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5-000-02
摘 要 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认知、身体练习、情感、交往活动。探讨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规律与特点,其研究目的是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现代教学思想。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本质 规律 特点
一、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体育教学是教学的下位概念,是整个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对于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界定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体育教学的教育性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按照教育方针和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了使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保健知识与技术、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其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每一项活动,均有一定的目的任务、组织原则、规则要求、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应的动作技术,以及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等,这些是构成体育环境的基本因素。学生在这一环境中进行学习、锻炼或参加比赛,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同时,体育环境还包括教师使用的教材、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学校传统和班级风气等,这些都会有力地吸引、熏陶、感染和教育学生;提供了许多学生乐于自愿接受,更多情况下是不知不觉接受、有利于个性品质形成的机会和情景,并可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迁移到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去,以收体育之效[1]。
2.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很容易自然地表现出来。这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特点,从而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主要包括:培养热爱集体的情感和意识,培养团结友爱、关心他人、互助合作的思想和意识,培养竞争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培养坚忍不拔、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意志品质,以及心情开朗和愉快活泼的良好性格。
(二)体育教学的双边性
体育教学是指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对课堂气氛的调控直接影响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而直接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如何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措施教学,需要教师及时了解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了解问题的本质,才能很好地随机对教学进行针对性的调节和控制[2]。因此,教师根据课的内容,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积极、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所以,体育教学是以体育教学内容为中介,以学生身体参与,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双边活动。
(三)体育教学的复杂性
1.体育教学系统的整体性:构成体育教学系统的各要素,虽然具有不同作用,但它们都是根据逻辑统一性的要求而构成的整体,缺一不可,系统的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
2.体育教学系统的开放性:在外部,體育教学与严密的教学大纲或计划相联结,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在内部由特定的教材,方法与人构成,以保证教学的适应性。体育教学主要在体育场馆和户外进行,教学环境开放,教学空间大,时控因素多[3]。同时,课堂内外的各种因素还保持着各种互动关系。各种因素都在彼此的互动中必须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势。
3.体育教学系统的生成性:体育教学是围绕人展开的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处于不断的演化和创作中。教学中的师生都是生成中人,即双方的生理、心理都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尤其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是体育教学所独有的特点。
二、体育教学的规律
(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体育教学中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措施等,都必须从不同的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承受着不同强度和程度的负荷,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指标的变化,同时,学生有着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方式,对学生身心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体质状况,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断提高。
(二)要遵循感知、思维和实践结合规律
体育课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身体练习,耳、眼和机体等感官直接感知动作,大脑积极思考如何行动,机体协调做动作,其中,直接感知是基础,思维是核心,实践是归宿。这三个环节是紧密结合的,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会影响体育课教学的效果。因此,这也是体育课必须遵循的。
(三)要遵循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用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只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认知和发展的主体,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生成问题,在相互交流中解决问题,在自我反思中拓展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在教学过程更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自主发现的引导者,教学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由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到用的转化过程,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所在[4]。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及其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只有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努力积极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体育课教学还应遵循其它学科所揭示的有关规律 例如:运动生理学所阐明的人体工作能力变化的规律是逐渐上升,达到一定的高度水平后,保持一段时间,再逐渐下降,达到或接近开始时的水平。所以体育课开始时要做准备活动,然后再进行强度更大的练习,下课前做放松活动。这种安排与人体工作能力变化规律是一致的,也是不应当违反的;运动心理学所揭示的动作技能形成为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的规律,是体育课应遵循的又一条规律。
三、体育教学的特点
潘绍伟、于可红主编的第二版《学校体育学》中指出,体育实践课堂教学在以下诸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4]。以上观点各有侧重,我们从中归纳出体育教学的几个特点:
(一)身体练习为主
身体练习是体育课教学的最主要的特点,体育实践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主要通过思想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体育实践课教学则是以师生思想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来传授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
(二)学生承受事宜的生理负荷
体育实践课教学,由于学生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人体器官系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身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因此而产生身体疲劳,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这一点也是体育实践课教学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生物学依据,也是体育实践课教学所独有的特点。
(三)教学组织多变与复杂
体育实践课教学主要在体育场馆进行,教学环境开放,教学空间大,施控的因素多。体育教学依据季节、气候、学生性别、体育基础、身体素质、教学内容、器材设备等因素的不同情况来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身体始终处于运动状态。
(四)社会交往性
体育实践课教学多采用分组进行,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多是以集体的方式完成。如球类的技戰术、田径接力跑、武术的攻防技术等,即使是个人技术的学习,也离不开相互间的观察、纠正、保护与帮助。至于各种教学比赛,学生间,师生间的交往则更多。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学生所处的角色和地位随时都发生变化,这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联系频繁而复杂,有利于培养学生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亚芹.浅谈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2] 杨华.论体育教学的双边活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0(1).
[3] 胡茂汶.试谈体育教学应遵循的规律[J].浙江体育科学.1985(1).
[4]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摘 要 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认知、身体练习、情感、交往活动。探讨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规律与特点,其研究目的是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现代教学思想。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本质 规律 特点
一、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体育教学是教学的下位概念,是整个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对于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界定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体育教学的教育性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按照教育方针和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了使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保健知识与技术、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其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每一项活动,均有一定的目的任务、组织原则、规则要求、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应的动作技术,以及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等,这些是构成体育环境的基本因素。学生在这一环境中进行学习、锻炼或参加比赛,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同时,体育环境还包括教师使用的教材、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学校传统和班级风气等,这些都会有力地吸引、熏陶、感染和教育学生;提供了许多学生乐于自愿接受,更多情况下是不知不觉接受、有利于个性品质形成的机会和情景,并可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迁移到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去,以收体育之效[1]。
2.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很容易自然地表现出来。这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特点,从而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主要包括:培养热爱集体的情感和意识,培养团结友爱、关心他人、互助合作的思想和意识,培养竞争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培养坚忍不拔、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意志品质,以及心情开朗和愉快活泼的良好性格。
(二)体育教学的双边性
体育教学是指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对课堂气氛的调控直接影响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而直接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如何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措施教学,需要教师及时了解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了解问题的本质,才能很好地随机对教学进行针对性的调节和控制[2]。因此,教师根据课的内容,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积极、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所以,体育教学是以体育教学内容为中介,以学生身体参与,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双边活动。
(三)体育教学的复杂性
1.体育教学系统的整体性:构成体育教学系统的各要素,虽然具有不同作用,但它们都是根据逻辑统一性的要求而构成的整体,缺一不可,系统的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
2.体育教学系统的开放性:在外部,體育教学与严密的教学大纲或计划相联结,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在内部由特定的教材,方法与人构成,以保证教学的适应性。体育教学主要在体育场馆和户外进行,教学环境开放,教学空间大,时控因素多[3]。同时,课堂内外的各种因素还保持着各种互动关系。各种因素都在彼此的互动中必须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势。
3.体育教学系统的生成性:体育教学是围绕人展开的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处于不断的演化和创作中。教学中的师生都是生成中人,即双方的生理、心理都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尤其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是体育教学所独有的特点。
二、体育教学的规律
(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体育教学中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措施等,都必须从不同的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承受着不同强度和程度的负荷,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指标的变化,同时,学生有着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方式,对学生身心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体质状况,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断提高。
(二)要遵循感知、思维和实践结合规律
体育课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身体练习,耳、眼和机体等感官直接感知动作,大脑积极思考如何行动,机体协调做动作,其中,直接感知是基础,思维是核心,实践是归宿。这三个环节是紧密结合的,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会影响体育课教学的效果。因此,这也是体育课必须遵循的。
(三)要遵循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用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只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认知和发展的主体,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生成问题,在相互交流中解决问题,在自我反思中拓展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在教学过程更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自主发现的引导者,教学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由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到用的转化过程,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所在[4]。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及其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只有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努力积极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体育课教学还应遵循其它学科所揭示的有关规律 例如:运动生理学所阐明的人体工作能力变化的规律是逐渐上升,达到一定的高度水平后,保持一段时间,再逐渐下降,达到或接近开始时的水平。所以体育课开始时要做准备活动,然后再进行强度更大的练习,下课前做放松活动。这种安排与人体工作能力变化规律是一致的,也是不应当违反的;运动心理学所揭示的动作技能形成为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的规律,是体育课应遵循的又一条规律。
三、体育教学的特点
潘绍伟、于可红主编的第二版《学校体育学》中指出,体育实践课堂教学在以下诸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4]。以上观点各有侧重,我们从中归纳出体育教学的几个特点:
(一)身体练习为主
身体练习是体育课教学的最主要的特点,体育实践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主要通过思想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体育实践课教学则是以师生思想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来传授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
(二)学生承受事宜的生理负荷
体育实践课教学,由于学生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人体器官系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身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因此而产生身体疲劳,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这一点也是体育实践课教学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生物学依据,也是体育实践课教学所独有的特点。
(三)教学组织多变与复杂
体育实践课教学主要在体育场馆进行,教学环境开放,教学空间大,施控的因素多。体育教学依据季节、气候、学生性别、体育基础、身体素质、教学内容、器材设备等因素的不同情况来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身体始终处于运动状态。
(四)社会交往性
体育实践课教学多采用分组进行,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多是以集体的方式完成。如球类的技戰术、田径接力跑、武术的攻防技术等,即使是个人技术的学习,也离不开相互间的观察、纠正、保护与帮助。至于各种教学比赛,学生间,师生间的交往则更多。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学生所处的角色和地位随时都发生变化,这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联系频繁而复杂,有利于培养学生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亚芹.浅谈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2] 杨华.论体育教学的双边活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0(1).
[3] 胡茂汶.试谈体育教学应遵循的规律[J].浙江体育科学.1985(1).
[4]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