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课堂的实现对优化、合理使用有限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更好、更快地培养人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本文中,笔者试着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粗浅看法。
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使用特定的教材,在课堂上对班级全体学生传授特定知识、培养学生特定学科能力与素养,并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而,判断一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的一个直观判断标准就是:一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标学生的数量来衡量,或以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的达标学生数量及质量的统一来衡量。前一个标准是一个具体的微观标准要求,后一个标准则是一个整体的宏观标准要求。高效课堂的实现必须紧紧围绕这两个标准展开,即:如何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如何使更多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达成教学目标。而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好“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无疑就成为了达成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之一。
那何谓课堂教学中的“宏观”?
“宏观”存在于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于课堂教学之前和课堂教学之外,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这个“宏观”一是指一节课乃至于一个阶段的整体教学目标;二是指达成这个整体教学目标要求的总体方法论。
掌握“宏观”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对一节课、一个阶段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要有一个整体上的正确认识、理解与把握。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之一。
那课堂教学中的“微观”指的又是什么呢?
课堂教学中的“微观”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贯彻落实“宏观”目标的具体的程序、方法、对策。掌握“微观”就是指教师能找到达成课堂教学整体目标的最科学、有效的程序、方法、对策。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
掌握好了课堂教学中的“宏观”与“微观”,是否就一定能够实现高效课堂了呢?当然不是。实践证明,教师们即使掌握好了“宏观”与“微观”,但如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割裂两者的关系,孤立地运用业已掌握好的“宏观”与“微观”,也是难以实现高效课堂的。
由于教师个体的差异,有的教师偏重于重视备课即重视“宏观”,他们在对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的认知与理解上做了十分的努力,投入了十分的精力,因而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教学目标有着全面、深刻的把握。然而他们却对贯彻整体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序、科学的方法和对策未做足够的探讨,他们对具体一节课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存在着欠缺,这就使得他们的课堂教学处于随机状态,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感觉思维混乱,影响了整体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的有效贯彻,致使课堂教学低效乃至无效。
也有些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提高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上,即十分重视“微观”,设计了合理的程序、精巧的方法与对策,课堂教学也充满生机、活力,似乎给人一种“高效”的感觉。然而由于教师在对整体教学目标的把握与理解上疏于投入,以致一节课后学生印象最深的都是不连贯的一个个点和片段,缺乏对整体教学目标的把握与理解。这也肯定不是高效课堂。
可见,高效课堂的实现只靠“一条腿走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要用“两条腿走路”:既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宏观”,认认真真、全力以赴地备课,也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微观”,充分探讨、掌握好实现整体教学目标所必需的有效、合理的程序,科学的方法和对策,还要正确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宏观”引领着“微观”,“微观”是对“宏观”的落实。离开了“宏观”的引领,“微观”就失去了存在的方向,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离开了“微观”的落实,“宏观”也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同样会失去其存在的依据,高效课堂也就无从谈起了。
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使用特定的教材,在课堂上对班级全体学生传授特定知识、培养学生特定学科能力与素养,并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而,判断一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的一个直观判断标准就是:一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标学生的数量来衡量,或以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的达标学生数量及质量的统一来衡量。前一个标准是一个具体的微观标准要求,后一个标准则是一个整体的宏观标准要求。高效课堂的实现必须紧紧围绕这两个标准展开,即:如何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如何使更多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达成教学目标。而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好“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无疑就成为了达成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之一。
那何谓课堂教学中的“宏观”?
“宏观”存在于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于课堂教学之前和课堂教学之外,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这个“宏观”一是指一节课乃至于一个阶段的整体教学目标;二是指达成这个整体教学目标要求的总体方法论。
掌握“宏观”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对一节课、一个阶段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要有一个整体上的正确认识、理解与把握。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之一。
那课堂教学中的“微观”指的又是什么呢?
课堂教学中的“微观”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贯彻落实“宏观”目标的具体的程序、方法、对策。掌握“微观”就是指教师能找到达成课堂教学整体目标的最科学、有效的程序、方法、对策。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
掌握好了课堂教学中的“宏观”与“微观”,是否就一定能够实现高效课堂了呢?当然不是。实践证明,教师们即使掌握好了“宏观”与“微观”,但如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割裂两者的关系,孤立地运用业已掌握好的“宏观”与“微观”,也是难以实现高效课堂的。
由于教师个体的差异,有的教师偏重于重视备课即重视“宏观”,他们在对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的认知与理解上做了十分的努力,投入了十分的精力,因而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教学目标有着全面、深刻的把握。然而他们却对贯彻整体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序、科学的方法和对策未做足够的探讨,他们对具体一节课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存在着欠缺,这就使得他们的课堂教学处于随机状态,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感觉思维混乱,影响了整体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的有效贯彻,致使课堂教学低效乃至无效。
也有些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提高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上,即十分重视“微观”,设计了合理的程序、精巧的方法与对策,课堂教学也充满生机、活力,似乎给人一种“高效”的感觉。然而由于教师在对整体教学目标的把握与理解上疏于投入,以致一节课后学生印象最深的都是不连贯的一个个点和片段,缺乏对整体教学目标的把握与理解。这也肯定不是高效课堂。
可见,高效课堂的实现只靠“一条腿走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要用“两条腿走路”:既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宏观”,认认真真、全力以赴地备课,也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微观”,充分探讨、掌握好实现整体教学目标所必需的有效、合理的程序,科学的方法和对策,还要正确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宏观”引领着“微观”,“微观”是对“宏观”的落实。离开了“宏观”的引领,“微观”就失去了存在的方向,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离开了“微观”的落实,“宏观”也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同样会失去其存在的依据,高效课堂也就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