流浪动物交由这些机构收养。
可见,对特殊生活场景中学生有疑惑的地方,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新闻事件唤醒学生的理性思维,指导处理的方法,以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恰当地处理类似情况。
(二)激活“生成”,引领学生茁壮成长
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是不可多得的道德教育良机,培养实践智慧也一样,教师要善于在实际情境中捕捉学生的真实想法,借助实践体验整合学生的经验、意志和情感,促使学生自主成长,不断提升实践智慧。
仍以《花儿草儿多美丽》一课教学为例,学生在了解花草的生命形态,学习“该如何真正爱护花草”和“花草面前要小心”之后,在课堂结尾,教师提示学生上学期班级的植物因疏于照料而枯死的事,学生由此产生了集体种植的愿望。于是,教师在班级组织开展了“巧手养花草”的种植活动。种植前,学生先讨论哪些花草可以种、哪些不能种,种子怎么种、怎么养护,并分小组认领种植任务;种植中,学生了解各种植物的习性,制作植物名片、植物生长记录表,互相提醒养护过程的注意要点,开展轮岗养护等实践活动,既照顾好花草,也不让自己受伤;最后,学生召开小小分享会,为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而喜悦,也为植物受伤、生病而难过,从中总结经验,提高爱护花草的意识。
以上案例中,教师抓住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点,再一次精心组织种植活动。在实践过程,学生妥善处理养护植物时出现的各类问题,加深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特殊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实践智慧培育,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结合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类似事件中提前获取必备的知识与能力,学会妥善处理各类问题,以便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参考文献】
[1]杨国荣.论实践智慧[J].中国社会科学,2012(4)
[2]孙彩平.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刍议[J].中小学德育,2016(9)
[3]高德胜,章乐,唐燕.“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杨开智(1977— ),女,浙江诸暨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及小学德育工作研究。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