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注入的动画教学改革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klmi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15年《大圣归来》之后,中国动画长期呼吁的民族文化重新登上了银幕。接踵而至的《大鱼海棠》虽然让观众们颇有微词,但其也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两部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原创动画电影点燃了中国动画电影市场,也点燃了在高校中学习的莘莘学子对中国动画的创作之心。动画专业的教师们也一同开始研究如何才能让中国民族文化在动画教学中得以体现。民族文化的体现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如将海南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注入动画的教学中,这种结合能够促进动画艺术的本土化和原创化进程,有助于培养本科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创作的实践能力。将民族文化注入动画教学教学中,既可以为学生的动画创作提供内容元素,又可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问题,为动画教学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范式。
  [关键词]动画教学改革;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动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5-0117-04
  随着数字与网络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不断数字化,CG(Computer Graphics)技术的快速发展,动画从一种艺术形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影视、游戏、网络、非遗保护、医学等方方面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动画市场一直是国外动画的代加工厂,通过代加工的动画作品,我国动画产业的弊端逐步显现:国产的动画作品中日式、欧美风格偏重,缺少民族文化的元素,导致了国产动画片缺少生活内涵、缺乏创新表现和个性等问题。中国20世纪60年代的动画师们,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如《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至今这些动画在国际动画上还占有一席之地。时隔51年之后,《大圣归来》终于让沉寂的中国动画泛起了波澜。面对这种好转的现象,当前高校的动画教育应该开始把民族本土文化注入课堂中,培养出好的学生来发展中国民族动画。动画的制作流程较复杂,前期设定对一个动画片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前期设定中就要求学生要围绕民族化来开展动画的创意,把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动画课程设计的概念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动画短片作品中体现鲜明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审美习惯、道德伦理等,使学生创作出具有生命力、时代感和民族特性的动画短片作品[1]。
  一、丰富的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族是海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部地区,黎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依靠口头流传,没有确实的纸质记录,只是根据习俗和地域的不同分为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赛方言和美孚方言五大方言区,五个方言区的服饰和语言都有一定的区别,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一代代的口头、行为相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黎族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黎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被纳入国家非遗保护的陵水地区黎族的钱玲双刀舞现在也鲜有人了解。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黎族舞蹈、音乐和传说正在不断消失。在科技高速发展下,科技和艺术的结合将给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新的生命,利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等手段,在动画教学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能够促进动画艺术的本土和原创化进程[2],有助于培养本科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创作的实践能力。
  动画教学在从传统模拟转向数字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将与数字动画相结合,这一结合将会打破以往教学的单一模式,学科交叉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理的界线将会模糊。对于当前的动画教学,我们还应主动顺应时代,结合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加强对当代动画产业的积极引导,提升动画的文化高度,从而逐步推进动画产业链的发展与不断完善。在当前多元化的全球动画竞争中,如何在教学中引导本科生进行创新,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动画教学相结合,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资源发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当前动画教学所面临的挑战[4]。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动画教学中的主要内容
  高校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教师要有重点、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认知和剖析非物质文化遺产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元素,将民族文化元素与动画教学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在动画短片作品中体现鲜明的民族精神、民族价值观念、民族审美习惯、民族道德伦理等,让大学生尤其是动画专业的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保护之中,这无论是对动画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是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都是一种有益的途径。
  在动画短片编剧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分析中国动画中的内容题材来源,同时加强学生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元素、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了解,如雷公根、甘工鸟、尔蔚、铁臂郎与老鹰精、星娘、神藤、蛤蟆黎王头、红蘑菇与白蘑菇、约加拉西鸟、双女石、大力神等,从民间信仰和传说中提取塑造有艺术生命力、有艺术价值及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动画形象,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学生的动画短片剧本创作中。
  (一)动画造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动画是一门造型艺术,以图形、形态为基本语言,在造型课程上要对形象的形体、结构、比例、光影、空间、质感、运动、色彩等塑形能力进行训练,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从生活中找到创作角色的原型。要对黎族元素进行搜集,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黎族居住地方,对当地居民的生活进行亲密接触,引导学生吸收黎族纹饰、神话传说及民歌民谣等的艺术特征来进行造型设计。在描绘的过程中,将要表现的人进行提炼、整理、归纳,删除一些过于具象、繁杂而不必要的细节,保留其最具典型特征和审美的部分,使得描绘的形象特征鲜明突出而具有半抽象变形意味的艺术效果。在前期制作中收集和过滤材料,在分析黎族文化的物体造型特点和特色的基础上,绘制黎族人物的动画形象。学生在深入调查黎服饰特点后设计了黎族的动画人物形象(如图1)。

  三维动画方面,在经过了前期考察之后,学生归纳有用的资料,开始前期的创作,前期创作完成之后,就进入三维的中期制作,包括建模、分镜动画、材质贴图、骨骼设置蒙皮、角色三维(Three-dimensional,3D)动画、渲染等(如图2)。再根据原型进行动画的藝术加工,设计出符合项目要求的角色设计稿,交由 3D 虚拟制作成像做出 3D 模型,材质贴图绘制人员绘制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贴图纹理。有了合适的模型之后才能对 3D后期的人物骨骼蒙皮和人物动画进行设置和调节[5]。通过黎族妇女舞蹈角色原型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如何综合运用变形、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法将动画造型设计为可视化的形象,并赋予其感染力和生命力。


  在动画原画设计教学中,黎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和人文特点是在海南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累积而成的。想要塑造黎族的人物形象,就需要实地考察感受黎族人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和日常需求,全面分析黎族人的动作,通过与黎族人民一起生活,融入黎族的文化,了解一些民间艺术,如大安“镂刻”剪纸、光辉艳若云的黎锦、与众不同的黎族扎染等。通过实地考察才能将民族文化艺术形式融入数字动画的创作中,制作出具有独特民族艺术形式的动画作品[6](如图 3 )。


  (二)动画场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动画美术设定教学中,除了人物风格设计,场景设计在动画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黎族的船型屋对于黎族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传说,承载了黎族人民的心血,并能适应海南潮湿多虫的生态环境。我们带领学生考察黎族的生活环境,从传说故事到建筑结构,引导学生借鉴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元素进行动画场景设定。船型屋是黎族的主要建筑,各方言区的船型屋的构建也大都相同。在搭建船型屋时,黎族人会用几根粗壮的木头做骨架(如图2),打好地基,屋子的基本形状是中间高两边低,墙体会用泥巴加稻谷、稻草一类的东西混在一起(如图3);在几根粗木之间,会用细木条连接,房顶的主要材料是稻草、芦苇(如图1),黎族人会将稻草编织在细木条里,以防止台风破坏(如图 4、图5)。




  (三)动画其他制作流程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动画配音配乐的教学中,可通过对黎族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及器乐等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的分析,引导学生去理解动画配乐不但可以深化故事情节、推动剧情发展、烘托气氛,还可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心理变化,更可以描绘时代背景、展现时代气息。黎族民间歌曲题材十分广泛,主要有劳动歌、情歌、叙事歌、风俗歌和日常生活歌等,动画教学可以借鉴黎族民间歌曲和其他音乐表现形进行配音配乐。黎族民间音乐文化绚丽多彩、艺术表现形式多样而又独具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在黎族民间音乐中,不仅有山歌和谣曲,还有许多其他音乐形式的呈现,如独木鼓、楞贡竹筒、鼻箫、海螺、椰林夜曲、劈山栏、布隆闺之歌、龙子和少女之恋、舂米谣等。这些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为动画教学的配音配乐提供了一个艺术宝库[7]。
  三、动画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传播和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把人的生活包围起来了,移动设备的便携性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地参与到互联网的活动里,教学方式也可以从传统的教室走向网上教学,MOOC的线上教学平台也已经开始普及,线上的教学方式能让更多的人掌握更丰富的知识。
  动画Web3.0教学信息资源平台是一个无限渗透的智能化和个性化网络平台,具有跨平台、跨语种等特点,为动画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传播和服务提供了保障。系统由一个核心数据库支撑,教师、学生、用户分别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以互联网络(Internet Network)、无线网络(4G Wireless Networks)与系统进行交互。系统最大的特色在于将教师、学生、用户三者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8]。构建动画教学信息系统,既客观地把握动画教学这一动态体系的演进规律及趋势,又可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传播方式的弊端,为动画教学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范式。信息化系统平台拓扑结构如图6所示。


  (一)动画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与组织
  在建立动画数据库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用文字、录音、图片、视频等数字化多媒体方式,保留珍贵的原生态信息资料,便于之后对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以及研究[9]。因此,动画教学实践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博物馆、文化馆等单位)考察,收集与组织(整理—分类—制作—存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资料,提取和提炼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要的元素。最终结合理论把“活态传承”材料制作成动画摘要(短片)[10],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动画教学信息资源的传播与服务
  动画教学信息资源提供的服务,是一类最基本的信息资源传播与服务方式,在基本不改变收集与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情况下,有选择地(选择相当于一种广义的检索行为)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和服务的活动。可以认为,信息资源提供服务是信息检索过程的逻辑延伸,缺少检索也就谈不上信息资源的提供服务了。综合起来,动画信息资源提供服务的传播方式有网络(互联网络、无线网络)、广播电视(电影)、其他媒体等。   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注入教学中是动画教学的突破口,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存活而不被消亡的前提下,把黎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内容取其精华制作成动画摘要(短片),將黎族的风土人情、建筑风格、文化传统、生活习性、民族服饰、特色手工艺及民谣舞蹈,以网络、电视等形式传播给群众,是黎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内涵与外延上的拓展,既能保护黎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实现其经济价值,从而达到传承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四、结语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动画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使学生不仅吸收了传统艺术的民族元素,还提高了设计创新能力。在动画教学改革实践中,专业教学要坚持以动画信息资源处理能力培养为核心,还要坚持动画信息资源集成观,以信息流为纽带中心,在学院实验室设立Web3.0动画教学信息资源平台。并在此基础上,科学构架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把握现代动画教育理念,逐步实现从资源内容、支撑工具到专业平台的集成。在“国际旅游岛”的文化信息交流中,动画教学信息资源以开放存取、网络传播等形式逐渐代替传统传播方法。这种信息交流模式一方面便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另一方面无形中扩大了其传播范围和宣传力度。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晓东.动画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4(5):120-122.
  [2] Guoxin Tan, Tinglei Hao, Shaoquan Liang and Zezhao Lin.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Method of Multimedia Semantic Model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Advances in Intelligent and Soft Computing, 2012,Vol.127:923-930.
  [3] 沈祥兴,肖希明,唐晓波,朱玉媛,黄先蓉.数字信息环境下LIS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建设[C].2012年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B辑(大陆)[A].台湾:淡江大学,2012:26-34.
  [4] 刘晓东.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动画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电影评介,2014(2):81-83.
  [5] Massimiliano Pieraccini, Gabriele Guidi and Carlo Atzeni.3D Digitizing of Cultural Heritage[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2001(1):63-70.
  [6] 海南省人民政府.黎族舞蹈 [EB/OL]. http://www.hainan.gov.cn/data/news/2007/01/24614/[2014-05-30].
  [7] 当知百科.黎族音乐 [EB/OL]. http://baike.dangzhi.com/wiki/黎族音乐#.E5.99.A8.E4.B9.90.[2014-05-31].
  [8] 武焱旻,崔颖安.基于Web 3.0 的高校学生工作网络平台构建研究[J].电子测试,2014(4):55-56+58.
  [9] 白翔,霍淑华,武海龙,霍丽峰.信息技术在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7):72-75.
  [10] 邓晰,王晓慧,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画实现与开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6):257-261.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來广西区内越来越多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开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丰富学生的认知过程。但是信息碎片化、教学模式缺乏系统化、对“翻转”理解不到位等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经济与商业学院很早就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项目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其成功经验为广西高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和可复制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广西  [中图
期刊
[摘 要]随着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移动互联平台的兴起,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图形和动漫的生动性、趣味性优势,提升教学效果。结合移动互联平台、图形和动漫元素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教师可以进一步对其进行教学改革,如对图形的应用可分类进行,包括流程图和照片两种形式;同时开发基于知识点深入改编后的高水平动漫,然后借助于移动互联平台传播能更有效地開展教学。  [关键词]移动互联;土木工程;
期刊
[摘 要]高等数学是理工科类和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降低高等数学的理论难度,以兴趣为导向推动学生进入学科钻研状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探索教师服务型教学,在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尤为值得关注。文章以宿迁学院为例,论述了高等数学课程以低姿态、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开展教师服务型教学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举措,并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出有效开展高等数学服务型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数学;服务型教学;教学
期刊
[摘 要]为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全英语授课成为必然。然而,既要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充分锻炼其英语表达能力成为全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矛盾。在材料失效分析课程全英语教学中,课题组建立了“7+1+4”的教学模式,即框架式专业理论课堂授课(7学时)+案例分析研讨课(1学时)+课后开放式学习(4学时)。把多元化教学带进课堂,既完成了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对专业英语听说读写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机械类本科课程全英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课题组合理选择英文原版教材,编写教学大纲,采用多样化的授课形式和互动教学的教学方法教授专业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适应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机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当前的信息技术对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许多机遇与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师生、生生间都需要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媒介进行交流互动。该研究分析了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哪些特点,同时也指出其面临的一些问题与挑战,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对比实验后得出结论:多元互动英语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是一种切实可行而又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考研率是衡量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毕业生高端就业的标志之一。根据本科生所处的不同学习阶段,探索和创新考研“阶段性模块”引导,即考研引导与规划、专业学习与培养、复习指导与报考、考研服务与政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学生考研的工作,对科学提升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的报考率和录取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过程管理;高校;考研率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
期刊
[摘 要]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共同组建“校企合作”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实施校内外实训教学、共同评估与反馈毕业生质量的方式来实践“术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实践证明:不论是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满意度还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术科培养班”都高于“常规培养班”,因此,“术科培养班”具有推广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术科;人才培养;术科培养班;校企合作  [
期刊
[摘 要]工程教育认证的推进,将新的国际教育理念引入教学改革,必将对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可以以工程教育认证为背景,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针对油库设计与管理课程,进行一些教学改革措施,以大幅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油库设计与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英語及母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真实语境交际的不足是影响粤方言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因素。通过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计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英语专业教育的“人文性”,详细规定通识教育的专业跨度,比较学习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实行学校、企业和政府联合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教师跨文化能力,能弥补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短板,增加语言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期刊