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走向生本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gj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视现行品德课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者常常把道德、品德从孩子们的生活中剥离出来,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其实,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发展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实现。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也不是光靠一般地讲课所能解决的。只有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本文就此观点,践析当前品德教学中如何实施“走向生本”的路径及策略。
  一、构建走向生本的的品德课堂教学环境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走向生本的必要前提。在新课程下,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和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因而,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摒弃“师道尊严”,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建民主的氛围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亲切地与学生交流、探讨、沟通。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了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帮助他们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基础与前提,这种交往互动要通过沟通、对话实现的,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传统的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所谓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绝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充当“观众”和“听众”,参与的行为表现为等,听、看、观、望态度,学生毫无主体性而言。课堂上以“微笑俯身”以“平视的目光”对待孩子,与孩子们同欢同乐,以“欣赏的目光”看待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愉悦的心理环境,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自身潜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把课堂当作了一个宽松的活动乐园,把教师当成了朋友,彻底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这样能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参与互动,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创造性的处理品德教材与设计教学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与学的文本,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教学是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是教材的再创造。因此,品德教师要善于解读教材、分析教材、整合教材,不断提升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既充分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功能,又不简单地重复教材,而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超越教材。新教材每一单元内容活动不少,设计的问题很多,很容易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我们的学生实践,我们就要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活动情境,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此外,品德课要在基于儿童品德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一本讲稿,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而要将多种手段引入课堂;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打天下,而要大量引入各方鲜活资料,比如合理的运用乡土资源与学生现实生活资源,这一切都是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重要课程资源。品德教育是“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即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及内心世界,又让生活体验走进品德课堂,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中塑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完整人格,用健全的人格品质构建美好生活。所以,推动品德课堂的教学创新,才能焕发思品课的魅力,最终推动这门“边缘学科”也走出“尴尬”,展现其的光彩的一面。
  三、构建体悟式的教学情境
  (一)整合生活素材,创造学生乐于参与的亲和气氛
  “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
  教例:可爱的家:读父母的故事(浙江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师: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从出生到现在,你跟父母一起生活了多少天?请拿起笔来算一算,好吗?(在老师启发下,生动笔计算)
  生甲:3285天(属鼠的)。
  生乙:3650天(属猪的)。
  师:三千多个日子,我们天天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就像我们的守护神一样,呵护着我们的成长。他们呢,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记录着许多爱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去读一读吧(演示课件,出现字幕:读父母的故事。背景音乐为《世上只有妈妈好》)。昨天,老师请大家准备一个父母的故事,谁愿意第一个上来讲?
  学生诉说故事,有的还拿出照片和玩具等小物品(略)
  以上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唤醒学生回忆,进入情境,引导启发。加上背景音乐的巧妙渲染,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氛围,富有感染力,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师生共同解读着什么是父母的爱。这样情真意切理寓其中。只有创设好情景,才能引发心灵共振。
  (二)注重场景设计,营造学生自主体验的课堂环境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心理学认为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倡导并积极构建“生活体验”式品德课,是走向生本,走向儿童的真实生活世界的必然。课堂的情景是儿童生活世界的再现,课堂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道德,让“道德”通过体验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心灵的力量去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
  品德课堂的教学理应有的特质应该是,一是要让课堂焕发出生活的味道,即品德课充分尊重儿童的真实的生活经验,学习的内容应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并以生活事件为着手组织课堂教学,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活的味道。二是让课堂创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即活动化教学是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课堂中教师必须创设源于儿童生活世界又富有童趣性的体验活动,并让活动富有情感性、体验性与延续性。三是让课堂延伸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即综合化是品德学科重实践重实效的一个具体要求,因为生活是综合的,学生只有在综合化的生活世界中感悟与体验道德,道德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并指导他们过有道德的生活。
  1.化静为动,巧妙穿插操作性活动。
  由于受到教室这个特定环境的制约,教师所能选择的课堂活动形式十分有限。于是,一些品德课又陷入了“說一说”、“议一议”、“评一评”、“演一演”的新俗套。例如在教学《可爱的家》时,为帮助学生感受到成长道理上家人浓浓的关爱,设计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为你做的饭菜有多少斤?”“这么多年来,爸妈每天叮嘱你说了多少遍?”“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妈等你放学时间有多长?”“爱有几斤”?让学生动动笔先做一个书面调查和统计,就可以让“静态”的课堂动起来,做到静中有动,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做”,尽可能让学生开展最具动感的、全身的活动。
  2.以虚促实,为抽象概念赋予具体内容。
  作为人文性学科,品德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德性、品行、情感、个性、文化等精神性的东西,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一定距离。对此教师要善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通过具体话动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接。例如在教学《可爱的家》时,针对“父母的爱无法计算的”、“因为我有时吃得多,有时吃得少,我想吃什么、爱吃什么,爸爸妈妈都会想办法给我做”、“爱很重很重,很沉很沉,”等这类问题时,这些看似容易却无法回答的问题,却最能反映父母的爱的“厚实”,使学生对父母的爱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3.以小见大,根植生活琐事深入情感。
  “回归生活世界”是品德课程的核心理念。生活处处是小事,从小事最能见真情。小事也往往最容易被学生所忽视。例如在教学《可爱的家》时,引导他们从关注身边的最寻常、最普通的真实小事“爸爸妈妈为你做的饭菜。”“父母接送你上学回家”,根植于这些亲历亲为的生活琐事,学生从“随便说说”到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当这种真爱深入孩子的心灵时,我们就无需担心,他们现在以及将来是否会对父母、对同伴、对社会、对祖国乃至世界充满着爱。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提升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如果使学生简单接受和能动的工作,任何教育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为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能够激励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思维的参与,情感的参与,精神的参与,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课堂的理智生活。参与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最直接的体现,是彰显以生为本理念的重要的构成成分,是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形式。学生的主体参与使“教学过程充满了学生的智慧以及学生的理解、思维、观察、体验、比较等内发性行为和他们的合作、分享、倾听、操作等外发性行为”,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只有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品德教学中,学生才会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机会,才会自己去体验、思索、探讨,才会有可能实现,让学生自己能做的一律自己去做,學生自己能想的一律让学生自己去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而是要求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削弱,反而更重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会因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选择、对学生疑惑的指导,获得成功的激励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四、延伸课堂,引领学生走向多元化的社会实践
  道德实践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因此,教师要将品德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真正地用心去感受生活,感悟社会,从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更何况,《品德与社会》课不同以往的社会课和品德课,教材的呈现形式与以往也有很大改变,活动多,综合性强。所以,如果照本宣科,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还会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就有必须对教材内容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
  有效的德育社会实践是多元而丰富的。比如,组织调查活动、培养自理能力的实践活动、培养探究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民风民俗的考察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品德与社会课都可设计并实施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恰恰是走向生本的重要方式。只有在亲历实践后,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道德体验与升华。
  概而言之,品德课程走向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以生命为本。德育的本质是实现生命的提升,而生命的提升最终和基本上是依靠生命自身。所以,生本教育强调儿童是德育的真正主体。品德课程只有抵达学生的心灵世界,才会焕发课程应有的活力与价值。于是,作为一种德育课程而存在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更理应走出空洞的“说教范式”,而是应以一种体验的姿态让学生去实践这一课程。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城市垃圾堆肥的速效磷含量,对供试的7种垃圾堆肥的解磷强度及解磷微生物进行了分析,并以分离富集的解磷微生物制成解磷菌剂进行了青菜盆栽及大田小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近年来,一些大样本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改变了肺癌的某些治疗模式,提高了疗效,降低了毒副反应。本文就小细胞肺癌(SCLC)、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进展介绍如下。小细胞肺
<正> 导演:阿隆&#183;布莱斯 鲍勃&#183;沃克尔编剧:斯蒂夫&#183;本肖奇 罗恩&#183;J&#183;弗瑞德曼演员:强尼&#183;非尼克斯 里克&#183;莫拉尼斯 杰瑞米&#183;苏莱兹 戴夫&#
为进一步提高市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为奥运会筹办和举办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去年以来,北京市响应中宣部、司法部等五部委《关于加强奥运法制宣传的通知》的号召,按照市委、
1956年3月,我从印度奉调回国,任国防部外事处长。那时外事处属国防部办公厅管,但外事工作上一些重大事情彭总都亲自过问。周总理也交代过我:“你的任务就是给彭总在外事方面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Covalent modification of shorten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NTs) with a natural low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LMCS) was accomplished by the nucleophilic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把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正确结合起来的一个创造,最好地体现了各民族平等联合的原则,是解决
Sun Yat-sen (or Sun Wen) was born on Nov. 12th, 1866, in the Cuiheng Village, Xiang-shan County (now Zhong-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In 1892, Sun Yat-sen
根据土壤水的能量原理,对砂层在黄土中的阻水作用进行了室内一维土柱的入渗试验研究及教学模拟,结果表明:在黄土中设置砂层,不仅具有良好的阻水性,使下渗水流在一定限度内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