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作者对地方高校体育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地方高校体育类大学生与其它专业大学生相比就业难问题存在的独特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体育教育专业 就业 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學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体育教育专业育人质量总体不容乐观,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求量又有限,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难度就进一步加大,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则更为严重,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处理好就业问题已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1.研究方法
1.1文献综述法
为了寻找本文研究问题所产生的根源,笔者查阅了有关体育教育专业招生和就业信息资料,国内知名学者对国外体育教育专业在各自的历史时期所遇到的同样问题,以及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不同需求方面的专著和调查材料。
1.2问卷调查法
发出调查问卷200份。问卷调查的对象选自部分江西省外体育院(系),以及江西省8所全日制本(专)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中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教师、教练,还有部分刚经历过教育实习、即将走上社会的本(专)科毕业生,以及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部分人士。最终,收回问卷158份,回收率79%。
1.3社会调查访谈法
研究过程中,对多名工作在高校体育教育第一线的正、副教授,地方中学的特级和高级教师,地方体育局和体育总会的有关人士,以及部分与体育相关的单位、社区、学校的部分人士进行了访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供需关系的变化以及当前体育学院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2年的7年时间里,国内大学没有招生。从“文革”结束到改革以来,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体育教育专业在数量、办学规模、资金设备的投入、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扩充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当时,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形成了“供小于求”的局面;另外,专业比较单一,大多数招生院校以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为主,只有国内个别体育学院开设诸如“运动训练”、“生物科学”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不存在竞争问题。而现在的情况与以前大不相同,一是因“文革运动”造成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的缺口,经多年的培养已经填补,基本形成年龄结构趋于合理的梯队;二是近几年高校的扩大招生,形成了毕业生数量的积累,从供需双方关系看已经是“供大于求”了。
通过对近几年全国毕业生人数的调查可知:现在的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相互竞争日趋激烈。这就意味着,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应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去适应工作,以长远的目光选择就业岗位,从而决定自己的去向。
2.2影响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2.2.1国家体制变革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带来的负作用
国家相关体制变革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通过精简组织机构、合理划分权责、适度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等举措提高了行政组织部门的管理效率。但人事制度变革的直接结果使行政机构的用人数量减少,同时也使就业机会减少。
2.2.2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偏于陈旧
体育教学内容的社会适应性较低是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级教育部门和众多的体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工作上不断耕耘,2002年和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认真分析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现状我们可以看到,体育教学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缺少层次性、教学效果的评价过于形式化等现象依然存在。
2.2.3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体育发展状况不一,人们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参差不齐,存在地域性差异,生活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居民较之西部欠发达地区更注重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另外,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当前我国体育发展现状结合性较低,这一点在社会体育教育专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社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要求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我国社会体育工作机制尚不成熟,群众体育发展缓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很难在此范围内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2.2.4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就业问题上,部分毕业生对自我认识、自我定位往往存在一系列问题。毕业之初,部分毕业生不能充分认识就业的严酷形势,其主观能动性尚显不足。这也是其他专业学生就业中常见的问题之一。而较之其他普通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又有许多自身特点,在择业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特点。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长期参加运动、与社会接触较多等原因,个性活泼好动,沟通能力较强。在校期间,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与社会高收入、高层次人群接触较多,在其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对工作的期望值估计过高。学生多选择大中城市作为工作所在地,而不愿去乡镇。一般大中城市对体育教育专业对口去向的需求相对趋于饱和,新人难以再进入;与此对比,广大乡镇的人才需求量较大,而毕业生却将自身定位过高,或出于对待遇、环境等因素的考虑而否定在乡镇就业的方案。山东体育学院对其毕业生就业观念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多倾向于收入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50.65%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将体育事业作为就业的第一选择,将国家、党政机关作为第一选择的也占14.47%,而选择商业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率相对要低。总体而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的主要途径是依赖父母、社会关系、学校帮助,就业期望值还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主创业精神,多元择业的意识不强。
3.建议
体育院校的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学科与术科、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学院的专业结构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变化相应较少,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因此,在抓紧体育学院学科结构调整的同时,更需要增加适应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潮流的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达到一专多能。学院应该结合专业特点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进一步加强与实习点的合作,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完备的实习效果评价体系。比如回学校或在实习学校进行示范课并评分,且将成绩记入学生档案。
体育院校应使学生充分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降低学生对“好工作”、“高薪”、“大城市”的期望值,积极鼓励学生到中小型城市中适合自己专业的单位去工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多举办一些有关就业指导的培训班,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掌握应聘工作的基本技巧。
参考文献:
[1]叶成万.大学生就业难和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8.
[2]郑建岳,杨永明.浙江省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
[3]王西军,李春兰.浅谈就业指导工作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J].就业调查,2006.
[4]夏思永.高等体育教育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2,(5).
[5]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
(作者系北京体育大学硕士)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体育教育专业 就业 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學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体育教育专业育人质量总体不容乐观,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求量又有限,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难度就进一步加大,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则更为严重,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处理好就业问题已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1.研究方法
1.1文献综述法
为了寻找本文研究问题所产生的根源,笔者查阅了有关体育教育专业招生和就业信息资料,国内知名学者对国外体育教育专业在各自的历史时期所遇到的同样问题,以及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不同需求方面的专著和调查材料。
1.2问卷调查法
发出调查问卷200份。问卷调查的对象选自部分江西省外体育院(系),以及江西省8所全日制本(专)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中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教师、教练,还有部分刚经历过教育实习、即将走上社会的本(专)科毕业生,以及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部分人士。最终,收回问卷158份,回收率79%。
1.3社会调查访谈法
研究过程中,对多名工作在高校体育教育第一线的正、副教授,地方中学的特级和高级教师,地方体育局和体育总会的有关人士,以及部分与体育相关的单位、社区、学校的部分人士进行了访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供需关系的变化以及当前体育学院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2年的7年时间里,国内大学没有招生。从“文革”结束到改革以来,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体育教育专业在数量、办学规模、资金设备的投入、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扩充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当时,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形成了“供小于求”的局面;另外,专业比较单一,大多数招生院校以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为主,只有国内个别体育学院开设诸如“运动训练”、“生物科学”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不存在竞争问题。而现在的情况与以前大不相同,一是因“文革运动”造成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的缺口,经多年的培养已经填补,基本形成年龄结构趋于合理的梯队;二是近几年高校的扩大招生,形成了毕业生数量的积累,从供需双方关系看已经是“供大于求”了。
通过对近几年全国毕业生人数的调查可知:现在的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相互竞争日趋激烈。这就意味着,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应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去适应工作,以长远的目光选择就业岗位,从而决定自己的去向。
2.2影响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2.2.1国家体制变革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带来的负作用
国家相关体制变革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通过精简组织机构、合理划分权责、适度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等举措提高了行政组织部门的管理效率。但人事制度变革的直接结果使行政机构的用人数量减少,同时也使就业机会减少。
2.2.2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偏于陈旧
体育教学内容的社会适应性较低是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级教育部门和众多的体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工作上不断耕耘,2002年和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认真分析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现状我们可以看到,体育教学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缺少层次性、教学效果的评价过于形式化等现象依然存在。
2.2.3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体育发展状况不一,人们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参差不齐,存在地域性差异,生活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居民较之西部欠发达地区更注重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另外,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当前我国体育发展现状结合性较低,这一点在社会体育教育专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社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要求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我国社会体育工作机制尚不成熟,群众体育发展缓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很难在此范围内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2.2.4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就业问题上,部分毕业生对自我认识、自我定位往往存在一系列问题。毕业之初,部分毕业生不能充分认识就业的严酷形势,其主观能动性尚显不足。这也是其他专业学生就业中常见的问题之一。而较之其他普通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又有许多自身特点,在择业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特点。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长期参加运动、与社会接触较多等原因,个性活泼好动,沟通能力较强。在校期间,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与社会高收入、高层次人群接触较多,在其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对工作的期望值估计过高。学生多选择大中城市作为工作所在地,而不愿去乡镇。一般大中城市对体育教育专业对口去向的需求相对趋于饱和,新人难以再进入;与此对比,广大乡镇的人才需求量较大,而毕业生却将自身定位过高,或出于对待遇、环境等因素的考虑而否定在乡镇就业的方案。山东体育学院对其毕业生就业观念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多倾向于收入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50.65%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将体育事业作为就业的第一选择,将国家、党政机关作为第一选择的也占14.47%,而选择商业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率相对要低。总体而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的主要途径是依赖父母、社会关系、学校帮助,就业期望值还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主创业精神,多元择业的意识不强。
3.建议
体育院校的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学科与术科、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学院的专业结构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变化相应较少,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因此,在抓紧体育学院学科结构调整的同时,更需要增加适应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潮流的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达到一专多能。学院应该结合专业特点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进一步加强与实习点的合作,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完备的实习效果评价体系。比如回学校或在实习学校进行示范课并评分,且将成绩记入学生档案。
体育院校应使学生充分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降低学生对“好工作”、“高薪”、“大城市”的期望值,积极鼓励学生到中小型城市中适合自己专业的单位去工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多举办一些有关就业指导的培训班,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掌握应聘工作的基本技巧。
参考文献:
[1]叶成万.大学生就业难和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8.
[2]郑建岳,杨永明.浙江省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
[3]王西军,李春兰.浅谈就业指导工作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J].就业调查,2006.
[4]夏思永.高等体育教育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2,(5).
[5]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
(作者系北京体育大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