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在山西 一路向北溯源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en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对山西而言,仰韶文化考古从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发掘开始,95年间一路向北,不断探寻文化起源。
   11月20日上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文博二级研究员薛新明在太原市博物馆讲述了山西仰韶文化的考古历程。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1926年于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的遗存属于仰韶中期,这里是中国学者最早主持田野考古工作的起点。仰韶遗存的发现、研究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产生、发展具有一样长的历史,因此梳理近百年的山西仰韶时期研究理念变革与取得的成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仰韶时期的遗址几乎遍布山西全省,累计发现达716处,经正式发掘的地点近50处。薛新明将山西省仰韶时期考古探索划分为三大阶段,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各阶段时代背景、主要工作、学术成果和面临的问题,并总结了仰韶考古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几大课题。
   薛新明认为,从山西地区仰韶时期的研究来看,以1949年和1990年为界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拓荒时期


  从1926年李济等发现并发掘夏县西阴村遗址开始,一直持续到1949年,这是中国考古学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山西省还未建立自己的考古机构,工作由省外的学术机构和专业学者完成。这是中国考古学的拓荒时期,无论是田野资料的收集还是学者们提出的认知,对后来的学科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这期间山西先后发现了几处仰韶时期的遗址,尤其是对西阴村遗址的发掘,以确凿的资料更新了中外学者对中国史前史的认识,是当时研究中国史前文化的主要内容。虽然当时整个中国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极少,也缺乏检测和分析的技术手段及可供对比的资料,但无论李济执笔撰写的田野考古报告《西阴村史前的遗存》,还是梁思永写成的英文单行本《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全都根据当时有限的资料对相关学术课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分析专业,言之有据。
   梁思永文章的附录中收录了西阴村出土陶片的化学成分含量,这应该是中国考古界最早采用科技手段分析陶器成分的实例,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田野考古方法方面,李济在西阴村遗址的发掘中尝试使用了2米见方的探方法,留下了关键柱(土尖),并且已经关注到地层堆积中土质土色的变化,迈出了通往“考古地层学”十分重要的一步;遗存分类方面,李济和梁思永对西阴村发现的遗存都进行了分类,并且与其他地点的器物进行了对比,他们是最早探索中国“考古类型学”的学者。

2、第二阶段:持续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虽然前30年和后10年情况有一些区别,但工作方式基本一致,收集田野资料、建立文化序列为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目标,物质文化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
   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山西从事仰韶时期田野考古工作的主要力量是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芮城东庄村、西王村等重要遗址的发掘和晋南地区的大规模田野调查,他们都是主导者和主要参与者。
   当时,重点发掘的地点是为了配合三门峡水库建设,调查的主要目标是寻找夏王朝时期的遗存。田野考古的范式围绕着探求物质文化面貌的思路开展,发现了大量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存,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了一些符合实际的认识,引领着仰韶文化研究的方向。受主要目标的限制,田野工作开展的不平衡,吕梁山区、山西中北部地区和晋东南地区的考古成果较少,文化发展线索比较模糊,而且社会生活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人问津。
   本阶段前30年最大的进步是坚持以地层学与类型学为代表的理论体系,构建起了以晋豫交界地区为中心的仰韶时期文化序列和谱系,在主要特征、类型划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认识了各个考古学文化的特色,文化分期相对清晰,树立了文化断代的编年标尺,研究水平居全国前列,是其他地区对比研究的参照。

3、第三阶段:突破进展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以聚落考古和多学科合作为主要特色的考古学理论逐渐形成中国特色,日益完善的新认识与理念开始贯彻到实际工作中,考古发现和综合研究都有新的进展。
   1990年至1991年,临汾盆地东部的翼城北撖遗址发掘中,一线的科研人员开始运用聚落考古的工作模式,揭示出这个遗址仰韶时期不同阶段的聚落分布状况。与此同时,在太岳山西麓、澮河上游进行了小规模的区域调查,发现了迄今山西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枣园文化”,填补了区域与时代上的空白。
   2016年,临汾桃园遗址揭露了一处庙底沟文化的聚落,了解了当时不同形制的房址、窖穴、陶窑及池塘等基础设施,发现了完整的庙底沟文化陶器群,反映了仰韶最发达、最繁盛时期的文化面貌。
   2019~2021年,夏县师村遗址揭露了一个仰韶早期聚落,出土的几件石雕蚕蛹暗示当时已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这是继1926年在西阴村出土半个蚕茧壳以后的又一个重要发现;位于盐湖旁边的这个遗址应该能为研究人类生活与重要自然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提供支撑。
   “临汾高堆、襄汾小王村、浮山南西河、绛县周家庄、夏县辕村、芮城桃花涧、稷山郭家枣园等遗址均取得新的信息。此外,吕梁山脉仰韶时期的工作有了突破,晋东南地区的史前考古工作也处于摸底阶段。”薛新明说,“通过在各地开展的卓有成效的考古工作,仰韶时期的发展线索逐渐清晰起来。大小规模不等的聚落、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墓葬缺少随葬品构成了山西仰韶时期社会复杂化过程的显著特点,与同一时期其他主要史前文化相比,具有朴素务实的特色,这一理念对后世的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国家的产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演讲的最后,薛新明希望年轻一代的考古工作者能够继承优秀传统,勇于开拓创新,全面提升山西仰韶时期的研究水平,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重建有血有肉的中国史前史贡献山西力量。
其他文献
科学导报讯 记者耿倩 11月18日,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西省“十四五”规划各专项规划系列解读新闻发布会,就刚刚印发的《山西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   《山西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印发,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现代物流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具体举措、具体行动,对于助推全省转型蹚新路具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记者邰丰 11月22日,2021年农业经理人(种业)省级示范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山西农业大学龙城校区举办。山西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薛志省,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院)长李步高出席会议并讲话。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正处长级干部李岳峰,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副院长任志强,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种子总站研究员姚宏亮,山西中农赛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红建参加会议。山西农业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记者王小静 劝阻13万群众免受电信诈骗,挽回经济损失8486万余元,电信诈骗案件大幅下降;搭建了“预担保、快抢救、后付费”的交通事故重伤员无差别急救绿色通道,有效降低了交通事故伤员致死率、致残率;开通电子驾照,更好地便利群众办事出行;常态化开展“护校安园”工作,有力确保了全省校园安全……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山西省公安厅党委在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的坚强领导下,聚焦顽瘴
期刊
网络社会环境治理,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网络文明伴随互联网发展而产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网络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超10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最庞大的数字社会。随着网民规模不断壮大,网络空间日益复杂,网络空间治理难度持续加大,顽瘴痼疾亟须加以解决。  
期刊
科学导报讯 11月16日,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屬中煤科工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的我国首个露天矿边帮煤“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回收示范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矿边帮煤开采示范项目顺利开工。该项目的实施,意味着我国露天煤矿压覆资源浪费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等突出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以平朔安太堡矿为代表的国内400多座露天煤矿普遍存在边帮遗存“呆滞煤”问题,造成大量煤炭资源浪费和边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对拟试點的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进行公示,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荐的山西文旅数字体验馆在入选名单内,为山西唯一入选园区。   山西文旅数字体验馆位于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该馆由山西文旅集团统筹投建,是国内首座省级文化旅游融合的数字化综合体验展馆,实现了数字化承载、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传播,曾被评为“2020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十大创新项目”。   该馆以“华夏古文
期刊
谭西梅,我国著名金融科技專家,招商银行北京分行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资深二级IT工程师。从事金融行业20余载,曾获招商银行北京分行“敬业标兵”荣誉并多次荣获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先进工作者”荣誉,为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创下了不俗的业绩。凭借自身出色的专业底蕴,在中国金融科技行业中成就斐然。   谭西梅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随后又以出色的能力和专业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
期刊
11月3日,北京的深秋阳光明媚,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光电研究所所长张靖教授领衔的项目“基于超冷费米气体的量子调控”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对山西而言,这一奖项难能可贵。   11月5日,笔者见到张靖时,他正与团队其他三位主要成员——王鹏军教授、黄良辉教授、孟增明副教授在布满仪器的实验室里忙碌着,他们
期刊
烟囱里冒着滚滚浓烟,远远就能闻到空气中刺鼻的气味;老百姓冬天烧煤泥取暖,炉具简单、污染严重,煤气中毒成了不少家庭的梦魇;煤矸石令所有煤炭企业发愁,无处安放,堆积如山,经常自燃,污染大气环境和地下水……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忧,煤矸石、煤泥、粉煤灰作为煤炭开采、洗选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曾给山西产煤地和矿区周边居民带来极大困扰。   10余年来,山西大学程芳琴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咬定这些固体废弃物
期刊
这是世界公路建筑史的不朽奇迹,这是中国军民波澜壮阔的逐梦征程,这也是中华民族敢为人先、奋勇前行的历史壮举——10多万名筑路军民劈开悬崖峭壁,征服重重天险,建成修通川藏、青藏公路,打通西南边陲的交通动脉。   2014年8月,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