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欧阳修是宋初文坛一颗璀璨的明星。不仅倡导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在诗歌和散文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是宋词的一大家。欧阳修留下很多优秀的词作,其中作于他晚年的十三首《采桑子》被列于《六一词》卷首,一直以来被大家看作是反映他词作特色和抒发其人生感受的的代表作品。本文将试从他的两首《采桑子》入手,分析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之后的处境和心态。
关键词:晚年;《采桑子》;心境
一、《采桑子》创作背景
《采桑子》词一组十三首,在欧词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它的创作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但多认为是作于他晚年,徐培军在《宋词鉴赏辞典》中赏析《十年前是尊前客》时就曾提到“欧阳修有《采桑子》十三首,是他在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以后所作。前十首专咏西湖风光,像一组清新流利的小诗。后三首均述身世之慨,是一组凄壮激越的慷慨悲歌。”另外叶嘉莹先生在她的《灵溪词说正续编》中也明确指出“他的十首《采桑子》词,是当他晚年六十五岁辞官以后在颍州写的。”欧公在词中借西湖美景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 表达了他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也是对自己整个人生的回悟。
致仕之后的欧阳修终于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颍州,从此与西湖为伴。但此时六十五岁的他也俨然成了一位真正的老翁。病痛的折磨和现实的悲凉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孤寂与凄楚。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宦海沉浮欧阳修早已厌倦了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活。晚年的他终于如愿回到了颍州,回归了他的精神家园。
面对西湖,写下这组《采桑子》总结自己的人生,不免生发出无尽的感慨。在他坎坷的一生中虽因忧患飘零而愁苦。但他同时也懂得善处穷通之际的自持修养,几经贬谪总能保持胸怀旷达,祸福不能摇其神,有一种自我排遣慰藉的力量。老年时期的欧阳修对人生更多了几分理性的思考和认识。在颍州嘲风弄月,吟咏西湖时,并非没有伤别惜春叹老之情,却能做到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表现出飞扬的遣玩的意兴。晚年的欧阳修在愁苦中升华出旷达的豪情,在豪情中夹杂着愁苦的情绪,真实的体会和玩味着人生的悲苦和意趣。
二、从《采桑子》看其晚年的心境
欧阳修晚年在颍州西湖所作的这十三首《采桑子》正是他这种复杂的感情的真实体现。前十首吟颂西湖美景,后三首叙写人生悲慨。虽内容有别,但抒发的内在情感是一致的。下面就以其中两首词为例,具体分析欧翁晚年的心境。前十首以《群芳过后西湖好》为例: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这首词是欧阳修《采桑子》的第四首。此词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词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超脱之感。但和其他几首不同,在表达闲适之情的同时不自觉地透漏出他此时的别样情绪。作者这时是以太子少师致仕而卜居颍州的,他一生经历过不少政治风浪,晚年又值王安石厉行新法,而不可与争,于是以退闲之身放怀世外,这组词正体现了他这种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但人情往往也有这样的矛盾,解除世纷固觉轻快,而脱去事务又感空虚,本词“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确实极微妙地反映出了这种矛盾心情。
前十首词欧阳修都是描绘了西湖从暮春之夏至的不同景象的,其中一连九首皆以“西湖好”开端,叙写西湖在阴晴朝暮中的各种景色,充分表现欧阳修对于美景良辰的敏锐多情和善于遣玩的豪兴。但透过他的遣玩豪兴以外,我们却能从中隐约体会出欧阳修一生历尽仕途沧桑以后的一种交杂着悲慨与解悟的难以具言的心境。后三首以《十年前是尊前客》为例: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这首词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后三首中的第一首,前半阕开端一句“十年前”是无常的悲慨,时光飞逝,过往的一切早已消逝。“尊前客”是以当日之欢乐为悲慨的反衬。次句“月白风清”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而紧接以“忧患凋零”则是多变无常的人世之艰苦;而结以“老去光阴速可惊”,词人回首前尘,如同昨梦,怎能不感到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无意中就将今日强欢之豪兴反逼入对过去无常的悼念之中。
而下半阙开端“鬓华虽改心无改”一句,则又从“鬓华虽改”的悲慨中,重新再翻起“心无改”的豪兴,然后以“试把金觥,旧曲重听”表现对已逝去的欢乐,尝试作有心用力的挽回。结以“犹似当年醉里声”将欢乐反追入无常的悲慨之中。其抑扬唱叹之姿态,是极为明白可见的。而这种姿态,也正是其中遣玩意兴与深重悲慨相矛盾的张力与互相摩擦所产生的结果,这是一种悲慨中的豪宕[3]。
从上词中不难见出,晚年退居颍州时的欧阳修虽有人生无常、时光难在的悲慨,但最终还是趋向于闲适平和,有一种超脱的心境。
参考文献:
[1]唐骥.桨声花影里的欣悦和忧伤——谈欧阳修<采桑子>词[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
[2]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关键词:晚年;《采桑子》;心境
一、《采桑子》创作背景
《采桑子》词一组十三首,在欧词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它的创作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但多认为是作于他晚年,徐培军在《宋词鉴赏辞典》中赏析《十年前是尊前客》时就曾提到“欧阳修有《采桑子》十三首,是他在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以后所作。前十首专咏西湖风光,像一组清新流利的小诗。后三首均述身世之慨,是一组凄壮激越的慷慨悲歌。”另外叶嘉莹先生在她的《灵溪词说正续编》中也明确指出“他的十首《采桑子》词,是当他晚年六十五岁辞官以后在颍州写的。”欧公在词中借西湖美景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 表达了他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也是对自己整个人生的回悟。
致仕之后的欧阳修终于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颍州,从此与西湖为伴。但此时六十五岁的他也俨然成了一位真正的老翁。病痛的折磨和现实的悲凉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孤寂与凄楚。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宦海沉浮欧阳修早已厌倦了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活。晚年的他终于如愿回到了颍州,回归了他的精神家园。
面对西湖,写下这组《采桑子》总结自己的人生,不免生发出无尽的感慨。在他坎坷的一生中虽因忧患飘零而愁苦。但他同时也懂得善处穷通之际的自持修养,几经贬谪总能保持胸怀旷达,祸福不能摇其神,有一种自我排遣慰藉的力量。老年时期的欧阳修对人生更多了几分理性的思考和认识。在颍州嘲风弄月,吟咏西湖时,并非没有伤别惜春叹老之情,却能做到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表现出飞扬的遣玩的意兴。晚年的欧阳修在愁苦中升华出旷达的豪情,在豪情中夹杂着愁苦的情绪,真实的体会和玩味着人生的悲苦和意趣。
二、从《采桑子》看其晚年的心境
欧阳修晚年在颍州西湖所作的这十三首《采桑子》正是他这种复杂的感情的真实体现。前十首吟颂西湖美景,后三首叙写人生悲慨。虽内容有别,但抒发的内在情感是一致的。下面就以其中两首词为例,具体分析欧翁晚年的心境。前十首以《群芳过后西湖好》为例: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这首词是欧阳修《采桑子》的第四首。此词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词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超脱之感。但和其他几首不同,在表达闲适之情的同时不自觉地透漏出他此时的别样情绪。作者这时是以太子少师致仕而卜居颍州的,他一生经历过不少政治风浪,晚年又值王安石厉行新法,而不可与争,于是以退闲之身放怀世外,这组词正体现了他这种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但人情往往也有这样的矛盾,解除世纷固觉轻快,而脱去事务又感空虚,本词“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确实极微妙地反映出了这种矛盾心情。
前十首词欧阳修都是描绘了西湖从暮春之夏至的不同景象的,其中一连九首皆以“西湖好”开端,叙写西湖在阴晴朝暮中的各种景色,充分表现欧阳修对于美景良辰的敏锐多情和善于遣玩的豪兴。但透过他的遣玩豪兴以外,我们却能从中隐约体会出欧阳修一生历尽仕途沧桑以后的一种交杂着悲慨与解悟的难以具言的心境。后三首以《十年前是尊前客》为例: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这首词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后三首中的第一首,前半阕开端一句“十年前”是无常的悲慨,时光飞逝,过往的一切早已消逝。“尊前客”是以当日之欢乐为悲慨的反衬。次句“月白风清”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而紧接以“忧患凋零”则是多变无常的人世之艰苦;而结以“老去光阴速可惊”,词人回首前尘,如同昨梦,怎能不感到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无意中就将今日强欢之豪兴反逼入对过去无常的悼念之中。
而下半阙开端“鬓华虽改心无改”一句,则又从“鬓华虽改”的悲慨中,重新再翻起“心无改”的豪兴,然后以“试把金觥,旧曲重听”表现对已逝去的欢乐,尝试作有心用力的挽回。结以“犹似当年醉里声”将欢乐反追入无常的悲慨之中。其抑扬唱叹之姿态,是极为明白可见的。而这种姿态,也正是其中遣玩意兴与深重悲慨相矛盾的张力与互相摩擦所产生的结果,这是一种悲慨中的豪宕[3]。
从上词中不难见出,晚年退居颍州时的欧阳修虽有人生无常、时光难在的悲慨,但最终还是趋向于闲适平和,有一种超脱的心境。
参考文献:
[1]唐骥.桨声花影里的欣悦和忧伤——谈欧阳修<采桑子>词[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
[2]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