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于传统课程强调学科本位的特点,新课程要求跨学科、跨领域的进行整合和融合,即以主题学习和实践活动为支点,扩展学科课程领域,改变学科与学科、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分离的状态,形成一种融合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从关注课本和课堂到关注一个领域或者一个主题,着眼于问题解决,自主地进行学习与探究;它也要求教师转变学生观、评价观,从关注自身的“教”走向关注学生的“学”,从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走向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基于新课程的要求,为探索核心素养落地新途径,我校历史组努力构建了一些融合课程。这些融合课程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是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家乡必需的,也是他们能参与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还是他们喜欢和兴趣的。我们设计了三类的融合课程。
一、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融合课程。比如针对三坊七巷的大量洋店铺入驻现象,我们设计了《洋风与古韵》课题,以被誉为“中国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的三坊七巷作为研究对象,以作为福州市民为三坊七巷的明天献计献策为宗旨。学生对这个研究课题做得非常认真,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在了解洋店铺入驻三坊七巷的数量和比例之后,又了解了当地居民、游客、社会人士对洋店铺入驻三坊七巷截然不同的看法,对洋店铺入驻三坊七巷的利弊进行了全方位分析、思考和讨论,提出了自已独特的观点和看法:(一)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古典与现代的互动、东方与西方文化的交融是必然的。集商业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三坊七巷入驻洋店铺也就不可避免,古韵与洋风、古韵和今风可以共存,我们应该要有包容的胸怀。(二)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不是能不能让洋店铺进来,而是如何让洋店铺按我们的要求开设,开古色古香的洋店铺,让洋店铺中国化、福州化,使之融入到三坊七巷的传统文化中。这是学生运用跨文化思维,把历史课上学到和悟到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实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在生活和实践中融合地、恰当地运用的结果,是有一定见地的,是学生的认识和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还有针对八中三江口新建校区的特点,我们提出“三江口校园建设设想”的课题,要求学生将知识与个体经验、现实生活相联系,发挥主人翁精神和创新精神,给八中三江口校园的道路、广场、大楼、公共空间命名,共创八中的校园文化特色,营造八中校园文化氛围。家国情怀从爱校开始;担当精神从关心校园开始;创新精神从学校建设的建议开始。这个活动从学生角度,可以让学生培养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校角度,师生一起管理学校,汇聚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提升师生对学校的责任感和认同感。这类融合课程是从生活视角再造学生的学习时空,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和解决问题。
二、以活动体验为目的融合课程。如“严复的英伦岁月”剧本创作课题。之所以选择严复,不仅是因为他是中国近代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还与福州仓山、与马尾船政、与我们八中学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八中三江口校园里的这间“严复学堂”教室和这尊严复塑像,让我们感受它所传递的浓厚的乡土气息,也唤醒我们对近代历史的沉重记忆。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和专长,发挥出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工去收集资料、整合资源、构思情节和对话、创作剧本、制作道具、自选角色进行舞台表演。这样就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把历史与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进行了融合,对严复的经历和精神进行了深度的学习研究,提高了学生们的表达和创作能力,理解了严复所代表的晚清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命运的痛苦反思、对当时社会变革的急切愿望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责任意识,感悟到了严复的家国情怀,升华了对严复的情感。总之,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过程中形成的,通过活动化和体验化的课程,营造了更适合学生学习和更容易理解的情景,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得以激活,并在体验中真正领悟到知识的内在价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以整合深化为目的融合课程。如“严复学堂报”的创办,要完成这样一份报纸,需要学生有新闻、写作、美术等方面的能力,需要学生持续的研究和学习,还需要得到语文老师和学生会社团力量的帮助,甚至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力量的帮助。其内容可以是学校新闻、学习方法、家规家训、近代福州、国家大事等。其导向是要体现时代主题、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历史特色。其任务是以班级团队为基础,围绕主题自由投稿,通过同伴合作互助,一班一期(两个开学初可以多出一期作为增刊),每月一期,一期一主题。目的是让学生整合各类资源参与“做历史”(记录八中的发展),会实践、会担当、会合作、会交流。一方面深化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关注国家和学校的事务和发展,担负起一个八中人应有的责任,培养家国情怀、天下视野“必备品格”。并希望能把自已创办的这份报纸传承下去,成为以学生视角记录的八中历史发展的珍贵史料。让报纸见证学生、学校甚至国家的成长和发展。还有一些其他类似的课题如“古汉语的活化石福州话”“福州的三坊七巷与中国的里坊制度”“上下杭和闽商文化”“大福州中的‘小欧洲’”“‘万国建筑博物馆’烟台山的建筑风貌”“城市的肌理和福州古建筑的保护”“近代传教士和福州的教堂”“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明朝最强学霸家族”“福州林浦村:低调的大宋皇宫”“全国最大的古民居宏林厝”------这些课题让学生所学知识整体化、深度化、意义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和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重构历史知识,了解厚重多彩的福州历史文化,并有让我们的城市重现生机和活力的实际意义。
总之,构建多元性的融合课程,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促进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促進历史与学生成长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融合课程。比如针对三坊七巷的大量洋店铺入驻现象,我们设计了《洋风与古韵》课题,以被誉为“中国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的三坊七巷作为研究对象,以作为福州市民为三坊七巷的明天献计献策为宗旨。学生对这个研究课题做得非常认真,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在了解洋店铺入驻三坊七巷的数量和比例之后,又了解了当地居民、游客、社会人士对洋店铺入驻三坊七巷截然不同的看法,对洋店铺入驻三坊七巷的利弊进行了全方位分析、思考和讨论,提出了自已独特的观点和看法:(一)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古典与现代的互动、东方与西方文化的交融是必然的。集商业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三坊七巷入驻洋店铺也就不可避免,古韵与洋风、古韵和今风可以共存,我们应该要有包容的胸怀。(二)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不是能不能让洋店铺进来,而是如何让洋店铺按我们的要求开设,开古色古香的洋店铺,让洋店铺中国化、福州化,使之融入到三坊七巷的传统文化中。这是学生运用跨文化思维,把历史课上学到和悟到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实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在生活和实践中融合地、恰当地运用的结果,是有一定见地的,是学生的认识和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还有针对八中三江口新建校区的特点,我们提出“三江口校园建设设想”的课题,要求学生将知识与个体经验、现实生活相联系,发挥主人翁精神和创新精神,给八中三江口校园的道路、广场、大楼、公共空间命名,共创八中的校园文化特色,营造八中校园文化氛围。家国情怀从爱校开始;担当精神从关心校园开始;创新精神从学校建设的建议开始。这个活动从学生角度,可以让学生培养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校角度,师生一起管理学校,汇聚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提升师生对学校的责任感和认同感。这类融合课程是从生活视角再造学生的学习时空,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和解决问题。
二、以活动体验为目的融合课程。如“严复的英伦岁月”剧本创作课题。之所以选择严复,不仅是因为他是中国近代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还与福州仓山、与马尾船政、与我们八中学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八中三江口校园里的这间“严复学堂”教室和这尊严复塑像,让我们感受它所传递的浓厚的乡土气息,也唤醒我们对近代历史的沉重记忆。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和专长,发挥出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工去收集资料、整合资源、构思情节和对话、创作剧本、制作道具、自选角色进行舞台表演。这样就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把历史与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进行了融合,对严复的经历和精神进行了深度的学习研究,提高了学生们的表达和创作能力,理解了严复所代表的晚清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命运的痛苦反思、对当时社会变革的急切愿望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责任意识,感悟到了严复的家国情怀,升华了对严复的情感。总之,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过程中形成的,通过活动化和体验化的课程,营造了更适合学生学习和更容易理解的情景,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得以激活,并在体验中真正领悟到知识的内在价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以整合深化为目的融合课程。如“严复学堂报”的创办,要完成这样一份报纸,需要学生有新闻、写作、美术等方面的能力,需要学生持续的研究和学习,还需要得到语文老师和学生会社团力量的帮助,甚至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力量的帮助。其内容可以是学校新闻、学习方法、家规家训、近代福州、国家大事等。其导向是要体现时代主题、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历史特色。其任务是以班级团队为基础,围绕主题自由投稿,通过同伴合作互助,一班一期(两个开学初可以多出一期作为增刊),每月一期,一期一主题。目的是让学生整合各类资源参与“做历史”(记录八中的发展),会实践、会担当、会合作、会交流。一方面深化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关注国家和学校的事务和发展,担负起一个八中人应有的责任,培养家国情怀、天下视野“必备品格”。并希望能把自已创办的这份报纸传承下去,成为以学生视角记录的八中历史发展的珍贵史料。让报纸见证学生、学校甚至国家的成长和发展。还有一些其他类似的课题如“古汉语的活化石福州话”“福州的三坊七巷与中国的里坊制度”“上下杭和闽商文化”“大福州中的‘小欧洲’”“‘万国建筑博物馆’烟台山的建筑风貌”“城市的肌理和福州古建筑的保护”“近代传教士和福州的教堂”“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明朝最强学霸家族”“福州林浦村:低调的大宋皇宫”“全国最大的古民居宏林厝”------这些课题让学生所学知识整体化、深度化、意义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和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重构历史知识,了解厚重多彩的福州历史文化,并有让我们的城市重现生机和活力的实际意义。
总之,构建多元性的融合课程,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促进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促進历史与学生成长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